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根据浙江省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及粮食生产现状,提出了建立种植业粮-经-饲三元结构的基本思路和宏观布局,分析了其可行性,并进一步提出了加快三元结构发展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2.
简要回顾了中国种植业三元结构的发展,论述了建立和发展新型三元种植结构的必要性,提出了新世纪中国种植业的区域化调整战略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平原粮食高产区藁城市种植业结构变动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藁城市农业总体结构和种植结构的变化动态进行了分析,认为目前藁城市的农业生产已经改变单纯依靠种植业的不合理局面,而逐步趋势向农牧结合;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畜牧业的比重趋势于上升态势,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应突出饲料作物,形成粮食作物-饲料作物-蔬菜瓜果三元结构;最后对面临的问题和发展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针对南方红壤低丘岗区农田种植业结构不合理,效益低等问题,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引进、筛选、培育新品种,优化种植制度。稻田和旱地改制,引进扩种饲料玉米、特用玉米、烤烟和其他经济作物,红壤旱地重点发展以春玉米为主裁作物的多元多熟种植模式,对部分中低产稻田进行改制,适当调减早稻面积,尽快淘汰早灿稻、大力发展优质稻、饲料稻和玉米,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特色经济作物和高价值作物,如烤烟、西瓜等。研究提出了本区主效种植结构调整的重点及作物优质、高产配套技术并在试区示范推广,促进了红壤丘岗区种植业三元结构优化和核类型区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研究国内外农作制度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提出的背景和内涵,深入研究我国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红壤旱地多元多熟复合种植制的物能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红壤旱地3熟4作和3熟5作复合种植制与2熟制比较说明,多元多熟复合种植制有较高的物质与能量的生产水平,光能利用率、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都显著提高,节约生产成本,这对于红壤地区旱地农业的持续发展、建立合理的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三元杂种(海岛棉-色伯氏棉-陆地棉)的研究及新品种选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梁正兰  赵国忠 《作物学报》1996,22(6):673-680
采用棉属种间杂交新技术:对杂交铃施用GA3和NAA-离体培养杂种胚-试管内染色体加倍三者相结合,显著提高了杂交铃成铃率和成胚率,获得了海岛棉-色伯氏棉-陆地棉的三元杂种。研究了杂种性状的表现,育性的恢复以及性状的传递规律。从中选出了抗黄萎病、抗棉铃虫、抗棉蚜及高强纤维等5类选系,创建了我国的“HBGT”新资源体系,并首次用野生棉杂交育成了丰产优质抗病新品种“石远321”,已通过国家黄河流域区试,1  相似文献   

8.
根据浙西红壤试验区的研究实践,提出建立三元种植结构、遵循“提高饲料比重、发展经济作物、稳定粮食生产”原则、调整养殖业结构、发展加工业的种植结构调整思想方法 ;并采用发展青绿饲料、建立新模式、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推广省工栽培等技术措施,调整红壤丘陵区的种植结构,实现粮、经、饲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9.
通过三元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烟草赤星病病情指数与移栽期(X1),饼肥施用量(X2)及后期补钾量(X3)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赤星病病指与移栽期呈一极大值的抛物线关系,通过调整移栽期避开流行期,可以减轻赤星病为害,在一定范围内,随着饼肥施用量和后期补钾次数的增加,赤星病有减轻的趋势。根据试验结果组建了病情指数与三项农业措施间的数学模型:Y=19.185+0.853x1-0.847x2-0.640x3+0.8x1x3+1.8x2x3-3.174x21-1.407x22-0.912x23。并依此模型,进行了模拟寻优  相似文献   

10.
贵州水稻超高产育种目标及实现途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显权 《种子》2002,(4):46-47
针对贵州省已经实现的水稻12t/hm^2超高产典型田块,在分析自然条件及主要栽培技术措施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现有杂交稻组合高产个体,群体变化数量、质量及有关生理主要指标,根据这些指标,提出了贵州水稻育种目标是12.5-13t/hm^2,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拓宽遗传基础,利用优良基因资源,创造新种质、新材料,改良现有品种(组合)的株叶型结构及源--库--流关系,提高光能利用率。  相似文献   

