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风沙区樟子松抗旱造林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长岭县在风沙干旱区栽培樟子松的多年实践,总结了“一保、四改”樟子松抗旱造林技术,一保即保护好苗根,四改是:改一季造林为多季造林;改小苗造林为容器苗造林或带土坨大苗造林;改密植为大株行距造林;改人工栽植为机械造林。  相似文献   

2.
沂水县沂蒙防护林工程科技示范片位于夏蔚镇东南部的燕子峪流域。该流域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是沂水县条件最差、群众最穷、造林难度最大的地方之一。如何提高造林成活率和林木生长量是加快这一地区造林绿化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探索干瘠山地抗旱造林技术,充分发挥沂蒙工程的科技示范作用,我们自1992年春季开始在该流域进行了不同整地方式、不同造林季节、不同苗木处理、容器亩造林及不同覆盖物造林的对比试验,并取得了成功,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1试验区概况燕子峪流域因其中心在燕子峪村而得名,共包括7个行政村,总面积1008hm‘…  相似文献   

3.
张掖市甘州区兔儿坝滩是河西走廊北部生态屏障的重要地段,气候干旱,造林立地条件差,加之技术措施单一,导致多年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很低,为此,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了河西走廊北部风沙区困难立地条件造林试验,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顶凌造林可提高造林成活率10~20个百分点,截干造林与全苗栽植相比,造林成活率提高10个百分点。因此,在干旱困难立地条件下造林,综合应用抗旱造林技术,不但可提高造林成活率,而且造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
干旱风沙区退耕地树种选择和抗旱造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奇台县退耕还林树种单一、品质低、效益差的问题,以适宜树种选择和林种配置,提高林地经济效益,培育林地后续产业为目的,开展了干旱风沙区退耕地树种选择、抗旱造林技术试验研究,主要结论:干旱风沙区造林成活率较传统造林方法成活率提高20%-30%,保存率提高40%-50%;林草、林粮、林园(果)、林药等造林经营使林地直接经济效益提高达50%以上;梭梭更新复壮与节水灌溉造林组装配套,造林成活率提高了30%,造林成本为普通灌溉造林的20%;山杏嫁接更新改造直接经济效益提高50%以上;文冠果直播造林不仅提高了干旱区人工造林成活率加%以上,而且降低成本50%以上。  相似文献   

5.
陕北风沙区铁路边坡生物防护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神延铁路榆神段风沙路基边坡生物防护技术的试验研究,提出了把紫穗槐、柠条等灌木植物作为风沙铁路生物防护的首选树种,其中紫穗槐和沙地柏等灌木植物植苗栽植效果好,柠条、踏郎等灌木植物条播种植效果好,沙打旺等草本植物撒播种植效果好,采用直播方式种植的灌木植物以条播种植防护效果最好,复合种植以先浅条播柠条后再把沙打旺和紫花苜蓿种子混合撒播防护效果好,值得推广应用。实践证明,采用生物防护路基边坡,既可保护和稳固路基又能达到绿化美化铁路两侧的效果,这些都为沙区铁路生物防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油松是我国北方地区最主要的造林树种和用材林树种之一,在华北地区尤其是在山西晋中以北地区生长良好。介绍了油松在风沙区的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7.
水是制约造林成活率的最关键因素。为了提高农田防护林的造林成活率,本试验设计了一组以灌水、培土、整穴深度为中心的正交试验,以探求不同因素的贡献和综合措施的作用。试验结果初步表明,在试验设计范围内成活率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加大,培土在春季风大、干旱的气候条件下起到了抗旱保湿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君迁子、次郎、牛心柿3个品种在3种栽植方法以及采取5种抗旱措施上的对比试验,叙述了柿树抗旱造林技术措施,并分析了影响成活的原因以及需要采取的对策,对今后广大林农生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利用华北落叶松2a生苗木,以生根粉浓度、浸泡时间、吸水剂浓度为因素,以不同浓度和时间为水平,采用L9 (34)正交试验设计,进行了华北落叶松抗旱造林试验。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造林苗木用生根粉浓度用50×10-4、浸泡时间用0.5h、保水剂浓度用300倍处理,成活率最高,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集通铁路兰旗段地处浑善达克沙地南部,风沙雪害严重,生态环境恶劣,铁路运输受阻。在全封闭式试验区采取封育、封造措施,营造了沙障、生物墙及引进新品种后,保护和恢复了天然资源,改善了生态环境,在提高牧业生产率、保证铁路运输等方面,取得显著效益。  相似文献   

