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河蚬移殖及增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蚬(Cobicula fluminea)是一种营养价值高而全的经济水产品。我国养殖河蚬始于明朝,已有四百年的历史。但其体色或黄、或褐、或杂。根据市场消费习惯,以纯黑色为上品,出口也需纯黑色的。现根据我们在河蚬出口基地的多年科研和养殖经验,将河蚬的移殖与定向控制体色的技术简介如下。1 异地移殖河蚬 出口的黑壳蚬与野生黄壳蚬均属同一种,即河蚬(Cobicula fluminea),与黄蚬(Cy-rena aurea)、圆锥蚬(Corbicula conica)是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同物异名。  相似文献   

2.
河蚬(Cobiculafluminea)俗称“沙蜊”、“蜊潦”。瓣鳃纲,蚬科。壳长约28毫米,厚而硬,呈圆底三角形;壳顶膨胀,突出;具有同心圆的粗生长轮脉;壳内面紫色,有光泽。栖息于淡水及咸淡水的江河、湖泊及入海口。分布广,数量大。由于生活区域环境不同,形成黑蚬、黄蚬、黑褐花纹蚬,地方变异大。近年来,河蚬(特别是黑蚬),由于营养价值高,国内、国际市场热销,而越来越引起各河蚬产地的高度重视。黑蚬港口交货2200~3200元/吨,黄蚬市价400~700元/吨。1998~2000年笔者在安徽省瓦埠湖进行了河蚬生态移殖优化增值技术研究,并取得成功。1移殖条件1.1移殖…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河蚬因近年天然资源枯竭而开展河蚬底播技术与应用开发研究工作,从河蚬生物学特性、繁殖习性及人工移殖增殖、药物安全浓度、耗氧量和窒息点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河蚬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河蚬移植生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蚬近年来在日本、韩国和东南亚一些国家走俏.身价倍增(1996年外贸价格每,吨400美元左右),成为太湖地区又一出口创汇产品。但由于不少产蚬水域环境条件的变迁或放养如青鱼、鲤等过量,使河现资源严重衰退甚至基本绝迹。如何恢复水域河规资源,在1~2年内形成生产能力?引进幼蚬,移植养殖不乏为一种投资小、见效快的有效途径。我们在1993年─-1995年共引进幼蚬926吨,放养子面积为1800公顷的昆承湖中,增收商品规2850吨,增加利润1138万元,1996年5月份又移植幼蚬453吨,运输成活率在95%以上,通过连续三年多的实践,基本掌握了河蚬…  相似文献   

5.
鱼类的移殖驯化,是养殖鱼类育种和天然水域鱼类资源增殖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世界上几个主要养殖品种,如鲤鱼、罗非鱼、草鱼、虹鳟等,都是经人们移殖驯化而遍及全球。“移殖驯化”这个词在水产科技界是脍炙人口,为人们常用的连惯语。但严格地说,“移殖”与“驯化”有着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河蚬的利用和养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河蚬的利用和养殖河蚬又称黄舰、金蚶、扁螺等,广泛分布在我国湖泊、江河中,天然资源丰富。它们穴居于水底泥土表层,以浮游生物为食料,生长快,繁殖力强。除天然资源外,也适宜进行人工养殖。河蚬养殖既适合于湖泊大、中型水面放流增殖,也适合于小型水面或者池塘投饲...  相似文献   

