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自动离合器起步模糊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自动离合器起步控制问题,采用改进的发动机恒转速控制作为总体控制原则,提出了一种以节气门开度、发动机转速与目标转速的相对偏差及发动机转速变化率为主要控制量的离合器起步模糊控制策略,实现在满足冲击度条件下的发动机恒转速控制。样车试验结果表明,车辆在多种工况下均能顺利起步,起步平稳快捷,发动机转速波动小,起步冲击与起步意图相符。试验表明控制策略和算法具有良好的自适应性。  相似文献   

2.
利用MATLAB和模糊控制理论对离合器起步结合过程进行动力学分析和建模仿真,并得到汽车起步评价指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只要合理地控制离合器主、从动盘之间的正压力及其增长率,就可以满足汽车起步平顺性和使用寿命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湿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起步控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装有湿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起步控制问题,根据起步控制评价指标,制订起步控制策略,提出了基于模糊PID控制离合器压力的控制方法,实现了离合器压力的精确控制,给出起步控制流程.通过3种不同油门开度的起步试验和短时间连续起步停车试验,验证该控制策略.试验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能够适应不同工况的起步要求,离合器油温得到良好控制.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干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DCT)单离合器起步和双离合器联合起步两种起步方式的仿真模型,并对各起步方式的过程进行叙述。最后利用干式DCT实验台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说明,双离合器联合起步起步时间短,且易于实现。  相似文献   

5.
车辆双离合器自动变速传动技术研究进展分析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从根本上解决了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存在的切断动力换挡问题,极大地提高了换挡舒适性,保证了车辆具有良好的动力性与换挡特性.分析了双离合器自动变速传动的工作原理和典型结构,干式单片离合器和湿式多片离合器的结构特点,并对双离合器自动变速传动系统的换挡控制、离合器控制等关键控制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机械式自动变速器系统的离合器起步模糊控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MT)车辆取消了离合器踏板,离合器的分离与接合由电子控制单元ECU控制,起步时离合器的控制一直是AMT技术的一个难点,本文通过分析车辆起步时的离合器接合过程,应用模糊控制技术对机械式自动变速器在车辆起步时的离合器接合过程进行控制,并在装有AMT系统的轻型车上进行了实车试验,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离合器灰色预测PID控制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离合器控制的优劣是影响机械式自动变速车辆起步和换挡平顺性的最重要因素,传统PID控制方法难以对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MT)离合器这种复杂的大滞后、非线性系统进行精确控制.对灰色预测PID控制在AMT离合器控制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与传统控制方法相比,该方法提高了离合器的控制精度.灰色预测PID控制使控制系统的灰量得到一定程度的白化,提高了控制的质量和鲁棒性,有效解决了离合器控制的超调和震荡问题,提高了车辆起步与换挡的平顺性.  相似文献   

8.
概述AMT车辆起步的离合器控制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机械式自动变速器 (AMT)是车辆自动变速器中最具发展前景的一种自动变速器 ,使用AMT的车辆的离合器控制是自动变速传动系的重要控制内容 ,车辆起步时的离合器控制是其控制的难点。本文给出该类控制系统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说明现代控制方法在离合器控制过程中的应用及特点 ,并展望了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在拖拉机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拖拉机变速箱操纵控制系统进行改造可以使传统机械式变速箱实现自动控制。比较了3种AMT(电控液动、电控气动、电控电动)操纵控制系统,总结了电控液动操纵系统的优越性,阐述了电控液动操纵控制系统的工作和构造原理。介绍了可用于拖拉机的智能换挡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10.
机械式自动变速器车辆的模糊巡航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设计了一种适用于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MT)车辆的巡航控制系统。在该系统中采用模糊逻辑方法设计巡航控制算法,并将控制程序直接嵌入到AMT的主控程序中。对巡航控制的功能、设计方法和使用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并通过测试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1.
基于某型纯电动汽车的动力匹配及仿真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动力电机、电池和传动系统传动比对电动汽车整车动力性的影响,以某款电动汽车动力性要求对动力总成进行匹配。利用AVLCruise搭建整车运动学模型并进行仿真。以续驶里程为目标对传动系统进行优化,优化结果提高了整车续驶里程,具有一定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MT)换挡品质,研究一种应用2自由度电磁执行器的AMT换挡系统。阐述了执行器的工作原理,建立了执行器电路、磁路、机械耦合的仿真模型,并对其进行了性能测试。执行器可输出1 200 N的电磁力和2.5 N·m的转矩,并具有较快的动态响应。将AMT换挡过程分成4段,在同步过程中建立换挡品质综合最优的目标泛函,采用最优控制使换挡性能达到最佳。设计了退选挡时序重叠协调控制方法。研制了换挡控制器并完成试验,结果显示在转动惯量为0.03 kg·m2、转速差为620 r/min时换挡,选挡时间17.8 ms,换挡时间为135 ms,冲击度为3.68 m/s3,单位面积滑磨功0.077 J/mm2。退选挡时序重叠协调控制可减少换挡时间11 ms。试验结果表明,结合设计的控制策略,该AMT换挡系统取得了较好的换挡性能。  相似文献   

