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雷竹引种后地下鞭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雷竹引各后地下鞭生长发育实地调查结果表明:雷竹地下鞭生长发育和分布存在空间规律性变化。鞭龄及土层深度对鞭长的影响显著。鞭龄对壮芽数及出笋芽数影响达极显著水平。竹鞭节位第6-20节段上出笋最多,竹鞭节位对出笋芽数的影响达显著性水平。竹鞭生长方向以顺坡向下的最多。跳鞭露出地面的部分,竹鞭直径细小且节密,无发笋现象,应及时覆土。母竹地径与竹鞭直径,及竹眉高直径与竹笋地径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应适当地挖掘鞭梢以促进岔鞭数目,同进竹鞭长度以1-2m为宜。松土、除草、施肥和适宜厚度的覆盖有利于鞭的生长和单位面积笋的产量。  相似文献   

2.
雷竹地下鞭的系统结构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对雷竹地下鞭进行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①雷竹地下鞭鞭段数为5.6条/m ̄2,鞭长为9.6m/m ̄2,体积为4.7×10 ̄(-4)m ̄3/m ̄2。在土中分布可深达60cm,11~40cm之间占80.0%以上,其中2~4龄鞭占总鞭数的85.0%。②壮芽占总芽数的31.1%,集中着生在3~4龄鞭上,发笋能力以3~4龄最强,占当年发笋总数的70.0%~80.0%;③壮芽和发笋位置在鞭段中部最多,6~15节壮芽占58.7%,发笋占70.1%,岔鞭多发生在鞭段前梢,在1~6节占67.0%;④鞭的延伸方向以平行林地和向上生长的类型为多,约占80.0%以上,向上坡伸展的在50.0%左右,向下坡伸展甚少;⑤以土壤肥沃深厚、疏松通气、蓄水保肥性能良好的竹林地鞭量较多,分布结构合理;⑥立竹1000~1100株/1000m ̄2的竹林,地下鞭结构最适宜;随着发育年龄的增大(12年生以上),壮龄鞭和壮芽渐减,老鞭增多。  相似文献   

3.
雷竹双季丰产高效笋用林的地下结构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试验地50个样方的地下结构的调查表明,雷竹地下鞭侧芽存在三大分布规律:①平面分布活芽二分之一规律;②垂直分布规律;③年龄分布规律。从竹笋产量与鞭侧芽分布的相关性来看,竹笋产量与21 ̄30cm浓度的鞭侧牙数及2年生鞭上侧芽数紧密相关,说明21 ̄30cm层是主要发笋层,2年生鞭是主要发笋鞭。不同的覆盖厚度对已发芽与烂芽数有显著的影响。林地覆盖技术延了笋芽分化季节和出笋期。  相似文献   

4.
新造毛竹林竹鞭生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通过对移栽母竹新造毛竹林竹鞭生长的调查,得出造林当年新发竹鞭直径1.47cm,鞭长0.967m,鞭节长3.16cm,断梢率最低(9.167%),第二年新鞭鞭径1.918cm,鞭长2.170m,鞭节长4.48cm,断梢率最大(73.792%),第三年鞭径为2.042cm,鞭长1.755m,鞭节长4.45cm,断梢率52.667%.各年度竹鞭鞭径、鞭长、鞭节长和断梢率均存在显著差异.常规密度(495或630株/hm2)下,移栽母竹新造毛竹林两年即可实现地下郁闭(抽鞭8.97条/株,竹鞭扩展直径达6.274m).研究结果可为新造毛竹林的密度确定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竹林地下结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鞭根系统,对河南博爱斑竹(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 f.lacrima-deaeKeng)林地下鞭系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斑竹地下鞭生长发育和分布存在空间规律性变化,土壤深度对竹鞭的长度有显著影响,鞭龄对鞭径大小影响不显著,对笋芽数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约85.7%的竹鞭分布于0~20 cm土层的土壤中,因此斑竹属于典型的浅根性树种。跳鞭露出地面的部分,竹鞭直径小且节密,无发笋现象,应及时覆土。松土、除草、施肥及适当覆盖有助于竹鞭的生长和笋产量。  相似文献   