7.
中国水产科学烷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研人员经过多年试验研究,于1998年2月入工繁育太湖银鱼鱼苗200万尾,除在太湖鱼类繁殖保护区放养50万尾外,其余均被有关单位移殖到当地水域养殖。近几年全国各地养殖单位都从太湖移殖银鱼受精卵,投放到当地大中型湖泊和水库以增殖银鱼资源。但在自然水域中放养银鱼受精卵因受孵化率低、孵化期长等因素限制,效果不甚理想。因此人工批量繁育银鱼鱼苗一直是一项难题。此次繁育成功为全国各地移殖、增殖银鱼资源提供了苗率来源。太湖银鱼人工批量繁育获成功@张建寿$无锡市水产技术指导站!214023…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河蚬(Corbicula fluminea)资源量,增加经济效益,2014年12月以鲢、鳙为混养对象,在洪泽湖用网围增殖法进行了河蚬的增殖实验,于2015年5月(春)、8月(夏)、11月(秋)和2016年2月(冬)对网围区和自然水域的河蚬的生长以及水体的总氮、总磷进行了比较分析,估算了增殖区鲢、鳙、蚬的经济效益,从而对河蚬网围增殖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显示:监测期间除春季,网围增殖区河蚬的生物量、密度、形态指标和重量均显著大于自然水域,增殖区水体的总磷值(0.017~0.067 mg/L)小于自然水域(0.056~0.109 mg/L),网围增殖区每公顷的经济效益达34 597元。分析表明,该网围增殖法既能保护水体环境质量,又能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湖泊网围增殖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详细介绍了内蒙古敖汉旗中水型水域养殖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和实施措施,主要有引进新品种、发展河蟹养殖和发展休闲渔业等。此外还就如何养护各类移殖(增殖)品种提出具体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淡水渔业》1978,(3):44-47,F003
根据近几年来的调查,草、鲢鱼在我地区塔里木河系的若干水域已经自然繁殖。这一发现是我自治区淡水渔业上的一项重大成果,为在我区移殖优良养殖鱼类品种和进一步摸索创造人工的生态产卵条件,提供了新的线索。并为开发鱼类资源、综合规划水利设施指出了新课题。  相似文献   

11.
黄蚬湖泊增养殖技术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蚬为广布性淡水贝类。本文介绍了大水面增养殖黄蚬养殖水域和幼蚬选择、幼蚬运输及增养殖措施等  相似文献   

12.
<正>河蚬又称黄蚬、金蚬、扁螺、沙蜊等,广泛分布于我国的湖泊、江河中,天然资源丰富。它们穴居于水底泥土,以浮游生物为食料,生长快,繁殖能力强。是一种重要的小型淡水经济贝类,在我国的大、中、小湖泊内均有广泛的分布。除了天然的资源外,河蚬也适宜进行人工养殖。河蚬的养殖既适用于湖泊大、中型水面放流增殖,也适用于小型水面或者池塘投饲、投肥养殖。养殖河蚬成本低、产量高、易捕捞,可以当  相似文献   

13.
2014年11月在洪泽湖进行河蚬的增殖放流实验,并于放流后的第二年对其形态学指标、规格和生物量等进行监测,以评估洪泽湖自然水域河蚬的增殖放流效果。结果显示,各站点河蚬的形态学指标和规格均为2015年11月最大,马浪岗的河蚬规格较大而生物量较小;至2016年7月三个站点的河蚬规格分别达到8.09 g/ind,6.29 g/ind和5.9 g/ind,而单位面积生物量分别为24.29 g/m~2、45.69 g/m~2和43.69 g/m~2。分析表明,非法捕捞、非法采砂,以及水温、饵料生物的季节变动等是影响河蚬规格和生物量变化的重要因素,而前两者是影响增殖放流效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张可  李平 《齐鲁渔业》2002,19(1):13-13
冬春大水面放养河蟹具有水活流畅,受风面大,溶氧充足,天然饵料丰富等优势,能显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殖效益。现结合我场多年养殖经验,将其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一、放养准备 选择水质清新、阳光充足、水草丰富、螺蚬较多的水域,水草不多的地方可采取人工种植或收集部分水草予以弥补,这样,河蟹可以获得充足的动植物饵料,有利于满足和促进河蟹的生长。同时采用网片和木桩将养殖水域双层圈围起来,高度高出常年平均水位1m以上。幼蟹放养前,还应清除水域中的野杂鱼类,减少天敌。 二、苗种选择 养殖效益的好坏,苗种至关重要。首先…  相似文献   

