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8 毫秒
1.
干旱是影响固沙植物生长的主要自然因素,不同沙地,不同水分条件,建立不同的植被覆盖度是维持沙地水分平衡,建立稳定的固沙植物群落,防止固沙植被演替退化的重要技术措施。 本文通过对榆林红石峡约5000亩沙地植被,抽取样方144个进行调查分析,认为在榆林红石峡水分条件下适宜的植被盖度是50—70%,覆盖度大于70%时,因植物蒸腾耗水量过大,致使土壤过度干旱,是导致植被演替退化的主要原因。 对红石峡沙地封禁后植被恢复、演替、退化经历的主要阶段作了初步的划分。提出了沙地植物在各演替阶段中的主要生活型谱,为选择固沙先锋植物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荒漠化地区不同立地条件下树木适应生存的能力,研究了科尔沁沙地主要固沙造林树种的抗旱生理生态特性。通过试验分析,比较它们与土壤水分间的关系,了解其抗旱、固沙能力强弱,为选择适宜的固沙树种提供科学依据。树木生理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樟子松抗旱生理机能优于其它树种并有较旺盛的生长代谢活力,可作为干旱沙地主要造林树种;油松耐干旱瘠薄的生理生态特性虽比樟子松差,但优于其它阔叶树种;小青杨在丘间低地生长较为旺盛。  相似文献   

3.
【目的】高速公路边坡多以开挖出来的贫瘠生土和破碎岩石回填,土壤营养元素、有机质等普遍含量低,研究边坡植物在土壤养分梯度下生态位及其种间关系,对于理解边坡植被动态变化及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沪陕高速(信)信阳-(南)南阳段为研究对象,在样地植被调查基础上,采用生态位测度、方差比率法(VR)、基于2×2联列表的χ~2检验、OI指数分析方法,对边坡19个植物种的生态位及种间联结性进行分析。【结果】在土壤养分梯度下,一年蓬、葎草、石竹平均生态位宽度较低,在边坡群落中处于劣势地位;而黑麦草、紫穗槐、高羊茅等平均生态位宽度较高,在边坡植被中处于优势地位。19个植物种总体联结性表现为不显著负相关,χ~2检验和OI指数结果表明,负联结的种对较正联结的种对多。【结论】信南高速公路边坡植物生态位是物种对土壤养分利用的长期适应性结果,黑麦草、紫穗槐、高羊茅的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都很大,生态适应能力强,对群落结构的变化起着重要作用。种间联结性研究表明,绝大多数边坡植物没有较强的相互依赖或竞争态势,物种分布具有一定独立性,但独立程度较低,边坡植被恢复仍然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流动沙地→半流动沙地白沙蒿群落→半固定沙地油蒿+白沙蒿→固定沙地油蒿群落→固定沙地油蒿+短花针茅→多年生旱生丛生禾草草地的植被发展过程是共和沙地植被自发演替的基本过程。油蒿具有耐沙埋、抗风蚀、耐干旱、耐土壤贫瘠等特性,是该地区最主要的优良固沙植物和重要牧草。半固定、固定沙地油蒿群落在共和沙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农牧业生产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维持其稳定十分重要。从沙地油蒿群落的循环演替与逆行演替的规律来看,适度的放牧是保持沙地油蒿群落稳定的关键,既一方面要限制过度放牧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封闭保护,使固定沙地油蒿群落向下一个演替阶段发展,导致油蒿群落的衰败。  相似文献   

