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索与陇中地区类似的干旱半干旱区党参最佳抗旱移栽模式,确保党参增产增收,为党参的标准化种植体系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将30 cm白地膜露头栽培、30 cm黑地膜露头栽培与传统露地栽培技术进行对照,通过对不同处理间移栽党参的返青期、出苗率、鲜药产量、主根长和主根粗进行分析,优选最佳移栽模式。结果表明,采用30 cm白地膜露头栽培方法移栽党参,返青期平均值较传统露地栽培提前7 d,出苗率提高9.81%,鲜药产量增产20.39%,根粗增加10.90%。结果提示,陇中干旱与半干旱地区采用30 cm白地膜露头栽培方法移栽党参,能够促进参苗返青,提高出苗率,增加产量与主根粗,适宜在与陇中地区类似的干旱半干旱区推广。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育苗效率和成苗质量,本研究设置温室穴盘育苗、温室苗床育苗、露地育苗3种育苗方式分析其对甘草种苗出苗率、移栽成活率及株高、根长、叶片数、总鲜重等形态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播后20 d时,温室苗床和穴盘育苗平均出苗率分别达到54.8%和53.8%,极显著高于露地出苗率31.4%(P0.01);2)播后60 d移栽,温室内苗床和穴盘育苗平均成活率分别为92.3%和91.1%,而传统露地苗为93.5%,但三者差异不显著(P0.05);3)播种后传统露地苗各性状指标都高于温室苗,其中叶片数和总鲜重两指标表现最为明显。传统露地育苗种苗性状指标高,但育苗时间较长(近一年),占用耕地;而温室育苗生物量较低但出苗率较高,育苗时间短(约60d)。生产中可以采用温室苗床育苗绿体移栽技术来提高甘草育苗效率,降低育苗时间和土地成本。  相似文献   

3.
通过定期统计出苗数,计算出苗指标及测定产量,揭示覆膜和露地育苗对甘肃贝母和伊贝母效应的差异性,探寻最佳育苗方式,为贝母标准化育苗技术和保护贝母的野生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覆膜和露地育苗条件下,贝母种子出苗进程变化均呈"S"型曲线,符合Logistic方程,快增期在出苗后5~13 d。与露地比较,覆膜育苗的甘肃贝母和伊贝母种子提前2~4 d出苗,产量提高56.8%和21.71%,个体质量优异。甘肃贝母和伊贝母覆膜育苗在二阴山区对保护贝母野生资源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建议贝母规范化育苗采用覆膜育苗方法,以降低因倒苗而引起的产量降低,播后均采用遮阳网覆盖。  相似文献   

4.
冬播和春播育苗对党参苗栽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甘肃省陇西县首阳镇对白条党参采用冬播和春播育苗对比试验,通过定期测定土壤含水量、苗栽产量和质量指标,旨在揭示党参冬播和春播育苗效应的差异性,探寻其最佳播种季节,为党参规范化育苗操作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陇西县气候条件适宜党参育苗。冬播和春播育苗条件下,党参种子出苗进程变化趋势均呈“S”型曲线,符合 Logistic 方程,快增期在春播后46~48 d。与春播田相比较,冬播育苗田0~20 cm 土层含水量高,党参种子提早6 d 出苗,苗栽产量提高47.8%,个体质量优异。春播育苗田出苗率较冬播田提高27.3%,但苗栽个体小,商品性差。以上说明,党参冬播育苗对规避春季干旱具有一定意义,建议党参规范化育苗按比例采用冬播和春播育苗方法,以降低春季遇严重干旱造成的春播种子不发芽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冬播,还是春播进行党参育苗时,播种后均应及时采取保墒措施,以覆盖小麦秸秆为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地膜露头栽培模式下陇西同类地区黄芩栽培的最佳密度。方法:采用35 cm黑膜覆盖露头栽培模式,在控制统一行距的条件下,设计4种不同的株距进行田间栽培试验,通过观测黄芩地上部分、地下药用部位的生长量、试验区药材产量和种子产量等生物经济指标,结合经济效益分析,优选黄芩地膜露头栽培的最佳密度。结果:株距5 cm栽培的鲜药产量较高,但药材商品规格、产籽量均低,增产不增收;株距15 cm栽培的鲜药商品规格较高,但产量和产籽量均偏低,经济效益低;株距10 cm栽培的出苗率、鲜药产量、产籽量、田间长势、药材商品规格表现好。结论:黄芩35 cm黑膜覆盖露头栽培,在陇西同类地区的最佳密度为行距30 cm、株距10 cm,即亩保苗22 000-22 500株。  相似文献   

