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开展县域生态风险评价可为县域生态风险防控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以河北省唐县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年、2007年和2018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从风险源、风险受体暴露度、风险效应三个方面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对唐县未利用地转型前后的生态风险及其时空变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8年,提供生态空间的未利用地面积显著减少,提供生态空间的草地、林地面积及提供生产空间的耕地面积和提供生活空间的城镇和居民点面积显著增加,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使得生态空间向生活空间和生产空间转化。未利用地转型后,研究区生态风险略有提高,生态风险值由2000年的0.079增加到2018年的0.107,低风险区面积比例降低,中高风险区面积比例增加,总体处于较低风险水平。与生态风险相关性较大的指标有土地利用指数、建设用地比例、农田面源压力、人口压力,应合理规划开发未利用地,注意从风险源头进行生态管控,加强生态建设。研究结果对于区域未来土地利用与管控及保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安海文 《农业工程》2018,8(6):100-102
土地资源作为人类活动的载体,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也逐渐提高了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程度。为更加合理地利用我国土地资源,最终促进我国综合发展,人们将重点放在土地利用转型研究上。除此之外,由于我国所实施的土地管理政策主要为土地资源管理,因而土地利用转型的提出积极地影响到我国的土地资源合理利用。鉴于此,对土地利用转型及土地资源管理概念进行简要阐述,在此基础上分析土地资源管理与土地利用转型对彼此的影响,同时探讨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3.
胡梅  冯德东 《南方农机》2021,(10):17-19
对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热点与趋势进行系统分析,为推动土地利用转型领域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本文基于中国知网(CNKI)期刊文献数据,运用Cite Space计量分析软件对近20年以来土地利用转型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并分析其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我国土地利用转型研究在时间上依次经历了缓慢发展期(2000—2006)、...  相似文献   

4.
采用自然监测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北京市城市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增加空气负离子、吸滞污染物、消减噪音、滞尘等作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①园林植物的存在可以明显提高空气负离子的浓度,空气负离子浓度季节变化明显,随海拔高度的增加,空气负离子浓度呈单峰变化形式,并与温度、相对湿度成正相关关系。②不同树种对污染物吸滞能力差异显著,不同树种叶片中污染元素含量的总体排序基本一致,即S>Cl>Zn>Cu>Cr>Pb>As>Hg>Cd。③林木叶片的滞尘能力(干质量滞尘量)大小顺序为:紫叶小檗>国槐>扶芳藤>小叶黄杨>卫矛>油松>侧柏>杨树;梨>桃>杏>苹果>樱桃。④三环、四环和五环路林带分别以10、150和50m处减噪能力最强,减噪率分别为8.39%、5.81%和6.91%,各环路林带的减噪能力与距离之间存在良好的立方函数关系,回归关系显著。  相似文献   

5.
以西北地区典型的绿洲城市乌鲁木齐市为例,采用数理统计法和空间统计分析法,选取2004年、2011年和2018年3个时段分析乌鲁木齐市“三生空间”用地功能在时序方面的转型速度和方向,空间格局的分布情况和重心偏移方向,探寻导致其转移的因素及优化建议。结果表明:(1)乌鲁木齐市生活生产空间呈现出集中向外急剧扩张的趋势,面积增加437.91 km2,重心位于城市中心且转移轨迹最短,前后期的开发度持续超出耗减度,占用耕地、未利用地和园地的现象较为明显,占用面积分别为131.43 km2、194.82 km2、18.47 km2。(2)生态空间整体呈现不断萎缩的态势,受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后期转出速度放缓,因自然资源的固定性和不易恢复性,致使空间内部各类用地相互转换为主要方向,有林地增长量最大为206.99 km2,空间整体处于生态恢复期,未来仍是需要着重关注的方向。(3)生产生态空间呈片状分布,后期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适当调整,面积为798.66 km2,使得耕地重心后期出现反向偏移,园地开发度急剧上升至8.30%,适度协调与生活生产空间的结构联系。生态生产空间呈零星状分布,转型速度表现为波动式下降态势。为此本研究基于“三生空间”视角下,对协调乌鲁木齐多样化的土地生态系统,提高土地资源的整体效益和可持续利用发展水平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张乐敏 《湖南农机》2012,39(1):188-189
土地利用方式和过程不可避免的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以偏关县土地利用类型为例,选取了对土地利用方式影响显著的生物多样性、系统承载力、等9个指标来对10种土地利用类型分别做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7.
湖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仅是人类社会经济的基础资源,还维持了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条件.可将其划分为供给功能、支撑功能、调节功能和美学功能四大类,而这些功能发挥的程度与其水文特征、水质状况、水生态、空间物理结构和湖滨景观等影响因子密切相关.采用改进AHP(层次分析法),建立了自然满足一致性要求的判断矩阵,分析了各因子对湖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的相对重要性,较好地实现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结合,并以山东东昌湖为例验证了该方法的简便实用.分析结果可为湖泊生态系统的开发、管理和保护提供依据,促进湖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湖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法,对乐山市2009~2018年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9~2018年,乐山市土地利用变化引起了生态环境的改变,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变化幅度看,以耕地变化幅度最大,同时,林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幅度较小;从各单项服务功能价值来看,各单项服务功能的价值均有增加,土壤形成与保护功能价值量增幅最大。2009~2018年间,全市的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但各区县的生态发展还不均衡。在未来的生态保护建设中,应结合乐山市的实际情况,同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土地利用进行合理规划。  相似文献   