5.
生物基磺酸盐在土壤沙漠化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漠治理是全人类面临的重大难题,固沙保水、供肥供能是维持生物生长和实现沙漠生态修复的关键。本文研究了以生物质磺酸盐作为新型的沙漠生态修复材料,证明了生物基磺酸钙盐及铵盐具有结皮固沙、保水供肥的显著特点,对植物及土壤微生物快速生长、维持稳定的群落结构和保持生物多样性具有很好的生态恢复功能。生物基磺酸盐原料来源丰富、绿色环保、生产成本低、功能全面、性价比好,符合可持续和绿色发展的要求,作为沙漠生态修复的绿色产品开发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陕北榆林风沙草滩区气候干旱,土壤贫瘠。风沙的流动性大,危害比较严重。平均每年有30万亩耕地出现土地退化、荒漠化趋势。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沙区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选择适应沙地生长特点的紫穗槐、花棒、沙柳等灌木树种营造混交林,可固定流沙,改良土壤,又可庇护农田,促进畜牧业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为我区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原始红松林下木本植物种间结合性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小兴安岭地区原始枫桦红松林和椴树红松林下木本植物的结合性(Association of Species)应用2×2列联表(Contingency table)及X~2检验作了初步分析。在α=0.05的置信水准下,枫桦红松林中呈一般正联结的植物种对占28.0952%、明显正联结的植物种对占6.666%;一般负联结的植物种对占49.5238%、明显负联结的植物种对占15.7143%。椴树红松林中呈一般正联结的植物种对占25.2308%、明显正联结的植物种对占2.7692%;一般负联结的植物种对占49.2308%、明显负联结的植物种对占22.7692%。 文中根据X~2计算所得的矩阵及植物种间正联结与负联结的程度提出了植物生态种组稳定配置模型的思想。文中还对植物种结合性研究中样方最小面积的方法及根据提出了探讨。同时,讨论了研究植物种间结合性确定在种间关系及营林实验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甘肃民勤地区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 林大面积衰退及死亡现象,根据大面积调查,探讨梭梭林的生长和林分密度及林地水分关系,得出了:由于密度过大所造成的土壤干旱,严重地影响梭梭林的正常生长,是民勤地区梭梭林衰亡的根本原因。并根据沙地水分状况及满足植物固沙所要求的盖度,参考西北梭梭荒漠梭梭林密度,提出民勤地区梭梭林成林合理密度供生产中参考。  相似文献   

9.
科尔沁沙地不同植被类型区土壤水分特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科尔沁沙地为研究区,对沙地固定半固定沙丘中典型的灌木半灌木差巴嘎蒿、小叶锦鸡儿和黄柳植被类型区进行了土壤层及植被根系层水分状况的实地调查试验。基于试验结果分析出沙地不同灌木半灌木植物根系形态和土壤水分含量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植物根系发育层对应土壤含水量丰富区,并依据植物的生长形态推断出沙丘中这几种植被的演替规律。从而对干旱沙漠地区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提供有益的参考,为西部大开发中进行生态环境治理及“退耕还林还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长期连续定位调查结果对客观评价飞播固沙成效的动态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典型样地定位调查方法,连续测定了2004—2018年浑善达克沙地多伦县流动沙地飞播区植物生长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飞播后植物生长年限的增加,播区植物生长经历了一个缓慢并波动的过程,植物密度和植物种类均呈现多项式模型,植被盖度和生物量均为指数模型。典型样方内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发生明显变化,植物种类从8种逐渐增加到19种,多年生乡土植物种从无到有,并逐渐增加到6种,植被平均盖度从21.65%增加到60.00%,生物量从22.30 g/m2增加到56.70 g/m2。植被盖度、生物量、植物种类和年度降雨具有显著相关性,而植物种密度和年降雨的相关性较差。飞播固沙后植物生长经历了一个缓慢并波动的过程,植被盖度、多年生乡土植物逐渐增加,群落结构逐渐发生实质性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生态位及种间关系是研究群落结构的主要方法,为研究太行山南段油松林火烧迹地不同恢复期草本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探索其动态变化规律。  方法  本文以恢复13年(S1)、7年(S2)、6年(S3)和1年(S4)的4个火烧迹地草本植物优势种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不同恢复阶段优势种的生态位和种间关联特征,计测其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值,同时通过总体相关性检验、χ2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性检验研究其种间关系,并划分生态种组。  结果  大披针薹草、小红菊和白莲蒿在各个恢复期的优势度、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值均较大。总体相关性检验表明,S1为显著正关联,S2和S4为显著负关联,S3为不显著正关联。χ2检验表明,S1、S2、S3和S4的正负关联比分别为2.33、0.69、0.84和0.63。Spearman秩相关性检验表明,S1的正关联种对数大于负关联种对数,而S2、S3和S4的正关联种对数小于负关联种对数。生态种组划分表明S1、S2、S3的优势种基本可以划分为以大披针薹草 + 小红菊、白莲蒿以及其他优势种为代表的3个生态种组,S4的10个优势种所划分的3个生态种组则主要以大披针薹草、小红菊和白莲蒿为代表。  结论  生态位与种间关系研究表明,太行山南段火烧迹地草本植物群落在恢复13年时稳定性最大,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火烧迹地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共存、分布等相关机制,同时可为火烧迹地规划管理与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配置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沈阳东陵区油松栎林群落数量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该文以沈阳市东陵区油松栎林群落为对象,分析了群落数量特征.结果表明,油松栎林群落共有种子植物161种,分属49科121属,区系组成丰富.在植物区系地理成分上,种的分布类型以温带性质居多,共143种,占总种数的88.82%,表明了群落植物区系组成的温带亲缘关系.在群落结构上,油松栎林群落以地面芽植物最多,占36.02%.群落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3个层次.利用Ievins和MacArthus指数测算了群落10个木本植物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以榆树、山里红、油松和卫矛有较大的生态位宽度值,分别为0.519 3、0.491 6、0.481 7和0.459 4油松与其它树种种间具有较大的生态位重叠,它在群落中占有相当重要地位,稠李同其它树种间的生态位重叠值较小,形成了局部小生境地段的优势种;种间联结性以山里红与黄菠萝呈显著正关联外,其它种对联结性都较低.   相似文献   

