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黑龙江省土壤风蚀研究现状与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针对日益严重的土壤风蚀问题,黑龙江省加强了对土壤风蚀规律和防治技术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总结了黑龙江省土壤风蚀研究现状,从风蚀区域特征、风蚀程度划分、风蚀影响因子、植被演替、风蚀防治与开发等方面介绍了风蚀研究的主要成果,并针对当前风蚀区治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土壤风蚀防治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西部荒漠化现状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现有沙地面积 5 9 6万hm2 ,盐碱化土地面积 6 8 74万hm2 ,草原“三化”面积 134万hm2 。分析了荒漠化的成因 ,并针对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原“三化”的不同特点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3.
我们进行了一系列风洞实验来阐明有成行排列根的沙地表面砂化过程的特征及其对侵蚀率的影响。实验在一个横截面为 50cm× 4 0cm ,长 1 7m的室内风洞 (顺翼展方向的 )进行。准备了 6种砂样品 ,并放置在 6 0cm× 30cm的砂盘上。每种样品由细砂 (d <0 .84mm)和粗砂 (  相似文献   

4.
国外农田风蚀发生机理与防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土壤风蚀是全球性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该文简要回顾了国外对土壤风蚀发生机理、防治理念和技术的研究,提出林业上植树造林,牧业上防止草原退化,农业上实行保护性耕作是人类可以用来治理和控制土壤风蚀的3个重要原则。我国土壤风蚀和土地退化问题日趋严重,应在全国进行大力宣传,转变土壤风蚀治理的观念,使人们从思想上认识风蚀防治要从植树、种草、农田保护3个方面综合进行。同时,国家要从政策上、资金上为农田保护性耕作的大规模实施提供保证,促进保护性耕作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西部荒漠化成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荒漠化是指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是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吉林省西部地区便深受其害。该文在详细分析吉林省西部荒漠化现状、特征和成因的基础上,揭示了荒漠化防治在该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作用与意义,提出防治措施对策,并建议为了保证实现可持续发展,该区应尽快开展的荒漠化防治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6.
吉林省西部沙地风蚀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吉林省西部沙地风蚀危害严重,是重点的风沙治理区。而在各类风成地貌中,流动沙丘、半流动沙丘,风蚀耕地是治理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多年来的试验研究提出适用于上述地区条件的风蚀防治技术.为吉林省西部沙地生态恢复及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探索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风蚀沙化与防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风蚀沙化现象在河北山区普遍存在 ,在 2 0 0 0年的沙尘暴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分析了河北省风蚀沙化的原因 ,结果认为是干旱和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造成了植被的严重破坏 ,发展为风蚀沙化。提出了防治沙化的 5大措施 ,即增加人工降雨改造利用沙地、发展灌溉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治理水土流失、优化种植结构、立体开发、建立健全监测预报系统。  相似文献   

8.
<正> 一、风蚀现状及危害 白城地区位于吉林省西北部,风蚀十分严重。全区总土地面积470.1万公顷,其中风蚀面积122.47万公顷,占水土流失面积的91%。据调查,全区风蚀面积中有流动沙丘2.93万公顷,半流动沙丘11.38万公顷,固定沙丘13.94万公顷,风蚀耕地51.1万公顷,风蚀荒地40.21万公顷。由于风蚀危害,几乎年年都有大面积的禾苗被风吹沙埋,严重年份,需毁种或补种二至三次。据通榆县统计,在1949~1980年的32年间,总毁种面积21.58万公顷,年平均毁种面积0.73万公顷。乾安县在32(1949~1980年)年中共遭受风灾25年,其中受灾耕地在0.53万公顷以上的有8年,1000公顷以上的有17年,平均每年毁种面积0.27~0.4万公顷。1976年春播后场大风,就剥蚀毁坏耕地1.97万公顷,平均每公顷刮走肥沃表土135万公斤,给该县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通榆县1987年4月29日至30日出现了一场连续19小时的大风,滚动的流沙掩埋了该县兴隆山镇永胜屯15户人家的房屋。  相似文献   

9.
吉林省西部荒漠化成因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吉林省西部地区的荒漠化是其生态基质、内在因素和外在人为干扰共同作用的结果。区域地质地貌、气候和水文等的异常变化是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子 ,人为活动对荒漠化的形成起着加速与主导的作用。只有加大资金投入 ,采取先进技术和措施对风沙地、盐碱地、易旱地及劣质湿地进行综合治理 ,恢复与重建良好的生态环境 ,加大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度 ,荒漠化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治理 ,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对荒漠化概念的诠释入手,全面论述了湖北省土地荒漠化的现状、类型、成因及其演变历史,并初步探讨了其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1.
在阐述民勤县近年来荒漠化状况的基础上,分别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详细地分析了造成该县荒漠化的原因,提出了在民勤县防治荒漠化进一步扩大的有效措施。(1)节约用水,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水资源;(2)大力实施生态移民和劳务输出工程;(3)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并构建完善的防护林体系等。  相似文献   

