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家蚕的给桑量多少直接影响蚕儿的生长发育,尤其是壮蚕期给桑量过多或过少都对蚕儿的生长发育、蚕茧产量、茧丝质以及经济效益有很大的影响。为此,本试验探讨了壮蚕期不同用桑量对壮蚕的生长发育、健康度和蚕茧产量及经济效益等若干经济性状的关系,供生产上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 由中国蚕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主持,于最近在山东烟台市召开了“全国蚕业科技信息网会议”。出席会议的有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和来自全国各省、市蚕业科研、教育、生产、情报、科技期  相似文献   

3.
<正> 苏州蚕桑专科学校研制的“熏毒威”(原名 SC—1)是新一代的烟熏消毒剂,1992年12月该药通过江苏省丝绸总公司组织的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熏毒威”是一种有很大使用价值的新型消毒剂,消毒效果全面,消毒力强,对家蚕各种传染性病原均有强烈的杀灭作用,而对家蚕的幼虫和蛹无不良影响。该新蚕药在蚕期前可作为新的蚕室蚕具消毒剂,以替代沿用很久的“毒消散”等烟熏剂,在大蚕期可替代聚甲醛散等防僵粉。1993年1月通过省兽药监察所组织的新药审定,并允许生产、销售。  相似文献   

4.
<正>淳安县目前蚕期布局是在春、夏、早中秋和晚中秋4期的基础上,部分重点乡镇的养蚕大户增养二春、晚晚秋2期的“4+2”布局。近20年来,我县夏蚕期、早中秋蚕期的蚕品种以“秋丰×白玉”、“薪杭×白云”为主(2007年前以“秋丰×白玉”为主,2008年后以“薪杭×白云”为主)。近几年来,我县夏蚕、早中秋蚕期一直面临两个问题:一是蚕茧质量一般,只能缫制普通生丝,差的年份甚至只能用于加工成丝棉,造成夏茧、早中秋茧收购价不高,影响蚕农生产积极性;二是普通蚕茧纤度约为2.6 D~3.0 D,其抗皱与染色性能差,不能开发出特殊用途的丝、绸及其制品,不符合当今社会对丝、绸及其制品消费多元化的需求,经济效益难以提高。因此,我县在前期试养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5.
早秋蚕饲育     
春、早秋、晚秋各个蚕期的饲育、稍有差异。到了高温多湿的早秋蚕期,最费工的壮蚕期可以缩短、这是有利的一面、但从保持对虫质,茧丝质有影响的环境条件来说,也有困难的一面。像春蚕期那样的低温情况、备有加温设备,夏秋蚕高温时、一般却没有降温装置。因发生蚕病而歉收大多是早秋蚕期。其原因是病原积累,叶质差。但由于高温多湿,造成蚕体虚  相似文献   

6.
<正> 8月19日至20日江苏省蚕桑学会蚕病学组在吴江县震泽召开了“农村夏秋蚕期蚕病发生情况及其防治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各有关部门的代表共18名。会议指出,近年来本省春蚕和夏蚕的传染性蚕病虽己基本得到控制,但中秋、晚秋蚕病的危害损失率仍达10%以上,个别市县高达20%。与会代表,分析了中秋、晚秋蚕期蚕病重新抬头的原因,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7.
“原虫净”是一种复合化学制剂,能多层次破坏家蚕微粒子原虫的代谢链。经试验,该药剂给蚕添食后对带毒蚕有明显疗效,而且由于该药在蚕体内有一定的残留期,所以也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在迟眠蚕中有微粒子病蚕检出时,连续用药3次即可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作为预防用药,在每龄起蚕时用药一次即可达到目的。  相似文献   

8.
<正> 紫外线照射养蚕,是在蚕期用紫外线照射蚕室、蚕体、蚕座,通过紫外线对病原物的有效杀灭作用,降低蚕儿发病率,提高单产的一种养蚕方法。 目前,养蚕消毒防病仍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虽然各地都采取了随种配消毒药的措施,但配药量离严格消毒对消毒药品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而蚕期蚕体蚕座消毒的好坏,是夺取高产的关键。由于紫外线对细菌  相似文献   

9.
<正> 家蚕白僵病是养蚕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病害,它在每季蚕期均有发生。为了加强对家蚕白僵病的防治,提高养蚕经济效益。86年夏秋蚕期我们采用多菌灵对家蚕白僵病进行了防治试验。供试药品为25%多菌灵可湿性杀菌剂(江苏镇江农药厂生产)。夏蚕期供试蚕品种为苏_3·秋_3×苏_4,中秋蚕期为75新×7532。白僵菌种收贮自上期蚕五龄后期发病的白僵蚕,装在玻璃容器内,放在室内阴凉  相似文献   

10.
<正> 蚕药“优氯净”具有使用方便、操作安全、效果良好等优点,特别是蚕种场等大面积生产,用于蚕期、蛹期熏烟防僵,效果较好且省力。而优氯净原药难以点燃发烟,必须要加助燃剂。作者用毒消散作为助燃剂,通过三年的实践,在蚕期、蛹期防僵熏烟,效果好,对蚕儿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具体配法及使用方法如下: 1.根据用药标准(一般蚕期1g/m~3、蚕室蚕具消毒5g/m~3)计算优氯净用药量,  相似文献   

11.
<正> 在养蚕生产上,对小蚕(第1—3龄)饲养的温度比较重视,蚕饲养到三龄以后就“出火了”,放在天温中饲养。在春期、晚秋期常常会遇到20℃左右的低温,由于蚕已分发到千家万户饲养,很难升至目的适温饲养,而第四龄与第五龄蚕对低温的感受性是不同的,从而会产生不良影响,但究竟会产  相似文献   

