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陆秀蝶  林丽 《森林工程》2014,(3):120-123
根据对南京市居民通勤出行行为的调查,先从可能影响居民通勤出行方式的因素角度分析地铁沿线居民通勤出行方式,再根据分析情况将影响因素分别与地铁和私家车这两种通勤方式进行相关性验证,结果基本证实了初步分析结果。结果表明,私家车与地铁形成了较强竞争,虽然居民位于地铁沿线,但其中选择地铁通勤出行的居民所占比例仍不高。但随着通勤时间的增加,选择私家车通勤出行的优势将被减弱,而选择公共交通通勤出行的优势将得到普遍的认可。  相似文献   

2.
李信  朱权  刘洪  杨洁 《森林工程》2016,(4):51-55,60
为更好的缓解交通压力,公交优先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的共识。研究居民公共交通的选择行为,分析与把握居民出行规律,对推进公交优先战略,增强公交吸引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城市居民出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成都到龙泉片区居民出行进行调查分析,建立巢式logit模型,并分析模型结果,得出对出行者选择公共交通具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并通过弹性分析定量展示这些显著因素对公共交通选择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邵滢宇  丁柏群 《森林工程》2015,(3):106-111,116
对地铁站点分类不仅是研究站点交通吸引范围的重要依据,同时还可作为居民出行方式选择机理研究的指标。文章主要针对我国地铁站点的分类进行研究,利用聚类分析法分布广泛和处理问题灵活的特性,首先选取地铁站点的自身属性以及周围环境影响因素的多个变量的信息作为聚类量,对聚类量进行量化分析,然后利用最短距离法得出聚类表,通过聚类表对地铁站点进行分类,得出的冰柱图和树状聚类图能够直接表现地铁站点的分类结果,分类结果更具有直观性和全面性。文章选用哈尔滨地铁1号线车站站点为例进行分析计算,最终将地铁1号线化分为中央商务区换乘、单一功能、通勤出行、远途交通接驳转运、城市外围换乘以及日常出行6类站点。  相似文献   

4.
刘洪  文杰  朱权  李信 《森林工程》2015,(1):135-138
中小城市在国家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为更好地掌握中小城市居民出行特征,本文通过分析居民平均出行次数与城市建成区面积、城市人口规模及居民人均收入的关系,发现城市人口规模越大,居民平均出行次数越小;对居民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出行时耗等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中小城市居民多以回家、上学及上班等为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多为步行与自行车,出行时耗常在半小时以内。通过对中小城市居民出行特征的研究,发现其普遍特征与特有规律,更好的进行中小城市交通进行规划与改善。  相似文献   

5.
中小城市的公共交通规划研究——以高邮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小城市的公共交通发展受到不同于大城市的诸多影响和限制。通过对中小城市空间发展和历史背景因素的分析,发现城市空间狭小、旧城改造困难是公交发展的主要障碍。针对不同小城市居民出行特征的调查研究,总结出公交线路不平衡,出行距离短是不选择公交的其他主要因素。研究线路长度、站距等参数对出行选择行为的吸引力,针对存在的问题,着重分析提高中小城市居民出行选择公交比例的原则和方法。从线网空间布局、城乡公交接驳、场站设置等方面提出规划原则和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6.
可达性指标综合了距离和交通负荷等因素,描述了城市道路网的连接性能。阐述了可达性的概念,以可动性、易达性和通达性三项指标从不同方面描述城市道路网的可达性。对哈尔滨市道路网建设情况及布局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对哈尔滨市城市干道网,已知居民出行机动车OD矩阵和各交通分区间的最短路矩阵,分别求出可达性的各项指标,并对所求结果进行分析,建议今后重点对城市边缘地区进行干道网的规划建设,保证这些地区的可达性,方便城市居民的出行。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由于交通拥堵的加剧以及车辆实施限购政策等原因,家庭成员共享一辆车的情形越来越普遍,关于早高峰出行行为的研究热点也逐渐从个人出行拓展至家庭出行。经典的家庭出行表现为先送孩子上学再到工作地的通勤路径。首先以双模式交通出行系统为研究背景,从活动效用角度出发,研究家庭通勤者出发时间选择问题。其次,考虑家庭活动效用与学校活动效用以及工作地活动效用构建家庭出行净效用函数。最后,给出模型均衡状态下的方式划分情形,进而得出系统均衡净效益。探讨了学校与工作地准时到达时间间隔、地铁平均发车时间间隔以及地铁票价对方式划分结果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工作地准点上班与学校准时上课的时间间隔增大,将会有更多的家庭通勤者选择地铁出行;在系统均衡状态下,存在一个最优平均发车时间间隔以及地铁最优票价,使得系统净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8.
为探析喀斯特山地城市生物多样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黔中典型多山城市——安顺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生物多样性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了安顺市植物物种多样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安顺市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偏低,不同空间区域中差异较大,西南片区和中心区域低而东北片区最高;(2)不同绿地类型中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由高到...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居民在收入水平提升后,对于居住品质尤其是绿色健康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加.已有系列研究证实了城市绿色空间与居民心理健康的正相关关系,但其因果关系特别是影响机制的相关研究尚不充分.基于此,文中综合不同学科的研究,概述了城市绿色空间与居民心理健康关系的相关结论,总结出可能的影响机制——即以情绪、压...  相似文献   