6.
夏季是竹鞭生长、伸展和笋芽膨大季节,此时土壤湿润有利竹笋增产。据宁波市竹笋高产基地的试验,如果在竹鞭和笋芽生长期能满足水分养分的需要.第二年竹笋要比干旱年增产30%~40%。在我们浙江,每年7~8月份是台风季节,如不做好排水沟,台风夹带暴雨,极易造成松土后的竹山水土流失,冲走肥土,使鞭根暴露,影响产量。因此夏季做好施肥、保土排水、诱鞭、断鞭、铺草覆土工作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毛竹林外侧的扩鞭试验研究表明,竹鞭的平均直径随抚育措施力度和加大而有加大的趋势,竹鞭长度以深翻垦复和锄草松土的单鞭较短,但鞭段数增加,新鞭总长以竹蔸施肥的最长(7.75m,比锄草松土、深翻垦复两措施均长1.4m),组合措施的新鞭总长均比单一措施的长,竹蔸施肥有利于竹鞭范围的扩展。随着坡位的降低(即立地的变好),有鞭段增长、鞭段数减少、竹鞭增粗、扩鞭范围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探讨李生长发育规律,提高李的产量和品质,以5~6年生毛桃砧李为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法观察花芽分化进程,同时测定体内某些物质含量的相应变化.结果表明:李花芽分化始于6月上旬,止于11月中旬,并可分为未分化期、生理分化期、花原基分化期、萼片分化期、花瓣分化期、雄蕊分化期和雌蕊分化期7个时期.在生理分化期,体内含水量降低,可溶性糖、全氮、游离氨基酸和内源亚精胺等代谢产物含量出现高峰,内源腐胺、精胺代谢产物含量出现低峰,一旦进入形态分化盛期,则大量消耗各类营养物质,使物质积累水平下降,而腐胺、精胺含量变幅不大  相似文献   

9.
东北地区优质高产大豆的土壤和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东北地区大豆产量和品质与该地区环境条件的关系,由于该地区土壤腐殖质层厚,有机质含量在4%以上,养分丰富,中性至微酸性反应,壤质土,土壤紧实度适中,容重1.1 ̄1.4g/cm&3,5 ̄9月降水在500 ̄600mm,5 ̄9月特别是8月气温偏低,在19 ̄20℃,土壤和环境条件都适宜大豆生长,因此,东北地区大豆种植面积大、产量高、品质好。  相似文献   

10.
早熟猕猴桃结实期形态变化与营养代谢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猕猴桃品种黄皮5月中旬坐果,6月果实迅速膨大,7月下旬种子发育成形,8月中下旬种子发育成熟,9月中下旬最适采收。此期间果内组织发育、形态变化及密度均已稳定,果重、体积、蛋白质、可溶性糖等数量均达最大值,维生素c含量正由低峰值回升至(11.48±0.35)mg·g ̄(-1)。不同采收期的果实也以9月中旬食用品质较好。确定采收期的相应参考指标是:果内种皮变黑,中果皮为浅绿色,外果皮淡茶褐色,上附橙黄色星状毛,蛋白质积累量(4.7±0.84)%,可溶性糖含量(8.5±0.2)%,维生素C(1.48±0.35)mg·g ̄(-1),可溶性固形物6.5%~7.5%。  相似文献   

11.
龙眼施肥水平与叶片营养变化规律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龙眼在每株施氮(N)0.9 ̄2.0公斤,磷(P2O5)0.6 ̄0.788公斤,钾(K2O)0.6 ̄0.9公斤的水平下,叶片的氮和磷含量差异不明显,钾含量差异较显著,在周年生长中,叶片养分含量变化呈现较一致的季节性。分别在2月和7月有两个养分含量的低峰值,亦即是石硖龙眼吸收肥料的高峰期;从8月起一对翌年1月为叶片营养的积累阶段,其中以9月到11月是叶片营养最主要的积累时期。  相似文献   

12.
应用有序聚类法对柠条苗高生长期的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柠条的净高生长量为样本,应用有序聚类法,对柠条的苗高生长期进行划分,结果如下:1.出苗期(4月22日~5月12日);2.幼苗期(5月13日~6月20日);3.速生期(6月21日~7月30日),4.硬化期(7月31日~9月10日)。苗木的速生期较短,但全年高生长的70.8%是在该期内的完成的,因而,该期的水,肥,光,热等合理调节措施是苗高生长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3.
板栗苗木叶片氮磷钾含量与生长量动态变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板栗la生苗叶内氮(N)、磷(P)、钾(K)含量和苗高,地径相对生长量随季节(月份)更替的动态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叶内N,P,K含量随季节(月份)更替呈有规律变化,三者含量均以5月中旬最高(53.36g·kg ̄(-1),1.47g·kg ̄(-1),5.939.kg ̄(-1)),至7月中旬降为最低值(13.31g·kg ̄(-1),0.45g·kg ̄(-1),4.65g·kg ̄(-1)),8月中旬N,P回升为22.369.kg ̄(-1)和1.23g·kg ̄(-1),而K至9月中旬回升为5.54g·kg ̄(-1),之后均呈下降趋势;苗高和地径相对生长量动态变化与N,P,K含量动态变化之间有明显的偶合性。测定苗木叶内N,P,K含量动态变化可为科学培育苗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福州作物生长季和夏旱期降水模式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州地区主要作物的生长季(3-11月)和夏旱出现期(7-9月,简称夏旱期)作为统计时段,利用时间序列法对1951-1992年共42a的降水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获得了上述两段时间的降水模式:Yi(3-11月)=1202.8-38.6cos(πli/7)-138.5sin(πli/7)+42.2cos(4πli/7)+91.9sin(4πli/7)和Yi(7-9月)=419.0-25.5cos(πl  相似文献   

