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总结和分析农田秸秆菌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循环农业和低碳经济框架下秸秆菌业的内涵和发展模式,分析了秸秆菌业发展的循环模式与低碳农业模式的相互关系,并进一步提出开拓发展区域低碳农业的设想与若干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农田秸秆覆盖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分析了秸秆覆盖相对于砂石覆盖、地膜覆盖、化学覆盖的优势,探讨了秸秆覆盖技术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以猴头菇菌渣和水稻秸秆为原料,以纤维素酶和表面活性剂为水解剂,研究了添加水解剂对还原糖含量、CMC酶活性、底物回收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表面活性剂的纤维素酶降解秸秆纤维素产糖的效率高于未添加表面活性剂的降解产糖效率,纤维素酶降解试验底物回收率大小顺序为TU2>TU1>CK>HOU2>HOU1;猴头菇菌渣降解率远远高于碱处理水稻秸秆,在酶解试验中产糖量大小顺序为HOU2>TU2>TU1>CK>HOU1。菌渣中酶和加入的酶液共同降解底物产糖效率高于其他组,在酶解试验中酶活性大小顺序为HOU1>TU2>TU1>HOU2>CK。纤维素酶降解纯菌渣CMC酶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结合刚果红初筛和产酶复筛两种筛选方法,分离出专效大豆秸秆纤维素降解菌,并将酶活较好的菌株进行复配组合,得到复合微生物菌系。该菌系羧甲基纤维素酶活为29334.3U/g,滤纸酶活为1269.3U/g。采用该复合菌系可以明显加速大豆秸秆中纤维素和半纤维的降解,其效果好于添加某市售菌剂处理(T1),与对照(CK1)相比,其降解率分别提高了52.49%和63.43%。  相似文献   

5.
秸秆覆盖技术是农业保护性技术之一,备受关注。为了研究秸秆覆盖的农田生态环境效应及研究进展,本文综述了我国秸秆覆盖技术研究现状,秸秆覆盖技术研究面临的问题,秸秆覆盖技术的发展趋势,并对未来秸秆覆盖技术进行展望,以期为当前和今后秸秆覆盖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一株秸秆分解菌的分离及酶活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腐烂的玉米秸秆中分离到一株能分解秸秆的青霉菌(PenicilliumSP),对其进行了滤纸分解度、羧甲基纤维素(CMC)酶活和天然纤维素酶活的测定以及固态发酵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不到12h将滤纸全部分解,CMC酶活达2.494mg/ml·30min,天然纤维素酶活达118.6mg/ml·d。秸秆经该菌株发酵3d,发酵产物真蛋白含量由2.05%提高到6.60%,比原料本身的真蛋白含量高222.0%,是一株发酵秸秆生产饲料蛋白的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7.
平菇作为食用菌产业中产量最大的食用菌之一,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废弃菌渣,食用菌对栽培料中的营养成分利用率约70%,因此废弃菌渣中仍含有大量可利用的营养物质。该文在概括废弃平菇菌渣营养成分的基础上,介绍了废弃平菇菌渣的利用现状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作物秸秆产量及综合利用现状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为准确分析中国农作物秸秆产量及其综合利用现状,采取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谷物、豆类、薯类和棉花等作物产量,结合作物秸秆系数,对2009—2018年全国主要农作物秸秆产量进行测算。结果表明:2009—2018年中国秸秆产量增加12 672.54万t,年增长率为2.01%,其中玉米秸秆贡献最大;2018年中国秸秆产量分布总体呈现东部和北部省(自治区、直辖市)高、西部和南部省(自治区、直辖市)低的特点;其中,河南省、山东省、黑龙江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江苏省和安徽省的产量高,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浙江省、海南省、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产量低;中国耕地秸秆单产总体呈三级阶梯状分布,高产量地区集中在第三阶梯。综上所述,中国农作物秸秆产量巨大,需加大研发秸秆"五化"(秸秆肥料化、秸秆饲料化、秸秆能源化、秸秆基料化和秸秆原料化)利用核心关键技术,以提高综合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9.
秸秆降解菌制剂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 5 2个霉菌菌株产生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能力高低作为评价指标 ,经初筛、复筛和降解配方筛选 ,得到了比较好的秸秆降解菌制剂配方M1M15M19,其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酶活性分别达到 390 8μmol·min-1·g-1和 2 875 μmol·min-1·g-1.通过模拟大田试验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0.
利用纤维素分解菌生产发酵饲料是当前饲料业的一个发展方向,它可将纤维素分解为牲畜可利用的糖。此项试验从各种土壤及饲料中分离到12株能分解纤维素的菌株。分别测定滤纸分解度、CMC酶活、FPA酶活和天然纤维素酶活,筛选出6株对天然秸秆纤维素有较强降解能力的菌株。通过改变其培养基中天然纤维素的含量,发现随着培养基中天然纤维素含量的增加,酶活力也随之升高。  相似文献   

