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现行标准下我国绝对贫困问题的解决,缓解多维相对贫困将成为新时代扶贫工作的重点,因此发挥数字金融优势缓解农户多维相对贫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采用A-F方法、Pr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数字金融对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探讨其影响机制和地区异质性。结果表明,农户使用数字金融占比为39.7%,说明使用数字金融的农户数量仍相对较低。农户多维相对贫困以脆弱型和一般型相对贫困群体为主,发展能力已成为缓解相对贫困的关键维度,西部地区仍是我国相对贫困的集中区域。数字金融能够有效减缓农户多维相对贫困,对脆弱型多维相对贫困缓解效果更好,从不同维度来看,数字金融对缓解发展能力贫困和经济能力贫困影响程度更深;进一步地,数字金融能够通过提高农户金融素养缓解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现象。从异质性分析来看,数字金融能更好降低东部地区的农户多维相对贫困发生概率。据此,提出继续推进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数字化建设,加强数字金融相关知识技能的宣传与针对性指导,推进数字征信在农村地区发展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消除绝对贫困,贫困治理进入后扶贫时代。中国贫困治理目标转向治理相对贫困、贫困治理重点转向城乡统筹扶贫、贫困治理内生动力要求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当前,中国面临金融扶贫面临脱贫攻坚效果不稳定、贫困脆弱性群体识别机制不健全、普惠金融发展不充分等三大障碍。为此,后扶贫时代普惠金融扶贫应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普惠金融扶贫目标应从消除绝对贫困转向治理相对贫困、普惠金融扶贫方式应从收入扶贫转向多维扶贫。  相似文献   

3.
随着绝对贫困的全面消除,我国将进入以相对贫困治理为核心的扶贫工作新阶段,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减缓相对贫困的效应至关重要。本文利用宁夏3县区9村426户田野调查数据,运用熵值法、A-F法、Log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在测算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识别多维相对贫困家庭的基础上,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家庭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效应,探讨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宁夏农村地区经济维度的“贫”已基本得到消除,但健康、教育、安全饮水和卫生厕所等因素导致的相对之“困”依然严峻。农户在数字普惠金融的结算、储蓄和信贷服务已有部分涉及,但对互联网投资、互联网保险等深层次金融业务的参与尚且较低。数字普惠金融对不同权重下的相对贫困均有显著的减缓作用,并且随着剥夺维度提升其减贫作用呈增长态势。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提高农户电商意愿及行为、增强健康意识、促进消费进而达到缓解相对贫困之目的。因此,为减缓宁夏农村家庭相对贫困状况,需注重农户自我发展能力提升与农村生活标准改善,深化农户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的减贫助农作用等。  相似文献   

4.
耿瑞怿 《乡村科技》2021,(36):18-21
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进入以相对贫困为特征的后扶贫时代,贫困治理也将从\"扶贫\"过渡到\"防贫\",由注重收入贫困向关注多维贫困,治理重心也由减贫转向防贫减贫并重,相对贫困治理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贫困治理工作的重心,也是后扶贫时代下反贫困事业的重点.因此,探索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势在必行,针对治理...  相似文献   

5.
后扶贫时代的扶贫工作,就是精准扶贫工作结束以后需要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后扶贫时代的相对贫困问题主要是发展不平衡引起的,在治理相对贫困问题的过程中,要侧重解决好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衔接问题、相对贫困标准的界定问题以及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减贫工作常态化工作机制建设问题。应从转变思路以防为主、建立长效监督预警机制、建立分级预警监测机制、强化综合社会保障、加强减贫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解决后扶贫时代的相对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6.
7.
在消除绝对贫困的后扶贫时代,仍面临着相对贫困的问题,为了给构建科学可持续的贫困治理长效机制提供参考,通过对相对贫困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对我国防止返贫和治理相对贫困政策的分析,以及相关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概括,针对后扶贫时代相对贫困问题和返贫风险产生的原因提出的后扶贫时代治理相对贫困的对策是:充分利用地理环境,因地制宜地培育当地产业;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鼓励高水平人才返乡;改善农村交通状况,打开城乡物流通道;加强基础医疗建设,增加农村人口健康资本;改善基础教育,杜绝贫困根源。  相似文献   

8.
9.
农户创业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8年数据,本文实证研究了农户创业对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效应。研究显示:农户创业能有效缓解多维相对贫困;农户创业对不同相对贫困程度的农户具有差异化影响,其对多维相对贫困程度更高的农户减贫效应更大;农户创业能加速农地流转和积累社会资本,从而缓解多维相对贫困。因而,要注重对贫困的多维识别和精准治理,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以政策引导持续激励农户积极投身创业浪潮之中。  相似文献   

