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播期对大豆品种山宁16号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山宁16号为试材,研究播期对其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期延迟其出苗至初花日数(生育前期日数)缩短,开花至生理成熟日数(生育后期日数)差异不大,生育期结构增大;晚播缩短大豆营养生长期,株高、底荚高和主茎节数均降低;随播期推迟该品种的单株荚数、单株粒数虽有增加,但单株粒重、百粒重降低较多,其影响大于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增加的影响;晚播不利于大豆的鼓粒及产量的积累。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以中豌4号、8711-2两个豌豆品种为材料,探讨了晚播对宁南山区不同类型豌豆品种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推迟播期对豌豆荚长、荚粒数影响不明显,播种-出苗时间缩短;随播期的推迟,早熟品种营养生长期缩短,单株结荚数呈"抛物线"型变化,株高增加,生育期缩短,产量下降,适宜晚播的范围宽,在5月9~19日之间;随播期的推迟,晚熟品种营养生长期表现为先减少后延长的趋势,生殖生长期在整个生育期中所占比例增加,单株结荚数、百粒重下降,株高增加,适宜播种的范围较窄,最佳晚播期在5月9日之前。  相似文献   

3.
迟播对早熟大豆各生育阶段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4个不同熟期早熟大豆品种8个播期试验,研究早熟大豆品种在迟播条件下各生育阶段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日平均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适宜的墒情下,播种~出苗的天数与其间的平均气温呈极密切的负指数关系,播种~出苗的日平均气温对出苗起决定性作用.不同熟期的早熟品种出苗~开花天数随播期的延后,都呈下降的趋势;开花~成熟的天数先是降低然后略有升高;出苗~成熟天数随播期的延后,都呈下降的趋势.即晚播对整个生育阶段的影响主要是作用在营养生长阶段.早熟品种迟播时,日平均气温升高加快大豆出苗的速度,在24℃条件下出苗可缩短4 d.早熟品种晚播后,出苗~开花阶段、出苗~成熟阶段日数与出苗~开花阶段日平均气温呈直线正相关,出苗~开花阶段日平均气温是影响营养生长阶段和整个生育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淮北地区气象条件对夏大豆( Glycine max)生长发育的影响,寻求影响其生长发育的关键因子.[方法]2011年设置46个品种(系)的展示试验,2004和2011年进行播期试验,同步观察夏大豆生长发育进程和气象因子.[结果]适期夏播中熟大豆播种~出苗5~6d,需积温135 ~ 160 ℃;8~9片复叶展开时始花;出苗~始花27~35 d,需积温750 ~ 950 ℃;始花~成熟58~69d,需积温1 350 -1 600℃.生育期与主茎节数、有效分枝、单株结实荚数、荚粒数呈直线相关.播期推迟,生育期缩短,出苗~成熟所需积温减少,主茎节数减少,结实荚数下降,产量降低.夏大豆生长期内积温高、白昼时间长、≥0.1 mm雨日多,则产量高,生育期长;出苗~始花日照时数长,则始花推迟,主茎节数、单株粒数、产量增加;始花~成熟降水量多,则单株结实荚数、单株粒数和产量增加.[结论]淮北夏大豆应在6月中旬播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淮北地区气象条件对夏大豆(Glycine max)生长发育的影响,寻求影响其生长发育的关键因子。[方法]2011年设置46个品种(系)的展示试验,2004和2011年进行播期试验,同步观察夏大豆生长发育进程和气象因子。[结果]适期夏播中熟大豆播种~出苗5~6 d,需积温135~160℃;8~9片复叶展开时始花;出苗~始花27~35 d,需积温750~950℃;始花~成熟58~69 d,需积温1 350~1 600℃。生育期与主茎节数、有效分枝、单株结实荚数、荚粒数呈直线相关。播期推迟,生育期缩短,出苗~成熟所需积温减少,主茎节数减少,结实荚数下降,产量降低。夏大豆生长期内积温高、白昼时间长、≥0.1 mm雨日多,则产量高,生育期长;出苗~始花日照时数长,则始花推迟,主茎节数、单株粒数、产量增加;始花~成熟降水量多,则单株结实荚数、单株粒数和产量增加。[结论]淮北夏大豆应在6月中旬播种。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广西气候变化特征,研究不同播期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农艺性状的影响,确定最佳播期并选择合适的品种基因型,为提高广西春玉米产量潜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7年以玉米早熟品种青青700及晚熟品种华优168为试验材料,设8个不同播期(2月7日、2月14日、2月21日、2月28日、3月7日、3月14日、3月21日和3月28日)处理,观测收集玉米生育期内的气象数据,记载玉米各生育时期,并测量玉米株高、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结果]2月低温少雨,玉米出苗较慢,平均需17.3 d;3月适温多雨,玉米出苗较快,平均需13.5 d.随播期延迟,玉米生育期缩短,播期每延迟7.0 d,生育期平均缩短3.9 d,生育期缩短主要表现在出苗至抽雄阶段.早熟品种青青700的籽粒产量随播期延迟先升后降,最高值出现在2月28日播期处理;晚熟品种华优168在3月21日前的不同播期籽粒产量变化不明显,但晚于3月21日播种其籽粒产量显著下降(P<0.05).播期对玉米株高、出籽率、百粒重、穗粒数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结论]气温、光照时数和降雨量是影响春玉米出苗与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随播期延迟,生育期内日平均气温升高,光照时数减少,导致玉米生育期缩短,且早熟品种产量受播期影响程度大于晚熟品种.广西春玉米最适宜播期为2月中旬至3月上旬,晚熟品种适宜播期可延长至3月中旬.  相似文献   