6.
凋落物和覆土对防风种子萌发及早期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凋落物和覆土对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出苗及早期生长的影响,旨为保护野生防风资源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表明覆土处理对防风出苗、存活、叶片数目、株高和生物量都有积极的影响。覆土的防风种苗出苗率、存活率和种苗的生物量分别比不覆土的高8.45%、15.29%和1.72 mg。防风的出苗率随着凋落物量的增加而显著(P0.05)降低,但凋落物覆盖的防风种苗的存活率是无凋落物覆盖的近2倍。少量的凋落物覆盖对防风种苗株高和生物量起积极作用,当凋落物量增多(100 g/m2)时主要起消极的作用,表现为明显降低叶片数目、株高和生物量。总之,覆土有利于防风种苗建植,覆盖凋落物50~100g/m2有利于野生防风资源恢复,覆盖凋落物高于100 g/m2将会抑制野生防风资源恢复。因此,为了保护和恢复野生防风资源,建议天然草地的围栏封育年限不宜太长。  相似文献   

7.
1 砧木培育1 1 种子选择 一般以本砧为主。砧木种子宜在生长健壮、无病虫害且丰产的植株上采集。1 2 砧木培育 因种苗喜阴怕晒 ,苗床应建在半荫的果树行间或林内 ,或搭棚。种子随采随播 ,即于 6月底播种 ,播后用稻草覆盖 ,遮荫保湿。出苗后及时除去覆盖物。至 9月底观察 ,用遮阳网或其他遮荫棚处理的种子出苗率达 97% ,成苗率达 95 % ;而露地播种 ,种子出苗率为 90 % ,成苗率仅 81%。2 嫁接方法2 1 嫁接时间 在重庆地区以 2月中旬左右嫁接为宜 ,具体时间因嫁接方法略有差异。2 2 接穗采集 接穗可现采现用 ,或采好后用蜡封剪口进…  相似文献   

8.
2011-2013年采用裂区试验设计,探讨膜下秸秆还田双覆盖与双垄种植对土壤养分平衡及玉米(Zea mays)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模式叠加放大了地膜覆盖增温增湿、秸秆覆盖调温保湿和双垄种植集保水效应,使0-25 cm土层温度和0-100 cm土层含水量比露地平均提高3℃和3.71百分点,有效加速了还田秸秆的腐解与养分释放,第2年即明显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及速效养分含量。3年定位试验土壤有机质、土壤全N、P、K,以及土壤速效N、P、K平均含量,分别比露地增加了1.19%、3.08%、9.14%、6.78%、6.28%、1.85%和7.10%。水温环境与地力的改善优化了生境,促进了玉米生长发育,显著改善了株高、穗位、双穗率、百粒重等产量性状和用水效率,使全膜双垄膜下秸秆还田玉米较露地平均增产64.22%。因此,膜下秸秆还田双垄种植是550 mm降水量半干旱区培肥地力及玉米高效种植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9.
揭示不同地膜覆盖栽培模式演替对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品质的影响,为旱地玉米优质高产栽培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西北旱作区20世纪70年代至今不同阶段主推的窄膜、宽膜和全膜双垄沟播3种不同地膜覆盖栽培模式,以露地栽培为对照,测定不同栽培模式下玉米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和主要品质指标,播前和收获0~2 m土层土壤贮水量,结合玉米籽粒产量分析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播后120 d,窄膜、宽膜和全膜双垄沟播平均干物质积累量较露地分别提高5.5%、11.2%和21.9%;产量分别较露地增产12.1%、18.6%和31.3%;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露地提高17.0%、24.1%和36.0%;玉米籽粒容重分别较露地增加2.7%、1.9%和1.8%;而平均蛋白质含量分别较露地降低0.17、0.14和0.22个百分点;不同覆盖栽培模式对玉米籽粒脂肪和淀粉含量影响差异不显著。综合来看,随着旱地地膜玉米窄膜、宽膜和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模式演替,玉米抗旱增产能力逐步增强,但籽粒蛋白质含量呈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采用多因素随机区组试验法,进行多草种、覆盖不同厚度及不同土类的草坪种植试验研究,经观测其出苗率和方差统计分析后认为,影响草种出苗率的主要因素为草种的品种;在同样覆盖厚度下,覆盖的所有土壤类型都表现出大粒草种的出苗率较小粒草种的出苗率要高;要达到50%以上的出苗率,不论覆盖何种土壤,覆盖厚度以0.5cm最好,大粒草种覆土厚度应小于3.0cm;中粒草种覆土厚度应小于1.0cm,小粒草种覆土厚度应小于0.55cm;覆盖的土壤类型以沙壤土最好,粘壤土次之,风沙土较差,漏沙土最差。  相似文献   

