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甘肃东部秦岭山麓的张家川秦岭细鳞鲑驯养繁殖场,在适应人工养殖环境并完成食性驯化的279尾秦岭细鳞鲑亲鱼池中,按照雌雄3:1的比例挑选出20尾亲鱼作为亲本,用注射催产素的办法调节性成熟时间,使雌雄同步。经过人工采卵采精,并完成受精,在人工控温、遮光、增氧等养殖条件下,完成孵化工作,共孵化培育出秦岭细鳞鲑苗种5500尾。  相似文献   

2.
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技术对乌苏里江尖吻和钝吻两种形态的细鳞鲑各10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12对选择性扩增引物共扩增得到433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322个,多态性百分比为74.36%。且在12对选择性扩增引物中,引物B3的聚丙烯电泳图谱显示,在130 bp和136 bp处,钝吻群体有两条特异性扩增条带产生。对2个群体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Nei氏基因多样性等各项参数进行了相关分析。尖吻和钝吻细鳞鲑个体UPGMA聚类树分为两个明显的大分支,群体的遗传相似度为0.836 7,遗传距离为0.178 3,而钝吻细鳞鲑的各项多样性指数均略高于尖吻细鳞鲑。  相似文献   

3.
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技术对乌苏里江尖吻和钝吻两种形态的细鳞鲑各10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12对选择性扩增引物共扩增得到433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322个,多态性百分比为74.36%。且在12对选择性扩增引物中,引物B3的聚丙烯电泳图谱显示,在130 bp和136 bp处,钝吻群体有两条特异性扩增条带产生。对2个群体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Nei氏基因多样性等各项参数进行了相关分析。尖吻和钝吻细鳞鲑个体UPGMA聚类树分为两个明显的大分支,群体的遗传相似度为0.836 7,遗传距离为0.178 3,而钝吻细鳞鲑的各项多样性指数均略高于尖吻细鳞鲑。  相似文献   

4.
秦岭细鳞鲑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丰 《陕西农业科学》2011,57(5):179-181
对秦岭细鳞(Brachymysta x lenok tsinlingensis Li)的分布范围、资源现状、研究价值等方面做了综述,介绍了目前秦岭细鳞鲑的研究现状、进展。笔者并展望了秦岭细鳞鲑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对处于不同生长阶段细鳞鲑消化道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及其分布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幼鱼、鱼种和亲鱼3个主要生长阶段,细鳞鲑胃内蛋白酶活性最高,幼鱼期蛋白酶活性略低,鱼种和亲鱼期维持在同一水平;淀粉酶活性的变化趋势是幼鱼、鱼种期逐渐增大,亲鱼期达到最大值;脂肪酶活性在幼鱼和鱼种期最高,亲鱼期的脂肪酶活性较低。3种消化酶在细鳞鲑不同器官的分布特点为,蛋白酶活性在胃部最强,其分布趋势为食道<幽门盲囊<肠道<胃;淀粉酶在各个消化区段均有分布,在前肠部位淀粉酶活性最高,在幽门盲囊和后肠处活性最低;胃内脂肪酶活性最高,从胃向后的消化道各主要部位的脂肪酶活性变化呈递减趋势,胃内最高,幽门部次之,肠道最低。  相似文献   

