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旅游者作为旅游活动和现象的核心,是旅游伦理关系产生的根源,按照旅游伦理来规范和引导旅游者行为才能使得旅游业健康发展。《旅游法》将"旅游文明"纳入国家法律,旅游者不文明行为损害了国家形象,破坏了旅游业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对旅游伦理体系进行梳理,分析旅游活动中旅游者不文明现象,提出旅游者道德行为失范及其影响,以明确规范旅游者道德行为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意大利2002年大约有1.15万家专门从事"绿色农业旅游"的经营企业,当年夏季就招徕了120万本国旅游者和20万外国游客,到各地的"绿色农业旅游区"休闲度假。  相似文献   

3.
意大利是世界上旅游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也是休闲农业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有100多年历史,在世界上享有盛名。旅游业在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促进我国农业旅游的健康发展,可借鉴意大利农业旅游发展的部分成功经验。文章介绍了意大利农业旅游的历史、发展,农业旅游分级的原因、分级方法及标准,结合我国农业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意大利农业旅游分级的方法对中国的启示,借鉴意大利经验,为实现我国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与国家间的激烈竞争引发了国家品牌构建的问题。国家品牌化的核心就是创建和提升国家品牌权益。目前学者对于国家品牌权益的研究多集中于有形产品,且相关的实证研究较少。旅游作为构建国家品牌效果最明显的一个要素,目前尚没有学者从国家作为旅游目的地的角度研究国家品牌权益。在中国文化背景下,首次以旅游目的地的视角研究国家品牌权益,探讨基于旅游者视角的国家品牌权益的内涵,并构建基于旅游者视角的国家品牌权益结构模型,最后通过实证研究对该理论模型进行检验。  相似文献   

5.
(续第1期)⑦旅游行程开始前或者进行中,因旅游者单方解除合同,旅游者有权请求旅游经营者退还尚未实际发生的费用。⑧因不可抗力等不可归责于旅游经营者、旅游辅助服务者的客观原因导致旅游合同无法履行的,旅游者有权请求旅游经营者  相似文献   

6.
文化遗产旅游是当前旅游的热点,文章通过文案调查、个人访谈调查、问卷调查,对新疆南疆文化遗产旅游者消费倾向进行调查,分析了当前南疆地区文化遗产旅游的主体旅游者构成,旅游者喜欢参与的文化遗产旅游项目,旅游者对南疆文化遗产旅游的实际印象及感受,对南疆地区文化遗产旅游线路进行再设计。以期能够为南疆地区发展文化旅游提供参考,并对我国文化旅游市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乡村创意旅游行为的根本特征是体验性。旅游者只有通过体验才能更好地参与到旅游活动中去,达到学习和自我发展的目的。乡村创意旅游者的创意体验过程也是旅游者对旅游场的感知过程。旅游者通过多种体验路径,完成了“初始感知一实地感知一最终感知”的体验过程。乡村创意旅游产品是具有独特性的专项旅游产品或活动,也是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学习乡村的某种文化或技巧的一种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8.
王秀红  王雪颖 《河南农业》2023,(33):58-59+62
以亲子型乡村游景区郑州沙窝景区为案例点,通过对旅游者真实性的实证调查研究,以期获得基于旅游真实性的亲子型乡村旅游景区市场结构特征,优化景区市场营销管理。通过研究发现:第一,亲子型乡村游景区旅游者更在意的是自身和孩子的旅游体验;第二,亲子型乡村游景区旅游者学历层次基本上呈现出与建构真实性的正相关,但与客观真实性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近年栗,以湿地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城市湿地公园发展迅速,对城市湿地公园旅游者行为特征进行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贵阳市花溪十里河滩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为例,在实地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从旅游者的人口特征、旅游动机、出游方式、旅游决策、旅游消费、旅游空间及时间行为等方面分析了城市湿地旅游者行为特征.结果表明,年龄结构以中青年为主,客源地辐射较小,以贵阳市居民全家游为主,旅游目的以休闲度假为主,出游时间以周末、假期为主,游客的重游率较高但逗留时间较短,找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0.
基于旅游真实性理论和对少林寺宗教文化型景区的实证调查分析,本研究意在探索我国宗教文化型景区旅游者的旅游真实性结构情况,并进一步挖掘宗教文化型景区旅游真实性和旅游动机的内在联系。研究发现少林寺宗教文化型景区文化型景区旅游者旅游真实性总体上表现为客观真实性旅游者最多,然后为建构真实性,最少是存在真实性和后现代真实性,体现了国内宗教文化型旅游者对文化绝对客观性的认可和文化真实性认知多元化倾向。  相似文献   

