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丘陵红壤地种植的红麻,其主茎日高生长量具有两个旺长高峰,它的出现并不是麻株自身的生长特性,而主要是由于红壤地间歇干旱等原因所造成。因为其高峰期正好出现在土壤水分含量的3个高峰之间鞍部区域的前沿。测定表明,伏旱季节红麻苗,在0~10 cm的土壤水分含量,若高于14%仍可正常生长,如低到10%~11%即会产生萎蔫现象。试验结果还表明,每公顷施N 180kg、P_2O_590ks、K_2O270kg和N 180kz、P_2O_560kg、K_2O300kg的两个处理,在萎蔫含水量、根系生长、抗旱能力、经济性状总效应等方面的表现,均比其它处理为佳。因此,为红麻水肥管理,特别是氮磷钾的用量和配比提供了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用不同肥料配比和不同密度的相互关系,及其对产量的影响,利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进行试验,并用计算机模拟,求得各指标的四元二次方程和各指标的最佳方案,对主效和互作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具有理论与实验意义的结论。以1号方案为最佳,2、3号方案与1号方案相差不大,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用。  相似文献   

4.
5.
6.
7.
8.
为了获得留种红麻合理的施肥期与肥料分配模式,进行了生产调查、小区对比试验和示范验证,结果表明:留种红麻宜采取控前、攻中、补后的施肥模式,其肥料分配比例以基肥占总施肥量的10%-15%,始花肥占70%-80%,壮粒肥占10%-15%,每667m^2施肥量控制在N13-18kg、P2O56-9kg、K2O11-19kg水平。  相似文献   

9.
为了寻找金针菇新的栽培原料,增加红麻种植的经济效益,进行红麻副产物栽培金针菇试验。通过测定不同营养条件下金针菇的菌丝生长速率和生物学效率,确定红麻副产物栽培金针菇的最佳配方。结果表明,红麻副产物培养基pH为 6.5,培养基中含麻骨50%、氮源30%、水分67.5%,且添加0.5%石灰粉、0.5%碳酸钙和1%白糖时栽培金针菇的生物学效率最高,达111.0%;红麻骨培养基上的‘金杂19’出菇齐,生物学效率可达106.7%,‘长白201’出菇早,色泽好,生物学效率约为101.6%。  相似文献   

10.
11.
高产抗逆强适应性红麻新品种福红2号的选育与推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福红2号系福建农业大学以湘红1号与粤红1号杂交,采用混合系谱法和穿梭育种相结合的育种新技术,于1990年育成的红麻优良新品种。福红2号1991~1992年通过福建省红麻联合区域鉴定,平均比对照粤743增产21.3%;1994~1995、1996~1997年分别参加浙江省和安徽省红麻联合区试鉴定,平均比对照青皮3号增产15.8%和17.9%。1988~1997年,福红2号在全国多年多点区域试验鉴定,  相似文献   

12.
13.
红壤丘陵区地面覆盖对胡柚园土壤环境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浙江衢州红壤丘陵区的10年生胡柚低产林为试材,探讨地面覆盖对土壤环境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土壤覆盖明显降低胡柚园土壤的温度及高温出现的频率,7~9月平均地表温度下降约1℃,20 cm土层降温1.6~1.9℃,气温越高,覆盖降温效果越明显,使胡柚处于较适宜的土温环境中;覆盖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含水量和有机质,有利于果实生长发育,单果重提高10.6%~15%,株产量增加13%~16.6%。  相似文献   

14.
 以云南北亚热带气候下的红壤旱地为试验条件,选用蓖麻品种TCO-202为试验材料,依据蓖麻的营养特性和吸肥规律,结合云南红壤氮、磷、钾的含量与利用效率,制定适合云南红壤上蓖麻栽培的施肥技术研究方案。运用普通过磷酸钙(750 kg/hm2)和腐熟农家肥(15 000 kg/hm2)做基肥,以不施任何基肥为对照,并以尿素的3种施肥水平(300 kg/hm2,450 kg/hm2,600 kg/hm2)做追肥处理,对当年生和第2年宿生蓖麻的产量作综合分析。试验结果表明:TCO-202在云南红壤上栽培,以 15 000 kg/hm2有机肥作底肥,450 kg/hm2尿素作追肥的产量最好,当年生和宿生都获得最高的种子产量,当年生蓖麻产量为 2 403.35 kg/hm2,第2年宿生蓖麻产量为 4 550.02 kg/hm2。  相似文献   

15.
该项研究针对井稻井水水温低的障碍因素改变了常规的栽培方法,把地耙平后,筑起50-60厘米宽的平顶垄状的沟台,在沟中灌水养鱼,在台上栽稻,使水稻处在湿润状态下生长,从而提高水温,地温,改善土壤理化性质,达到,高产的沟台带状栽培新方法,经1991-1994年四年试验结果表明,比常规栽培提早5-7天返青,分蘖和出叶速度提早5天以上,增加了有效分蘖,提早6-8天成熟,增产7.8-22.5%。  相似文献   

16.
1989 ̄1991年的研究表明:青皮3号叶形的转换是在一定叶龄基础上发生的,根据叶龄与叶形结合来划分生长阶段比传统的株高法和生长速度法更为稳定和准确;苗期和旺长初期与纤维细胞的慢速分化期和旺盛分化初期相对应,分别为心叶期和3裂叶期;旺长盛期包括纤维分化盛期及积累盛期,分别与5裂叶初至50叶龄左右和50叶龄左右至9月底。1992年的分期收获试验表明,9月底以后,纤维产量及强力均提高很少,收获期只与光  相似文献   

17.
红壤稻田土壤钾素消长与调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8.
红壤坡面产流产沙与养分流失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自然降雨条件下,研究了有、无植被覆盖径流小区红壤坡面周年内产流、产沙及养分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径流小区产流、产沙量的高峰期与降雨量的高峰期相一致。降雨侵蚀力与降雨量季节分布的不均匀性是由于不同时期的降雨特征和降雨侵蚀力构成因素决定。坡面流失泥沙悬移质养分浓度均高于推移质中的养分浓度。顺坡种植油菜—花生处理,坡面流失泥沙钾、磷养分浓度高于休闲裸坡处理。红壤坡面养分以泥沙结合态流失为主,但磷、钾以水溶态流失也是一个重要的养分流失途径。流失泥沙悬移质和推移质都有明显的养分富集现象,坡面有、无植被覆盖会使流失泥沙养分富集率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9.
从红壤酸化现状及改良技术、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技术模式、肥力下降现状及沃土技术3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我国红壤改良利用技术的现状,并提出了需要加强的研究领域及发展趋势,以期为红壤改良利用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我国红壤改良利用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红壤酸化现状及改良技术、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技术模式、肥力下降现状及沃土技术3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我国红壤改良利用技术的现状,并提出了需要加强的研究领域及发展趋势,以期为红壤改良利用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