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水稻机插秧不仅具有省工、省时、省力、省秧田等优势,而且十分有利于水稻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近年来,随着机插秧技术推广力度加大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水稻机插秧在东台地区推广应用面积逐年扩大,目前已达两万多公顷,但是由于机插水稻农机农艺技术融合程度、集约化育秧等技术要求高,而种植者在培育机插壮秧关键技术的掌握应用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机插水稻面积的进一步扩大和产量水平的提高。笔  相似文献   

2.
<正>南通市通州区水稻机插秧、手栽稻、直播稻并存,稻田草相复杂,杂草种类多、密度大、危害重,特别是直播稻田、机插稻田恶性杂草及危害面积不断上升,对水稻高产、稳产、优质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了控制稻田杂草危害,各地涉农部门要加强宣传,引导和指导农户以农业防除为基础,化学防除为重点,贯彻直播稻"一封二杀三补"、机插稻"两封一补"的化除策略,采取分类指导,全面控制稻田草害,确保水稻高产稳产、优质高效。一、水稻田杂草化除技术意见  相似文献   

3.
插秧密度与苗数对不同分蘖类型寒地水稻群体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插秧密度和苗数对寒地不同分蘖类型水稻品种群体构成、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等的影响,以多蘖型东农428和寡蘖型龙稻5为试材,采用大田裂区试验设计对不同插秧苗数、密度对寒地不同分蘖类型水稻品种群体构成、叶片SPAD值、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密度对多蘖型东农428分蘖数量影响更大,而插秧苗数对寡蘖龙稻5影响更为明显。密度和插秧苗数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SPAD值影响较为一致,即栽植密度较小、插秧苗数较少的处理SPAD值较大。龙稻5在插秧数为8,插秧规格为30 cm×12 cm时产量最高,东农428在插秧苗数为8,插秧规格为30 cm×14 cm时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4.
机插水稻适宜秧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适宜秧龄及秧龄弹性是机械化插秧技术研究的核心。本文阐述了适宜秧龄对机插水稻的重要性,概述了国内外机插水稻适宜秧龄的研究进展,并从种植制度、种植品种、育秧方式、农民意愿以及农艺与农机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机插水稻适宜秧龄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相似文献   

5.
正秸秆还田土壤具有"前期吸氮、后期释氮"的特点。秸秆还田机插稻生长发育特性表现为前期生长缓慢、中期加快、后期活力增强。秸秆还田后水稻的本田管理与不还田的有所不同,为此,要采取合理的肥水运筹及调控措施,优化还田机插稻的群体质量。一、控制水浆管理1.返青后及早露田通气增氧,排除毒素在插秧后的2~3天,保持田间湿润,  相似文献   

6.
掌握应用水稻机插秧育秧技术并培育壮苗,是保证水稻机械满插、夺取高产的关键,而用沼肥自制营养土进行机插秧育秧,有利于形成壮苗。对该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7.
水稻插秧深度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水稻插不同深度的秧苗对水稻的有效分蘖数、有效分蘖率、结实率以及产量的影响;探索最佳的插秧深度及方法,最终得到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8.
水稻全程机械化品种筛选及配套关键生产环节技术集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德义 《中国种业》2015,(12):55-57
<正>水稻是安康市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由于当前农工价格高涨,种粮成本大幅升高,种粮效益甚微。通过开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集成技术研究,可显著提高种植粮食作物的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在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过程中,优良的机插秧水稻专用品种是最重要的基础条件,机插壮秧育苗技术是机插秧成败的关键技术基础,配套的机插大田栽培管理技术是高产  相似文献   

9.
陈晓亮 《种子科技》2019,(12):33-33,3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和人口转移等情况日益明显,因此,对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有着迫切的需求。培育适合机插秧的水稻幼苗、保障栽种质量,是确保机插秧技术稳定发展的前提。从杂交水稻的播种顺序着手,研究杂交水稻的机插育秧技术,希望为有关专业人士带来一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正>(接上期)5月中旬至6月上旬(插秧期至返青期)防控对象:健身壮苗,预防冷害、潜叶蝇等,防治杂草。防控措施:(1)适时早插,促进水稻分蘖早生快发,避开后期低温多湿天气,减轻病害。(2)插秧时池内保持"花达水",便于机插秧、浅插秧,防止漂苗。(3)合理稀植,提倡水稻超稀植,保证田间通风透光,增强其抗逆性。(4)科学灌水,防御冷害,促进发育,减少病害。(5)  相似文献   

