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蹄叶炎是体壁真皮的弥漫性无菌性炎症。在临床上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在中兽医中相当于所称的五攒疼,慢性的相当于中兽医中所称的蹄夹疼。常见于奶牛长途运输或长期舍饲奶牛。常两蹄同时发病,也可见四蹄同时发病者,也偶有单蹄发病者,是奶牛常发病之一。本病常以突然发病,蹄部剧烈疼痛为特征。中兽医学根据本病的发病原因的不同主要分为:"料伤五攒疼"和"走伤五攒疼"。如治疗不及时,往往转为慢性,甚至招致蹄骨转位和蹄匣变形,中兽医称之为败  相似文献   

2.
蹄叶炎相当于中兽医学的五攒痛和败血凝蹄。蹄叶炎在临床上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的与五攒痛相当,慢性的与败血凝蹄相似。本病常发生于两后肢或两前肢,四肢同时发生的也不少见。由于本病有四肢聚于腹下,腰曲头低,形似五处攒聚的之状,故中兽医称“五攒痛”。根据发病的原因又可  相似文献   

3.
<正>蹄真皮的弥散性、无菌性炎症称为蹄叶炎。蹄叶炎可广义地分为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常发生在马、骡、牛、羊等家畜的两前蹄,也发生在所有四蹄,或是很偶然地发生于两后蹄或单独一蹄发病。1发病原因本病为临床上常见病之一,其病因常由于精料过多,引起消化扰乱,产生一种组织胺样毒素吸收而发病,中兽医叫料伤五攒痛;由于氯化钠随汗液的大量排泄,同时血液内乳酸及二氧化碳增多,导致血液酸碱度的变化,甚至引起酸中毒等,均可引起本病,中兽医叫  相似文献   

4.
《元享疗马集》说:“五攒痛者,气血凝滞于蹄也”。因之,蹄壁的真皮发炎。多发生于两前蹄或后蹄,亦有四蹄同时发病者。临床上依据病因,分为料伤五攒痛和走伤五攒痛。1病因多由于精料(米、豆、玉米等)过食,或饮水不足,特别在马骡结症的经过中,更为多见,因消化机能障碍,食物在胃肠  相似文献   

5.
<正>料伤五攒痛相当于西兽医的急性蹄叶炎。本病常发生于两后肢或两前肢,或者四肢同时发病。由于本病的典型症状是四肢聚于腹下,腰曲头低,形似五攒的特征,故中兽医称为五攒痛。1病因病机多因饲喂精料太多,饲料骤变,饱后使役急促,卒至卒栓,缺乏牵散,痞气结在胸中,淤血凝于蹄,遂成其患。亦可因肠黄或结症所继发,谷气料毒凝于脾胃,脾失健运,侵于经络,凝于蹄头而作痛。西兽医认为,喂料太盛,尤其是过食豆谷类  相似文献   

6.
《元享疗马集》中说:“五攒痛者,气血凝滞于蹄也”。多发生于两前蹄或后蹄,亦有四蹄同时发病者。临床上依据病因,分为料伤五攒痛和走伤五攒痛。笔者采用红花散治疗一例骡料伤五攒痛,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1病例循化县白庄乡夕昌村张某家一匹骡子因过食蚕豆料,突然发生高度肢  相似文献   

7.
古今兽医书中虽有“五攒痛”“败血凝蹄”“蹄头痛”“蹄叶炎”“漏蹄”“关节风湿症”的记载和论述,但对这几个病名的认识和归属尚不够统一。《中兽医治疗学》将“王攒痛”列到肺经病来论述;《全国中兽医经验选编》将“五攒痛”列到外科四肢病中,并说它类似现代兽医学的“蹄叶炎”;《新牛马经》将“蹄头痛”认为“蹄叶炎”,将“五攒痛”认为“关节风湿症”,将“败血凝蹄”和“漏蹄”认为“蹄  相似文献   

8.
蹄叶炎是一种蹄壁真皮的局限性无菌性炎症,是奶牛常见病之一。为典型肢跛,中兽医称五攒痛。临床上以步状僵硬、站立不稳、趴卧不起为特征,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影响奶牛的产奶量,对奶牛饲养业造成严重危害。笔者采用中西药结合的方法治疗奶牛蹄叶炎27头,治愈25头,治愈率在92%以上,治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正>蹄叶炎是一种蹄壁真皮的局限性无菌性炎症,是奶牛常见病之一,为典型肢跛,中兽医称五攒痛。临床上以步状僵硬、站立不稳、趴卧不起为特征,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影响奶牛的产奶量。1临床症状病牛一般体温正常、严重时体温升高,精神不振,饮食欲减退,呼吸加快,心跳加快,结膜充血,步伐僵硬、前肢患病,头部高抬,后肢患病,举肢前进,运步疼痛、背部弓起,肌肉震颤,蹄壁温度升高,产乳量下降。  相似文献   

10.
家畜的料伤五攒痛属于现代兽医外科所指蹄叶炎的范畴,它是蹄真皮的弥漫性无败 性的炎症。因患畜站立时四肢攒于腹下、头颈低垂呈五处集攒病状,故称五攒痛。家畜过食浓厚饲料发病。该病发生快、病症重笃,严重影响患畜健康。经用《元亨疗马集》的“红花散”辅以撒乌安等疗法,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马五攒痛多发生于两前蹄或后蹄,亦有四蹄同时发病者。2009年3月,三都县塘州乡农户的1匹5岁龄马突然发病,表现为跛行,开始时左前肢提起,不能着地,后发展成不愿站立,卧地不起,食欲减退。根据发病情况和临床症状,诊断为马五攒痛。  相似文献   