13.
基于二自由度车辆模型的悬架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二自由度车辆模型为研究对象,基于车辆动力学和现代控制理论,研究车辆悬架系统的性能.在Matlab/Simulink里建立二自由度车辆振动和随机不平路面仿真模型,进行随机路面输入的平顺性仿真试验,并分析了悬架刚度、阻尼系数及轮胎刚度对悬架性能的影响,得出车身加速度、悬架动挠度、轮胎动载荷随悬架刚度、阻尼系数及轮胎刚度变...  相似文献   

14.
借助SolidWorks完善的二次开发功能,结合六自由度机械手臂的运动学逆解求解的理论研究,开发一种适用于大多数六自由度的机械手臂的逆解求解和运动仿真软件。首先运用基于三轴相交于一点的Pieper's solution解法来对机械手臂的运动学逆解进行求解,对于求解需要的矩阵则通过SolidWorks API中的矩阵相关函数来获取、计算;然后将求得的结果赋值给机械手臂模型中对应的角度来完成验证,对于一条连续的路径,则通过对路径上的每一点的计算、赋值,来验证规划所求得的路径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利用车辆模型进行脉冲振动仿真试验得到车辆振动情况,调节至较佳的悬架参数,从而使车辆获得较好的平顺性。根据GB/T5902-86《汽车平顺性脉冲行驶试验方法》,利用车辆模型,模拟脉冲输入,获得车辆振动加速度输出,根据加速度输出情况,调节悬架刚度、阻尼系数。结果表明,基于半车模型的车辆脉冲振动仿真试验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反映车辆振动情况和趋势,对悬架参数的设计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考虑到车辆在实际道路上行驶时不断承受来自路面的高频激励作用,在搭建悬架模型时,传统的线性衬套模型不能充分反应悬架在随机载荷冲击作用下的动态特性。因此,基于柔性多体动力学理论,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衬套模型进行模态分析,生成柔性体衬套模型并搭建样车悬架模型。将试车场采集得到的路面载荷谱作为激励,进行动态仿真及台架试验。分析二者结果可知,该建模方法对于研究悬架动态K&C特性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针对四轮轮毂电机电动汽车控制算法验证需要,基于CarSim和Simulink搭建了四轮轮毂电机电动汽车模型。将CarSim传统内燃机汽车模型修改为四轮独立驱动汽车模型,应用Simulink搭建电机模型,进行CarSim和Simulink联合仿真建立四轮轮毂电机电动汽车模型,并通过仿真实验对模型进行了验证。验证表明,电机模型和电动汽车模型均具有良好的响应特性,模型搭建合理;该模型为以后控制算法的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8.
汽车传动系参数是否合理匹配,对汽车的动力性和经济性有着很大的影响。进行了以驱动功率利用率和多工况循环使用油耗为衡量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的2个分目标的研究,采用线性加权组合的方法,将其转换为单一目标函数,运用遗传算法对汽车传动系统参数进行优化,实例计算表明可使整车综合性能得到显著改善,表明了正确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19.
混合动力汽车传动系优化匹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针对扭矩复合型式的并联混合动力汽车,在循环工况和多能源系统能量控制策略确定的前提下,提出了基于复合形原理的动力传动系全局优化算法。该优化算法将燃油消耗作为评价动力优化匹配的依据,以汽车动力性能指标要求模糊化和电池能量平衡为约束条件,对其动力传动系速比进行优化匹配,通过一个具体实例进行了验证和说明。  相似文献   

20.
利用ADAMS软件建立了具有四轮独立制动的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在Matlab环境中设计了PI控制的车辆稳定性控制(VSC)系统,通过定义ADAMS与Matlab两种软件间的数据交换接口将设计的控制系统模型与整车模型相结合,对带有VSC系统的汽车进行了典型行驶工况下的仿真试验。研究结果为设计车辆动力学稳定性控制系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验证方法,弥补了现实物理试验条件的缺乏;并为VSC系统在车辆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