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盾叶薯蓣愈伤组织的诱导及芽分化与增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培育盾叶薯蓣优良品种,培养盾叶薯蓣优质种苗,促进盾叶薯蓣的规模化生产。对高皂素含量的盾叶薯蓣株系进行了组织培养与快繁研究。结果表明,茎尖外植体产生愈伤组织的时间短、出愈率高。在添加0.5 mg/L BA和0.5 mg/L NAA的培养基上,出愈率接近70%,愈伤组织状态良好;1.0 mg/LKT和0.2 mg/L NAA组合可使愈伤组织的芽分化率达90.9%;在添加0.5 mg/L NAA和1.0~2.0 mg/LBA的培养基上,腋芽增殖率最高,且生长健壮。已伸长的腋芽转移至不加任何激素的MS培养基上即可生根,形成完整植株。  相似文献   

2.
紫果西番莲愈伤组织诱导分化及不定芽增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紫果西番莲离体培养的子叶为实验材料,对其愈伤组织进行诱导、分化及不定芽增殖。结果表明:在愈伤组织诱导中,以MS培养基+2,4-D 1.0 mg/L+TDZ 0.5 mg/L+琼脂3.8 g/L+蔗糖30 g/L的诱导效果最好,其诱导率为73.33%。在愈伤组织不定芽诱导中,以MS培养基+2,4-D 0.5 mg/L+TDZ 2.0 mg/L+琼脂3.8 g/L+蔗糖30 g/L的诱导率最佳,为46.67%。对不定芽继续进行增殖培养,以MS培养基+6-BA 1.0 mg/L+IAA 0.3 mg/L+琼脂4.0 g/L+蔗糖30 g/L最佳,增殖倍数为2.97。从而建立了西番莲植株再生体系,可进行优良材料的离体快繁。  相似文献   

3.
草莓叶片愈伤组织形成及再生芽分化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将草莓品系M14的叶片分别在培养基CK(MS+B5)、培养基A(组成为MS+B5+TDZ1.0mg.L-1+IAA1.0mg.L-1)、培养基B(组成为MS+B5+TDZ2.5mg.L-1+IAA0.1mg.L-1)中培养,对细胞的脱分化、愈伤组织的形成、叶状体的产生及再生芽分化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激素可诱导叶表皮细胞、叶肉细胞及维管束周围的其他薄壁细胞脱分化;愈伤组织就是由后两类细胞脱分化形成分裂中心,进一步发育而成的;叶状体可由表皮细胞脱分化后直接分裂形成,不经愈伤组织阶段,但更普遍的是在愈伤组织表层产生;再生芽发生于叶状体上。  相似文献   

4.
以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茎段为外植体,以MS为基础培养基,通过添加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筛选诱导愈伤组织增殖、芽分化以及生根的最适培养基。结果表明,绞股蓝最适愈伤组织增殖培养基为MS+2,4-D 2.0 mg/L+NAA 0.01 mg/L,愈伤组织体积增加2.7倍;最适芽分化培养基为MS+6-BA 2.0 mg/L+NAA 0.2 mg/L,平均生芽数为5.7;最适生根培养基为MS培养基添加0.1 mg/L NAA,生根率为91%。  相似文献   

5.
西瓜花药培养中不定芽的诱导与增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开冻  魏跃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6):6826-6827
[目的]探讨西瓜不定芽的诱导与增殖。[方法]在西瓜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的基础上,研究不定芽的诱导与增殖。[结果]MS+2.0mg/L 6-BA+1.0 mg/L KT+0.1 mg/L IAA培养基可以使愈伤组织再分化成不定芽。不定芽在培养基MS+0.5 mg/L 6-BA中进行增殖,随着继代培养次数的增加,玻璃化和黄化现象变得更加严重。采取降低6-BA浓度甚至不添加任何激素、提高琼脂的含量、增加光照时间与强度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西瓜不定芽的玻璃化现象。[结论]当培养基中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的比例为10∶1~100∶1时,由西瓜愈伤组织诱导出不定芽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6.
铃兰愈伤组织诱导及芽的分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铃兰越冬芽的幼叶基部和幼嫩花梗为外植体进行培养,结果表明,在以MS为基本培养基的条件下,附加2,4-D2.0mg/L和ZT0.2mg/L时,可诱导幼叶基部产生愈伤组织,附加ZT2.0mg/L和NAA0.2mg/L,可使转接的愈伤组织分化出芽,附加2,4-D1.0mg/L和KT0.2mg/L时,可诱导花梗产生愈伤组织;附加6-BA2.0mg/L和KT0.5mg/L时,可使转接的愈伤组织分化出芽。  相似文献   