12.
中国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和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世界上的沙漠主要分布在副热带,唯独我国的沙漠分布在温带。根据有关文献和1994年我国沙漠化普查资料,介绍国内外现代干旱和沙漠化现状,分析青藏高原隆升、末次大冰期、水土资源分布、气候变化、社会经济干旱和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对我国北方沙漠化形成和分布的影响,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建议要尽快实施跨流域调水、节水林牧业和依法治沙,彻底改变“三北”地区的干旱荒漠面貌。  相似文献   

13.
高寒地区荒漠化现状与防治途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高寒地区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1/4还强,荒漠化是制约该区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 之一.荒漠化的成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是一个缓慢的、渐进的过程,人 类剧烈的活动加剧了自然荒漠化过程,使该区荒漠化发展趋势十分强烈.最后对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各区因地制宜地提出了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甘肃省的荒漠化状况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为该地区荒漠化综合防治及“三北”防护林等生态工程的推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植被指数及地表反照率构建了荒漠化差值指数,使用趋势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甘肃省2000—2022年23 a间的荒漠化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地理时空加权回归法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结果] ①甘肃省荒漠化整体呈现出“西北荒东南绿”的特点,西北区域同时受风蚀荒漠化和盐渍化影响,荒漠化最严重,向东南方向荒漠化程度逐渐减轻,中部地区受水土流失影响荒漠化程度较严重,南部区域荒漠化程度较轻;时间上,23 a间,甘肃省荒漠化程度逐渐改善,且南部区域改善程度强于北部区域; ②从空间自相关看,甘肃省荒漠化主要表现出聚集特性,即荒漠化程度表现出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 ③降雨对缓解荒漠化最有益处,且对西北的影响大于东南,风速和人口会加剧荒漠化的发生,西南部气温升高荒漠化程度会加重,其余区域则相反。 [结论] 2000—2022年甘肃省荒漠化整体呈改善趋势,西北部荒漠化仍较严重,甘肃省荒漠化的驱动因素存在较明显的时空异质性,最主要的因素为降雨。  相似文献   

15.
第三次全国荒漠化、沙化土地监测最新结果表明,在21世纪初期,通过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我国重点荒漠化、沙化地区已从20世纪90年代的“破坏大于治理”转为“治理与破坏相持”,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总体形势依然严峻。通过对当前形势分析,认为投入机制、技术标准体系、工程管理、产业发展和生态效益补偿等依然是制约荒漠化防治的几个突出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①拓宽荒漠化防治投资渠道,建立长效投入机制;②尽快建立荒漠化防治技术标准体系;③科学编制全国沙产业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④解决好荒漠化地区生态效益补偿问题;⑤进一步探索荒漠化防治新机制、新方法、新举措,加快我国生态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6.
喀斯特石漠化山区苔藓植物水分吸收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究贵阳市花溪区石漠化地区5种优势种黑扭口藓(Barbula nigrescens)、美灰藓(Eurohypnum leptothallum)、卷叶湿地藓(Hyophila involuta)、小牛舌藓全缘亚种(Anomondon minor subsp.integerrimus)、北方紫萼藓(Grimmia decipiens)的水分吸收特征,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利用苔藓植物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采集样品120份,运用经典形态分类法进行鉴定;测定其生物量、饱和吸水率、吸水量、最大吸水速率(Vmax)、吸水速率常数(Km)和叶片展开时间。[结果](1)5种苔藓植物间的生物量、吸水量和饱和吸水率差异较大,最大吸水速率差异小;生物量为10.36~114.51g/m2;饱和吸水率为675.43 6%~1 125.41%;吸水量为98.21~766.13g/m2;Vmax为35.59~51.28g/(g·min);Km为69.97~101.99g;叶片展开时间为35.9~86.1s。(2)生物量和吸水量呈正极显著相关;吸水量和盖度、Vmax和Km呈正相关;Km和叶片展开时间呈负相关。[结论]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干旱缺水的环境条件下,苔藓以独特的水分吸收和利用方式适应这种恶劣的环境。石生苔藓为适应该地区的先锋植物。  相似文献   

17.
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成因及其综合防治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浑善达克沙地是我国的4大沙地之一,也是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较为敏感的地区之一。20世纪60年代以后,该沙地发生了严重的沙漠化,不仅恶化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且成为京津地区最主要的沙尘源之一,对京津、华北等周边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安全构成了愈来愈严重的威胁。在搜集资料、进行野外考察和调查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造成本区沙漠化发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并结合当地实际提出沙漠化防治的基本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古浪县沙化土地监测及治理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1994年和1999年两个监测期监测数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地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对沙化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状况进行了阐述,对沙漠化土地现状及其成因依据监测结果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对沙漠化土地扩散蔓延的世态进行了较为客观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9.
运用2000-2011年MODIS NDVI数据监测了新疆地区的沙漠化变化,分析了该区沙漠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并对典型区域沙漠化的主要原因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近10 a来,新疆地区沙漠化整体趋缓,但局部地区沙漠化状况继续加剧;沙漠化对年降水量的变化响应明显,特别是在北疆地区响应十分显著;新疆沙漠化加剧最严重的区域位于南疆盆地的河流中下游;沙漠化类型退化的生态系统主要为草甸生态系统,引起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水资源利用空间的改变,特别是地下水水位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