15.
1992 ̄1994年在中粳稻区研究了黑线姬鼠发生动态和春秋季防治指标,结果表明,4 ̄5月、9 ̄10月为繁殖高峰;5 ̄6月和10 ̄11月为数量高峰。水稻不同生育期害鼠百夹日捕获率与产量损失率呈显著正相关,早春为防治适期,在现有生产水平下,防治指标(百夹日捕获率)为3%,水稻为害期控制指标为6% ̄7%。  相似文献   

16.
玉米高产生理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1~1993年在哈尔滨采用四单19号玉米杂交种,开展了不同施肥量的玉米高产生理指标的研究。结果表明,苗期冠根比0.4~0.71∶1;全株地上部干物质积累是“S”型曲线,到乳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为最终生物产量的46.9%~53.8%;乳熟期叶面积指数3.27~3.64;三叶期~完熟期光合势259万m ̄2·d ̄(-1)(hm ̄2) ̄(-1)~291.75万m ̄2·d ̄(-1)·(hm ̄2) ̄(-1);拔节期净光合生产率11.8~13.7g/m ̄2·d;吐丝期叶绿素含量8.5%~13.5%;拔节前期全磷含量0.34%~0.38%;不同施肥量籽粒灌浆强度和产量均高于对照;产量差异显著;适当的施肥量会得到较高产量和最佳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亚高山草甸不同坡向牧草产量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山西亚高山草甸不同坡向牧草产量动态进行了研究。经三年的定位研究其结果表明:亚高山草甸牧草一般4月中、下旬开始返青,之后牧草随温度升高生长逐渐加快,牧草产量逐月增高,各坡向牧草产量动态均呈现单峰曲线的变化规律。干草产量的峰值,东坡和西坡在7月,其它各坡向则出现在8月。9月上旬牧草开始枯萎,产草量便开始下降,一直持续到翌年4月牧草返青之前。牧草营养物质的变化,生长前期粗蛋白质和磷含量高,随牧草的生长发育逐渐减少。粗纤维则相反。粗蛋白质产量高峰期,东、南和西坡在7月,北坡和山顶部在8月份,与干草产量的高峰期基本吻合,此时正是牧草利用的最佳时期。除5、6月外,青草期其它各月牧草产量和营养物质产量,北坡均显著高于其它各坡向(P<0.05)。  相似文献   

18.
春小麦覆膜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条播情况下,小麦覆膜栽培可提高地温6 ̄9℃,提高土壤含水量1.8% ̄2.6%,延长穗分化时间8 ̄12天,且出苗早,抽穗早,灌浆时间延长,有利于干物质积累,两种覆膜方式相比较,小弓棚优于直接覆膜。  相似文献   

19.
梨芽和茎尖多酚氧化酶活性和总酚含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本文研究了梨五个品种3-9月芽和茎尖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和总酚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鸭梨、苹果梨和南果梨的PPO活性在3-9月间呈双峰曲线,其峰值分别出现在5月、4月和5月;苍溪梨和日面红的PPO活性呈单峰曲线,其峰值分别出现在6月和8月;五个梨品种PPO活性最大峰值大小依次是南果梨>鸭梨>日面红>苹果梨>苍溪梨。在3-9月中五个梨品种总酚含量均以9月份最高,3月份最低;在3月、4月、6月和8月中,苍溪梨的总酚含量均为五个品种中最低者,而在5月、7月和9月则以日面红的总酚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20.
雷竹竹鞭侧芽分化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在竹鞭侧芽分化过程中,脱落酸仅在秋末冬初已分化的侧芽即将进入冬季休眠前出现痕迹。赤霉酸和玉米素含量均为分化前期高,分化后期低。侧芽无论在早春、夏季还是在秋末冬初分化皆遵循这一规律。不同鞭龄的侧芽分化时,随鞭龄的增大赤霉酸呈上升趋势,玉米素则呈下降趋势。夏季分化的侧芽,上述两种激素含量均高于秋末冬初和早春分化的侧芽。吲哚乙酸含量随分化程度的加深而增加,随鞭龄和分化季节而变化,与赤霉酸含量变化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