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刘燕  原保忠  张献龙  周欢  彭龙 《中国棉花》2012,39(11):10-12
 鄂州大田试验结果表明,经助壮素处理,棉花子棉和皮棉产量分别比对照下降了1.6%和2.3%;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断裂比强度都优于对照,但马克隆值也有所提高。4种不同整枝方式中,不整枝处理产量高于整枝处理,但纤维品质则相反,且以不打顶、留叶枝的产量最高,以去叶枝、打顶的纤维品质最好。整枝与助壮素处理两者的交互作用对产量无显著影响,对棉花纤维断裂比强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新疆机采棉加工工艺在清理杂质的同时对棉花品质的影响,围绕典型的新疆机采棉加工工艺,从4道籽棉清理前后、轧花前后、3道皮棉清理前后等环节取样、测试,探讨棉花品质指标(含杂率、上半部平均长度、长度整齐度指数、断裂比强度)在新疆机采棉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分析含杂率与棉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长度整齐度指数、断裂比强度之间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新疆机采棉加工工艺在清理杂质的同时,降低了棉纤维的上半部平均长度、长度整齐度指数、断裂比强度,其中含杂率与棉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长度整齐度指数相关极显著。认为:以此定量分析为参考依据,结合各地机采棉品质特征调整新疆机采棉加工工艺,增加籽棉清理道次,适当减少皮棉清理道次,可在保证杂质清理效果的同时,提高棉花品质。  相似文献   

3.
为了进一步揭示高产优质棉花品种的纤维产量和品质性状之间的遗传关系,筛选高产优质的陆地棉新品系,以纤维品质优异的中棉所127与高产的中棉所60杂交并自交构建的F2、F2∶3分离群体和重组自交系F6∶8群体为材料,运用简单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对纤维产量与品质性状进行分析评价。简单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在3个群体中均与衣分呈极显著负相关,断裂比强度在2个低世代群体中均与衣分呈极显著负相关,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在3个群体中均和断裂比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铃重与其他各性状在3个群体中的相关性差异较大。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中,F2和F2∶3群体断裂比强度均与衣分呈负相关关系。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F2群体中,断裂比强度对衣分的直接负效应最大;F2∶3群体中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和马克隆值对衣分的直接效应均为负,其中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的直接效应最大。综合简单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的结果认为,主要的品质性状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和断裂比强度与产量性状衣分存在负相关关系。进一步通过对重组自交系F6∶8群体和F2、F2∶3分离群体的表型数据分析,筛选出8个从低世代分离群体到重组自交系群体均表现稳定,衣分较高,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在29.10 mm以上、断裂比强度在29.80 cN·tex-1以上的优质品系,为高产优质棉花新品种的选育及基础研究提供了资源材料。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山东省近年审定的中熟常规棉品种主要性状的演变,并根据演变规律选育适宜的中熟常规棉品种,以2008―2022年山东省审定的73个中熟常规棉品种为研究对象,对其生育期、株高、铃重、衣分、皮棉单产、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等性状进行比较并分析性状间的相关关系,同时根据上述性状对73个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5年间品种生育期明显缩短,皮棉单产呈上升趋势,纤维断裂比强度和马克隆值呈上升趋势;生育期、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与皮棉单产呈极显著负相关,马克隆值与皮棉单产呈极显著正相关,生育期与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当卡方距离值为1.43时,73个品种分为3类,其中Ⅱ类品种的平均皮棉单产最高。综合分析认为,山东省这15年间审定的中熟常规棉品种的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受生育期影响最为明显;针对山东省气候条件和棉花栽培管理模式,宜选育生育期120 d左右、666.7 m2皮棉产量超过125.62 kg,且断裂比强度在30.69 cN·tex-1以上的棉花品种。  相似文献   

