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家禽精细养殖是保障家禽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方法之一。家禽精细养殖信息主要包括养殖环境信息、家禽个体行为信息及健康指标信息。准确高效地监测家禽个体信息有利于分析家禽的生理、健康和福利状况,是实现自动化健康养殖和扩大生产效益的基础。文章就信息化技术在家禽精细养殖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家禽行为监测、体重监测以及禽舍环境控制的研究现状,并对家禽精细养殖中个体监测技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在自动化养殖逐渐成为畜禽业发展趋势的今天,准确高效地监测畜禽个体信息有助于研究动物的生长发育状态、行为模式和健康状况,是实现规模化、自动化健康养殖的基础。本文从畜禽体重信息、健康信息、行为信息、发情信息和分娩信息等方面阐述了畜禽个体信息监测技术的研究应用现状,以期为畜禽自动化养殖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家禽舍内环境指标直接影响着家禽生长,但是随着鸡舍内环境控制技术的研究与推广,鸡舍内环境得到了有效的自动化监控技术,和相应的智能光照技术及通风降温设施,其为家禽生长提供适宜的温度及光照,合理进行通风,对畜禽舍内有害气体的排出起到一定的作用,对鸡舍内环境改善起到一定的作用,为鸡养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能源和节省了人力,是以后鸡舍建设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4.
适宜的猪舍环境是保障生猪健康、提高动物福利和生产效益的重要途径。智能化的猪舍环境控制技术及方法是养猪产业转变传统养殖方式、实现精细化养殖的必由之路。本文分别从猪舍环境信息监测、环境模拟与预测、环境智能控制3方面进行归纳分析,阐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在猪舍环境监控方面信息技术与智能算法的研究进展和应用现状,以及未来猪舍环境监控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以期建立更加精准化、智能化的生猪养殖环境控制方式,进一步提高生猪养殖环境管理水平及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5.
着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和先进技术的发展,我国禽类养殖产业集中程度得到不断增强,因此家禽养殖效益逐渐得到提高,并且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综合家禽产业.然而,我国在家禽养殖方面的养殖模式较为落后,养殖技术水平差等各种因素,大大影响了我国禽类养殖效益的提高.因此,本文通过对我国禽类养殖效益现状和影响我国养殖效益的因素进行浅析,在此基础上,探索提高禽类养殖效益的饲养管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精准养殖中奶牛个体信息监测研究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奶牛养殖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适应大规模、集约化奶牛养殖的发展需求,将自动化和信息化应用于奶牛养殖,通过精准养殖实时监测获取奶牛个体信息,实现奶牛养殖的信息化,可以提高奶牛的繁殖率和经济效益。笔者对国内外奶牛个体信息监测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重点阐述了奶牛行为监测、健康监测、个体识别的应用研究现状,讨论了相关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奶牛个体信息监测技术的后续研究方向,即精准化、信息化、智能化。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禽类养殖也日渐朝着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养殖户经济效益明显增加,但是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存在污染情况,且禽病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对家禽养殖业产生重要影响。免疫防疫工作是确保禽类养殖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保健药物应用效果理想,在目前养殖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保健药物种类较多,且禽类生长过程中存在明显个体差异性,必须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达到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8.