10.
数字金融的发展在促进农户创业和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基于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采用DHM模型对数字金融、风险偏好与农户创业行为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能够显著提高农户的创业决策与绩效,随着农村地区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农户的创业行为呈现下降趋势。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和风险偏好将促进农户进行非农机会型创业,同时减少农户进行生存型创业的概率。由此提出需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数字金融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助力非农机会型创业者稳定其创业结构,对生存型创业者进行点对点帮扶,以促其创业转型成功。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社会资本及劳动力流动对农户多维贫困的减缓效应,基于秦巴山区的农户调查数据,在测度农户多维贫困的基础上,实证分析社会资本和劳动力流动对农户多维贫困的影响,以及劳动力流动在社会资本影响农户多维贫困关系中的中介效应.结果 表明:1)农户主要在健康、教育和生活水平等福利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贫困现象;k=3时,农户多维贫困发...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妇女多维贫困度,采用MPI指数的A-F方法,利用2015年福建省妇联\"巾帼扶贫\"五年攻坚计划专项调研数据,从11个维度对贫困妇女进行多维贫困测量,并对多维贫困指数进行分解。结果表明:福建省贫困妇女最为严重的贫困状况为9个维度同时存在贫困现象。社会关系、健康、教育、卫生设施、决策权这些维度对福建省贫困妇女多维贫困的贡献率较高。龙岩、泉州、漳州、南平等地区在不同维度取值下分别显示贫困贡献率较大。  相似文献   

13.
社会网络在周急济贫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能够有效缓解农户家庭融资约束,降低农户家庭资产贫困发生率。基于2016年CFPS微观调查数据,采用A-F双界限法测算了农户家庭多维资产贫困指数,运用Logit模型实证分析了社会网络、融资约束对农户家庭多维资产贫困的交互影响效应。结果表明,①融资约束加剧了农户家庭多维资产贫困的发生率;②社会网络对农户家庭融资约束、多维资产贫困都存在直接显著负向影响,且\"弱关系\"社会网络的抑制作用较\"强关系\"社会网络更为有效;③社会网络与融资约束交互影响农户多维资产贫困,并且能够显著地降低融资约束的致贫效应。  相似文献   

14.
李飞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9):203-206
贫困的概念经历了由一元向多维度的扩展,传统单维度测量方法的局限性使得其无法解释贫困的现象,而多维方法有助于我们理解贫困的本质特性,包括复杂性、模糊性和渗透性等.在多维度贫困测量的框架下,简要问顾多维贫困测量的概念和方法,并利用A-F贫困双重识别方法对我国9个村的农户广贫困状况进行了收入、教育、健康、住房和社会关系5个维度的测量.9村中3.3%的农户存在不少于4个维度以上的贫困,高于 2010年我国的国家贫困发生率2.8%,而且农户在教育、健康、住房维度的平均多维贫困发生率要高,不同的村庄多维贫困发生率不同,其中四川云梯村和云南南美村的多维贫困发生率较高,平均多维贫困发生率都超过了20%.农村扶贫政策需要考虑到教育、健康和住房方面,使得贫困地区共享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探索“后扶贫”时代社会工作助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扶贫服务路径,促进教育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对接,以“社工筑梦”教育扶贫团队在四川省千坵村开展的一系列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扶贫活动为例,探讨社会工作介入教育扶贫的行动逻辑与实践路径。从教育扶贫对象和内容两方面总结了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教育扶贫实践经验,探索出以系统建构与赋权增能为核心的留守儿童教育扶贫社会工作实务模式。  相似文献   

16.
当前数字金融发展迅速,特别是在防止农户家庭返贫和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展现了显著优势。提升农户家庭经济韧性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目标。本研究基于2015—2019年间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采用动态福利函数估计方法测度农户家庭经济韧性指标,构建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数字金融对农户家庭经济韧性的直接影响机制。同时,本研究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风险承担能力和社会资本在数字金融促进农户家庭经济韧性提升中的间接作用,并从数字鸿沟的视角分析了数字金融对不同农户家庭的异质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金融显著促进了农户家庭经济韧性水平的提升;2)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风险承担能力和社会资本在数字金融对农户家庭经济韧性影响中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3)异质性分析显示,即使在存在数字鸿沟的情况下,拥有高智能手机使用水平、高网络通信支出以及高金融素养的农户家庭,数字金融对其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基于研究结果,本研究为制定相关政策建议提供了理论和实证依据,建议加强数字金融的普及与应用,特别是在农村地区,以增强农户家庭的经济韧性,促进可持续农村发展。  相似文献   

17.
18.
以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石柱县")1 027户农户调研数据为依据,运用DEA模型测度了精准扶贫视角下不同属性农户类别的耕地利用效率,并以Tobit模型回归分析研究了扶贫视角下影响农户耕地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高强度的瞄准性政策帮扶对耕地利用效率影响并不高,且存在一般农户、贫困户、脱贫户的耕地利用效率依次降低和贫困村、非贫困村的耕地利用效率依次降低的两种趋势;从贫困视角的农户识别看,贫困户对耕地利用效率影响的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土地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农业补贴、发展特色种植业和较强的村域经济发展速度对耕地利用效率的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而耕地规模对耕地利用效率呈负向影响,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农户仅接受了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水平这一因素对扶贫视角下耕地利用效率影响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为探究我国农村多维贫困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选取31省农村居民消费的8个维度,运用ELES方法测算出基本需求支出份额,建立多维贫困测度模型,进而计算出各地区不同维度的相对贫困指数和各地区多维贫困指数,并着重分析了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贫困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各区域的相对贫困指数与多维贫困指数都呈现出"西部最高,中部次之,东部最低"的空间梯度分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影响农村居民多维贫困空间格局的主次因素,对影响机理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一个区域农民收入水平越高、非农收入占比越大、文化教育程度越高,则区域总体贫困程度越轻。因此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尤其是工资性收入比重,加大农村文化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他们的文化教育水平,有助于改善农村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