7.
红掌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与不定芽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以红掌3个不同部位的材料(叶片、叶柄、茎段)为接种外植体,对红掌的离体培养技术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部位对愈伤组织诱导差异显著,其中叶柄诱导率最高,达到86.7%,为最佳取材部位。诱导愈伤组织培养基以MS+6BA2.0 mg·L-1+2,4D0.2 mg·L-1为最好; MS+BA2.0 mg·L-1+NAA0.25 mg·L-1对不定芽分化效果良好。第3期郭军战等红掌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与不定芽分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香石竹组织培养丛生芽分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香石竹(Dianthus caryoph yllus)组织培养丛生芽分化的几个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顶芽为外植体,在不同浓度激素的培养基上培养,在培养基MS十6-BA 2mg/L NAA0.2mg/L上培养的丛芽分化率最高,达到87.5%。将顶芽、带腋芽的茎节、不带茎节的茎段分别接种在同一培养基MS十NAA0.1mg/L十6-BA1.0mg/L上培养,顶芽分化的芽数最多。同时,光照12h/d对香石竹丛芽生长有利。  相似文献   

9.
以龙牧801苜蓿叶片诱导产生的愈伤组织为材料,将其接种在诱导和胚性发生培养基上,采用形态学、涂片法和石蜡切片法对愈伤组织的形态和内部细胞结构进行观察。此外,研究了NAA和KT对愈伤组织芽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胚性愈伤组织和非胚性愈伤组织在形态和细胞学特性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苜蓿愈伤组织芽分化最佳激素配比为0.5 mg/L NAA+1.5 mg/L KT,研究结果将为苜蓿组培快繁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建立续随子的高频再生体系,从续随子外植体除菌方案与外植体选择、愈伤组织诱导以及不定芽分化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结果显示,70%乙醇处理15s+无菌水冲洗3次+4%次氯酸钠处理5 min+无菌水冲洗5次为最佳外植体灭菌方案;根、茎和叶中,仅有叶片能诱导出愈伤组织;虽然多个激素组合可以诱导续随子叶片产生愈伤组织,但在MS培养基,TDZ 0.2 mg/L或0.4 mg/L以及TDZ/NAA(0.5/0.1 mg/L)组合,光下培养时,愈伤组织诱导率达到100%,且出愈时间短、愈伤生长速度快;新鲜愈伤组织只有在MS培养基,TDZ 0.4 mg/L或TDZ/NAA (0.5/0.1 mg/L)才可分化出单个不定芽(无丛生芽),且分化率也仅为25%和15%.  相似文献   

11.
通过调查吉林省木本油料树种色木槭的资源现状,分析吉林省色木槭存量现状及特点,根据色木槭郁闭度与结实量关系及种子含油量估算年制备生物柴油原料油量,剔除边远地区不可采摘部分,得出吉林省色木槭种子年可制备生物柴油量为10万t,进而分析其开发利用的潜力,可为吉林省开发利用色木槭这一能源树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采用微波助提法提取五角枫叶绿素,所得最佳提取条件如下:提取时间120 s、料液比1∶10、提取液pH值为7时,提取效果较好,提取完全、误差小、效率高。  相似文献   

13.
采用盆栽方法,研究茶条槭(Acer ginnala Maxim)和五角槭(Acer mono Maxim)一年生苗木对铅胁迫的耐受情况。在栽培基质中加入Pb(CH3COO)2.5H2O试剂(分析纯),配制成Pb2+质量浓度分别为100、500、1 000、2 000mg/kg的基质,并设1个对照处理。苗木生长75 d以后,取叶样测定各项指标。试验结果:随着土壤Pb2+浓度的增加,两树种叶片中叶绿素a含量(茶条槭除外)、叶绿素b含量、叶绿素总量及脯氨酸含量降低,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先上升后下降,上述指标的变化幅度均表现为五角槭大于茶条槭。结果表明:铅胁迫导致植物体内发生了膜脂过氧化反应,且反应随胁迫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同时引发抗氧化反应;在清除过氧化物过程中,SOD发挥了主要作用,POD活性变化不明显。综合比较,两树种对铅胁迫均具有一定的耐受性,茶条槭的耐受性比五角槭的大,两树种均可用作铅胁迫环境下的城市绿化树种。  相似文献   