11.
我国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与战略对策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本文系统地界定了循环农业内涵,阐述了其基本特征,总结了国外杜邦公司单个企业、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德国DSD回收再利用体系以及日本循环社会等具有代表性的循环经济模式的经验,归纳性地分类了当前我国循环农业发展几种代表性模式,并剖析了其典型特征,分析了当前我国发展循环农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我国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途径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崔冬梅  肖春梅 《北京农业》2011,(15):236-237
在界定循环经济模式和县域循环经济内涵的基础上,以呼图壁县作为新疆农业县的典型,通过分析该县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呼图壁县的产业特点,构建了县域循环经济模式的总体框架,设计了以棉花种植加工和以生物质能源开发为核心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并且提出了实现县域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食用菌副产物的资源化利用已成为产业可持续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食用菌产业副产物主要包括菌渣和子实体下脚料。通过对食用菌副产物资源化利用途径进行归纳演绎,总结了食用菌业副产物资源化利用模式,主要有肥料循环、饲料循环、配料循环和燃料循环4种生态循环模式;并根据副产物利用途径的差异对4种模式进行再分类;最后针对菌业副产物循环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的发展,畜牧业对农业的贡献越来越大,但是畜牧业在发展中也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出路。该文首先对畜牧业的发展做一个简单介绍,其次对循环经济的内涵及运行原则进行回顾,指出循环经济是一种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可持续经济,然后对国内畜牧业循环经济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概述,最后对当前研究给予简短评价。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大豆加工产业发展现状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加工产业是我国的重要加工产业,充分、有效地利用大豆蛋白质资源是改善国民营养膳食结构,提高蛋白质的摄入量,增强国民体质的重要举措。通过剖析国内外大豆加工产业现状,介绍大豆加工业的新技术研究进展,对我国大豆加工产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陈豫  胡伟  张培栋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6145-6147
从农业资源利用、农业废弃物处理和农业产业链延伸3个方面对沼气产业在循环农业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行分析,阐述了目前我国发展沼气循环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期为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帮助,从而促进沼气循环农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淮南地区农作物秸秆循环利用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少武  黄志斌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2008-2009,2020
为解决淮南地区的秸秆利用难题,根据淮南地区现有的造纸、畜牧、乳品加工和化工等产业现状,设计了秸秆加工、纸浆造纸、饲料加工、畜牧养殖、有机肥加工和种植业的产业循环链,秸秆资源在循环产业链中提高了附加值,解决了饲料、造纸工业等的原料供给问题,最后实现了秸秆还田,维持了生态平衡,形成了秸秆良性循环利用的生态模式(SRM)。  相似文献   

18.
规模化养猪场粪污循环利用技术集成与模式构建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简述全国及福建的生猪养殖发展现状与粪污产生量,并根据循环经济的3R理论,构建了以规模化生猪养殖为源头,通过技术集成,拓宽粪污循环利用产业链,发展粪污治理、沼气能源、食用菌、种植业、有机肥料、养鱼等产业,解决了规模化养猪场区域内部各产业产生的废弃物再利用问题。福建省福清星源农牧开发有限公司应用该模式建成的粪污循环利用产业链运行结果表明,各产业充分利用上游产业排放的废弃物,年节省各种原料投入达105万元,并解决了规模化养猪场粪污治理,污水经过各层次利用后作为冲栏回用,最终在系统内部实现了粪污全价再利用,达到污染物零排放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农村废弃物量大面广,循环利用空间大。在对浙江省农村废弃物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浙江省农村废弃物的特征,论述了浙江省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现状。  相似文献   

20.
循环经济是甘肃省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经之路,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文章以甘肃省兰州市公众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现状,指出了循环经济知识获取形式不够多元化、公众对政府及企业有较强的依赖性、政府部门对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不够、政策与法规不够完善及执行力度不够、信息公开不够及时、政府对绿色消费的引导影响较小等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