6.
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成熟卵呈圆形,黄色,沉性,卵径(3.97±0.07)mm,受精卵吸水充分膨胀后卵径为(4.30±0.07)mm.在水温8.5~12.5℃条件下,秦岭细鳞鲑胚胎发育需415h.根据胚胎发育的外部形态及典型特征,将其分为受精卵、胚盘形成、卵裂、囊胚、原肠、神经胚、器官分化和孵化共8个阶段、32个时期.出膜仔鱼全长(10.11±0.65)mm;出膜13d后卵黄耗尽,全长(14.32±0.22)mm;出膜后20d,鱼苗全长(18.13±0.21)mm,臀鳞出现,各鳍均已出现,鱼苗侧线全部形成且清晰,体色接近成鱼.秦岭细鳞鲑早期发育的特点反映了其对水域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7.
分布在甘肃东部渭河支流的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秦岭细鳞鲑,曾是宋代朝廷贡品,其具有生长快,肉质细嫩,无肌间刺,味道鲜美,有防止血栓,加快伤口愈合之功能,亦称脑黄金,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为了保护好该物种,一代代渔业工作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其加以保护。近年来,天水市渔业工作者及时转变观念,决定走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路子,决定先将野生秦岭细鳞鲑捕捉来驯养,研究其生长阶段特点,掌握生活习性,对其进行人工驯养,最终完成人工繁殖,扩大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分析了细鳞鲑感染小瓜虫时皮肤和鳃部的病理变化,然后运用不同的3组药物进行治疗。结果发现,皮肤组织的完整性被破坏,肌纤维呈片状;鳃丝的基本形态难以辨认,鳃丝的完整性被破坏。治疗发现,甲基蓝的疗效最好,死亡率为10%左右;辣椒+生姜次之,死亡率为15%左右,食盐+小苏打的效果最差,死亡率为30%左右。小瓜虫病是目前鱼类养殖中危害严重,极难治愈的疫病,其治疗方法还有待于深入研究,该病重在防控,因此,平时应加强日常管理,防止疫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调查了秦岭细鳞鲑在秦岭的分布及其生存状况,介绍了其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保护对策,以为秦岭细鳞鲑的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秦岭细鳞鲑亲鱼培育和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秦岭细鳞鲑亲本人工驯化、催产、孵化和育苗的关键技术以及促熟催产中的外源性激素选择及用量。实验用野外捕捞秦岭细鳞鲑,从2011年3月开始逐年筛选,到2014年3月共培育5~9龄亲鱼580尾。实验显示,通过30 d有计划地添加黄粉虫投喂,可使野生亲鱼完全摄食人工配合饲料。注射马来酸地欧酮DOM(2.5 mg/kg)和鲑鱼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S-GnRHa(3μg/kg),促熟催产3 d后效果明显。2013年采卵约4.56×104粒,平均受精率为82.5%,平均孵化率为63.0%;2014年获得受精卵约8×104粒,平均受精率为85.5%,平均孵化率为62.5%。鱼苗上浮后的开口期和转口期最为重要,为育苗的关键时期。根据秦岭细鳞鲑亲鱼性腺发育的规律,提出了在人工培育过程中,通过加强"冬护、春繁、夏壮、秋养"4个环节,有助于提高精子和卵子质量;在人工培育关键期选择卤虫开口较为适合,在鱼苗消化系统和免疫器官发育完全后选择高蛋白人工配合饲料进行转口,有利于提高鱼苗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11.
根据分布于太白山的太白红杉群落野外调查资料,经统计组成该群落的种子植物种类有270种,隶属于39科144属,其中草本234种,木本植物36种;中国特有种195种,其中秦岭特有种25种,分别占该群落总种数的72.2%和9.3%。据此,对该群落的区系性质、特点和起源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表明,该群落区系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和特有性;该群落区系是奠基在秦岭古老植物区系的基础上,由于第四纪冰期和剧烈的造山运动,至更新世以来又趋活化的结果;太白红杉林发生的时间不会早于更新世。  相似文献   

12.
旨在研究鸭绿江流域(丹东段)细鳞鱼野生群体与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并探究其种质资源情况。基于细鳞鱼线粒体DNA Cytb基因和D-loop区序列,对宽甸(KD)和丹东江域(DD)2个野生细鳞鱼群体和 1个养殖群体的遗传结构与遗传多样性等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Cytb基因1 141 bp,A+T含量 53.55%,G+C含量46.45%,D-loop区序列988 bp,A+T含量62.75%,G+C含量37.25%;基于Cytb和D-loop序列在90个样本中分别检测到42和 56个多态性位点,定义了21和26种单倍型,其中KD、DD和YZ群体 Cytb基因的单倍型数分别为14、10和 7,KD、DD和YZ群体D-loop区单倍型数分别为16、15和10;遗传多样性分析 Cytb基因表现出高单倍型多样性(0.986)和低核苷酸多样性(0.004 66),而D-loop区表现出高单倍型多样性(0.981)和高水平的核苷酸多样性(0.019 82),基于 Cytb基因和D-loop区序列KD和DD群体分别具有4个和2个相同单倍型,说明2个细鳞鱼野生群体间的分化程度较小,而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间遗传分化为中度;分子方差分析(AMOVA)发现群体内部的遗传变异(Cytb:73.38%;D-loop:85.91%)占比明显高于群体间的遗传变异(Cytb:26.62%;D-loop:14.09%),表明鸭绿江流域(丹东段)细鳞鱼群体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不同地理群体间的遗传变异不大;群体单倍型系统发育树表明,KD、DD和YZ群体间互有交叉,均未表现出明显的地理聚集,3个群体间尚未出现明显的地理谱系结构,结果与遗传多样性研究一致。Tajima’s D和Fu and Li’s中性检验显著偏离中性,推测细鳞鱼KD和DD群体可能经历过群体扩张事件,随后处于相对平衡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3.
太白山南坡蝗虫群落排序及环境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应用主分量分析(PCA)和相关分析方法,对秦岭太白山南坡蝗虫群落垂直分布样方资料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排序值与环境参数的多元回归,对各群落类型的定量解释.结果表明,大体上可将这些蝗虫群落分为低山、中山和高山3种主要类型.其中,低山蝗虫群落包括农耕带、常绿阔叶落叶林带和辽东栎杂木林带,中山蝗虫群落包括桦木林带和冷杉林带,高山蝗虫群落包括落叶松林带及高山草甸带.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显示,其蝗虫分布主要取决于热量、温度及植被状况,它们可通过环境因素参数的数学表达式定量确定.  相似文献   