12.
蹄叶炎是蹄壁真皮的弥漫性无菌性炎症。本病主要发生于蹄尖壁或蹄侧壁及蹄踵的真皮,多见两前蹄或两后蹄同时发病,有时四蹄同时发病。笔者曾观察治疗蹄叶炎病畜32例,其中肠阻塞继发蹄叶炎25例,肠炎及其它疾病继发的7例。治愈29例,心力衰竭死亡2例,蹄壳脱落淘汰1例。  相似文献   

13.
正蹄叶炎是蹄壁真皮的乳头层和血管层的弥漫性、浆液性、无菌性炎症,是马骡的常发病,有时也见于牛。常见两前蹄同时发病,也有两后蹄或四蹄同时发病的,但单蹄发病较少。1临床症状2015年9月2日,普兰店市丰荣办事处普东社区农户于某致电,家养的4匹马出现了两前肢疼痛、不敢着地的现象。立即到于某家,检查4匹马,两前蹄同时发病,两前肢前伸,蹄尖翘起,以蹄踵负重,头颈高抬,体重后移,两后肢伸于腹下。  相似文献   

14.
走伤五攒痛《元享疗马集》指出:“劳役负重,奔走太急,卒至卒栓,失于牵散,痞气结在胸中,传于四肢及蹄头,气血凝于蹄内,滞而不散致成疼痛”。现代医学认为:长期服重役,组织中产生大量的乳酸和二氧化碳,吸入血液后,则刺激血管,使蹄壁真皮末梢血管扩张、充血、血液停滞,血  相似文献   

15.
马五攒痛在临床上可分为走伤和料伤两种,常发生于马的四肢,由于四肢聚于腹下腰曲头低,形似五处攒聚之状,故称五攒痛. 1 发病原因 走伤五攒痛《元亨疗马集》中指出多因劳役负重,奔走太急,卒至卒拴,失于牵散,痞气结在胸中,传于四肢及蹄尖,淤血凝于蹄内,滞而不散之疼痛.从现代兽医学来说:多因长期服役过重,组织中乳酸和二氧化碳逐渐积聚吸收,影响到血管壁引起末梢血管充血疼痛.  相似文献   

16.
料伤五攒主要是患畜过食富含蛋白质的精料 ,加之运动不足所致。亦有因肠炎、结症等病理过程导致消化机能障碍 ,食物消化不全而形成组织胺样物质 ,该物质被吸收后引起发病。本病多呈急性经过 ,以突然发病、运动障碍为特征 ,若治疗不及时往往转为慢性而丧失役力。近年来 ,笔者用中西药结合的方法共治疗该病 56例 ,治愈 55例 ,治愈率达 98.2 %( 55/ 56)。1 临床症状1.1 全身症状精神不振 ,食欲减退 ,不食精料 ,严重者体温升高 ,呼吸迫促 ,脉搏增数 ,患畜指 (趾 )动脉亢进 ,蹄温增高 ,蹄壁尤以蹄尖壁高度敏感。1.2 姿势变化两前蹄同时发病时 …  相似文献   

17.
<正>奶牛蹄叶炎是蹄壁真皮的局限性或弥散性无菌性的炎症。多发生于两后蹄。四蹄同时发病的较少,发病后前蹄较轻,一年四季均可发生。1病因1.1大部分是由于喂给大量的精料,运动不足等引起消化障碍,产生有毒物质,吸收后造成血液循环紊乱,使蹄真皮瘀血,引起组织营养障碍而发炎。1.2失于修蹄,蹄形不正,蹄壁过长等,使蹄机受到严重的障碍,影响蹄的血液循环而发病。1.3由于难产,胎衣不下,肠炎或便秘后、中毒等,使其有害物质被吸收,或风寒  相似文献   

18.
蹄叶炎是发生在蹄壁前半部的真皮小叶血管层的弥漫性、无菌性炎症,多发生于两前蹄或两后蹄,有时四蹄均可发生.虽然,蹄叶炎的死亡率不高,但是发病率较高,对养牛生产造成了较大的影响.笔者在临床上针对本病发病原因和发病机理方面进行辩证施治,收到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马五攒痛在临床上可分为走伤和料伤两种。本病常发生于马的四肢,由于四肢聚于腹下,腰曲头低,形似五处攒聚之状,故称五攒痛,西医称之为蹄叶炎。如不及时治疗,则转为慢性。发病原因:料伤五攒痛《元亨疗马集》指出,多因喂料太盛,饲料骤变,饱后使役太急,卒至卒栓,失于牵散,痞气结在胸中;淤血凝于蹄部,遂成其患。亦可因肠癀或结症所继发,谷气料毒凝于脾胃,脾失运化,侵于经路,凝于蹄头而作痛。从现代医学来说,喂精料过多,尤其是过食豆谷玉米类精料,常引起消化功能紊乱,使消化不全的蛋白质异常分解产生  相似文献   

20.
蹄叶炎的发病机理及诊断治疗刘欣伟张峰栗颖华李杰高跃仁(河南省洛阳白马寺种公牛站,471013)蹄叶炎又名蹄壁真皮炎,是发生于蹄壁真皮的乳头层和血管层的弥散性、浆液性、无败性炎症。常见于马、骡、牛,羊、猪也可发病。1997年5月中旬,笔者曾对洛阳偃师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