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四川盆地东北部中丘区的棕紫泥旱坡地上,研究了"麦/玉/苕"旱三熟增间大豆的经济效益和土壤生态效益.结果表明:"麦/玉/苕"间种大豆结合秸杆还田耕作,在大春粮食增产或不减产基础上,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土壤容重降低、养分提高,特别是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明显增加.认为改进种植模式与发展大豆生产相结合,是提高旱坡地综合效益的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2.
随着大豆的价格进一步上升(目前已达到4.50元/kg),充分利用川南地区晚秋光热资源,将传统的"双三○"麦/玉/苕旱地种植模式改变为新型的麦/玉/豆(冬大豆)种植模式,一可提高土地复种指教,提高土地经济效益;二可改变种植模式,调整市场结构,增加经济收入;三可培肥地力,利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四可省工省费,适宜目前农村劳动力匮乏的现状.  相似文献   

3.
2008年旱地新三熟麦-玉-豆种植模式在阆中市全面推广应用,改变了原旱三熟麦-玉-苕种植模式以大豆代替红苕而进行套种轮作的多熟种植制度.  相似文献   

4.
旱地新三熟“麦/玉/豆”模式(以下简称新模式)是四川农业大学杨文钰副校长在传统“麦/玉/苕”模式的基础上,研究集成的旱地新型种植模式,其核心内容是在免耕、秸秆覆盖、作物直播条件下以冬大豆代替“麦/玉/苕”模式中的红苕。  相似文献   

5.
旱地新三熟麦-玉-豆模式的推广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旱地新三熟麦-玉-豆种植模式在阆中市全面推广应用,改变了原旱三熟麦-玉-苕种植模式以大豆代替红苕而进行套种轮作的多熟种植制度。经过2005~2008年连续4年的多点大面积种植示范,该模式经济效益明显,生态效益显著,社会效益突出,有利于我市旱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2008年初被四川省列为全省4个大豆核心示范开发的县市之一,农业部10月23日在我市召开了大豆测产现场会。2008年麦-玉-豆种植新模式的推广及技术措施的应用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6.
我市常年有麦、玉、苕三熟带状种植春玉米地200多万亩(1亩=1/15公顷,下同),根据光温条件,在麦、玉、苕三熟基础上,利用春玉米收后到播种小麦的3个月间隙时间,增种增收一季秋大豆(干豆),并筛选出适宜连作的秋大豆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我所从1996年起进行了春玉米连作秋大豆试验和示范,结果平均亩产秋大豆100公斤左右,亩增纯收入300元以上,实现了旱地用养结合,生态效益好的麦、玉、苕、豆一年四熟高产高效种植新模式,为发展我省大豆生产开辟了新的种植途径.其关键技术是:  相似文献   

7.
我市常年有麦、玉、苕三熟带状种植春玉米地200多万亩(1亩=1/15公顷,下同),根据光温条件,在麦、玉、苕三熟基础上,利用春玉米收后到播种小麦的3个月间隙时间,增种增收一季秋大豆(干豆),并筛选出适宜连作的秋大豆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我所从1996年起进行了春玉米连作秋大豆试验和示范,结果平均亩产秋大豆100公斤左右,亩增纯收入300元以上,实现了旱地用养结合,生态效益好的麦、玉、苕、豆一年四熟高产高效种植新模式,为发展我省大豆生产开辟了新的种植途径.其关键技术是:……  相似文献   

8.
旱地套作大豆是在过去麦--玉--苕种植模式的基础上改进而来.自贡市沿滩区是在川南几个地市中推广旱地套作较早的区县之一,随着贡选1号等冬大豆的推广使用,旱地套作大豆已被农户普遍接受.随着生猪集中养殖的增加,麦--玉--豆和油--玉--豆种植模式的面积逐年加大.  相似文献   

9.
包括四川、重庆、贵州、广西、云南在内的西南5省区是我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区,该区地形复杂,多以丘陵和山地为主,是我国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其中玉米是主要的旱粮作物。由于该区多数地区热量条件三熟不足,两熟有余,玉米多以间套作种植。“麦/玉/豆”和“麦/玉/苕”套作种植模式是该区玉米的主体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0.
通过多点不同模式同土对照试验,结果表明,高产栽培麦-芋-玉-苕模式周年粮食产量最高达1337.6kg/667m2,比对照麦-玉-苕模式(801.8kg/667m2)增产535.8kg/667m2;其次是麦-肥-玉-苕-荞模式周年粮食产量达1209.7kg/667m2,比对照(792.1kg/667m2)增产417.6kg/667m2;麦-肥-玉-苕模式周年粮食总产1188.9kg/667m2,比对照785.9kg/667m2增产403.0kg/667m2.  相似文献   