11.
为缓解宁南旱作区马铃薯生长前期干旱频发、中后期伏旱不利于马铃薯产量形成等问题,于2015-2016连续两年在宁南旱区,以陇薯3号为马铃薯供试品种,传统平作不覆盖(CK)为对照,研究沟垄地膜全覆盖(DD)和地膜秸秆沟垄双覆盖(DJ)下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DJ和DD处理能显著提高马铃薯不同生育期0~200 cm层土壤含水量,与CK处理相比,2015和2016年分别显著增加18.4%、9.1%和38.1%、15.7%,尤其在70~90 d 保水效果表现最为显著。在生育关键期(70~90 d),DJ和DD处理0~60 cm层土壤水分变异系数较CK,2015年分别显著降低63.4%和49.7%,2016年分别显著降低56.1%和25.8%;DJ处理可提高上层(0~100 cm)对下层(100~200 cm)土壤水分的补给,其中DJ处理两年下层土壤含水量分别较CK显著提高10.9%和37.9%。不同处理下0~200 cm层土壤水分变幅(Ka)和变异系数(Cv)表现为上层>下层,DJ、DD处理均能有效降低Ka和Cv值,较CK处理2015年分别显著降低19.6%、14.5%,2016年分别降低20.8%、19.0%。不同覆盖可显著延长块茎快速生长期,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和收获指数,DJ和DD处理两年平均块茎快速生长期较CK分别延长12.3和8.2 d,平均产量分别显著提高50.8%和38.5%,平均收获指数分别显著增加33.6%和18.1%。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苗期(30 d)土壤水分及其变异系数与产量相关性主要集中0~40 cm土层,而蕾期、块茎形成和膨大期(50~90 d)土壤水分及其变异系数与产量相关性主要集中在0~120 cm土层。可见,地膜秸秆沟垄双覆盖(DJ)能显著改善马铃薯关键生育期的土壤水分环境,延长块茎快速生长期,利于宁南旱区马铃薯产量和收获指数的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2.
<正>为提高育苗质量,全面完成当年育苗栽桑任务,充分发挥"一步成园"栽桑技术,省劳力80%,省时间50%,省投资90%;出苗率高达98%,成活率高达95%以上,节省排苗地高达100%:实现当年  相似文献   

13.
我县桑树育苗,历年采用露地直播,常因低温、干旱或雨水冲刷,出苗率低.又由于生长期短,合格苗率不高.为了多出苗,出壮苗,提高育苗经济效益,今年我们边试验,边示范,并大面积推广了两段育苗技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在对桂牧一号杂交象草繁殖特性了解的基础上,采用种茎半掩埋法越冬和覆盖种蔸留地越冬两种方法使其安全越冬,其中覆盖种蔸留地越冬的方法又采用种蔸覆盖牛粪、覆盖薄膜、覆盖火土灰、覆盖稻草、覆盖黄土等5种不同的处理方式.结果表明:种茎半掩埋法越冬种茎的越冬率为75%,每667 m2年产量为18 589.2kg,;种蔸留地越冬中覆盖牛粪、覆盖薄膜、覆盖火土灰、覆盖稻草和覆盖黄土的越冬率分别为:80%、100%、80%、70%、75%,比对照区分别高出30%、50%、30%、20%、25%,产量分别为:19 451.2 kg、19018.5 kg、18 9364 kg、18 106.6 kg、17 982.9 kg,比对照区分别高出19.9%、17.2%、16.7%、11.6%、10.9%.另外对每个处理作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15.
为探寻种植于年均温度偏低地区四季蜜芒反季节成花效果不理想,花期延后,产量低或果实品质差的解决方法和依据。本试验以5年生四季蜜芒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果园露地种植和防草布覆盖对四季蜜芒土壤温度和含水率,冠层温湿度,成花物候期和成花率,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与露地种植相比,防草布覆盖提高四季蜜芒0-20cm土层土壤含水率和平均温度;冠层最高和平均温度分别提高0.2-5.9℃和0.4-1.5℃,降低平均和最低湿度;提早四季蜜芒开花7-10天,成花率提高26.0%;产量提高30.8%;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糖酸比分别提高17.1%和33.9%,果实果皮细腻,无或极少斑点。覆盖防草布提高土壤温度和含水率及冠层温湿度,提早四季蜜芒反季节栽培成花时间和提高成花率,提升产量和品质,适合在年均温度偏低种植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低温冻害一直是制约玉环柚发展的主要因子。通过不同的防冻材料对玉环柚的防冻进行试验,并结合气象资料加以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防冻材料对玉环柚的防冻效果截然不同:在相同的气候条件下,以混合棚架连栋大棚防冻效果最佳,三级冻害占23.5%,四级冻害0;其次是黑色遮阳网单株覆盖,三级冻害占39.3%,四级冻害0,露地最差,三级冻害占39.2%,四级冻害占28%。  相似文献   

