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对浅丘农区清水河小流域农林复合系统的结构进行了,有明浅丘农区水土保持林体系的营建,使该区农林结构发生了变化,使景观的复杂性提高,破碎度增大;同时林分景观生态结构的变化,使其生物量与养分分配发生了变化,均匀性降低,优势度提高;尤以混交林最为突出。这些为生物种群提供了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提高了生物的多样性。促进了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等的充分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2.
针对四川盆地丘陵区农、林业生产特点和坡地农林复合系统特征,运用层次分析法(AHP),从结构、功能,效益方面设置评价指标,分别对系统中的6种林带类型和10种农作物复种方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提出了3种较好的林带类型(即桤、柏混交和栎,柏混交-灌-草结构的林分以及桤木-草结构的林分)和4种较好的农作物复种方式(即小麦-花生、小麦/西瓜/蔬菜,蚕豆/玉米/红薯和蚕豆/西瓜/红薯等);为该区坡地农林复合系统  相似文献   

3.
针对四川盆地丘陵区农林生产特点和坡地农林复合系统特征,对其内部结构进行综合研究。分析了林带对农作物的正,负效应,依据林带间散射辐射分布规律、农地水土流失特征和农作物产量分布格局等方面与林带间距离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坡地林带间距离应不小于3倍林带平均高,才能保证农作物不至于减产;同时,对建成的坡地农林复合系统模式进行综合效能分析,表明,与农地系统对比,坡地农林复合系统提高了土地生产力、能量转化率、营养  相似文献   

4.
农林复合系统水分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水量平衡原理,并结合土壤水分动力学法,研究了农林复合系统中林—草×牧模式、林网—桐粮(小麦)间作模式和林网—梨×粮(小麦)间作模式的水分效应。结果表明:(1)林×草×牧模式中,林木对降水具截留作用,截流量不足降水量的10%,故对林下牧草的生长影响不大;(2)林网—桐×粮(小麦)间作模式可降低12.0%的农田蒸散耗水量;(3)林网—梨×粮(小麦)间作模式中,0~40cm土层含水量比对照点约高14.0%,对冬小麦的灌浆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根据四川盆地浅丘区农林复合系统特点,从理论上分析了该系统内天空散射辐射令布特征。提出了在林带和地形(坡度变化)的双重影响下的林带间平均相对辐照成分布特征,为农林复合系统的设计提供了依据;除林带本身产生“光胁地”外,地形变化即坡度的增加,叶“光胁地”效应有增强作用,对其范围有扩大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农林复合系统的结构选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系统内部作物与环境相互作用三个方面对农林复合系统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指出要在把握农林系统整体性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式开展复合结构模式研究,重点开展农林复合系统种间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灌木状白蜡 (Fraxinuschinensis,又称白蜡条 )—农作物间作系统是豫东沙区重要的农林复合经营形式 ,有数百年的经营历史 ,仅宁陵县就有 1 50 0hm2 。它把多年生的灌木状白蜡和 1年生的作物结合起来 ,不但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生产大量的条子、白蜡杆等小型用材 ,而且还可以改善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 ,提高其多样性与稳定性 (王广钦等 ,1 987a;1 987b ;1 990 ;WangGuangqinetal.,1 991 )。因此 ,把条农间作当作一个完整的人工生态系统 ,研究其物质的固定、消耗、分配、循环规律 ,对于进一步研究条农复…  相似文献   

8.
农林复合系统防尘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以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气候特征及防尘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沙质土壤类型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动力和水文效应,是减少降尘的直接原因,防风效能愈强,防尘效果愈好,农林复合生态系统能够有效地减少尘埃输送量,同时能减少降尘量达20%~60%;防风效能,乱流交换强度,土壤湿度是决定降尘量大小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9.
一、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概述关于农林复合生态系统(Agroforestry)的定义,1978年国际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研究委员会的第一任主席King在一篇有关Agroforestry的文章中,把其定义为:"在同一土地单元内将农作物生产与林业和畜牧业生产结合起来,使土地总生产力得以提高的持续性土地经营体系"(杨修、贾渝彬等1995-1996)。1982  相似文献   

10.
三峡库区农林复合系统根系分布及分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柑桔×小麦+金乔麦植物篱、柑桔×小麦+茶树植物篱、柑桔×小麦+银合欢植物篱等系统的组成植物材料不同径级根系垂直分布、水平分布和系统的根系分布及竞争,以及柑桔、银合欢的根片段分形研究表明:植物材料根系呈典型的Gauss曲线分布,少数呈Lorentz分布;柑桔×小麦+茶树植物篱复合系统根系存在着较强的竞争关系,与柑桔×小麦+金乔麦植物篱复合系统相比,小麦减产18.5%,柑桔单果平均重减小14.3%;柑桔和银合欢的大部分分形参数与林龄或Ln-1间存在着3/4的标度关系,分形研究将丰富农林复合系统的结构优化方法,提高科学性、可操作性、可预见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坡地林农复合系统水文效应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复合系统中林地土壤非毛管孔隙对降水的有效调蓄能力比荒草坡强;全年除了3月,5月外,复合系统农地土壤含水量均比对应的纯农地略高;采用横坡聚土垄作或土石护坎工程可有效地减少复合系统农地水土养分的流失量。  相似文献   