14.
盐胁迫对五角枫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求盐胁迫影响五角枫幼苗生长的生理机制,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五角枫幼苗体内MDA、可溶性糖、脯氨酸的含量以及POD、CAT活性等生理指标。结果表明,五角枫树种的耐盐能力较强,半致死浓度为481.64 mmol/L,致死浓度为771.62mmol/L;随着NaCl处理浓度的增加,幼苗成活率、植株鲜重和根冠比逐步下降,幼苗叶片中膜相对透性以及MDA、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等指标均有增加,POD、CAT活性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5.
色木槭种皮透水性与种子浸提液生物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解除色木槭种子休眠和促进发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完整种子和刺破种皮种子用蒸馏水浸泡,定时测重,计算吸水量,分析种皮透水性;层积过程中定期取种样,研碎用醇提取,获得的浸提液稀释至不同倍数用于浸泡滤纸,将白菜种子置于浸泡过滤纸上进行发芽试验,分析浸提液生物效应。[结果]色木槭的种皮透性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12 h内刺破种皮种子和完整种子都达吸水饱和状态。色木槭种子浸提液对白菜种子发芽有强烈的抑制作用,这种作用随浸提液稀释程度的加大和层积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弱;但层积时间少于60 d时,这种减弱程度较小;层积80 d时,10%和20%浸提液的白菜种子发芽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但100%浸提液发芽率仍为对照的35%。[结论]种皮透水性构不成色木槭种子休眠的原因;种子内含有发芽抑制物质且抑制物质在层积催芽过程中转化速度慢是导致色木槭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以北方阔叶树种茶条槭(Acer ginnala)和五角槭(Acer mono )1年生苗木为材料,采用土壤和风化砂混合物作为盆栽基质,设置0(CK)、100、500、1000、2000 mg/kg 5种土壤Pb2+质量浓度,研究土壤铅污染对苗木叶片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趋势上,随着土壤Pb2+质量浓度的增加,茶条槭的光合速率(Pn)逐渐下降,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和胞间CO2浓度(Ci )先升后降;五角槭的光合速率先升后降,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逐渐下降,胞间CO2浓度逐渐升高;随着土壤Pb2+质量浓度的增加,两树种的原初光能转换效率(Fv/Fm)和PSⅡ的潜在活性(Fv/Fo)先升后降,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光化学量子效率(ΦPSII)逐渐下降,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茶条槭表现为先升后降;在土壤Pb2+质量浓度大于500 mg/kg时,茶条槭光合速率的下降是气孔限制和非气孔限制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五角槭光合速率的下降主要由非气孔限制因素所致;两树种各叶绿素荧光参数与光合速率均无显著相关;在土壤Pb2+质量浓度低于1000 mg/kg时,铅污染对两树种生长的影响不显著,两树种均可作为目前城市中铅污染区域的绿化树种  相似文献   

17.
茶条槭的生物学特性与培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条槭为是中国自然分布的乡土槭树之一。通过在江苏南京的育苗试验,阐明了其幼苗生长特性,并概括了壮苗培育技术,以期为该种植物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3种抗氧化剂(抗坏血酸、亚硫酸钠、柠檬酸)对茶条槭外植体组织培养中抑制污染及褐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下抗坏血酸、亚硫酸钠、柠檬酸三者配合能明显抑制菌类污染及褐变的产生,在含有抗坏血酸0.125 g/L,亚硫酸钠0.125 g/L,柠檬酸2.5 g/L及BA 2 mg/L的培养基上增殖系数达3.76,与对照相比差异达极显著水准,但高浓度抗氧化剂对茶条槭产生伤害。  相似文献   

19.
2008-2012年历时5年对三门峡市行道树害虫发生种类进行了全面调查,基本摸清了主要行道树害虫的发生种类.该文就五角枫9种害虫、栾树15种害虫的越冬习性、为害时期及为害状进行了简要描述,以期对这些害虫的鉴别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模拟氮沉降对五角枫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了解五角枫幼苗的生长及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等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以北京(BJ)、山西(SX)、内蒙古(NMG)3个不同种源的五角枫幼苗为研究材料,设计5个氮水平:对照(N0,0 kg/(hm2a),以N计,下同);低氮(N1,15 kg/(hm2a));中氮(N2, 25 kg/(hm2a) );高氮(N3,50 kg/(hm2a));过饱和氮(N4, 150 kg/(hm2a))。分析不同施氮水平下五角枫幼苗的基径、苗高、月生长量、生物量及各部分生物量分配比例的差异。结果表明:1)模拟氮沉降对山西和内蒙古种源五角枫幼苗基径、北京和内蒙古种源的苗高以及北京和山西种源的苗高月生长量均产生了显著影响;2)模拟氮沉降对北京种源五角枫幼苗生物量的影响较小,而随施氮浓度升高,山西、内蒙古种源五角枫幼苗的生物量均呈先增后减的显著变化趋势,山西种源幼苗的生物量在中氮水平达到最大值,而内蒙古种源则在高氮水平达到最大值;3)模拟氮沉降对于3个种源五角枫幼苗的生物量配比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随着施氮浓度的升高,五角枫幼苗的根质量比(RMR)、根冠比(RSR)均有下降趋势,而茎质量比(SMR)、茎叶比(SLR)显著上升,说明其对茎结构的投资明显加大了,而对根和叶结构的投资则相对减少;4)分析五角枫幼苗的变异来源发现,基径(D)、苗高(H)、各部分生物量均与模拟氮沉降处理和种源2个因素存在密切关联,而生物量配比中只有SMR、叶质量比(LMR)和SLR与模拟氮沉降处理这1个因素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说明生物量配比的变化与种源的差异关联不大,但与环境中氮的输入量有较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