13.
宁夏盐池荒漠草原植物的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宁夏荒漠草原的植被特征及生长状况,运用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及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在宁夏盐池县吴纪圈对荒漠草原植物的生态位进行了计测.结果表明:2010年达乌里胡枝子、丝叶山苦荬的生态位宽度值最大,是该区的优势种;2011年,由于种间竞争、降水量等因素的影响,该区的优势种是达乌里胡枝子、阿尔泰狗娃花、丝叶山苦荬.2010和2011年的生态位重叠度结果均表明,在荒漠草原生态位宽度大的物种与其他物种的重叠度指数不一定大,即较大的生态位宽度和较大的生态位重叠度之间并无直接的线性关系.与2010年相比,2011年7~8月降水量较大,植物长势好,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总体比2010年大.可见,在西北荒漠草原区,生长季的降水量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植被生长状况.  相似文献   

14.
以陕西省愉林市愉溪苑植物规划为例,探讨从地域性特征出发的值物景观规划,为西北风沙区自然条件下的植物景观规划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选取宁夏盐池封育5、10、20年及未封育(对照)的沙化草地,采用样线和样方结合法进行野外植被调查,运用重要值、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和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进行分析,以揭示不同封育年限沙化草地群落中种群生态位格局。结果表明,不同围封年限研究区群落组成均以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为主,而未封育区以1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物种之间具有较高的生态位重叠,而生态位重叠最大值却均出现在低生态位宽度物种之间,说明研究区植物的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并不存在直接的线性相关关系。封育5、10 年区通过围栏封育促进植被恢复效果明显,而封育20 年区群落数量特征值出现下降趋势,这与土壤结皮的影响密切相关。结皮试验表明,结皮盖度分别与植被盖度、土壤入渗深度呈显著负相关性,封育20 年区结皮盖度、厚度远高于其他封育年限区,生物结皮的存在不仅阻碍外部有效降水入渗,也阻碍内部土壤水分向深层渗透,这使得适应干旱环境的深根系半灌木植物生长稀疏,而促进浅根系沙生植物占据较大的生存空间;生物结皮与其周边植物争水争肥,相互争夺生存空间,同时致密的生物结皮不利于出苗,从而抑制植物生长。长期的竞争排除等生态过程作用使得种群之间演替产生了某种程度的生态位分离,群落结构特征出现波动,建议适当人为干扰以促进植物生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氮素添加对退化草原、优势种生态位与种间关联度的影响,为退化草原的管理与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退化草原优势种为研究对象,分析群落物种间关联性、物种生态位及生态位重叠,研究不同浓度的氮素添加对退化草原种间关系的影响。[结果]低、中水平氮素添加群落中羊草与多根葱呈显著负相关;随着氮素浓度的增加,羊草、针茅生态位宽度逐渐变大,多根葱生态位宽度逐渐减小。[结论]在群落的恢复过程中,氮素添加提高了羊草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7.
桂西南喀斯特山地木本植物群落种间关系及CCA排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基于桂西南喀斯特山地木本植物群落11个样方(20 m×20 m)取样调查,运用生态位理论、种间关系原理、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和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探讨主要木本植物间的种间联结性和相关性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桂西南喀斯特山地木本植物群落中麻栎、枫香、蚬木占优势地位,罗伞树-鹅掌柴、九节-琴叶榕、澄广花-鱼骨木的生态位重叠度分别在3种木本植物群落中最大。麻栎次生林群落总体种间关系表现为不显著正关联,χ2检验统计显示正关联种对数有50对,负关联种对数有52对,无关联种对数有3对,正负关联比为0.96,检验显著率为6.67%。枫香次生林群落总体种间关系表现为不显著负关联,χ2检验统计显示正关联种对数有96对,负关联种对数有113对,无关联种对数有1对,正负关联比为0.85,检验显著率为8.10%。蚬木次生林群落总体种间关系表现为显著正关联,正关联种对数有19对,负关联种对数有17对,正负关联比为1.12,检验显著率为8.33%。CCA前瞻选择显示土壤pH值、全磷、坡向、土壤全钾、海拔是影响桂西南喀斯特山地木本植物群落物种组成与分布最重要的因子,总体上可以对76.95%的环境因子进行解释。物种间的正联结性越显著,其生态位重叠程度越高,反之,物种间的负联结性越显著,其生态位重叠程度则越低。   相似文献   