12.
定西地区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总结和参考国内外农林复合经营系统分类体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定西地区黄土丘陵沟壑区气候类型、立地条件、社会经济、农林复合经营现状,以及农村经济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综合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定西地区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分类原则及分类体系。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辽西北地区4种典型农林复合模式对土壤改良的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对照原始荒地,农林复合模式具有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持水量、土壤孔隙度等作用,同时改善土壤肥力,增大土壤内氮、磷、钾含量,提升有机质含量。土壤质量综合评价显示,农林复合模式中大扁杏-花生-玉米对土壤的改良效果最好,大扁杏-麻黄草、樟子松-花生次之。在土层深度上,大扁杏-花生-玉米模式和大扁杏-麻黄草模式对0~20cm土层的土壤改良效果好于20~40cm;樟子松-花生模式结果与之相反。  相似文献   

14.
针对四川盆地长江防护林体系建成后区内农林复合特征,提出了农田林网型、坡地林带型、山地林药型、林农间作型和庭园复合型计5个类型30个农林复合模式的分类系统,运用动态经济分析方法优选出了适于四川盆地低山区和丘陵区生产发展的10个优良农林复合模式。  相似文献   

15.
豫东平原杨农复合系统物质生产与碳截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林复合系统由于林分、农作物和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对储藏和固定碳具有巨大的潜力.其已经成为减少大气CO2浓度、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重要土地利用方式之一,将会对陆地生物圈中通量的输入和碳的长期贮藏产生重要的影响.对豫东平原农区5,9,11和13年4个不同林龄的杨农间作复合系统的生物量、生产力和碳截存量进行测定和研究,结果表明:豫东平原农区5,9,11和13年4个不同年龄段的杨农间作复合系统的总生物量分别为33.03,103.06,124.30和154.60 t·hm-2.4个年龄的杨农间作复合系统平均净生产力分别为19.95,29.30,33.24和56.94t·hm-2a-1.豫东平原农区5,9,11和13年4个年龄的杨农间作复合系统总碳截存量分别达到了19.86,52.42,62.45和76.44 t·hm-2.  相似文献   

16.
对宁镇丘陵区几种主要类型林下土壤中Fe,Mn,Cu,Zn,Mo,B等6种微量元素全量和有效量以及影响微量有效性的主要土壤因子如土壤全N,速效P,速效K,有机质,pH和土壤颗粒组成等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川中盆地丘陵区林业生态建设特点与存在问题,选择盐亭县作为典型,应用参与式理论与调研方法,进行案例分析,表明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过程中,结合科研项目,采用参与式规划设计是一种有效的工作方法;同时,对退耕还林的相关政策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六盘山主要植被类型的生物量及其分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9年,在宁夏六盘山南部林区香水河小流域,调查研究了主要森林类型的生物量及其层次和器官分配。结果表明:不同森林的活体植被总生物量(t·hm-2)差别较大,依次为华山松(102.70)>桦木林(84.42)>山杨林(79.97)>华北落叶松人工林(58.37)>疏林(44.91),按各类森林面积加权平均为78.37,远高于灌丛(20.77)、草地(1.07)和草甸(2.29)。各类森林的枯落物现存量(t·hm-2)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18.21)>华山松林(11.99)>桦木林(10.90)>山杨林(7.67)>疏林(7.06),也都远高于灌木林(3.13)、草甸(0.82)和草地(0.49)。森林生物量集中在乔木层(占91.04%),灌木层仅占8.09%,草本层更低至0.87%。森林生物量的器官分配比例:乔木层为树干(54.06%)>枝(21.04%)>根(16.92%)>皮(5.34%)>叶(2.65%);灌木层为枝干(62.68%)>根(30.55%)>叶(6.77%);草本层为地上茎叶(58.82%)>根(41.18%)。乔木层地上与地下生物量比值的平均值为4.49,几种阔叶林都在4.0左右,但华北落叶松林为6.41,华山松林为5.80,都远大于灌木林的2.82、草地的1.89及草甸的1.20。不同林分的生物量均随林龄和林冠郁闭度的增大而几乎线性增加,并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在密度超过900株·hm-2后生物量增速减缓并渐趋其最大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