15.
三年来,我们将池塘养鱼的一次放足、捕大留小、年底清塘的轮捕技术移殖到小型水库中。在多座小型水库中进行轮捕养殖技术的试验及该技术的推广应用,解决了灌溉与养殖兼顾型水库在每年7—8月后,抗旱用水急增,水域实际载鱼量增加而水域面积缩小蓄水量减少的矛盾;同时,  相似文献   

16.
河蚬Corbicula fluminea(Müller)胚胎发育观察及分期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蚬Corbicula fluminea(Müller)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它是我国淡水或河口水域中增养殖的重要对象.作者对河蚬胚胎发育观察及分期的繁殖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正河蚬俗称蚬子、黄蚬、黑蚬或沙蚬等,为双壳类淡水软体动物,原产于我国及东南亚,也称亚洲蚬(Asian clam)。作为我国典型、特色双壳贝类,在我国各大水域广泛分布,是江河水库等众多淡水生态系统的底栖优势种之一,在江河、水库和湖泊等水生生态系统中处于优势地位。因为河蚬对污染物有较强的生物蓄积能力,参与当地水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因而在淡水生态系统中处于重要地位。除此之外,河蚬营养价值高,肉味  相似文献   

18.
汪祖军 《内陆水产》2001,26(7):21-22
河蟹又称毛蟹、螃蟹,学名中华绒螯蟹,其常栖居在水质清新、水草丰富的水域中,具有昼伏夜出的特点,一般夜间出来活动觅食。每年的6~9月份为河蟹活动摄食的盛期。大水面养殖河蟹具有水活流畅,受风面大,溶氧充足,天然饵料较丰富的资源优势,因而利用大水面养殖河蟹,能显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殖效益。现结合我镇多年养殖经验,将其技术要点总结如下。1 放养前的准备工作1.1 水域的选择根据河蟹的生物学特性,应选择水质清新、阳光充足、水草丰富(最好是沉水植物中的苦草、轮叶黑藻等,挺水植物中的芦苇、蒲草),螺蚬较多的水域(螺蚬…  相似文献   

19.
鲻科鱼类养殖的研究已成为国际上广泛开展的课题。我国沿海素有养殖鲻梭鱼类的经验。自50年代将梭、鲻鱼移殖驯养于淡水水域以来,由于这种鱼生长快,适应性强,且以底生藻类和植物碎屑为食,能进一步提  相似文献   

20.
为对河蚬的种质资源进行保护,实现河蚬资源的可持续发展,2013年3月,在洪泽湖选取约666.7hm~2的水域进行河蚬增殖,在增殖区施行捕大留小、区域轮捕的捕捞策略,将增殖区划分为灰色区和白色区,用网目尺寸为12mm的划耙于2014年11月和2016年11月对灰色区域进行捕捞,2015年11月捕捞白色区域,统计其产量和经济效益,同时于2013年11月、2014年11月、2015年11月和2016年11月分别对两个区域河蚬的生物量和生物学参数进行监测。结果显示,2014年11月,2015年11月和2016年11月增殖区的河蚬产量分别达到1027.4、1222.4kg/hm~2和1274.9kg/hm~2,经济效益分别达到25.9、32.4万元和34.2万元;增殖区河蚬的生物量总体呈先增长后趋于平稳的变化趋势,2016年增殖区河蚬生物量最大,为143.9g/m~2,且2015年11月白色区河蚬的生物量显著高于灰色区;捕捞河蚬的壳长和质量的最小值分别为13.97mm和1.29g,且2015年11月河蚬形态学指标和质量均为白色区大于灰色区。分析表明,该捕捞策略既能够达到休渔和保种的目的,又能够调节河蚬的资源量,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使河蚬资源健康稳定发展,是一种值得提倡和推广的捕捞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