9.
为了分析当前国内区域间农业机械化生态服务功能的空间异质性变化特征,研究运用201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基于"压力-状态-响应"视角构建了农业机械化生态服务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表明:基于"压力-状态-响应"视角来看,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生态服务功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异质性,且与各区域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农业经济发展速度有紧密的联系;农业机械化生态服务功能较好的省(市、区)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和东北地区,而服务功能差的省(市、区)遍布华北、华南、青藏、西北及西南地区,且经济发展速度有快有慢。  相似文献   

10.
浙中城市群土地利用格局时空演变特征与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究东南沿海发育中期城市群“土地利用生态”可持续机制,以浙中城市群为例,通过分析1996—2016年间的5期遥感影像数据,运用FRAGSTATS软件测度浙中城市群景观破碎化指数、景观形状指数和景观多样性指数在关键时间节点的水平数值,研究判断区域土地利用综合景观结构演变特征;进而通过ARCGIS演化区域生态风险空间分异态势,分析不同时期浙中城市群的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21年间,浙中城市群各种类型土地利用之间的转移态势均显著增强: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近3倍;林地面积占比总体呈缓慢增长趋势;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占比逐年下降;未利用土地减少比率最大,其次是耕地;园地的总体面积略有增加,草地的总体面积呈减少态势。浙中城市群的土地利用总体景观格局质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整体下降的态势,1996—2016年总体景观破碎化指数增加,局部年份出现下降,景观形状指数和景观多样性指数总体下降,局部年份出现上升,各种类型土地之间转移趋向复杂波动化。基于2016年时间节点的浙中城市群生态风险空间演变特征视域判析,义乌市、东阳市、武义县的生态风险指数在0.69~0.82之间,为Ⅳ和Ⅴ等级区,生态风险等级为较高或高;婺城区、金东区、浦江县的生态风险指数在0.56~0.59之间,为Ⅲ等级区,生态风险等级为中;兰溪市、永康市、诸暨市、磐安县、龙游县、缙云县的生态风险指数在0.49以下,为Ⅰ或Ⅱ等级,生态风险等级为低或较低。1996—2016年浙中城市群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等级的空间差异较大,且在空间分布上呈现“趋同俱乐部”现象和“集中—分散”演变趋势,即较高生态风险区和高生态风险区在空间上指向浙中城市群中部且出现集聚态势,较低生态风险区和低生态风险区在空间上分散在浙中城市群的西北、东南和西南地区。  相似文献   

11.
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的山东省国土空间转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国土空间转型研究对综合评估国土空间变化、探求人类活动与国土空间变化系统的耦合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以山东省为研究区,基于多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对该省国土三生空间进行分类评价,运用地学信息图谱论并结合转型理念,分析并揭示了 1980-2018年国土空间时空转型特征.结果表明:山东省国土以农业生产空间为主,城镇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耕地多功能耦合协调度时空格局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山东省132个县区为研究单元,构建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各县区耕地多功能时空差异,并运用耦合协调度及空间自相关模型对耕地功能耦合作用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2005-2015年,山东省耕地各单项功能时空格局变化差异明显,综合功能持续增长,以中值水平为主,农业生产和社会保障功能对耕地综合功能增长有较强的推动...  相似文献   

