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枣缩果病的防治牛步莲枣缩果病系细菌病害,病原菌属细菌植物门、肠杆菌科、欧氏菌属的一个新菌种──噬枣欧文氏菌。枣缩果病的发生与气温、相对湿度、枣果发育期有密切关系。枣果感病后,初期出现淡褐色斑点。后期果皮呈暗红色,果肉由淡绿色转赤黄色,果实脱水瘦小,一...  相似文献   

2.
喷50 mg/kg的硫酸铜溶液,缩果病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缩果病率均在21%,喷100、200 mg/kg的硫酸铜溶液的与对照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且随着浓度增高,缩果病率增高,当浓度达到200 mg/kg时,缩果病率增加到45%。果面刺伤喷施硫酸铜溶液的各处理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并且缩果病率都在40%以上,可见伤口对缩果病率的发生有显著的提高效应。枣果罩塑料膜喷水对缩果病率实验中处理与对照有显著差异,并且处理显著低于对照,可见枣果罩带可减少降雨对缩果病的发生。笔者结合试验结果和多年的枣树生产管理经验提出了减少枣缩果病发生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枣缩果病是一种严重危害枣树生产的果实病害。介绍了枣缩果病的危害症状、致病病原、发病规律、影响因素,提出了几种有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枣缩果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张月英,焦荣斌,张冀珍,郝玉军(石家庄市林业局)(新乐市林业局)枣缩果病又名枣黑腐病。主要分布在我国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5省的红枣集中产区。枣缩果病是北方枣树的一种新病害,近10多年发生日趋严重,据在新乐市枣区调查,...  相似文献   

5.
枣缩果病防治药效对比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枣缩果病又称铁皮病、黑腐病、干腰病等,枣产区均不同程度发生,在唐县枣缩果病一般在7月中旬发病,8月中旬至9月上旬发病严重。病菌侵入枣果后,常引起果腐和提前脱落,发病初期在枣果肩部出现淡黄色晕环,并逐渐扩大,稍凹呈不规则淡黄色病斑,果肉土黄色,外果皮暗红色,无光泽,果柄暗黄色,提前形成离层而脱落,病果小、皱缩,组织呈海绵状坏死,味苦不堪食用。给农民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从而困扰着果农发展枣树的积极性。为探索一种治疗枣缩果病的最佳药剂,2003年我们进行了药效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6.
枣缩果病发病过程及其致病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对太谷县的6处枣园的枣缩果病的发病过程及其致病因素进行专题研究。结果表明:枣缩果病的发生与枣果发育期、树龄、枝龄、树势、气象因子、立地条件、虫害、栽培条件及栽培品种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枣缩果病发病规律及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综述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枣缩果病病原及其发病规律和防治技术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为今后枣缩果病的研究与生产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大枣缩果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枣缩果病是北方枣区新发生的一种危害枣果的重要病害。 一、症状:该病是枣果在着色期发生的病害,引起果腐和提早落果。病果个小、皱缩、干瘦,病组织呈海绵状坏死,果肉味苦,外果皮  相似文献   

9.
枣缩果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综述了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我国枣缩果病病原及其发病规律、传播途径和防治技术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并提出了枣缩果病研究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一、发病规律 枣缩果病又名雾潮病、束腰病等,是我国枣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  相似文献   

11.
枣缩果病与果实生理指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从幼果期起,到枣缩果病(Fruit shrink disease)发病盛期,每隔10 d在山西农业大学枣园定点采集枣果,当开始发病后,每次采样将健果和病果分开,测定枣果实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Vc和部分矿质微量元素(Fe,P,Ca)及可溶性糖含量。研究结果表明,枣缩果病的发生与POD活性、Vc和可溶性糖含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与枣果实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多少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2.
枣缩果病病原越冬场所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采集枣树的树皮、树枝、枣股、枣刺、枣吊、落叶、落枣等越冬组织,在室内分离、镜检,确定了枣缩果病病原菌的越冬场所,细交链孢菌主要越冬场所为枣树冬季落叶、枣刺、枣吊和落枣,聚生小穴壳菌的主要越冬场所为一次枝树皮、二次枝树皮、主干树皮和枣股。  相似文献   

