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苏培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1998,6(4):43-46
研究了风沙化土地葡萄园土壤温度、光照强度、风况及土壤机械组成、养分与水分状况等环境效应,为葡萄园间作套种及设施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风沙化土地葡萄园土壤温度、光照强度、风况及土壤机械组成,养分与水分状况环境等环境效应,为葡萄园间作套种及设施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鄱阳湖沙山地区沙化土地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鄱阳湖沙山地区土地沙化属于南方荒漠化的一种典型类型,是在湖滨沙质阶地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既有别于北方的土地沙漠化,又区别于南方其它类型的荒漠化.基于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该地区土地沙化特征进行描述,同时从历史背景、当代气候特征以及鄱阳湖水位变化等几个方面对沙化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目前该地区土地沙化趋于变好态势;(2)历史上的海平面变化及气候特征成为鄱阳湖沙山形成的主要因素,而沙山又为该地区当代土地沙化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3)当代气候特征下,流水及固定风向的长期侵蚀为土地沙化提供了动力因素,而鄱阳湖水位的周期性变化,为土地沙化的物质循环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总的来说,鄱阳湖沙山地区的土地沙化是在历史地质地貌变迁、当代气候条件、湖泊变化以及人为活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亚热带土地荒漠化. 相似文献
5.
苏培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1996,4(2):54-58
本文简析了季节性风沙化土地的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特征,指出风季与旱季在时间上的同步、植被生长凋落周期与风旱季相吻合是造成该类地区风沙化的主要原因,并针对其风急、沙大、土薄和水缺等主要危害特点提出了在该类地区发展果树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析了季节性风沙化土地的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特征,指出风季与旱季在时间上的同步、植被生长凋落周期与风旱季相吻合是造成该类地区风沙化的主要原因,并针对其风急、沙大、土薄和水缺等主要危害特点提出了在该类地区发展果树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重点地区沙化土地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重点地区沙化土地详查数据,建立了具体到小斑地块的沙化土地属性数据及空间数据档案,并使之成为一个可视的多元化信息系统。该系统将沙化土地信息纳入其所在空间环境当中,使其更加直观、形象,便于应用分析,同时为沙化土地监测和规划提供一个辅助决策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晋西北沙化土地粒度特征及其可蚀性进行研究,为该区合理利用土地和有效防控风蚀沙化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晋西北沙化土地区的撂荒地、玉米地、人工林地、裸地4种地类0—20cm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地类土壤样品进行粒度分析,并采用粒级—标准偏差法对各地类易蚀颗粒进行提取。[结果](1)晋西北沙化土地区的土壤粒度组成均以极细砂(0.125~0.063mm)、粉砂(0.063~0.002mm)为主,含量占总粒级的70%以上。(2)不同地类中,撂荒地、玉米地和人工林地均以粉砂为优势粒级,其含量分别为52.86%,48.81%和43.52%,裸地以极细砂为优势粒级,其含量为45.64%。(3)撂荒地的易蚀颗粒(0.25~0.056mm)最少,为47.18%,其次为玉米地(49.67%),这Ⅱ种地类的可蚀性均为中等,裸地的易蚀颗粒最多(68.80%),人工林地(55.83%)次之,可蚀性强。[结论]土地利用方式会影响土壤颗粒的级配特征,使土壤性质发生变化,并导致土壤可蚀程度存在差异。裸地是该区今后土壤风蚀防控的重点地类,应采取地表覆盖等保护措施以降低风蚀程度。 相似文献
9.
川西北阿坝地区沙化土地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川西北阿坝地区多年沙化土地调查为基础,对该地区1994年、1999年、2004年和2009年4个时期的沙化土地状况及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地区土地沙化过程明显,沙化土地面积持续扩展,植被退化严重。从不同时间段看,1994-2004年的10a间沙化土地扩展迅速,自2004年以来由于治沙工程的实施和其他生态保护措施,沙化土地扩展势态有所缓解,扩展速度有所下降,年扩展速率从10a前的6%下降到目前的0.6%。气象数据和人文统计数据分析表明,沙化土地持续发展与近30a来气温上升、降水减少、人口增长和牲畜数量快速增加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发展动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是一个土地荒漠化和沙化非常严重的国家。采用1994—2014年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比较了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发展动态,结果表明:(1)我国荒漠化及沙化土地面积呈减少趋势,荒漠化土地由1999年的267.41万km~2减少至2014年的261.16万km~2,沙化土地由1999年的174.61万km~2减少至2014年的172.12万km~2;(2)荒漠化及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以内蒙古、新疆为主,荒漠化类型以风蚀荒漠化为主,沙化类型以戈壁为主。同时,分析了我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的成因,提出了针对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1.
晋西北地区环境特征与土地荒漠化类型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晋西北是全国荒漠化监测与防治的12个重点省(市、区)之一,也是京津唐地区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该区由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形成的沙质荒漠化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制约着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荒漠化的防治刻不容缓,依据野外调查和积累的资料对该区的环境特征与土地荒漠化类型作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山西煤矿区土地荒漠化类型和成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山西煤矿区土地为研究对象,对采煤破坏土地所造成的土地荒漠化成因、程度、范围、分布以及塌陷规律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统计和分析研究。调查结果得知,1949-2004年间山西省因采煤导致的土地荒漠化面积累计为1152km^2,其中塌陷面积为1113.8km^2废弃物压占面积为15.2km^2.露天开采破坏面积23.0km^2。分析表明:地表塌陷的形式、规模、程度和趋势与采煤方法、开采厚度和深度、矿区地形地貌和煤层倾角、煤层上部的覆岩性质与地质构造、采区的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3.