12.
柞蚕寄生线虫是辽宁柞蚕主要害虫之一。每年春秋蚕期都有发生,春蚕多在4—5龄期,由于接近营茧期,被害蚕有的只能做个薄茧;秋蚕多发生在1—3龄期,被害蚕多在蚕期毙死。线虫发生的轻重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蚕场潜伏线虫的数量,一是蚕期的雨量。蚕场线虫多而且雨量又大,发生就重。辽宁的线虫发生较早,据作者在东沟县调查访问,发  相似文献   

13.
<正> 一、养蚕期前的消毒 在养蚕生产过程中,由病蚕尸体、蚕粪、旧蔟具三大污染源等而来的病原体对蚕室、蚕具及养蚕周围环境的污染是严重的。因此,在蚕期前必须对蚕室、蚕具和周围环境进行认真消毒,以消灭病原。 1.消毒的步骤和要求 (1)步骤:为提高消毒效果,蚕期前消毒必须按:扫——洗——刮——刷——消的步骤进行。具体做法是:蚕具搬出,把蚕室内外  相似文献   

14.
<正>1柞蚕的中毒原因柞叶污染,在放养期间于蚕场周围的农田、果园和林地等喷施农药时,农药雾点飘落至蚕场。2柞蚕中毒的典型症状柞蚕中毒后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表现,不同农药的中毒表现在时间上表现也有差别。柞蚕中毒可分为潜伏期、兴奋期、痉挛期、麻痹期和死亡期。潜伏期的蚕接触农药后活动正常或接近正常;兴奋期蚕停止取食,乱爬并吐少量丝;痉挛期蚕出现痉挛、挣扎、吐液、昂头及排污液等症状;麻痹期蚕失去把握力,倒挂在  相似文献   

15.
一、前言 1962年早秋蚕,在江苏省江阴县发生了大量的不结茧蚕,严重的有60—70%,一般的也有20—30%。其不结茧蚕的症状与通常所指的不结茧蚕不同,它大部具有吐丝机能,并且还能化蛹。对发生原因的看法很不一致,归纳起来有两种意见:—种认为是环境生理的影响,早秋期高温、多湿、嫩叶而造成;一种认为是农药可湿性丙体“666”微量中毒,影响了熟蚕结茧机能。  相似文献   

16.
应用灭菌饲养方法,对五龄起蚕以5℃低温冲击或职0.5%福尔马林(含0.5%HcoH)添食24小时,其结果,很少发生脓病或没有发生脓病;而在普通蚕室内饲养条件下,经同样低温冲击或福尔马林添食,其血液型脓病(N)、胃肠型脓病(C)以及并发型脓病(NC)等病毒病发生很多;同时发现,不同龄期的起蚕经低温冲击后,对病毒的感染性有显著的不同。接触低温冲击后,稚蚕期对病毒感染性提高不大,而壮蚕期对病毒的感染性比未经低温冲击的同龄蚕,提高达一亿倍左右。因此我们认为,所谓“五龄起蚕低温冲击或福尔马林添食刺激诱发脓病”的实质,主要是由于刺激因素引起蚕儿生理机能的虚弱和紊乱,提高了蚕体对病毒的感染性而感染发病。  相似文献   

17.
“两春、两秋”养蚕布局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养蚕布局调整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涉及桑品种、蚕品种、气象、饲料、市场等诸多因素。如何根据综合因素,充分利用有利的养蚕季节,科学掌握和安排蚕期,合理调整各期蚕饲养量,实现蚕桑生产效益的最大化,是蚕桑生产走科技创新之路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盐都县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对全年5期蚕布局进行调整,实施“五改四”的养  相似文献   

18.
<正> 桑蓟马在我国各蚕区的危害有逐步加重的趋势。我省尤其是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常遇干旱,往往造成桑蓟马暴发,使桑树生长发育和夏秋蚕饲育成绩受到影响。桑蓟马的防治以往用常规农药在养蚕前进行桑树施药,极易引起蚕儿中毒,而且蚕期不能使用。如果解决防虫与养蚕的矛盾,急需研制一种对蚕无毒的高效杀虫剂。为此,我们在原研究基础上研制成了“无敌乐”新药剂,对防治桑蓟马有较好的效  相似文献   

19.
桑建坤 《江苏蚕业》2005,27(2):27-28
<正>家蚕农药中毒是桑树分布较为零散地区威胁蚕作安全的“杀手”。据调查统计,在目前只养春秋两期蚕的情况下,春季有近5%的蚕户存在中毒现象,秋季有20%左右的蚕户发生农药中毒。轻者造成产量减少、茧质下降;重者粒茧无收,损失惨重。为了稳定蚕桑生产,提高蚕桑生产的效益,预防家蚕农药中毒显得非常重要,对中毒后的蚕儿进行正确的处理也十分必要。在农药种类纷繁复杂,农资市场较为混乱的情况下,我们更不能掉以轻心。只要把  相似文献   

20.
<正> 自1985年中秋期以来,我市部分蚕区发现一种尾部发黑溃烂,蚕体显著落小的病死蚕,群众称之为黑尾巴蚕。该病在大小蚕期均有发生,尤其是小蚕共育期发病较多,危害较大。1985年中秋期,王鲍乡10个共育室582张蚕种普遍发生黑尾病,发病率达25%,平均张产茧仅19.5公斤。1986年春蚕和1990年一秋期,该病在我市许多乡镇均有发生,造成了一定损失。经过几年的调查、试验和研究,现已基本掌握了该病的发病症状、原因和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