11.
分析总结陕北沙区农村燃料现状及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在本区应大力开发沼气生产及其综合利用,大面积营造薪炭林,是有效解决沙区农村燃料缺乏问题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治理荒漠化土地和改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生态农业途径.  相似文献   

12.
榆林沙区樟子松种子园建立及经营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榆林沙区樟子松种子园的建立和经营状况在规模确定、选址、设计、建园材料选择、种子园经营管理及遗传品质鉴定等技术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第三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分析,找准目前防沙治沙工作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提出要抓住有利时机,认清“相持阶段”的形势,顺应发展趋势,采取有效对策,以科学发展观推进防沙治沙战略性调整,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治沙成效。  相似文献   

14.
采用EM 50土壤水分测定系统,在晋北太行山区雁门关林场,对造林后采用石块、石块薄膜双层、生态垫3种不同覆盖处理的土壤含水量进行连续监测,以不同覆盖处理成本、造林成活率、苗木生长量、蓄水保墒效果等为指标,对不同覆盖处理综合效果进行秩次综合评价,3种覆盖处理被分为两类,以生态垫覆盖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法、改进单纯形法结合林龄指数建立杉木人工林断面积收获预测模型:Y.=-51.90423+1.335112x1+2.882465x2+0.004396041x3+0.00173626x1x3;yt=yt·Ft(式中,x1为林龄,x2为地位指数,X3为林分密度,Ft为林龄指数)。此预测模型经50块样地检验,平均精度达97.8%,可以用于编制可变密度收获表。  相似文献   

16.
生物覆盖对山地杨树人工林土壤容重及稳定性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山地土壤进行不同重量的生物覆盖以研究杨树人工林土壤容重的变化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随着生物覆盖量增加,不同深度的土壤容重均呈减小趋势,覆盖量7.5kg/m^2下的土壤上、下层容重最小,分剐比对照减小12.52%和5.34%;土壤容重随时间呈S型变化趋势,覆盖量的大小不影响峰值出现的次数,但影响峰值出现的时间和幅度;随着生物覆盖量增加,土壤容重的稳定性在土壤上、下层均呈减小的趋势,且土壤上层稳定性较好;生物覆盖的次数也影响不同深度的土壤容重。  相似文献   

17.
本项研究根据集通铁路所处的地理位置及所受沙灾、雪灾、风灾、水灾四大灾害的危害特点.以DK328 500~DK338 500为试验示范区,在调查分析当地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对沿线立地类型进行了科学的剖析和划分。针对铁路安全运输生产的要求,采用多种造林技术措施,乔灌草相结合,阻固造封并举.迅速恢复沿线林草植被。  相似文献   

18.
华北石质山区刺槐人工林的土壤呼吸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6年1-12月,利用Li-8100土壤呼吸自动观测系统及AR5土壤温度湿度自动观测系统观测土壤呼吸速率、土壤温度及湿度,分析华北石质山区35年生刺槐林土壤呼吸速率时间变化规律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刺槐林土壤呼吸速率日内变化特征不明显,但日际及季节变化明显,全年呈现出单峰变化趋势,且与土壤温度的日际及季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具体表现为: 1-3月土壤呼吸速率较低,日际变化略有波动,从4月开始逐渐上升 ,直至7月达到最大值,而后开始逐渐下降,直至11月约降低至1-3月时的水平,并保持到1 2月.全年土壤呼吸速率平均值为2.50 μmol·m-2s-1,主要生长季(4-10月 )土壤呼吸速率明显高于非主要生长季(1、2、11及12月),二者分别为3.63与0.90 μmo l·m-2s-1 .2) 刺槐林地土壤呼吸速率与表层0 cm、地下5、10、15和20 cm 深度处土壤温度都存在极显著的指数相关关系(p<0.01),且与土深20 cm处温度的相关性最好.上述不同深度处的Q10值分别是2.20、2.28、2.34、2.40和2.48. 3)刺槐林地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呼吸速率的相关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采用涡度相关技术对华北低丘山地30年生栓皮栎-刺槐-侧柏人工混交林生态系统进行连续2年的碳通量观测。结果表明:人工混交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的年际和季节变化都很明显,但日变化只在生长季(4—10月)才变得显著。2006和2007年人工混交林NEE的变化范围分别在-27.1~8.1和-24.4~9.8gCO2·m-2d-1,最大月平均CO2吸收量分别出现在5月和7月。生长季净碳吸收约占全年的96%。人工混交林是较强的碳汇,2006和2007年净碳吸收量分别为549.1和445.4gC·m-2a-1。春季干旱是2007年人工混交林净碳吸收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