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种业是我国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国家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种业科技创新及其管理体系不够健全,企业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严重地制约着我国种业发展。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僵化,科研分工不合理,育种研发效率低下,种业企业未能建立自己的研发平台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种业科技创新。借鉴国际领袖种业企业经验,依靠种业企业,打造过硬的种业科技创新平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构建以种业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科技创新联盟,注重对企业研发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加强种子认证制度建设与知识产权保护是我国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济宁市根据本地大豆种业发展的优势,通过建设"两个平台",培育科技创新新动能,实行产学研合作,搞好大豆新品种研发创新,加大政策环境等有效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育种研发格局逐步形成,全市大豆种业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针对大豆种业存在的薄弱环节,将进一步促进种业科研转型升级,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大力发展大豆产业种业和绿色种业。  相似文献   

3.
种业是农业的高精尖产业,科技对现代种业发挥着引领和支撑作用。种业产业链包括上游的科研育种、中游的种子繁殖与加工、下游的种子市场推广3个部分,需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尽管我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种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但仍然在基础性公益性科技服务内生动力、商业化育种体系、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评价、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存在不足。鉴于种业本身的产业特点和对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作用,选择公共产品理论作为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分析工具,提出树立危机意识,推行种业战略;突出服务效能,兼顾服务效率;强化资源统筹,兼顾市场调节;推进主体合作,实现两链融合的优化思想。下一步,需要采取做大做强公益性科技服务主体、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开发、优化种业科技创新评价机制、促进种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主体深度融合、提升种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保障能力等措施,优化现代种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4.
正1取得的成效1.1支持科研创新,夯实种业基础加强种业科技创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从强化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建设入手。自治区每年由财政设专款2 000万元,用于现代种业发展,其中80%用于扶持企业科技创新和新品种研发。国家也把提升种业竞争力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列入项目之内。为对应研发和良繁基地建设,结合供给侧改革,提出了小麦、棉花、玉米等  相似文献   

5.
<正>1抓科技研发强竞争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应对国际种子公司进入我国种子市场的挑战和压力,需要种业将科技、人力、种质、自然、社会、财力等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走科研、生产、经营、推广一体化道路,走市场与产业整合持续发展之路,走种业与科研财团合作开发共赢之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实行一条龙服务,种业尽快步入规模化种子产业轨道,打造一流现代种子企业。那么,现有种业如何发展壮大,在竞争激烈种子市  相似文献   

6.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种业企业科研水平起步晚、基础差、投入少,导致我国种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低下:政府加大对种子企业科研的扶持力度,是提升我国种业竞争力,提高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强有力手段.种业科研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国家应高度重视种业企业科研,加大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7.
增强研发能力 进一步提升民族种业的市场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中国种业的发展现状,跨国种业公司在我国种业市场的布阵、营销状况以及我国种业企业与跨国种业间的差距,提出应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研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品种,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发掘和调动研发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升我国种业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种子世界》2012,(10):57-57
种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专家论坛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在论坛上强调,种业是农业先导性产业和科技密集型产业,是农业生产的源头和粮食安全的关键。要加快种业科技创新,建立中国特色的种业科技创新体系,推进种业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全面提升现代种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9.
我国种子产业做强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满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对新品种的要求和应对跨国种业公司竞争的需要,必须做强我国种子产业。目前我国种子行业集中度、产业一体化以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相距很远,主要原因是种子管理体制仍不完善,行业过于分散,产业链条脱节,对品种知识产权缺乏有力的保护,科技创新主体的模糊与缺位。因此,要做强我国种子产业,就要加快种子科研体制改革,确立种子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组建大型种业集团,加强种子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信息网络。  相似文献   

10.
关于提升陕西种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成效农作物种业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核心产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我国种业科技创新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种业发展空间和市场份额受到了国际种业巨头的强势挤压,要实现我国种业的全面赶超和彻底突围,必须把种业科技创新摆上重要战略位置。同样,陕西种业要在国家新一轮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中有所作为,实现快速发展,必须大力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进入21世纪以来,民营股份制种子企业逐  相似文献   

11.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从种业安全保障、种业科技创新、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种业科技体制改革、种子企业竞争力、互联网视角下的种业发展等角度对我国种业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梳理,以期为我国种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种业供给侧改革思路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短板。我国种业供给侧改革就是加强以种业创新为代表的农业科技创新等农业供给侧薄弱环节。我国种业发展存在问题主要是:种业育种研发能力不强、种业企业规模小、缺乏核心竞争力、种业发展监管体系不完善和互联网种业建设刚刚起步。将"精品种子"生产作为我国种业发展供给侧改革的战略定位,通过种业整合,提升我国种业发展的整体实力,扶持种业企业打造种子研发平台,建立价值营销体系,推行种业精细化服务和加强种子认证制度建设与知识产权保护是我国种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参加全国种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专家论坛,启发了对种业科技与产业发展的认识与理解,并结合现阶段我国种业科技创新中需要解决的难点与重点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种业改革是应对挑战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现代种业的基本概念和管理特点。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需要协调科研、企业、农民和管理四个方面的关系,重点是协调科研与企业的合作关系。要发挥技术创新的引领作用,协调好共性技术研究与企业差别化研发的关系,就必须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15.
通过参加全国种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专家论坛,启发了对种业科技与产业发展的认识与理解,并结合现阶段我国种业科技创新中需要解决的难点与重点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和用种大国,农作物种业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的核心产业,也是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首要产业。多年来,依托丰富的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北京市积极推进"种业之都"建设,搭建种业科研、新品种展示、籽种交易、企业孵化和国际交流的平台,促进种业科技创新,成果显著。创制了世界首个水稻全基因组芯片、首张西瓜全基因组图谱,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玉米DNA指纹库,每年育成各类粮菜新品种超过400个,杂交小麦、玉米在全国占有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17.
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产业竞争的核心是科技创新。文章结合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分析了山西种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存在的问题,对山西种业科技创新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作物育种科研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我国农作物育种科研发展现状与机遇。对比国际种业育种技术发展现状,针对我国种业研发存在的问题,从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和知识产权3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及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9.
尚怀国  冷杨  黄晨阳 《种子》2022,(9):146-148
种子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种源安全关系着国家安全。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我国食用菌产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但是食用菌种业滞后于生产需求。本文分析了我国食用菌种业面临的问题,剖析了问题主要根源,并提出了培育创新主体、创新合作机制、加强品种权保护和推行“菌种销售+技术服务”四点建议,以期促进我国食用菌种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现代种业是科技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联结科技和资本,打通研发和市场,最佳的组织形式就是企业。要把种业振兴行动切实抓出成效,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种业根基,就必须做优做强一批具备集成创新力、适应市场需求的种业龙头企业。但目前,我国种业企业存在竞争力弱、发展同质化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强规划引领,提升企业竞争“软实力”。从发展特征、战略要求、重点任务等方面梳理企业战略规划编制的要点,并着重针对风险防范提出意见建议,为种业企业编制战略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