13.
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创新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机社会化服务旨在通过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途径消除传统农机使用的非经济性,并从根本上解决农机发展的动力机制问题。新型农机服务机构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农村市场化的组织创新,并逐渐从农业组织创新"切换"到农业产业化组织创新。当前,应推动农机服务组织与机制创新,构建产权明晰、管理科学的综合性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4.
依据IGBP土地覆盖分类遥感数据和中国县域行政区划图,参照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功能价值表,估算了陕西省各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并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陕西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为2 473.29 × 108元/年,约占全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4.41%.各类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对总价值的贡献率差异显著,森林的贡献率最高,其次是草地和农田,水体最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构成中,土壤形成与保护价值最高,食物生产价值最小.陕西省三大自然地理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空间差异明显,陕南秦巴山地的生态价值最大,其次是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最小.  相似文献   

15.
生态足迹方法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以济南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足迹能够定量测度可持续发展状况,反应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为此,根据济南市1990~2005年的统计数据,分析济南现状以及多年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005年济南市生态赤字达0.42hm^2;1990~2005年生态足迹持续增长;生态压力指数由1990年的2.32增长到2005年的4.39,土地利用处于不持续状态。针对现状,对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提出指导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湖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时空变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湖北省12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土地利用数据为依据,利用特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集约度模型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探讨分析了湖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时空变异特征。结果显示,湖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较低,在评价期内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在空间上形成了东部以武汉市、西北以十堰市、西南以宜昌市为中心向周围地区递减的态势,区域差异较明显。基于此,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农用地分等是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的综合评定.土地利用系数和土地经济系数是农用地等别计算中两个重要参数,它们的计算与确定直接影响农用地利用等指数和农用地等指数.为此,以惠州市惠城区为例,探讨了两系数的计算方法,并对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和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的划分方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吉林省西部地区由于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退化严重,表现为土地盐碱化,土地沙化,土地贫瘠化和草原退化。退化土地面积已超过280万hm2,约占该区总面积的60%。恶劣的生态环境已经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为使吉林西部地区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本文分析了沙棘在吉林省西部退化土地治理中的生态功能、经济价值以及综合利用价值,认为大力发展沙棘生态经济林是该区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时空分异特征与形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揭示耕地利用转型的碳排放时空分异特征,以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为例,基于网格单元法和碳排放系数,测度1990—2020年耕地利用转型的碳排放强度,并借助重心分析、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冷热点分析工具和地理探测器等研究方法揭示耕地利用转型的碳排放空间异质性与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990—2020年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耕地与建设用地、林地之间的转型最为剧烈,耕地主要转型为建设用地。1990—2020年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量呈上升趋势,由1990—2000年的3 704.12 t增加到2010—2020年的35 656.29 t,增加了近8.63倍,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最终呈现为碳源形式。1990—2020年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重心基本保持稳定,向东移动了15.17 km,其中1990—2010年重心移动距离最大,呈现东北地区碳排放恶化,而西南地区碳排放明显改善的特点。1990—2020年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非随机分布,具有较强的空间集聚性,热点区主要围绕南岗区向周围边界扩散,冷点区零星点状分布在东南部地区。与城镇中心距离是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的主控因子,各因子之间交互作用以双因子增强为主,其中土地利用程...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水资源利用情况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性,提出了一种考虑不同受纳水体的水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并以此计算了山东省2003—2015年水量与水质生态足迹,构建了宏观方面的协调发展脱钩评价模型与微观方面的协调度理论,对水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调关系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山东省水生态足迹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水量生态足迹显示出明显的农业主导型;水质生态足迹计算中,地表与地下水质生态足迹比例约为3∶4;地表水质生态足迹中,2003—2009年硝态氮为决定性污染物,2010—2015年总磷为决定性污染物;地下水质生态足迹则表现为硝态氮主导.人均GDP增长与水生态足迹由弱脱钩的初级协调向强脱钩的中级协调转变,初步说明山东省水资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呈现改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