7.
温度、光照对80优121生育期及产量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联松 《安徽农业科学》1998,26(1):10-11,14
对杂交中粳80优121在8个不同播期下的生育期、产量因素、理论产量与影响产量因素总积温、光照时数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80优121为中感温、中感光组合;随播期的推迟其全生育期缩短,播期每推迟10d,全生育期缩短5~7d,播始历期缩短4~6d;构成80优121产量因素的单株有效穗、每穗总粒数与影响该因素的生育时段总积温相关极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841和0.704,结实率不仅与影响该因素的生育时段总积温相关,而且与影响该因素的生育时段光照时数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03和0.771,均达显著水平。千粒重与总积温、光照相关不显著。合肥地区适宜播期为5月上中旬。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以高油酸花生品种潍花25和普通花生品种花育25为供试材料,各设置4个播期(5月2日、5月9日、5月16日、5月23日),研究不同播期对高油酸花生生育时期、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以期确定烟台市自然条件下高油酸花生的最适宜播期,为其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烟台市高油酸花生适宜播期在5月9-16日,且应在适宜播期内适当晚播。播种过早,花生出苗期延长、出苗率低,不利于花生个体健壮生长;播种过晚,花生生育进程加快,结荚—成熟期缩短,不利于荚果发育,产量显著降低。若在适宜播期内因干旱等原因不能如期播种,应设法造墒播种。  相似文献   

9.
一、晚播小麦的生育特点 (一)出苗慢,出苗率低,冬前苗小、苗弱 冬小麦播种至出苗的时间受积温的制约,一般需要满足110℃左右的积 温,适期播种的小麦6-7d出苗,出苗率较高.随着播期的延迟,出苗日数递增,出苗率降低.11月中、下旬日平均温度低于3℃播种的小麦,冬前一般不出土,群众俗称"土里捂",出苗率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0.
不同播期对迟熟中粳稻扬20238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寻求中粳稻扬20238的适宜播种期。[方法]在大田试验中,设6个播期(5月8日1、5日2、2日2、9日、6月5日1、2日),调查各播期水稻叶龄、始穗期、株高、单株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不同播期对所调查性状的影响。[结果]在5月8日至6月12日期间,随着播期的推迟,扬20238主茎叶片数减少、播始历期缩短;不同播期单株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5月8日播种时单株平均产量最高(27.9g),随播期推迟,单株产量逐渐降低;各播期单株有效穗数达到显著差异、穗粒数达到极显著差异,5月8日播种时单株有效穗数和穗粒数较多,分别为8.2个和140.7个;随播期推迟,结实率和千粒重也逐渐降低。[结论]中粳稻扬20238的适宜播种期为5月上旬。  相似文献   

11.
赤霉素(GA3)对武汉市露地梅花部分品种花期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8—2001年,研究了不同时间、不同浓度的赤霉素处理对露地梅花的始花期、盛花期、末花期及观赏期的影响,同时考察了梅花观赏质量(花径、展叶期、落蕾率)的变化,结果表明:2000mg/L的赤霉素处理对梅花花期具有调节作用,作用的方向与处理时间密切相关:10月底至11月处理提前;而1月处理又使始花期、末花期均延迟。赤霉素促使梅花花期提前的同时通常伴随开花量的下降;而在推迟梅花花期的同时开花量增加、且观赏期延长。赤霉素处理极显著地使‘江南朱砂’的花径缩短1.2—5.4mm;‘粉红朱砂’的展叶期提前3—4个月;‘粉红朱砂’出现明显的落蕾效应。研究还探讨了温度作为梅花开花的主导因子对试验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Soybean (Glycine max (L.) Merr.) is a typical short-day and warm season plant, and the interval between emergence and flowering has long been known to be regulated by environmental factors, primarily photoperiod and temperature. While the effects of photoperiod and temperature on soybean flowering have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a dissection of the component photo-thermal effects has not been documented for Chinese germplasm. Our objective of the current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independent- and interactive-photo-thermal responses of 71 cultivars from 6 ecotypes spanning the soybean production regions in China. These cultivars were subjected in pot experiments to different temperature regimes by planting in spring (low temperature (LT)) and summer (high temperature (HT)), and integrating with short day (SD, 12 h), natural day (ND, variable day-length), and long day (LD, 16 h) treatments over two years. The duration of the vegetative phase from emergence to first bloom (R1) was recorded, and the photo-thermal response was calculated. The outcome of this characterization led to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hoto-thermal response among the different ecotypes. High-latitude ecotypes were less sensitive to the independent- and interactive-photo-thermal effects than low-latitude ecotypes; and (2) there was an interaction between photoperiod and temperature, with the effect of photoperiod on thermal sensitivity being greater under the LD than the SD condition, and with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photoperiodic sensitivity being greater under the LT than the HT condition. The strengths and limitations of this study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implications for current knowledge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The study provides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photo-thermal effects on flowering in soybean genotypes from different ecotypes throughout China and of the implications for their adaptation more broadly.  相似文献   