11.
棉花群体冠层结构与干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对晋棉10号品种9.0万~15万株·hm-25个群体密度梯度下的冠层结构、光合特性及其与干物质生产和分配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山西特早熟棉区适期播种条件下,晋棉10号品种最适群体为10.5万株·hm-2。该群体下,棉花冠层结构、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生产与分配均优于其他群体,经济产量高出其他群体平均产量25%以上。同时,提出了晋棉10号品种适宜群体的若干指标,为确定棉花高产栽培措施及建立棉花生产管理模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对(亚洲棉X比克氏棉)X陆地棉种间三元杂种植株和花器形态特性、腺体表现和棉酚含量进行了比较和研究。结果表明,用有酚棉和低酚棉作陆地棉亲本配制的不同类型的种间三元杂种在植株和花器形态性状上无显著差异;但在各器官和组织上的腺体表现和棉酚含量有明显的差异。用低酚棉配制的三元杂种完全表现有比克氏棉子叶腺体延缓发生性状;而用有酚棉配制的三元杂种在种子上尚有少量腺体,但包括花器在内的其它器官和组织均为有腺体类型,腺体密度和大小与一般有酚棉相同。此外,本文对比克氏棉子叶腺体延缓发生性状的遗传和腺体与棉酚含量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菊芋的生育特点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详细观察研究了菊芋的植物学特征与生物学特性。研究了菊芋的高产栽培技术。并指出菊芋是调整农业种植业“二元”结构为“三元”结构的首选作物。  相似文献   

14.
对3个三体(Ftr-2,Ftr-4和Ftr-5),两个四体(Fte-4和Fet-5)成熟胚囊结构的胚胎学观察以及秕子率的统计分析表明,所有材料均有不同程度的胚囊败育,但不同的材料胚囊败育时期不同,Ftr-2和Ftr-5胚囊败育主要发生在双核胚囊期以前,Ftr-4,Ftr-5和Fte-4各时期都有一定的败育率。胚囊败育是造成Ftr-2和Ftr-5雌配子传递率低的主要原因,Ftr-4雌配子传递率低是胚囊败育和幼胚败育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杂交中稻在有效分蘖临界期够苗,有利于调节群体结构,实现高产。亩产600公斤以上目标产量,适宜的产量结构及群体结构指标为:亩有效穗16-20万,总颖花数2600-3000万,齐穗期叶面积指数5-6,穗实粒数130-150。在栽培实践中,应立足穗数,保证亩足落轩6-8万,并早施重施分蘖肥,高产栽培条件下,既要注意穗肥施用,又要防止叶面积过大,以保证净光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农业向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的三元结构发展,兵团提出了农业结构调整趋势:减棉、增粮、增畜、增果。2009年,一八一团引进奶牛1000头、育肥牛3000头、育肥羊20万只,需大量的饲草料。青饲玉米具有营养价值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高、木质素含量低、单位面积产量高等优点,为农区养畜业的主要饲草之一。但青贮玉米的种植面积大,收割期比较短,必须快速收割、及时窖藏才能保证饲料的质量,借助机械化作业,可快速完成这一收获过程。随着畜牧业的发展,青贮玉米的机械化收割技术将逐渐普及。  相似文献   

17.
哈密红星四场是以种植粮食和棉花为主的农场,为了改变作物单一的农业结构,于1995-1998年在石砾占20%-40%,沙土占60-80%的戈壁地上发展果树业,建起了约333余hm^2的葡萄、红枣基地。建园成活率达93%,3年后均相继挂果,给戈壁地上果树建园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陆地棉三体的诱发,鉴定及其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个三体(Ftr-2,Ftr-4,Ftr-5),两个四体(Ftr-4,Fet-5)成熟胚囊结构的胚胎学观察以及秕子率的统计分析表明,所有材料均有不同程度的胚囊败育,但不贩材料胚囊败育时期不同,Ftr-2和Ftr-5胚囊败育主要发生在双核胚胚囊期以前,Ftr-4,Ftr-5,Fte-4各时期都有一定的败育率,胚囊败育是造成Ftr-2和Ftr-5雌配子传递率低的主要原因,Ftr-4雌配子传递率低是胚  相似文献   

19.
Shunji  白朴 《小麦研究》1997,18(2):34-36,F003,F004
我们曾提出利用S^ˇ型细胞质和IBL-IRS染色体互作引起的雄性不育选育杂交小麦的方案(Toriyama等,1993),并用13个品种选育了雄性不育系及它们的保持系。Ae,kotschyi的S^ˇ型细胞质的供体是农林26的S^ˇ;IBL-IRS染色体的供体是911-B-8-10(以下简写为st.911)。通过(S^ˇ)-Norin26和st.911与13个品种重复回交,获得了这13个品种的代换系(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黄河滩区绿色草业工程建设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明  郭孝 《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1):44-44
笔者根据河南省黄河滩区自然条件的特点和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依据生态学原理探讨了在滩区建设绿色草业工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文章的重点在于提出建立以发展“三元”农业生产结构、发展绿色草业工程、发展绿色畜禽产品小区以及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为核心的绿色综合建设措施,其目的是为了改善黄河滩地的生态环境,保护滩地的生物多样性,促进滩区湿地以及周边地区农田和草地的科学化利用,促进滩区农牧业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