13.
枣缩果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枣缩果病病原的种类、症状类型、侵染途径、影响发病因素、防治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迄今已报道过的病原菌有6种真菌和2种细菌,病原菌在枣树皮、枣枝、枣头、枣叶、枣吊等部位皆可越冬;病原主要借助风雨作用传播,通过伤口或自然孔口传病;从花期开始整个生长期地上部各器官都可侵染,其中在叶和枣花上不表现症状,果实上到近成熟期才开始表现症状;果实症状主要有铁皮和缩果两种类型,果实症状发展可分为晕环、水渍、提前着色、萎缩、脱落5个阶段;发病程度受气候、地势、土壤类型、栽培条件和间作物种类、品种、树龄、枝龄、树势、枣果成熟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防治措施包括加强枣园综合管理,提高树体抗病能力及化学农药防治等。针对枣缩果病研究中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越冬期枣树组织中内生真菌的种类和分布情况,并从中筛选出对枣缩果病病原有拮抗作用的内生菌株,从越冬期健康枣树的树皮、枣股、枝条中分离获得内生真菌225株,共鉴定出12个真菌属,其优势属为茎点霉属、链格孢属、毛壳菌属和镰刀菌属。研究结果表明:越冬期健康枣树组织中内生真菌分布普遍,种类丰富;不同品种、不同部位中内生真菌的种类和数量都有差异。室内平板对峙实验结果表明:在225株内生真菌中,有25株内生真菌对枣缩果病病原茎点霉菌1-2有抑制作用,最高抑菌率为85.45%;有14株内生真菌对病原壳梭孢菌1-5有抑制效果,最高抑菌率为76.00%;内生真菌F7和F8对两种病原菌均有抑菌效果,而且均有明显的抑菌带,这说明上述两株菌均可产生抗菌代谢物质。  相似文献   

15.
七种药剂对枣缩果病病原菌-细交链孢菌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防治枣缩果病的危害,选用7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细交链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进行了室内抑菌试验和田间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0.67%万兴乳油 68.75%易保可分散粒剂 72%链霉素可溶性粉剂、10%世高可分散粒剂 90%新植霉素可溶性粉剂组合、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的抑菌能力最强;其次为20.67%万兴乳油、10%世高可分散粒剂和85%枣病克星可湿性粉剂;4%绿盾农抗120水剂对两种病原菌的抑制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为丰富湖北林果市场,本研究从1999年开始引入山东沾化冬枣、山西临猗梨枣、陕西雪枣等鲜食枣果在湖北孝昌县进行引种栽培[1]。通过比较沾化冬枣等引种地与原产地气候概况、适应性、丰产性及果实品质,得出了在鄂北低丘岗地、阳光充足、排水良好的地块栽培山东沾化冬枣表现最好,山西临猗梨枣、陕西雪枣要差些[2]。  相似文献   

17.
鲜枣采后生理生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鲜枣营养丰富,尤其维生素C的含量很高,深受人们喜爱.但鲜枣不耐贮藏,严重制约了鲜枣产业的发展.本文从鲜枣采后外观形态和失水情况、呼吸类型和内源激素、维生素C、糖酸和乙醇含量、酶活性、果肉软化机理和细胞超微结构等方面,分析了鲜枣采后组织结构及生理生化的变化,以期为鲜枣的贮藏提供理论依据,并提出了该领域尚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山西省稷山县各大板枣主产区枣缩果病危害严重,2010年笔者对其进行了田间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除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外,各处理的防治效果与对照之间均达到了显著差异;85%枣病克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的防治效果与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和1 000倍液,85%枣病克星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和1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72%硫酸链霉素1 000万单位3‰液5个处理间差异显著;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2%硫酸链霉素1 000万单位3‰液和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两个处理防治效果与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处理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