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化肥减量增效是近年全国范围内重点推广应用的农业技术之一。持续有效推进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做好测土配方施肥,为推动面源污染治理作出贡献,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高效发展,保障农业增产增收,真正实现“藏粮于技、藏粮于地”是每一个农业工作者赋予的历史任务和工作要求。本文基于孟州市化肥减量增效工作的开展情况,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化肥减量增效项目实施进行分析,提出建议,为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和化肥减量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辽中区按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牢固树立"增产施肥、经济施肥、环保施肥"理念,推进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紧紧围绕"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的工作主线,深入推进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促进新肥料新技术应用,减少不合理化肥投入,走高产高效、优质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化肥是粮食的“粮食”,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2020年,化肥利用率被列入“美丽中国”的指标。在保证粮食持续增产,农民不断增收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化肥减量增效、稳步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是落实“藏粮于技” 国家战略的核心。本文分析了肥料利用率现状,进而提出了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以期为农业生产实践中进行科学施肥,化肥减量增效和促进绿色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河南作为我国重要的产粮大省,灾害频发影响了河南省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制约了粮食产量的提高。河南省建设农作物品种数据库,是建立河南省农业应急智库平台的前提和保障,是河南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举措。一、河南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十三五”规划建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  相似文献   

5.
正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强化种植结构调整的基础和支撑。转变发展方式,需要坚持不懈抓,突出重点抓,确保取得实效。要大力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巩固提升产能。要大力实施"藏粮于技"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集成创新,着力打造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的升级版。要大力推进园艺作物提质增效,改良品种、改进品质、创建品牌,提升质量效益。要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深入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发展节水农业,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实现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轮作休耕是实施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举措,通过介绍轮作休耕技术概念以及粮食安全理念的变化,分析了轮作休耕的时代性、地域性、功能性等特征,提出了根据农业技术发展水平和土地生产能力,掌握好“藏多少粮于地、藏多少粮于技”的平衡点以及因地制宜地构建符合时代特征的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建议,并对耕地轮作休耕技术未来发展与应用情况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实现粮食安全战略与“双碳”目标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为助推粮食安全战略与“双碳”目标的同步实现,本研究立足粮食安全视域,阐释生态低碳农业的科学内涵,厘清粮食安全与生态低碳农业的辩证关系,剖析粮食安全战略下生态低碳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针对性提出发展战略与推进路径。研究发现,在“大食物观”“大产业观”“大农业观”指导下,生态低碳农业涉及全食物品类、全产业流程、全生活环节。粮食安全是发展生态低碳农业的底线要求,生态低碳农业是可持续保障粮食安全的应有之义。当前,发展生态低碳农业面临自然资源约束、科学技术瓶颈、小农生产模式、居民观念局限等现实困难,亟需探索水地资源拓展、技术创新应用、居民素质提升等有效路径,推动生态低碳农业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民”。  相似文献   

8.
在国内粮食"产量高、库存高、成本高,进口多,价格低"的农业发展新常态下,国家适时提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新战略,推动农业"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推进粮食稳产、提质增效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藏粮于技"战略进行了新的解读,提出了"藏粮于人、藏粮于研、藏粮于物、藏粮于机、藏粮于网",均为"藏粮于技"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9.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抓手和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本文阐述了昌吉州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当前,国家对农业绿色、优质、高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施肥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农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化肥生产应该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结合起来,农资生产企业应该在附加值更多的特种肥、生物有机肥等方面扩宽自己的市场,开发作物专用肥料,减肥、减氮,引领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发展,让农产品大幅度提高品质和价格,从而使农民的收入也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11.
正当前,国家对农业绿色、优质、高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施肥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农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化肥生产应该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结合起来,农资生产企业应该在附加值更多的特种肥、生物有机肥等方面扩宽自己的市场,开发作物专用肥料,减肥、减氮,引领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发展,让农产品大幅度提高品质和价格,从而使农民的收入也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12.
1“藏粮于水”内涵“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这些民间谚语形象地说明粮食在民生中的战略地位。水利作为农业的命脉.是影响粮食生产重要的资源要素,在粮食生产战略中,曾有人提出“藏粮于地”、  相似文献   

13.
化肥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在促进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保障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过度依赖化肥,尤其是大量、不合理施用化肥,掠夺式生产经营,导致耕地地力减退,农业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制约了农业可持续发展。面对当前农业生产资源高耗、产出能力减弱、农民持续增收空间缩小的压力,张掖市各级农业部门积极贯彻中央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抢抓重大项目支撑与示范引领,大力实施耕地质量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推广,着力提高耕地内在质量,走高产高效、优质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和"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发挥了积极作用,不断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生态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14.
<正>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安。近年来,广饶县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端牢“中国碗”,盛满“中国粮”,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探索出把好“一道关”、构建两个“体系”、奏响协作“三部曲”和完善“四推广”的农业绿色发展模式,有效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一、基本情况广饶县土壤肥沃,农业基础雄厚,辖8个镇街,全县耕地面积76.2万亩,土地流转率达69%。2023年全县小麦播种面积50.35万亩,平均亩产498.68千克,  相似文献   

15.
<正>榆林市榆阳区强发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根据风沙草滩区农牧结合特点,转变经营方式,发挥“领头雁”作用,与中化现代农业(陕西)有限公司、陕西大地种业(集团)有限公司等20多个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紧密的“互通式”合作关系,依托先进适用的“玉米+饲草”种植技术,积极探索玉米增密度提单产、水肥一体化等高起点新技术领域托管服务,全心全意为农户提供“农机+农资+农技”综合农事服务,用行动诠释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服”。  相似文献   

16.
2006年,国家粮食局局长聂振邦在全国粮食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于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库、藏粮于科技”的有机结合,而“藏粮于地”和“藏粮于库”都要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因此,“藏粮于科技”是保证.是长远的战略措施,必须坚持科技兴粮,把推动粮食生产和流通领域的科技进步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7.
重庆市黔江区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剖析区域自然资源禀赋和农业基本现状的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严控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选址、设计、施工、管护各环节,并加强组织、资金、制度和技术保障,让往日“巴掌田”变身今朝“致富园”,为“中国饭碗”装“中国粮”展示了黔江力量、彰显了黔江担当。  相似文献   

18.
<正>为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小麦的单产和品质,河南省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的指导下,通过试验示范,验证了陕西西大华特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六月丰R配套技术处理方案在小麦生长期内对不同病虫害的防控效果及增产作用,为“虫口夺粮保丰收”行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舒城县深入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通过推进农田建设“标准化”、推广农业生产“托管化”、助力农业生产“融合化”和推动田间管理“数字化”,在全县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致力提升耕地质量和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截至2022年底,全县建成高标准农田57.8万亩,耕地质量总体提升约0.25个等级,不断筑牢粮食生产安全“耕”基。  相似文献   

20.
“两藏”战略是中国粮食安全的根本之策。为梳理“藏粮于技”概念缘起和内涵,以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技术创新与技术变迁理论、制度与技术的关系为理论基础,分析了“藏粮于技”战略的理论逻辑和内涵演变。结果表明:1)“藏粮于技”是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重要实践,其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双向互促特色鲜明。2)“藏”的内涵包括市场和产量调控、完善粮食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精准、科学合理的粮食调控体系,并解决粮食安全、生态安全、食品安全、农民增收等可持续问题。3)“技”的内容扩展为全要素、全产业链、多学科技术集成和应用,技术扩散呈现多主体交互、反馈,农业技术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本研究从科技自强自立、摆脱路径依赖、内涵式发展道路和创新体系效能4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进一步明确“藏粮于技”战略未来取向和实现路径提供了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