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青海省地大物博、草地资源丰富,发展养羊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近年来由于牧草资源减少、草畜矛盾突出等,造成羊群生产力不高,导致养羊经济效益低下,挫伤了农牧民的养殖积极性。本文从青海省实际出发,分析了当下养羊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福建省情出发,着重论述本省草地资源丰富,牧草种类繁多,草地类型多样,分布广泛,适于发展草地养羊业的优势,提出2000年后养羊业是发展草食家畜,调整畜牧业结构的一个主攻方向,应当加强草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草地改良建设,抓好第2性生产管理,努力提高养羊业的生产水平,发展以山羊为中心的创汇畜牧业。  相似文献   

3.
开发利用福建草地资源 大力发展跨世纪养羊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福建省人多地少,草地资源丰富,适于发展草地养羊业的优势的基本省情出发,提出2000年后养羊业是该省发展草食家禽,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的一个主攻方向,应加强草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发展以山羊为中心的创汇畜牧业。  相似文献   

4.
山亨区地处鲁南丘陵山区,饲草资源十分丰富,为养羊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全区2002年存养羊39.4万只,出栏羊46万只。主要以山羊为主,山羊的饲养管理问题已成为养羊业能否大发展的关键问题。由于山羊原来多靠放牧为主,管理粗放,生长速度缓慢,而且对植被破坏严重。目前,饲草资源丰富,农作物秸秆、树叶等不能被猪、禽利用,有时被农民烧掉,污染环境。通过改变肉羊的饲养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5.
生态养羊业,是指依托本地区的自然生态资源,用先种草、后养羊、再加工的全新理念,引导养羊业走以生态保护治理为基础、市场需求为动力、科技创新为支撑、产品加工为龙头的产业化道路,是养羊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养殖业。它既促使养羊产业链前后延伸,又能带动农牧民致富奔小康。  相似文献   

6.
生态养羊业,是指依托本地区的自然生态资源,用先种草、后养羊、再加工的全新理念,引导养羊业走以生态保护治理为基础、市场需求为动力、科技创新为支撑、产品加工为龙头的产业化道路,是养羊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养殖业。它既促使养羊产业链前后延伸,又能带动农牧民致富奔小康。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养羊业得到快速发展,但在养羊过程中,因品种、技术、结构、设施、牧草资源、管理及防疫治病技术滞后,影响了养羊业的整体效益。笔者就目前农村山羊养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21世纪的中国及世界养羊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养羊业历史悠久,早在夏商时代就有养羊文字记载。建国后,在党和各级政府的领导下,我国养羊业得到迅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大力发展节粮型草食畜牧业和西部大开发的大背景下,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养羊业,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养羊业既存在机遇又面临挑战。在充分了解中国养羊业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根据本国特色,大力发展养羊业,  相似文献   

9.
农区发展养羊业潜力很大。一是饲料资源充足,大量的秸秆可以通过加工,成为养羊业的优质饲料;二是羊肉、羊皮市场容量大。随着食物结构和消费观点改变,羊肉、羊皮消费量大增,近年来市场一直供不应求;三是投资小,技术要求相对简单.资金投资利润率最高,是贫困地区脱贫奔小康的首选项目;四是养羊业的发展可以通过秸秆的过腹还田.反哺种植业,促进农业的良性生态循环。但目前农区的养羊并没有得到重视和发展,大量的饲草资源浪费,农民仍然不愿养羊。据响水县调查,农村养羊产仅占总农户的8.7%,农民不愿养羊的主要原因是:(l)习…  相似文献   

10.
影响羔羊成活率的主要因素和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庆元县地处浙南山区,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牧草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山羊生产的良好自然条件。近年来,在有关部门的关怀和重视下,养羊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据调查,2004年全县山羊饲养量已达4.5万头。但养羊专业户普遍反映羔羊难养,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随着各地农业开发和茶叶、竹林、杨梅等经济林的发展,传统可放牧养羊的野生牧草资源不断减少,限制了养羊业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在我市山区具有大量的农闲田资源包括冬闲田、夏、秋闲田,幼果园隙地等土地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这些农田,虽然生产粮食作物成熟困难,但足以生产一季优质牧草。  相似文献   