10.
王艺淳  李煜 《绿色科技》2022,(11):131-136+141
雄安站枢纽片区新月公园的景观方案设计过程历时2年,从中标方案到概念性规划设计方案,再到最终的实施方案,经历了设计方案的不断打磨与研究,以及各交叉专业的深度统筹协调。通过对新月公园概念性景观方案设计的介绍,分享了该项目前、中期的设计过程,再通过与最终实施方案及中部核心区域建成效果的对比浅析,总结了在当今城市TOD规划模式影响下,城市高铁门户景观设计在项目前、中期值得关注的4个要点:一是与高铁站房之间的空间衔接与融合;二是与周边城市功能之间的业态统筹与协调;三是对城市门户形象及地域特征的准确定位;四是对整个高铁枢纽片区地下空间与景观下沉庭院之间关系的梳理平衡。  相似文献   

11.
指出了街区文化作为城市文化资本的重要载体,体现的是城市独特的风景与人文,通过对淮军公所-清河道署片区进行活力点研究,提出了符合城市发展趋势及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街区活力点建设的策略,以点燃城市街区的新活力。  相似文献   

12.
胡凯  马晓旦 《森林工程》2014,(6):133-136
为了大力促进公交发展,在考虑让居民公交出行更加快捷舒适,尽可能缩短乘客公交出行时间等可以增加公交客流吸引量的条件下,建立合适公交站距模型,得到在乘客出行时间最短的条件下公交专用道各站台的合适位置.本文基于公交专用道的堵车延误忽略不计的条件下结合居民公交出行快捷这一吸引点,建立关于乘客公交出行时间最短的有效模型.并且根据实际公交专用道的各项相关因素验证模型的精确性,进一步改善模型各项相关系数,结合公交专用道首末站的选址条件和最佳间距模型算法确定公交专用道的最佳站距.但是不同路面条件下和不同的客流特征对最佳站距影响不同,要建立最佳公交站台选址需结合实际的道路条件和客流特征.  相似文献   

13.
指出了目前学术界研究多以拆迁安置社区的融合制度和机制研究颇多,忽略了安置居民个体行为和心理融入研究。为了解决城市地理学中居住分化问题,以社区感知融合方法,借助方差计算变量和描述性分析,对500份问卷调查对西安回迁安置社区居民感知融合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探讨了拆迁社区感知融合度主要受到的空间隔离、社会关系网络、文化与心理认同等因素的影响,从其影响因素着手对社区进行地方感的优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邬岚  陈婷  郑艺  朱亚运  周涛  潘浩 《森林工程》2013,(2):121-125
利用移动设备、卫星地图等技术,采集居民的所在位置、出行时间、出行方式、出行目的等信息,关键在于面向普通居民的系统易于操作,反馈的数据信息分析合理,能够有效获取居民出行的各项指标。系统设计分为基于移动设备的软件开发和反馈的海量数据的分析两部分。移动设备的软件采用Java语言在Android系统开发,软件在手机上安装运行后不需要被调查者进行任何操作,有利于非交通专业的被调查者能够顺利开展调查。移动设备利用GPRS发送被调查者的位置信息到MYSQL基础数据库中,并算出距离间隔信息以及速度信息。结合GIS工具,将道路网、公交线网、建筑物属性、用地属性,将出行终点的经纬度对应的建筑物匹配到可能的出行目的,再结合用户停留时间得到精确的出行目的。出行起讫点则由出行距离,出行速度和是否经过城市道路网等条件判定。通过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以及出行的经纬度对应到GIS中的出行路径与公交线网比对,判断精确的出行方式,最后获得出行量分布。  相似文献   