17.
开展当归不同播种期育苗试验,探究播种期所对应气候因子对当归种苗生理指标及质量的影响,寻找当归育苗的最佳气候条件。试验结果显示,各气候因子与种苗单根重、根粗、产量、一级苗比例、成活率和早期抽薹率之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平均地温、平均气温、≥10 ℃有效积温及降水量与丙二醛(MD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6 月 20 日(第 2 播种期)播种的种苗产量分别比 6 月 10 日、6 月 30 日播种的种苗产量高 11. 96%、65. 63%,MDA 含量分别低 2. 02% 和 29. 44%,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 (POD)活性较高,药材产量达 1 691. 2 kg/hm2 。综合种苗生理指标及产量,6 月 20 日(第 2 播种期)播种的种苗抗逆性强,早期抽薹率低,药材产量高,可作为适宜播种期,其对应的气象因子可作为适宜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18.
揭示不同覆盖时间、覆盖方式和覆盖材料调节土壤水热环境、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差异,为旱地玉米高产优质栽培提供依据。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秋季覆盖和播前覆盖2个处理,裂区为垄沟和平面2个处理,裂裂区地膜、秸秆和露地3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玉米生育期耕层土壤温度,玉米主要品质指标,播前和收获0~2 m土层土壤贮水量,结合玉米籽粒产量分析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冬春休闲期,不论是地膜还是秸秆覆盖都可以提高玉米播前0~2 m土层土壤贮水量,依次为42.2和43.7 mm,垄沟覆盖和平面覆盖播前贮水量差异不显著。玉米全生育期,地膜覆盖较露地可平均提高地温 1.4 ℃,而秸秆覆盖降低了 2.9 ℃,平面覆盖平均温度为23.2 ℃,较垄沟覆盖提高1.8 ℃。地膜覆盖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秸秆覆盖依次提高42.8%和38.2%,较露地分别提高47.3%和36.0%,秋覆盖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播前覆盖分别提高7.1%和4.5%,垄沟地膜覆盖平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平面地膜覆盖增产6.3%和5.2%,而垄沟秸秆覆盖和垄沟露地均表现出减产效应。秋覆盖提高了玉米容重、脂肪、蛋白质和淀粉含量,但与播前覆盖差异不显著。地膜覆盖提高了玉米容重和脂肪含量,降低了蛋白质,对淀粉含量影响差异不显著,秸秆覆盖提高了脂肪,降低了容重和蛋白质含量,垄沟覆盖提高了玉米淀粉含量,降低蛋白质含量,对容重和脂肪含量影响差异不显著。可见,覆盖时间、覆盖方式和覆盖材料对玉米播前土壤水分、耕层土壤温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品质均有一定的调控作用,总体表现为覆盖材料>覆盖方式>覆盖时间。在生产实际中,应根据生产目标选择适宜的覆盖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9.
银杏为中国特有孑遗植物,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银杏实生苗培育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提高银杏苗木质量的最佳培养方案为:混沙土、覆土2.0cm,用塑料薄膜覆盖。出苗率为82.9%,苗高、地径、主根长、侧根数分别为81.50cm、1.57cm、27.4cm和23.7条。  相似文献   

20.
为充分利用冬闲田解决家畜冬春季饲草料缺乏问题,本研究采用不同比例混播扁穗雀麦和光叶紫花苕,以分析不同刈割时期的最佳混播比例。结果显示:在12月刈割利用时,光叶紫花苕混播占比70%以上,产量最大;在3月初刈割利用时,光叶紫花苕混播占比50%左右最佳;在4月中旬刈割时,光叶紫花苕混播占比低于50%最佳。从三次刈割总产草量来看,50%光叶紫花苕+50%扁穗雀麦的混播比例为最优组合,分别比光叶紫花苕单播高出31.19%~54.23%,比扁穗雀麦单播高出3.28%~21.45%。混播既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又为家畜提供了充足的草料,是一种高效高质的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