11.
密穗小麦(Triticum compactum)Glu-1位点亚基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对来自21个国家的50份密穗小麦Glu-1位点亚基组成进行了鉴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在3个位点共检测到15种不同的亚基类型,21种组合形式.其中,以2*,7 8,2 12和N,7 8,2 12组合为主,各占22%和16%.在各位点等位变异中,Glu-B1位点变异类型最多,共10种,以7 8(42%)、20(20%)和21(12%)为主.Glu-A1和Glu-D1位点各有3种和2种等位变异,分别以N(50%)和2 12(88%)为优势亚基.更为重要的是选出一些具有优质亚基的材料,其中1份材料亚基组合为(1、7 8、5 10),品质评分达到满分(10分)可供小麦遗传改良.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浙江景宁高演林场19年生的厚朴人工林进行了生物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林分总生物量为71.16t/hm2,平均净生产量为4.02t/hm2·a。其中乔木层总生物量和净生产量分别为62.78t/hm2·a和3.30t/hm2·a;树皮生物量为6.64t/hm2,净生产量为0.35t/hm2·a。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陕西流行株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参考DY07株全基因核苷酸序列设计22对引物,采用RT PCR方法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禽病研究室分离的1株肾型IBV陕西分离株CK/CH/Shaanxi/2009/H09的全基因进行分段扩增并测序,将测序成功的各序列依次拼接,得到全基因序列后进行序列比对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分离株基因组全长27 675 bp,共有10个开放阅读框,其基因排序为5′cap Replicase S 3a 3b 3c M 5a 5b N poly(A)3′,纤突蛋白裂解位点为到536RRFRR540, 3a、5aN基因的大小与参考毒株相比是保守的,但编码其他蛋白的基因长度存在差异;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该毒株与48个参考毒株的同源性为85.2%~93.5%;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该毒株与中国分离株ck/CH/LDL/091022、YX10株和DY07 株的亲缘关系较近,同属于中国近年来主要流行的血清型毒株,但在基因水平上已经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异。  相似文献   

14.
胡长刚  陈卓  张靓  安娅  刘杰  张笑一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562-10563,10736
通过对溶致液晶结构进行研究,为其应用于药物载体提供理论基础。绘制了25℃时十二烷基羟丙基磺基甜菜碱(DSB)/油酸钠/油酸/水体系相图,对溶致液晶开展了偏光显微镜研究。结果表明,当体系的组成沿图中的AB线改变时,其液晶结构变化顺序是,六角状液晶→六角状液晶与层状液晶共存→层状液晶→立方状液晶。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西藏蜂胶的抑菌活性及对金钗石斛茄病镰刀菌作用机理,以2种细菌3种真菌为供试菌,采用牛津杯法、菌饼法、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对西藏蜂胶的抑菌活性进行评价。通过研究西藏蜂胶处理后金钗石斛茄病镰刀菌菌丝形态、生长速率、细胞膜通透性及呼吸强度探究其抑菌机理。结果表明:(1)西藏蜂胶具有广谱抑菌性,其抑菌能力显著强于市售蜂胶。(2)以80%乙醇提取剂在pH为6的条件下提取的西藏蜂胶对5种供试菌抑菌效果最佳。(3)西藏蜂胶浓度为10 mg·mL-1时对金钗石斛茄病镰刀菌抑制率达89%,抑菌中浓度(EC50)为2.552mg·mL-1;菌丝体细胞形态由饱满破裂到干瘪,细胞膜通透性增强,内容物泄漏;呼吸强度增大,能量代谢受阻,抑制菌丝体生长。综上所述,西藏蜂胶为天然广谱抑菌剂,利用其防治茄病镰刀菌所引起的植物性病害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及研究潜力。  相似文献   