山西省土地沙质荒漠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山西省的晋西北和大同地区是全国荒漠化监测与防治的重点地区之一,也是环京津唐地区防风固沙、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该区由风力侵蚀形成的沙质荒漠化土地分布集中,且危害较为严重.沙质荒漠化土地的发生与扩展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气候干旱多风、地表沙物质丰富和植被稀疏等自然因素的存在,本身就孕育着沙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的自然过程,即沙质荒漠化的自然过程,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则是叠加在沙质荒漠化自然过程的基础上起加速、加剧作用,即沙质荒漠化的人为加速过程.动态监测资料表明流动沙地面积有增加趋势,在未来中国北方气候变暖干化背景下,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强该区沙质荒漠化有加速发展的趋势,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晋西北黄土丘陵区小叶锦鸡儿人工灌丛营养动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人工灌丛不同生育期、不同生长年限及不同器官的营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小叶锦鸡儿枝条和叶片营养丰富.枝条在开花期粗蛋白含量达到19.61%.嫩叶的粗蛋白古量高达27.50%,粗纤维含量仅为12.3%。枝条和叶片的矿质养分含量高且比例合理.Ca/P为1.7:1~2.1:1.接近家畜日粮中Ca/P最佳比例2:1,是优质的灌木饲料。从休眠期到开花期.小叶锦鸡儿的营养元素含量呈上升趋势.以后逐步降低,花期是最佳利用季节。随着小叶锦鸡儿生长年限的延长,各种营养成分逐渐减少.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平茬后第3年是小叶锦鸡儿最佳的利用时间。小叶锦鸡儿枝条氨基酸总量在6.0%左右.高于玉米秸秆饲料,而且维生素含量丰富.是优质的家畜饲料和北方生态建设的优质树种。 相似文献
15.
在收集大量前人研究成果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运用RS和GIS技术,以2000年和2005年具有相同时相(秋季)的landsat TM4,3,2波段(分别赋予红、绿、蓝3种颜色)、分辨率为30 m×30 m的标准假彩色合成卫星影像的两期TM影像为信息源,利用Erdas8.7遥感图像处理软件、Arcinfo9.0和Arcview3.3等GIS软件,对浑善达克沙地以北地区的沙漠化土地进行了动态监测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土地沙漠化总体呈上升扩展的趋势,5 a多来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了1 366.057 km2,具体表现为轻度、中度、重度沙漠化土地面积分别增加;239.806,1 025.393,850.396 km2,严重沙漠化面积减少了749.539 km2;从全区各旗、县的角度来看,其中苏尼特右旗、苏尼特左旗、西乌珠穆沁旗、锡林浩特的沙漠化发展比较快,增加的面积分别为:1 038.377,185.487,69.431,51.554 km2,克什克腾旗、阿巴嘎旗的发展速度比较慢,增加的面积分别为:5.492,15.715 km2,林西的沙漠化面积基本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16.
山西省坝地土壤肥力质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坝地是黄土高原地区群众的"保命田",其土壤肥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黄土高原地区群众的粮食自给能力。以山西省忻州、吕梁、晋南(临汾、运城)4市16县的23个坝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地考察、选点取样、评价指标实验室测定、综合评价方法筛选及土壤肥力综合指数计算等一系列的相关分析和研究,建立了黄土高原坝地土壤肥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所选的23个坝地进行了肥力评价。结果表明:忻州、吕梁、晋南(临汾、运城)各市坝地的土壤肥力综合指数(IFI)分别为0.36,0.35和0.48,忻州和吕梁的坝地土壤肥力水平相近,属于中等水平,晋南(临汾、运城)的较高,属于高水平,全省坝地土壤的IFI由北向南递增。 相似文献
17.
18.
粤北石漠化地区坡地入渗产流规律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粤北山区石漠化地区的裸地、草坡地和耕地等3种类型土地的坡面上,采用0.3,0.48,0.72,1.08mm/min4种降雨强度进行了36场人工降雨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在岩溶发育的石漠化地区,受基岩的非均质性因素影响,出流过程均呈现出具有一定波动性质的较为曲折的峰谷相间的特点;初期波动性较大,后渐趋稳定;达到稳定的坡面径流量与雨强之间具有十分明显的线性正相关关系。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坡面径流量的增幅随雨强增大而显著增加;增幅最为明显的是裸地。其入渗率虽也随雨强的增加而增加,却在增幅上明显小于前者,其中,裸地的增幅最小,基本上能保持稳定。在土壤前期含水量影响较小的情况下,产流时间均随着雨强的增大而迅速缩短,表现为十分明显的幂函数关系,3种土地利用类型均需达到一定降雨量后才能产流。 相似文献
20.
从对荒漠化概念的诠释入手,全面论述了湖北省土地荒漠化的现状、类型、成因及其演变历史,并初步探讨了其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