18.
孑遗植物是区域生物多样性保育和恢复的重要成分。通过调查浙江天目山以孑遗植物为优势种的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结构特征,分析了主要种群的种间关联性、种间相关性和生态位宽度,探讨树种间的相互关系及共生机制。结果表明:所有种对中,呈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相关性的种对仅占20.77%,55.85%以上的种对呈负相关关系;孑遗落叶阔叶树种间多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体现空间分布上的排斥性;蓝果树Nyssa sinensis,缺萼枫香Liquidambar acalycina,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香果树Emmenopterys henryi等长寿命孑遗落叶阔叶树种,与其他落叶树种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常绿树种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作为先锋树种,孑遗落叶阔叶树种在干扰后可与短寿命树种如雷公鹅耳枥Carpinus viminea和化香树Platycarya strobilacea等一起侵入到裸地。当短寿命树种逐渐消退后,长寿命树种成为优势种,在群落演替上实现生态位互补;随着演替进程,孑遗落叶阔叶树种为具耐荫的常绿树种提供庇护场所,并长期处于群落超高层,在垂直空间上实现物种共存。图4表3参26  相似文献   

19.
油蒿(Artemisia ordosica)是鄂尔多斯高原南部毛乌素沙地的重要固沙植物和荒漠草原优势植物,系统研究油蒿根际AM真菌生态分布,对于充分利用AM真菌资源,促进油蒿生长、生态环境重建和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在毛乌素沙地自北向南选取2个代表性样地,从油蒿根际0-10、10-20、20-30、30-40和40-50 cm5个土层分别采集土壤样品,研究了油蒿根际丛枝菌根真菌的种类和分布。结果表明:丛枝菌根真菌的种类和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特征,并与样地土壤因子密切相关。在分离的3属8种丛枝菌根真菌中,黑球囊霉(Glomusmelanosporum)仅出现在研究站的油蒿根际,而聚丛球囊霉(Glomus aggregatum)和瑞氏无梗囊霉(Acaulosporarehmii)仅出现在榆林的油蒿根际。丛枝菌根类型为I-型(Intermediate type),泡囊形态多样,最高定殖率和最大孢子密度均出现在0-10 cm土层,并随土层加深呈下降趋势。孢子密度与碱解氮和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在极端干旱条件下,油蒿能与丛枝菌根真菌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而孢子密度和丛枝菌根不同结构有助于土壤环境的微观监测和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