12.
开发利用陇东草地资源 大力发展农区养羊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陇东地区草地资源丰富,适于发展养羊业的特点,在分析草地资源,羊品种资源和优势的基础上,提出2000年后,养羊是该区发展草食家畜,调整畜牧业产生结构的一个主攻方向,并提出了加快草地资源开发利用,发展以养羊为中心的创汇畜牧业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地处中原,既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又是新兴的经济大省,丰富的农业资源为养羊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改革开放以来,养羊业为丰富市场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年来随着现代畜牧产业的快速转型和发展.养羊业面临着传统的消费习惯和猪粮安天下的政策导向等因素带来的巨大挑战,本刊针对河南省养羊业发展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走访了业内知名专家.现将专家观点与建议刊发如下,以资行业同仁借鉴。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山羊好养、易销、价格旺,新一轮的“养羊热”在农区迅速掀起,千家万户分散养羊逐步向规模舍饲养迈进。作为全国优质山羊板皮生产基地,蒙城县的养羊业发展始终较为迅速,规模比重逐年加大,全县人均养羊收入占年收入的比重达到13.8%,养羊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快速增收的重要渠道。纵观蒙城县规模养羊业发展现状,受品种、结构、资源、管理技术及防疫防治等因素的影响,养羊业依然存在较多突出问题。笔者在充分调查蒙城县养羊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就规模养羊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如下几点建议和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关于提高山羊业经济效益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羊业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1997年全省羊存栏5183万只,其中山羊就有4000多万只,约占3/4,为我省畜牧增产,农民增收,改善人民生活,支援出口创汇等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饲料粮价格上升,食草节粮型的山羊业以其产品附加值高,饲养成本低,周转快,易管理,疫病少等优点,将成为畜牧业中一项最具发展前途的事业之一.山东省是养羊大省,农民素有养羊习惯,羊的品种资源丰富,人们在长期的养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省又是我国北方农业大省,每年生产大量的农副产品,为养羊业提供丰富的饲料资源,…  相似文献   

16.
我省养羊历史悠久,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养羊业发展逢上前所未有好时机.2002年,全省羊存栏2121.72万只,出栏2 140.72万只,存栏量和出栏量分别位居全国第五位和第三位,分别比2001年增长了0.06%和10.98%.羊肉产量超过了28.05万t.养羊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由于局部的短期利益驱动,盲目引种,盲目杂交的利用,造成品种退化、品种混杂现象严重.究其原因,一是过高的追求总量、总产,忽视有计划地品种改良和保护;二是缺乏统一规划和有力措施的实施;三是市场诱导作用;四是小生产粗放养羊传统习俗的影响.目前养羊业千家万户小规模大群体的现状,使得种质资源保护困难重重.羊只产权分散,统一要求困难;国家经济紧张,无力承担保种资金的压力;市场作用强劲,养羊户追随明显.在当前特殊社会转折期,如何把种质资源保护和生产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杠杆作用,达到保护品种资源的目的,是关系到养羊业健康发展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很多人认为养羊是牧区的事情,而忽视了农区养羊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事实上农区羊肉的产量已超过牧区,在我国养羊业中已占有重要位置。农区养羊以山羊为主,是生态环境和饲草资源所决定的。在养羊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一些地区山羊的数量增长过快超过了载畜能力,出现山羊咬坏林木现象,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入,我国的养羊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丰富的羊品种资源是我国养羊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但在如何利用这些品种资源的问题上,仍是一片混乱。为此,从本期起,本刊将在以后的专题中对引入品种和我国优良品种作详细介绍,并结合区域特点对我国不同地区羊品种资源的合理利用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使读者对我国的羊品种资源能够做到正确认识、科学利用。  相似文献   

19.
本期养羊业专题报道将继续就第14期有关我国绵山羊品种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进行探讨,为此,编者特别邀请了5位多年从事养羊科研与生产的专家,分别对华东、华中、西南地区绵山羊品种资源的合理利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近一两年来.全省养羊业的饲养方式逐步完成了从放牧向放牧加舍饲和全舍饲的转变,随着养羊成本的增加,养羊效益下降;前几年进口种羊及当地种羊价格连年攀升的局面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种羊市场的异常萧条,种羊甚至有行无市。养羊场(户),尤其是种羊场面对目前严峻的形势,不能被击跨.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养羊业的发展方向,及时正确决策,少走弯路。下面是笔者依据多年的经验,根据我国、我省养羊的发展状况,结合世界各国养羊业发展所走过的道路,以及我国肉羊生产的新形势.提出我省养羊业发展方向及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