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黑脊倒刺鲃的繁殖与养殖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黑脊倒刺鲃巴主要分布于钱塘江、闽江、珠江、沅江、海南岛等,为产区重要的经济鱼类。本文就其生物学特性、人工繁殖及养殖技术进行了阐述,为黑脊倒刺鲃这一优质经济鱼类的种质资源保护及规模化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水族箱中生长的囊螺为材料,通过连续观察的方法,对囊螺的繁殖习性和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试验结果表明,囊螺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的种类,但也可以自体受精.囊螺膜内胚胎发育经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担轮幼虫、面盘幼虫和匍匐幼虫等7个阶段,孵化后变成稚螺.  相似文献   

3.
黑鲪又称许氏平鲉属,鲈形目、杜父鱼亚目、鲪科,俗称黑石鲪、黑寨鱼、黑老婆等,属冷温性近海底层鱼类,是中国黄渤海区常见的经济鱼类。其肉质鲜嫩、洁白,脂肪少,是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现已发展成沿海各省尤其是山东省海水养殖的主要品种。  相似文献   

4.
高邮杂交鲫及其亲本消化道形态与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为了改良普通鲫鱼的经济性状,提高其生产性能,我们从1986年开始进行以鲫(Carassius auratuauratus)为母本,白鲫(Carassius auratus cuvieri)为父本的杂交试验,获得了具有明显生长优势的高邮杂交鲫。鱼种阶段比父本白鲫生长快30%以上,成鱼阶段快20%以上,且具有肉质好和抗逆性强等优点。试验期间,高邮杂交鲫已在扬州市的九个县(市)推广夏花鱼种,初步取得成效。本文对高邮杂交鲫及其亲本的消化道的外部形态和组织构造作详细叙述。关于硬骨鱼类消化道形态解剖和组织构造,国内外曾对之有过不少报导。对鲫鱼消化道构造的观察,目前只有一例,但它并未结合该鱼的食性进行分析研究。而对白鲫消化道的组织构造亦来见过报导。作者结合食性分析对高邮杂交鲫及其亲本消化道的形态和组织构造进行了观察,试图为高邮杂交鲫进一步推广养殖提供饲养管理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黑鲪早期发育与摄食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黑鲪Sebastes schlegelii早期发育及摄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温15.4~16.0℃、盐度30~32、pH8.4的培养条件下,黑鲪初产仔鱼全长为6.07±0.25mm,腹部有残存的卵黄囊;1日龄仔鱼全长为6.21±0.31mm,大部分仔鱼进入摄食期,开口饵料为经小球藻强化过的褶皱臂尾轮虫;20日龄仔鱼全长为8.81±0.40mm,开始增投经营养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仔鱼进入快速生长期。依照TL=aD3+bD2+cD+d方程式,对仔鱼个体的全长与日龄进行回归,得到其生长模型为:TL(mm)=0.0096D2-0.0415D+6.7503(R2=0.9877)。仔鱼耐受饥饿的时间临界点(PNR)发生在产出后第4天(3日龄),不可逆转饥饿期的时间为2d。黑鲪仔稚鱼在24h内均有不同程度的摄食。1日龄仔鱼的摄食高峰出现在8:00,5日龄仔鱼摄食高峰则出现在16:00,12日龄仔鱼的摄食强度在12:00达到最大,相应的摄食率高峰出现在16:00,19日龄仔鱼在12:00~0:00出现摄食率高峰,24日龄稚鱼的摄食强度在12:00达到最大,30日龄稚鱼的摄食高峰出现在12:00~16:00,且16:00的峰值明显高于12:00,24h内摄食率达到100%。结果表明,黑鲪仔稚鱼无明显的摄食节律,属于全天摄食型,摄食高峰出现在白天。  相似文献   