15.
文策  万雨佳  李文欣  郭志威  黄桢  杨天宁 《绿色科技》2019,(11):154-157,161
指出了游憩服务是城市绿色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二元Logistic和有序Ordinal模型,研究了居民对青山区绿色生态系统游憩服务的支付意愿和金额的影响因素,并对其游憩服务进行价值评估。结果表明:62.6%的受访居民有支付意愿,居民不愿支付的主要原因是“应由政府出资”,其次是距离较远,可达性较差,从而影响人们的支付意愿;居民年龄和对青山区城市绿色生态系统的满意程度对支付意愿有显著负影响,居民受教育程度和对城市绿色生态系统的满意度对支付金额有显著负影响,居民对城市绿色生态系统的了解程度对支付金额有显著正影响。满意度对居民支付意愿和金额的敏感性最大;受访居民支付意愿为88.93~142.06元/(年·人),青山区城市绿色生态系统游憩价值为9.57~15.29亿元。  相似文献   

16.
从常州市2004、2009和2016年居民出行方式入手,研究了出行方式变化对道路资源占用及能源消耗的影响。结果发现:近年来小汽车出行方式所占权重逐步提高至30%,对常州市交通系统的可持续性构成严重威胁。为此,提出了构建以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方式为主导,小汽车为补充的城市交通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该研究以福州河南新村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条件价值法计算支付意愿值,并利用二元Logistics回归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影响居民支付意愿和支付金额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59.12%的受访者有支付意愿,人均支付金额为71.25元(1次性支付).(2)对城市老旧居住区景观改造的了解程度、居住时长、平均每天在公共...  相似文献   

18.
周银香 《绿色科技》2012,(8):207-210
以杭州市民为调查对象进行了抽样调查,全面了解了居民对低碳出行的理念和相关认知、出行方式的偏好及选择、居民私家车使用的行为趋向、对公共交通的看法、对当前低碳出行系列措施的意见及建议等,深入探究了低碳交通出行实施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指出了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研究城市绿色生态系统休闲娱乐服务价值及其支付意愿对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及公众参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以成都市居民为调查对象,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居民对城市绿色生态系统休闲服务的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并运用条件价值法评估其经济价值。结果表明:居民支付意愿与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每月平均游玩次数、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了解程度,以及对服务质量的满意程度呈显著正相关;成都市绿色生态系统休闲娱乐服务的居民平均意愿支付金额为115.14元,其总经济价值贡献额为18.1亿元。  相似文献   

20.
林分密度及混交度对长白山天然风景林树木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以期探明天然风景林不同林分密度、不同混交度条件下树木形态的变化规律,及林分密度、混交度及其交互作用对不同大小树木个体形态特征的影响机理。【方法】采用综合指数法建立4个树木形态指数,通过分析65块样地的林分空间结构信息与样地内1 891株林木个体各形态指数的关系,研究林分密度和混交度对长白山天然风景林树冠、树干形态及干冠协调程度的影响。【结果】林分密度对各树木形态指数均产生极显著影响(P0.01),并与林木空间占有指数、干冠协调指数、树冠扩展指数呈负相关关系,与干形通直指数呈正相关关系,林木空间占有指数、干冠协调指数在各径级树木个体上受密度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P0.000 5),树冠扩展指数、干形通直指数受林分密度的影响分别只在中径级(P0.000 5)和小径级(P=0.017)树木个体中达到显著水平;混交度与林木空间占有指数、干冠协调指数、干形通直指数呈负相关关系,与树形扩展指数呈正相关关系,其中对干冠协调指数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00 5),并且在小径级树木和大径级树木个体上作用分别达到极显著(P0.000 5)和显著(P=0.038)水平;密度和混交度的交互作用对干冠协调指数产生极显著影响(P0.000 5),林分密度对干冠协调指数的影响程度随混交度的增大而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混交度对干冠协调指数的影响程度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结论】林分密度和混交度通过改变风景林树木的邻体竞争关系,进而显著影响风景林树木个体的树冠、树干形态及其协调关系,其中林分密度是主导因素,在研究范围内高于1 200株·hm~(-2)的林分密度会抑制各径级树木体积的增大和干冠形态比例协调程度的提升,混交度在林分密度高于1 600株·hm~(-2)或小于800株·hm~(-2)时显著影响大径级和小径级树木个体干冠形态的协调性,低密度中度混交的林分最有利于树木个体干冠形态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