随着集约化养殖方式发展,一些畜禽养殖设施设备限制了畜禽行为的表达,研究畜禽行为可以充分了解个体的健康状况。由于传统观察法在监测过程中极易造成人为错误且具有被动性,图像采集易受环境光线干扰,对摄像机的固定位置和角度有较高要求,因此难以保证获得清晰图像。加速度传感器技术只需要获取畜禽行为数据就可以识别畜禽的行为,具有连续不间断地采集畜禽行为特征参数等优点,因此得到了迅速发展。本文详细分析加速度传感器(accelerometer sensor)分类和工作原理、数据分析处理主要算法,对其在畜禽行为上的应用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对家禽小个体的行为监测研究和展望作了综述,为国内开展家禽小个体行为监测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禽类对光信息非常敏感,而光照(光源、光色、光照强度及光照周期)是影响家禽生产力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单色光可分别通过禽类视网膜视锥视杆细胞和颅骨下丘脑光受体两条途径感受光信息,并进一步影响激素分泌进而影响家禽行为及肌肉生长等。其中,单色绿光可促进家禽孵化期与生长期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褪黑激素分泌,促进肌细胞增殖、卫星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进而促进家禽肌肉生长。文章对光色影响禽类肌肉生长的相关机理进行阐述,为光色在家禽生产中更好地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将RFID和无线传感器网络引入智能生态养殖模式中,对智能生态养殖模式中的果林生长环境、禽畜舍的室内环境进行监测和控制,并对禽畜个体进行行为研究,可以及早发现异常情况,使生态养殖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激动剂诱导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是血小板活化止血和血栓形成的必要条件,它是通过细胞内钙离子释放和质膜内钙离子进入而发生的。Ca2+库释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过程,首先磷脂酶(PL)C产生肌醇-1,4,5-三磷酸肌醇(IP3),进而通过IP3通道受体释放细胞内储存的Ca2+,从而完成Ca2+释放。在血小板活化过程中钙离子浓度明显升高有助于活化的各个步骤。钙离子作为细胞的第二信使,参与大多数的生物活动过程,尤其在细胞内钙池引发的钙离子的进入(store-operated Ca2+entry,SOCE)在血小板激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血小板在血管内激活极易引起血栓,因此研究血小板活化机理可能会对某些疾病的治疗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确定松嫩平原西部较为合适的播种时期,促进区域青贮玉米优质高效生产,本研究在大田条件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别设置5个播种时期,即4月25日(T1)、5月2日(T2)、5月9日(T3)、5月16日(T4)和5月23日(T5)播种,比较分析了不同播期处理对青贮玉米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延迟,青贮玉米的生育期缩短,株高、茎秆粗度下降;叶片持绿性,单位面积鲜、干生物产量,籽粒与整株干物重比值均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总体表现为T3>T4>T2>T1>T5。同时,随着播期的延后,青贮玉米单位重量鲜重对应的干物质积累量及粗蛋白质含量逐渐增加,中性洗涤纤维、木质素、淀粉含量逐渐降低,灰分、粗脂肪、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先增加后下降。综合各项产量和品质指标,本试验条件下5月2日至5月16日播种可以获得较高饲用品质的青贮玉米,但在具体播种时间的选择上应结合青贮玉米采后高效加工环节需求,基于当地实际气象条件,尽可能避免播后干旱及低温等环境的不利影响,在确保高产群体质量的基础上科学确定最佳播期,有效提升区域青贮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3.
玉米蛋白粉饲料作为一种重要的饲料资源其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但多数为醇溶蛋白不易被动物所吸收,利用微生物发酵玉米蛋白粉,可提高其吸收利用率。本研究以实验室保存的枯草芽孢杆菌为原始菌株,采用紫外诱变的方法,筛选出高产蛋白酶的突变菌株,以提高其发酵玉米蛋白粉的能力。通过大量筛选及连续传代试验,筛选出一株遗传性状稳定的较原始菌株的产蛋白酶能力有明显提高的枯草芽孢突变菌株11-1。经试验测定该菌株的蛋白酶活力较原始菌株提高1.66倍。发酵验证试验表明,菌株11-1对玉米蛋白粉饲料中的可溶性蛋白转化率由原始菌株的37.39%提高到47.83%。  相似文献   

14.
周昕  曹阳  黄秋连 《中国饲料》2019,(19):96-102