6.
河南华溪蟹消化系统的形态结构观察和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河南华溪蟹消化系统的形态结构及组织学特征,采用石蜡切片、H.E.染色和光镜等技术,对河南华溪蟹成蟹消化系统各组织器官的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河南华溪蟹的消化系统主要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道主要包括食道、胃、中肠和后肠,消化腺为肝胰腺。胃包括贲门胃和幽门胃:贲门胃内有钙化的几丁质齿、隆嵴、短刺及刚毛等组成的胃磨,可磨碎食物;幽门胃内侧可见特殊形态的梳状结构,可过滤食物。在光学显微镜下,食道、中肠和后肠均由黏膜层、肌层和结缔组织层构成,其各段内表面均有由上皮细胞与基膜内凸形成的多级皱褶和嵴,有由环形、纵形和辐射状排列的肌层。仅中肠表面有典型微绒毛结构,无角质膜。食道与后肠上皮表面均有较发达的纤毛层。肝胰腺主要由基膜和4种上皮细胞构成,即吸收细胞(R细胞)、泡状细胞(B细胞)、纤维细胞(F细胞)和胚细胞(E细胞)。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消化系统的形态结构特点,采用生物学测量、苏木精-伊红染色(HE)组织学观察和扫描电镜等方法对31尾黑尾近红鲌[平均体重(115.71±24.12) g]消化系统各部分形态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1)黑尾近红鲌口亚上位,口裂宽/吻长、口裂高/吻长分别为1.68±0.16、1.46±0.12;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和肠组成,肠道盘曲简单,以折点为界可将肠道分为前、中、后三段;(2)黑尾近红鲌肝脏指数为0.51±0.31,肠道系数为0.93±0.23,胰腺组织在肝脏中呈弥散性分布;(3)食道与前肠、中肠、后肠褶皱数量均差异显著,粘液细胞密度差异不显著;前肠管腔直径、褶皱高度和肌层厚度均显著高于后肠;(4)肠内面突起的皱褶发达,前肠和后肠分泌孔小而密集,微绒毛短而粗;中肠分泌孔大而多,微绒毛长而密,排列整齐。以上结果表明,黑尾近红鲌的消化道形态学和组织学结构符合其肉食性兼具杂食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9.
扁玉螺的形态以及行为与繁殖生物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扁玉螺Neveda didyma(Roeding,1798)俗称“肚脐菠萝”、“香螺”,隶属于扁玉螺属,乳玉螺亚科,玉螺科,中腹足目,前鳃亚纲,腹足纲,软体动物门…。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地区,生活于潮问带至浅海的细沙泥质海底,属广温性种类,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扁玉螺是我国沿海的重要经济腹足类,其个体大、高蛋白、低脂肪、肉味鲜美、食后口余清香,广为沿海居民喜爱。但由于为肉食性动物,喜食一些双壳类,故对海水养殖的牡蛎和蚶类幼苗等种类有害。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黄斑篮子鱼(Siganus oramin)胚后发育特点,对其早期发育阶段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并对其各时期的形态特征和生长特性进行了描述与分析。根据卵黄囊和油球消失、仔鱼开口与摄食、鳍膜消退、鳍棘变化、色素沉积和全身被鳞等发育特征,把黄斑篮子鱼胚后发育分为仔鱼期(包括早期仔鱼和后期仔鱼)、稚鱼期和幼鱼期。黄斑篮子鱼初孵仔鱼全长(1.913±0.105) mm,在水温23~24.3℃,3日龄开口;6日龄卵黄囊和油球被完全吸收,进入后期仔鱼期;17日龄鳍膜消失,各鳍发育基本完成,进入稚鱼期;33日龄鳞片覆盖全身,完成变态,外部形态特征与成鱼相近,进入幼鱼期。仔稚鱼生长随日龄的增长呈现出先快后慢再快的生长趋势;第2背鳍棘和腹鳍棘出膜后随日龄不断伸长,28日龄长到最大值,之后逐渐收缩。  相似文献   

11.
采用大连湾海域四季底拖网调查数据(2006年夏、冬季和2007年春、秋季),对其鱼类群落结构进行研究,并利用多样性指数法和丰度/生物量比较法(ABC曲线)评价鱼类群落受外界扰动的程度。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四季共采集鱼类31种,隶属于10目24科31属,鱼类区系组成在适温性上以暖温性鱼类为主,在栖息水层上以底层鱼类为主。夏季鱼类生物量(43.16kg/h)和生物数量(950个/h)均明显高于其他3个季节。四季共有优势种为大泷六线鱼和许氏平鲉。鱼类群落多样性指数季节变化范围分别为物种丰富度指数0.76~2.16、多样性指数0.63~1.96、物种均匀度指数0.36~0.91。各季节间生物量和丰度组成的Bray-Curtis相似性均较高。多样性指数法和丰度/生物量曲线法对鱼类群落受外界扰动评价结果一致,均表明鱼类群落受到中度扰动,且秋冬季高于春夏季。本研究可为大连湾海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大连旅顺口典型养殖海区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9年1,4,7和10月在3个典型海区设置采样点,同步监测调查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生物量及其水质,并对水环境因子与浮游动物群落进行了差异显著性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CCA).此次调查共发现浮游动物24种,桡足类种类最多,优势种...  相似文献   

13.
在整理分类近年来大连沿海采集的织纹螺科标本时,鉴定出属于织纹螺属的3个大连沿海新记录种:半褶织纹螺 Nassarius sinarus (Phillippi,1851)、群栖织纹螺 Nassarius gregarius (Grabau & king,1928)和胆形织纹螺 Nassarius pullus (Linnaeus,1785)。它们主要生活在潮间带及浅海或稍深的沙质、泥沙、软泥或岩礁质海底。  相似文献   