11.
屏蔽意指遮蔽、阻挡,旅游景区也存在形象屏蔽现象。从旅游者的角度看,旅游者对景区的认知决定了旅游景区的形象屏蔽实质上是旅游景区感知形象的屏蔽。旅游景区形象屏蔽发端于旅游者对景区的认知,形成于旅游者对景区的比较和选择。所以,旅游景区形象屏蔽是在旅游者对旅游景区的感知中,通过旅游决策行为里的景区感知形象排队所表现出的景区选择次序上的先后和选择结果的去留。“先者”感知形象影响力大,屏蔽“后者”;“留者”感知形象影响力大,屏蔽“去者”。旅游景区形象屏蔽的演进表现为三个阶段,即原生性景区形象屏蔽、现实选择性景区形象屏蔽和实地感知性景区形象屏蔽。旅游景区形象屏蔽对于旅游者来说会在一定时空条件下保持某种稳定性,但当条件变化时,旅游景区感知形象屏蔽也必然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2.
基于网络照片收集,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旅游者摄影照片进行研究,探索旅游者对古镇旅游景观与旅游资源呈现出的感知与体验,以及旅游者之间的景观偏好共性。结果表明:古镇旅游主要以建筑与设施、历史遗迹及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为主,以寺登四方街为核心,集聚效应明显,旅游热点已渐趋成熟,旅游者对建筑、街巷空间、桥梁和生活场景类景观表现出明显的景观偏好共性。  相似文献   

13.
旅游美食是旅游业食住行游购娱的重要一环,打造高附加值的旅游美食不仅有助于提升旅游者对目的地的旅游体验,也可以延长旅游商品的价值链条,提升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价值贡献程度。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在引进国内外旅游真实性理论前提下,对国内七大类著名代表性景区进行调查分析,意在探索我国旅游者的旅游真实性结构情况,并进一步挖掘旅游真实性和旅游动机的内在联系。研究发现七类不同类型景区旅游者旅游真实性总体上表现为客观真实性最高,依次为存在真实性、建构真实性和后现代真实性;文化和自然型景区相对度假型景区更多的旅游者认可旅游客观真实性,梅里雪山自然人文复合型和河南博物院历史文化型景区持建构真实性观点的旅游者相对较多,丽江古城文化型景区和少林寺宗教文化型景区旅游者持后现代真实观较多,度假旅游景区、自然旅游景区和历史、古城文化型景区旅游者更多地持存在主义观点,而版纳民族文化型和少林寺宗教文化型景区则正好相反。旅游真实性和旅游动机相关性表现为知识功能动机、奖励最大化动机、自我实现动机、自尊动机和最小化惩罚逐步递减趋势;客观真实性旅游者更注重知识功能动机,对自尊动机、最小化惩罚动机、奖励最大化动机和自我实现动机则反应平淡;建构真实性旅游者表现出对知识功能动机、奖励最大化动机及对自我实现动机较为重视,而不太看重自尊动机与最小化惩罚动机;后现代真实性旅游者对知识功能动机、自尊动机、最小化惩罚动机和自我实现动机相当看重,而漠视旅游的奖励最大化动机;存在真实性旅游者对知识功能动机和奖励最大化动机更感兴趣,而不太看重自尊动机、最小化惩罚动机和自我实现动机。另外,旅游真实性与旅游动机的相关性在七大类不同类型景区也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本研究从理论上丰富了国内有关旅游真实性实证定量研究的成果,从实践上对现实的旅游市场研究和基于旅游者的规划活动极具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浅谈教师的主导作用孙晶教学过程犹如在世界旅游的过程。学生是旅游者,教师是导游者。只有当旅游者旅游心切,迫不及待地要求去探索世界的奥妙;只有当导游者对知识世界了如指掌,善于导游时,这艘探索知识世界奥妙的航船,才有指望胜利地到达彼岸。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第一...  相似文献   

16.
郑秀娟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342-1344
针对陕西省旅游中心城市体系建设现状中存在的中心城市发展较少、旅游者首选旅游目的地不足等问题,提出依托旅游区域合理发展旅游中心城市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15)旅游经营者或者旅游辅助服务者为旅游者代管的行李物品损毁、灭失,旅游者可以请求赔偿损失.但下列情形除外:损失是由于旅游者未听从旅游经营者或者旅游辅助服务者的事先声明或者提示,未将现金、有价证券、贵重物品由其随身携带而造成的;损失是由于不可抗力、意外事件造成的;损失是南于旅游者的过错造成的;损失是由于物晶的自然属性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南京市国内旅游者旅游行为规律与营销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美琴  吴小根 《江西农业学报》2010,22(2):190-193,200
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对来宁旅游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出游动机与旅游决策行为以及旅游消费行为和旅游感知等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南京市国内旅游者的旅游行为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南京市的旅游市场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9.
谁是或应该是遗产旅游者一直是学界争论的话题之一。该研究的目的在于回顾国外学界对遗产旅游者概念的界定及遗产旅游者类型的划分。结合境外的研究结果,从人口统计、旅游行为、文化旅游动机、游客体验5个纬度对遗产旅游者进行了细分和描述。  相似文献   

20.
奖励旅游是由企业提供给有特殊贡献的员工或客户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已为国内外很多企业采用。奖励旅游的行为主体包括奖励旅游购买者和奖励旅游者,奖励旅游购买者主要是各大企业,对企业方而言,实施奖励旅游的主要动因是基于激励效应、价值观与态度的塑造、社会知觉的强化、积极性压力管理、目标设置理论等相关管理理论;对奖励旅游者而言,奖励旅游体现了其能力的个体差异、有助于满足其交往动机和成就需要。实施奖励旅游应注意体现其非比寻常性、要关注企业管理的参与性并在制度上加以定制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