玉米作为我国高产粮食作物,是最重要的能量物质来源之一。但因自然灾害或品种的因素,导致收获期其成熟度不够,无法用于食品或饲料加工。这类玉米或高水分玉米需要人工晾晒和烘干,晾晒过程中如果管理不当,或晾晒不充分便贮藏很容易产生变质发霉现象。既浪费资源又增加晾晒过程中成本。因此,本文从玉米贮藏特性、湿贮技术要点、湿贮玉米饲用价值及湿贮技术发展前景等方面综述了玉米湿贮技术及其在动物养殖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叶绿素不仅影响苜蓿青贮发酵品质的感官评分,也是苜蓿青贮饲料中的重要功能性成分,发酵品质优良的苜蓿青贮可能由于叶绿素降解少而具有与其原料相近的颜色。这篇综述对苜蓿叶绿素稳定性、功能、青贮苜蓿中的叶绿素以及叶绿素降解相关基因表达等进行了概述,提出了叶绿素降解相关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是影响叶绿素降解代谢主要因素的假说,以期揭示苜蓿青贮过程中叶绿素降解代谢机制,为调制生产富含功能性成分的苜蓿青贮饲料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牧草中含有大量的叶绿素,而牧草不同的生长期、收获期、贮藏条件和加工方式都影响着叶绿素的含量。叶绿素在被反刍动物采食后代谢为叶绿醇、降植烷酸和植烷酸,适当浓度的植烷酸可以提高糖类和脂类的代谢,增加脂肪酸氧化饲喂相关基因表达,诱导棕色脂肪细胞分化。植烷酸进入动物机体后对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有积极作用,如减少致畸率等。本文对牧草中叶绿素植烷酸的结构、代谢过程,及其对动物机体的影响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苜蓿作为畜禽青绿饲料,在动物生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地位。其次级代谢产物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杀菌、抗氧化、延缓衰老、抗肿瘤、类雌激素、增强机体免疫力等生物活性功能,在医药领域和畜牧生产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开发与利用价值。本文系统综述了苜蓿黄酮生物活性功能和提取工艺方面的研究现状,分析造成苜蓿黄酮含量差异的因素,旨在探索加工生产功能性无抗饲料,为发展健康安全的畜产品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低温下乳酸菌对玉米秸秆黄贮发酵品质及有氧稳定性的影响,试验采用小规模发酵法,以收获籽粒后的玉米秸秆作为原料,分别添加乳酸菌LAB_1(Lactobacillus plantarum)、LAB_2(Lactococcus lactis)、LAB_3(Lactobacillus paracasei)、LAB_1+LAB_2、LAB_1+LAB_3、LAB_2+LAB_3,在低温(4℃)条件下发酵30 d后开封,测定发酵参数、微生物数量及有氧稳定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乳酸菌可以降低pH和NH3-N含量(P <0.05),提高乳酸含量(P <0.05),抑制大肠杆菌、丁酸菌、霉菌等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在乳酸菌添加的各组间,pH从低到高依次为:LAB_3组 0.05),LAB_3组的乳酸含量较LAB_1、LAB_2、LAB_1+LAB_2、LAB_1+LAB_3、LAB_2+LAB_3组分别提高了11.85%、7.09%、3.42%、13.53%、4.86%,但无显著差异(P> 0.05),LAB_3组的氨态氮含量显著低于LAB_1组(P <0.05)。大肠杆菌数量从低到高依次是:LAB_3组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长春地区狐狸、貉和家兔养殖场的十二指肠贾第虫感染情况,基于十二指肠贾第虫GDH基因位点分别设计2对引物,对养殖场的120份狐狸粪便样品、60份貉粪便样品和148份家兔粪便样品十二指肠贾第虫进行检测和基因型分析。结果表明,在来自狐狸的粪便中检测出阳性样品44份,阳性率为36.7%,基因型均为基因亚型AI;6份貉阳性样品,阳性率为10.0%,基因型均为集聚体D;41份家兔阳性样品,阳性率为27.7%,其中4份是集聚体B,其他是集聚体A中的基因亚型AI。结果发现在长春地区貉感染贾第虫集聚体D,长春地区的狐狸感染人兽共患型的集聚体A,家兔感染人兽共患型的集聚体A和B。研究结果为该地区十二指肠贾第虫病的防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围产期酮病奶牛血液生化指标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随机选取产前奶牛29头,跟踪采集产前2周、产前1周、分娩当天及产后3,7,14,21 d的血浆样品,检测血浆相关生化指标变化特征,并记录泌乳量。任意采集时间点血浆β-羟丁酸(BHBA)≥1.2 mmol/L则为酮病组, BHBA<1.2 mmol/L则为对照组。结果显示:随机选取的牛群中酮病发病率为58.6%,酮病主要发生在产后7~14 d;酮病组奶牛产前血液相关生化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与对照组相比,酮病组奶牛分娩当天血钾水平升高,血磷水平显著降低;产后3 d酮病组奶牛血浆甘油三酯、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BHBA、泌乳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奶牛;产后7,14,21 d血浆BHBA、非脂化脂肪酸(ENFA)、TC、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奶牛,血糖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奶牛。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产后3 d血液TC、HDL-C、K、BHBA、泌乳量与奶牛酮病的发生显著相关。将显著性相关指标利用Logistic回归建模,最终建立了基于血液HDL-C、BHBA、泌乳量的奶牛酮病早期诊断模型,即y=17.95-9.81×HDL-C-2.71×BHBA-0.20×泌乳量,当y<0时存在发生酮病风险,模型早期预测奶牛酮病的准确率82.8%、灵敏度81.3%、特异性84.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