13.
研究表明:小豆开花后籽粒干物质积累以及播后籽粒干物质转移后的残留量变化呈正态曲线。播后第8天前后为幼苗自身供养与异养的临界期,生育后期的中期为籽粒灌浆的快速时期。  相似文献   

14.
早熟大豆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生育期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地理播种法研究了15个早熟大豆品种生育期的表现。试验表明,相同品种在不同环境下生育期表现不同。从低纬度地区到高纬度地区,生育期逐渐延长。由于光温综合作用的结果,生育结构发生“前延后促”现象。根据出苗——始花变异率,可将供试品种分为温敏型品种和光敏型品种。极早熟类型品种一般为温敏型,中熟类型品种为光敏型,早熟类型品种兼两种类型。早熟大豆始花——成熟日数与全生育期的相关系数大于出苗——始花和全育期的相关系数。  相似文献   

15.
对油研10号不同播期从出苗到第1株现蕾、出苗到全现蕾、第1株现蕾到全现蕾所经历的天数与日均温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从4月7日到5月27日播种均能现蕾,日均温越低,现蕾速度越快,现蕾所经历的时间越短,春化现蕾所历天数与日均温呈显著正相关;对不同播期从第1株现蕾到第1株开花、现蕾期到初花期、第1株开花到全部开花所经历的天数与日均温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从4月7日到5月27日播种均能正常开花,日均温越高,开花速度越快,开花所经历的时间越短,春化现蕾所历天数与日均温呈显著负相关。试验结果表明:夏播油研10号从4月7日到5月27日播种均能正常现蕾开花,通过春化。  相似文献   

16.
通过人工播种,研究了黄顶菊的开花和成熟特性。结果表明:出苗期早的黄顶菊开花期较早,从出苗到开花需120~50 d,7月下旬开始开花,花期持续到10月下旬;8月之前出苗的黄顶菊均能产生种子,出苗越早,黄顶菊的单株生物量越高,单株生物量与单株种子数量间的相关系数为0.990 7。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野生小豆是栽培小豆的祖先种,比较分析野生小豆和栽培小豆的农艺性状,以了解小豆在驯化过程中性状的变异,为小豆农艺性状驯化选择变异的分子解析提供精准的表型数据。【方法】连续2年调查56份野生小豆、64份半野生小豆、196份地方品种、85份育成品种,共401份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比较分析野生小豆和栽培小豆的相关性状及其变异。【结果】从野生小豆到栽培品种的演化过程中,植株由匍匐蔓生变成直立,株高降低,始花期缩短,百粒重和最大叶面显著增加。从野生小豆到栽培小豆,株高降低了37.5cm;始花期缩短了37.93d、百粒重增加了8.03g、最大叶面积增加了27cm2。遗传参数分析表明始花天数的遗传力从野生小豆到栽培小豆提高了0.58,百粒重的遗传力增加了0.24。人工选择促使始花期和百粒重的遗传稳定性增加。相关分析显示增加叶面积、株高、单株荚数、单荚粒数是提高单株产量的有效途径。【结论】在小豆驯化过程中,农艺性状变异明显且具有方向性。  相似文献   

18.
甘肃省民勤地区甜高粱种植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过比较分析,民勤地区的平均温度、积温、日照等气象条件适宜种植甜高粱。种植时间宜从每年5月上旬开始,出苗时间要推后到每年的晚霜冻出现。民勤地区早霜冻出现时间较晚,平均无霜期达到153 d,因此不会影响到甜高粱的成熟收割。民勤地处干旱荒漠地区,降水量远不能满足甜高粱生长需水要求,因此种植甜高粱必须采取覆膜种植和浇水灌溉等措施。  相似文献   

19.
桂花盛花期预报方法初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吴炫柯  段毅强  李家文  刘永裕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7):8482-8482,8484
利用柳州市近10 a(1995~2005年)9月上、中、下旬的平均温度、降水量,降雨日数、平均最低温度、平均湿度以及桂花盛花期的物候资料,采用逐步回归法分析各气象因子对桂花花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桂花盛花期的主要气象因子是9月中旬平均气温9、月中旬平均最低气温与9月上旬平均最低气温,建立桂花盛花期预测模型,并对1995~2005年桂花盛花期出现日期进行回测,结果表明预测模型回测准确率高,可用于指导柳州市桂花花期的预报。  相似文献   

20.
贵州荔波野生梅花花期预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花在荔波各个乡镇均有生长,主要生长在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保护区内,在此从气象角度分析,研究预报荔波野生梅花花期,找出最佳梅花观赏期,为县委政府开展梅花观赏旅游活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