16.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大背景下,中国农产品的贸易发展速度加快,经济链条得到延伸。陕西省作为丝路经济带的起点,其农产品的发展却面临着来自国内外农产品的强力冲击,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经济全球化的市场需求,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强化对于陕西省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本文通过对陕西省农产品品牌现状的分析,围绕品牌观念、技术支撑、市场开发三个方面,基于政府和企业角度探讨陕西省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对策,并据此提出了加快陕西省特色农产品品牌发展的建议,以期对陕西省农产品品牌建设提供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甘蓝与甘蓝型油菜的六倍体杂交种为桥梁与甘蓝型油菜回交,从回交种的自交后代中选育理想的甘蓝型油菜个体,是将甘蓝遗传成分转入甘蓝型油菜的一种新策略。调查多份甘蓝型油菜与六倍体的可交配性及杂交种后代的育性,并以油菜菌核病抗性为例,以验证该策略在甘蓝型油菜遗传改良中的应用潜力。【方法】用菌核病抗性较强的野生甘蓝与甘蓝型油菜中双9号进行种间远缘杂交,采用胚挽救及染色体加倍技术创建A~nA~nC~nC~nC~oC~o六倍体。通过调查六倍体与9份甘蓝型油菜的杂交结实率,分析六倍体与甘蓝型油菜的可交配性。通过调查六倍体与9份甘蓝型油菜的杂交种F_1的自交、自由授粉结实率和菌核病抗性水平,反映杂交种F_1代的结实能力以及目标性状的改良情况。【结果】经鉴定,六倍体含有20条A基因组染色体和36条C基因组染色体,即染色体组成为A~nA~nC~nC~nC~oC~o。该六倍体同时具有甘蓝亲本和甘蓝型油菜亲本中双9号的遗传物质,其自交结实率和自由授粉结实率分别为5.6和8.6粒/角。六倍体与9份甘蓝型油菜杂交的结角率在69.1%—92.9%,每角粒数介于4.7-10.5,不同基因型的甘蓝型油菜与六倍体杂交结果率和每角粒数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所调查的9份杂交种F_1的花粉育性达到正常水平,但自交结实率和自由授粉结实率分别为11.4-20.7粒和19.9-26.1粒,基因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001),自交结实率和自由授粉结实率之间相关性显著(r=0.67*,P0.05)。综合2013和2014年的茎秆菌核病抗性鉴定数据,六倍体相对于中双9号的相对感病度为0.47,9份甘蓝型油菜的相对感病度在0.94—1.26,亲本基因型之间抗性水平差异显著(P0.0001)。9份杂交种F_1的相对感病度为0.56—1.10,均介于对应的双亲之间,且与甘蓝型油菜亲本的抗性水平显著相关(r=0.78*,P0.05)。其中5份杂交种F_1的相对感病度显著低于对应的甘蓝型油菜亲本(P0.05),即其抗性水平相对于原甘蓝型油菜亲本获得明显提高。【结论】A~nA~nC~nC~nC~oC~o六倍体有一定的结实能力,与甘蓝型油菜的可交配性受油菜基因型显著影响,但均易获得具有较好(一定)结实性的杂交种后代,目标性状在杂交种一代获得显著改良。  相似文献   

18.
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是一种条件性嗜盐革兰氏阴性致病菌,是水产养殖常见的病原菌。本实验利用OverlapPCR和同源重组技术,构建RseB基因敲除突变株,以研究RseB在溶藻弧菌致病性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与野生型溶藻弧菌(ATCC17749)相比,RseB基因的缺失提高了溶藻弧菌的生长速度,溶血性下降了约1.6倍。凡纳滨对虾侵染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凡纳滨对虾开始死亡时间推迟约为4h,LT50时间推迟20h小时,RseB基因缺失株对凡纳滨对虾肠道的侵染定殖能力下降2.2倍。这些结果表明,RseB基因对于溶藻弧菌正常的生理功能、溶血性及毒力都有重要作用。S  相似文献   

19.
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与其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密切相关,本研究选取我国9个不同类型的非石灰性土壤,探究了Cd2+在土壤中的吸附过程。通过电位滴定获得土壤表面酸碱性质(pKa1和pKa2),基于1-site/2-pKa模型,使用ECOSAT和FIT拟合得到土壤与Cd2+的络合常数(lg K (SOCd+),结果显示该模型能很好地描述Cd2+在土壤中的吸附过程。为了进一步探究土壤性质对Cd吸附固定的影响,通过逐步回归分析了pKa1、pKa2、lg K (SOCd+与土壤性质间的关系,发现土壤pH和CEC是pKa1的主控因子,土壤pH同时也是pKa2、lg K (SOCd+的主控因子。为了验证模型的可靠性,结合历史文献,基于土壤pH和CEC预测了历史文献中土壤表面酸碱性质和lg K (SOCd+,利用得到的参数预测了Cd的吸附过程,发现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该模型能解释86%的变异。此外,利用回归模型得到的结合常数预测了历史文献中土壤溶液中的Cd含量,发现模型预测的Cd含量与蚯蚓体内Cd含量同样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能解释83%的变异。本研究基于Cd2+在不同性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使用广义复合法建立的表面络合模型可以描述Cd2+在非石灰性土壤中的吸附与分配过程。  相似文献   

20.
嗜水气单胞菌是水环境常见的病原体,具有较强致病性。在本研究中,首次敲除了嗜水气单胞菌aguA基因,通过转录组分析发现aguA敲除后细菌的粘附、致病、胺代谢等生物过程下降。通过qRT-PCR进一步验证发现10个粘附基因、9个发病基因和8个胺代谢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此外,转录组水平分析结合qRT-PCR验证发现VI型分泌系统基因、II型分泌系统基因、鞭毛合成相关基因、菌毛合成相关基因、溶血基因、I型分泌系统基因、肠毒素基因、RTX基因等毒力基因的RNA表达水平也出现下调。对两株菌进行草金鱼的体内感染实验,与野生菌株相比,aguA敲除株感染草金鱼的致病力降低了7.47倍,且aguA敲除株生物膜形成能力降低了16.6%。以上结果显示aguA基因与嗜水气单胞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