14.
选用2011年大连湾附近海域的监测数据,分别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大连湾海域的水质现状加以评价。并依据2007—2011年该海域连续五年的监测数据,对其污染趋势加以分析。结果表明:大连湾海域内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湾内各监测点均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受有机物污染严重。陆源排污是该海域受到严重污染的主要原因。五年来除无机磷外其余各因子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加重的趋势,其中以石油类的加重趋势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对大连市的水产品及水产加工品进行调查,共调查到水产品及水产加工品7个大类154个品种,针对其种类、价格市场、消费等方面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大连水产品向精深发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大连湾、辽东湾养殖水域有机氯农药污染状况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毛细管GC ECD法测定大连湾、辽东湾表层沉积物及表层、微表层海水中 16种有机氯农药 (OCP16 )的含量。结果表明 ,辽东湾海区表层海水OCPs平均质量浓度为 4 1.94ng/L ,显著高于大连湾海区 4 .5 2ng/L的平均值 ,但 2个湾OCPs质量浓度均未超出渔业水质标准。辽东湾表层沉积物OCPs平均质量分数为 10 .15ng/g ,也明显高于大连湾表层沉积物 6.17ng/ g的平均水平。表明辽东湾有机氯农药污染程度较大连湾重。大连湾各站位微表层海水OCPs含量显著高于表层水 ,显示微表层海水对OCPs有较强的富集作用 ,平均富集系数为 5 .1~ 15 .4。  相似文献   

17.
刘欣平  董文静  黄汉  廖瑞生  陈拥军  谭北平  林仕梅 《水产学报》2023,23(10):109601-1-109601-10

为了评价淀粉结构对大口黑鲈肠道健康的影响,实验用10%的普通玉米淀粉 (直/支链比例为3:7,CS)和高直链玉米淀粉 (直/支链比例为7∶3,HACS)分别配制成CS和HACS两组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在室内循环系统中饲养初始体重为 (8.53±0.06) g的大口黑鲈8周。结果显示,HACS组大口黑鲈特定生长率 (SGR)和蛋白质效率 (PER) 显著高于CS组。与CS组相比, HACS组肠道过氧化氢酶 (CAT)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 (T-SOD)的活性显著升高,且抗氧化基因nrf2、cat的表达量显著上调。同时,HACS组促炎细胞因子 (tnf-α、il-8)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而抗炎细胞因子 (tgf-β)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此外,HACS组在门水平中显著提高放线菌门的丰度,在属水平中显著提高有益菌乳酸菌属的丰度,降低部分潜在有害菌 (不动杆菌属、考克氏菌属)的丰度。进一步表型预测发现,相较于普通玉米淀粉,饲喂高直链玉米淀粉能显著降低革兰氏阴性菌比例,增加革兰氏阳性菌比例,显著降低潜在致病菌丰度。研究表明,高直链淀粉能提高大口黑鲈抗氧化能力和免疫水平,改善肠道形态结构和肠道菌群。因此,高直链淀粉能改善大口黑鲈的肠道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8.
大连沿海3种大型速生海藻的营养组成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采自大连沿海的角叉菜(Chondrus ocellatus)、孔石莼(Ulva pertusa)、海黍子(Sargassum kjellmanianum)的营养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3种大型速生海藻的营养均衡齐全,均为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食品,并富含矿物质、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氨基酸和脂肪酸。  相似文献   

19.
海洋贝类几种危害性纤毛虫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自山东沿海贝类外套腔的4种危害性纤毛虫———指状拟舟虫、海洋拟阿脑虫、弗州拟尾丝虫及水滴伪康纤虫,在分类地位上分属于寡膜纲、盾纤目、嗜污亚目中的2个科。本文对其活体形态学及纤毛图式做了研究,并对其发生规律、危害程度与方式及防范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自 198 0年起 ,大连自然博物馆就注意采集、研究大连海域的各种藻类。由于资料限制 ,一些蓝藻标本没有及时研究。近年 ,作者一方面收集蓝藻研究资料 ,另一方面进一步做蓝藻标本的专题采集、研究。现发现 3种新植物 ,分别为小型伪瘤皮藻 Pseudoncobrysa minus;颗粒伪瘤皮藻 P.granulose和獐子岛眉藻 Calothrixzhangzidaoensis,本文将对它们做详细的描述。1.侧面观 ;2 .顶面观1.e latere visa;2 .e vertice visa图 1 小型伪瘤皮藻Fig.1  Pseudoncobrysa minus S.M.Zhang,sp.nov.文中所涉及的标本分别采自大连海域的小平岛、七贤岭、营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