11.
正农药篇问:机插稻田除了在水稻活棵后用药进行土壤封闭处理,在插秧前还需要用药进行封闭吗?答:据有关调查,江苏省机插稻田如果不进行化学除草,在栽插水稻后40天内每平方米杂草发生量平均可达64.73株,能使水稻减产20%~50%,不同地区因土壤库种子杂草种类数量和水层管理(降雨)不同,田间杂草发生及危害有一定差异。机插稻在机插前和稻苗活棵后分两次进行封闭除草,能较好地控制杂草危害。第一次一般在机插前3天结合整地施药,可以选用龙灯稻望噁草酮、苄嘧·丙草胺、灵旺异隆·丙·氯吡等药。  相似文献   

12.
水稻机插双膜育秧底孔密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水稻机插秧在江苏省已进入示范推广阶段,2OO2年全省机插面积超过2万hm~2,本县机插面积达753.5hm~2。水稻机插秧有几种育秧方式,其中之一为双膜育秧(双膜指底铺有孔地膜、上覆增温保湿地膜),实践表明,双膜育秧可大幅降低育秧成本,是替代硬盘育秧的有效手段,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双膜育秧尚有一些关键技术不够明确,今年本县进行了水稻机插双膜育秧底孔密度研究,以期为今后大面积推广提供可靠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3.
水稻机插秧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近几年来,我县大力推广水稻机插秧,实行统一供种,集体育秧,机插面积不断扩大,单位面积产量明显提高,比人工栽插增产14.2%。推广水稻机插秧是提高水稻生产水平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现将其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仅供参考。一、壮秧培育技术1.材料及秧田准备。选择地形平整、地势高燥、排灌方便、便于运输的田块做秧田,秧田与大田比例为1: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水稻生产区,随着稻田机耕、机收的全面推广,机插环节的插秧机越来越受农民关注。近几年,我国农机部门为支援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改变农民“脸朝黄土背朝天”传统落后的手工插秧方式,已在水稻生产区广泛推广水稻插秧机替代人工插秧。本文就江西农机部门推广水稻插秧机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介绍插秧机的使用与故障排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技术的创新,水稻机插秧的方法应用范围将逐步扩大,技术将日趋成熟,结合农场的机插秧的技术,浅谈一些机插秧的理论措施,以供参考。1机插壮秧标准培育适合机插的健壮秧苗是推广水稻机械化插秧成败的关键,健壮秧苗形态特征是:茎基粗扁(扁蒲秧),根多色白,植株矮壮,无病株和虫害。群体质量均衡,秧盘内成苗2~3株/cm2,秧苗根系发达,单株白根10条以上,根系盘结牢固,盘根带土厚度  相似文献   

16.
蛋糕可以定做,衣服可以定制,没想到,现在连庄稼都能够向工厂下单,提前育种.2月26日,记者在"皖北米仓"凤台县走访获悉,该县多个乡镇正大力推进稻秧工厂化育种、机械化播种,虽然,当下距离水稻插种还有四五个月的时间,但是广大农民已经开始纷纷"下单",定制禾苗. 凤台县是个水利大县,素有"皖北米仓"之称,水稻一直是该县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家住杨村镇的农民刘军说,他们这里播种水稻的传统方式要经过选种、预秧、分秧、插秧等多个环节,尤其育秧和插秧环节最为耗费时间和人力.  相似文献   

17.
汪德义 《中国种业》2017,(10):22-24
结合陕南水稻生产实际,针对平川稻区冬闲田、油菜及小麦茬口长期缺乏水稻机械化插秧品种之现状,开展水稻机插秧品种筛选试验及示范,筛选出适合陕南平坝丘陵不同茬口水稻机插秧品种,并集成配套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18.
选用优质食味粳稻品种南粳9108,将麦秸机械化全量还田和机插秧两项技术有机结合,配套包括集中育供秧、机械浅水埋草、机插精确定量栽培、精确肥水调控、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控等核心技术,以达到麦秸全量还田条件下机插秧优质、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9.
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作为2018年农业农村部重大引领技术之一,具有省工、增产、提高肥料利用效率的优势,充分了解和认识中国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推广应用的可行性及限制因素,制定科学有效的推广方案及扶持政策,对深入推进中国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发展,助力水稻化肥减量增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国外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推广的经验与启示、中国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推广基础以及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优势等三方面对我国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推广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阐述,从区域生产条件差异、生产成本增加、配套技术不足等多方面对中国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推广应用的限制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对策与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推进中国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发展机插秧是镇远县现代农业建设的需要、也是未来水稻生产发展的必然方向。机插秧既能控制栽插密度和深度,又能提高工效减轻劳动强度。为加快机插秧的推广,探索适宜机插秧的品种,2008年在舞阳镇黄桑村雷家寨组雷志辉的田块进行水稻机插秧不同品种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