5.
对陆地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可以筛选杂交的亲本、创新种质资源、拓宽棉花种质基因库、选育品种提供基础材料。因而对92份陆地棉种质资源的8个主要性状进行遗传变异、相关性和聚类分析。遗传变异分析表明,单株成铃集中在22.0~32.0个,单铃重集中在5.1~6.0 g,但有一半以上材料的衣分低于40%;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集中在中绒类型(52.0%),断裂比强度集中在中强(47.8%)和强(33.7%),马克隆值大部分属于C2类型(71.7%);变异系数大于10%的有2个性状:单株成铃数(19.9%)、单铃重(10.5%)。相关性分析表明,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与断裂比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马克隆值呈极显著负相关;衣分与单铃重、马克隆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呈极显著负相关;马克隆值与生育期、衣分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Ward法聚类分析表明,遗传距离为10 时可划分为5大类,第Ⅰ类群的15份材料属于高产、长纤维、低马克隆值材料,第Ⅱ类群的28份材料属于大铃、高衣分材料,第Ⅲ类群的9份材料属于生育期短、优质材料,第Ⅴ类群的27份材料属于大铃、优质材料。  相似文献   

6.
以纤维品质优异的陆地棉品种中棉所127为父本,以高衣分品系GH07-44为母本,构建了F2和F2:3分离群体,并对F2和F2:3群体的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进行表型评价及典型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分离群体各性状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和超亲分离,变异系数为1.15%~15.19%;F2群体中铃重的变异系数最大,2个世代中纤维成熟度指数的变异系数均最小。超高亲比例为1.71%~66.86%,其中F2:3群体马克隆值的超高亲比例最高,2个世代中最小的超高亲比例性状均为上半部平均长度。简单相关分析表明:衣分与马克隆值、成熟度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上半部平均长度、长度整齐度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铃重与马克隆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与F2群体的成熟度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F2:3群体的成熟度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典型相关分析表明,产量性状组与纤维品质性状组间存在相关关系,主要表现在衣分与上半部平均长度呈负相关、与马克隆值呈正相关,随着世代的增加,产量和品质性状的相关性降低,因此实现产量和纤维品质同步改良虽有一定难度但有可能实现。本研究筛选出2个世代衣分均超过43%且纤维品质较好的材料9个(马克隆值均值<4.5、上半部平均长度均值>30 mm),为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同步改良提供了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7.
通过喷施延迟吐絮生长调节剂,探讨其对棉花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延迟吐絮生长调节剂使棉花株高增加,出现新发侧枝;棉花吐絮受到抑制,吐絮率显著下降,单株成铃增加0.33个,铃重增加0.18 g,衣分显著提高;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比清水对照增加0.5 mm左右,断裂比强度、伸长率和纺纱均匀性指数都有所增加,长度整齐度指数和马克隆值有下降趋势。总的分析认为,延迟吐絮调节剂利于棉花产量提高和品质改善。  相似文献   

8.
以新陆中48号为供试品种,吐絮后分别于9月29日、10月9日、19日、29日采收,探索采收时间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时间采收对棉花衣分、长度整齐度、上半部平均长度、成熟度影响较小,对纺纱均匀性指数、马克隆值、断裂比强度影响较大,尤其是霜降后采收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十二五”期间新疆审定的早熟陆地棉品种纤维品质变化,研究纤维品质的整体状况及发展趋势,为育种及相关决策做参考。以2011―2015年审定命名的早熟棉花品种(新陆早系列)为对象,按年度对6个主要纤维品质指标进行汇总分析。这5年育成棉花品种的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大多在29~30 mm,断裂比强度集中在29.5~31.0 cN·tex-1,缺少长度≥31 mm、断裂比强度>31 cN·tex-1的品种。马克隆值主要分布在B2和A级,长度整齐度指数、纺纱均匀性指数及断裂伸长率均较优。育成的品种均以普通陆地棉为主,类型相对单一,纤维品质大多在中等偏上;各年度间品种纤维品质水平相当,缺乏优质棉品种。棉花育种应加强行业间协作,引进种质资源,重视纤维品质的培优;制定科学的育种目标,配套相应的品种审定标准。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2018―2019年全国14个产棉省(市、自治区)24个综合生态试验站推广示范棉花品种进行抽样,调查棉花主要品种的丰产性和品质指标。结果显示,4项关键的棉纤维品质指标分布范围:衣分31.2%~48.8%,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5.6~37.5 mm,断裂比强度25.5~47.2 cN·tex-1,马克隆值3.3~5.9。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 mm、断裂比强度≥30 cN·tex-1(双30)的棉花品种2018年为25个,2019年为26个,共51个品种(包含7个长绒棉品种)。说明我国棉花纤维品质达到“双30”的品种正在得到推广和普及,尤其是新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