14.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AM真菌资源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了太白山自然保护区AM真菌资源调查结果,共获AM真菌35种,隶属4个属。其中,球囊霉属(Glomus)29种(包括3种中国新纪录种和6种未定种),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4种,内养囊属(Entrophospora)、巨孢囊霉属(Gigaspora)各1种。并对AM真菌在不同土壤带的资源组成及其生态分布进行了分析。主要分布于北方碱性土中的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在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的偏酸性土壤中广泛分布。  相似文献   

15.
宁夏南部山区水库坝前淤泥面加坝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坝坝前淤泥面加坝方法已成为宁夏南部山区水库除险加固的主要技术措施.以雅石沟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为例,针对采用坝前淤泥面加坝方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应对措施,以期对黄土丘陵山区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李怀珠  党晗      许金石    陈煜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0,35(6):66-73
种间关联能反映区域尺度群落内和群落之间植物物种的共存格局,是研究植物种间关系的主要手段。以陕西太白山不同海拔梯度主要林下草本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种间联结系数(AC)、Jaccard指数(JI)、Ochai指数(OI),结合χ2检验和Spearman相关系数检验,对研究区主要林下草本植物物种的种间联结性进行了分析,以揭示太白山较大海拔范围内林下草本植物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穿龙薯蓣(Dioscorea nipponica)、繁缕(Stellaria media)、大戟(Euphorbia pekinensis)等与其他物种的关联比较密切,与之关联的物种较多,说明这些物种是该区域,尤其是中低海拔地区常见的广布种;东北羊角芹(Aegopodium alpestre)、川赤芍(Paeonia veitchii)、鄂西香茶菜(Rabdosia henryi)、碎米荠(Cardamine hirsuta)、短毛独活(Heracleum moellendorffii)和点叶薹草(Carex hancockiana)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且均出现在中海拔(1 800~2 750 m)地区,是中海拔区域常见的共生种;狭叶红景天(Rhodiola kirilowii)和紫苞风毛菊(Saussurea purpurascens)之间有强烈相关关系,但与其他物种无关,且只出现在高海拔(>3 100 m)区域,也与生境选择和过滤有关。2)基于物种之间不同的关联性,将太白山海拔梯度上的主要草本植物划分成3个生态种组,不同生态种组之间存在适生海拔上的差异,表明海拔作为复合环境因子决定了群落内的植物物种组合。3)通过不同方法研究种间联结关系,可以反映出主要林下草本植物的分布特征,并对该地域的植被管理和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秦岭主峰太白山南坡基带与海拔 1 6 0 0 m以下土壤为对象 ,选取典型剖面进行系统的发生特性及分类研究。结果表明 ,供试土壤粘化作用较强 ,形成了明显的粘化层 ;表层腐殖质含量较高 ,土壤呈中性到微酸性反应 ,盐基饱和度较低 ,淋溶作用强烈 ;具有温性土壤温度和湿润土壤水分状况 ,其中基带土壤具有铁质特性 ,属铁质湿润淋溶土 ,海拔 1 6 0 0 m左右的土壤属于简育湿润淋溶土  相似文献   

18.
陕西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实施社区共管模式的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社区共管的概念入手,对陕西太白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资源及管理存在的问题、试点社区的背景及存在的问题和村民的需求进行了调查研究,对社区共管模式的引入、实施效果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剖析.提出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共管工作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从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i Franch)林木根际土壤中分离出了2属5种AM真菌:1.双网无轴孢囊霉(Acaulospora bireticulata Rothwell Trappe);2.扭形球囊霉(Glomus tortuosum Schenck & Smith);3.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 Schenck & Smith;)4.漏斗孢球囊霉[Glomus mosseae(Nicol. Gerd.) Gerd. & Trappe];5.苏格兰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