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壤速效钾水平对大豆钾素积累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探讨大豆生长适宜的土壤速效钾水平,以黑农48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在不同土壤速效钾水平下,对大豆不同生育阶段、不同部位的钾素吸收积累与分配以及产量变化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内,不同速效钾水平条件下大豆植株及荚果的钾素积累量一直增加,而营养器官的钾素积累量先增加,至鼓粒初期(R5)达到最大值,之后逐渐下降。随着土壤速效钾水平的提高,大豆植株及各器官的钾素积累量逐渐增加,当土壤速效钾含量达到312.00mg/kg时,增长趋势变缓,此时大豆产量最高。生育前期叶片(V3R1)是大豆钾素积累中心,生育后期(R5R1)是大豆钾素积累中心,生育后期(R5R8)积累中心转移至荚果。随着土壤速效钾水平的提高,荚果及成熟期之前叶片的钾素分配率呈下降趋势,而茎和叶柄的钾素分配率基本呈现波动性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为了给大豆生产中合理施用钾肥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和参考,本试验采用砂培方法,自大豆V3期开始,连续进行4 次缺钾处理,研究了缺钾胁迫对大豆植株钾素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V3~R1期缺钾胁迫,下部叶、柄钾素向上部转移,以供给新生的上部器官,保证其生长;在R1~R3期、R3~R5期、R5~R6期缺钾胁迫,所有营养器官中的钾素均向荚果中转移,以保证其生长发育;V3~R1期、R1~R3期主要以营养生长为主,此时断钾,钾素对营养生长阶段的大豆干物质积累未有很大的影响。R3~R5期、5~R6期为钾素对干物质积累影响最关键时期,此时断钾,干物质积累下降明显。  相似文献   

3.
大豆子粒中干物质、脂肪和蛋白质积累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4个不同蛋白质含量的大豆品种为材料,测定子粒中干物质、脂肪和蛋白质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大豆子粒中干物质积累呈S形曲线变化;脂肪含量随子粒的形成呈S形曲线变化;蛋白质含量随子粒的形成而逐渐增加,大致呈W形曲线变化。子粒形成后期,脂肪积累量与干物质积累量呈正相关,在子粒干物质快速增长期呈显著正相关;脂肪积累量与蛋白质积累量在子粒形成前期呈正相关,中期负相关,后期呈显著负相关;干物质积累量与蛋白质积累量在子粒形成前期呈正相关,子粒形成中后期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土壤速效氮水平是土壤供氮能力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大豆植株的氮素积累和产量形成。以黑农40大豆品种为材料,采用框栽和分期追氮的方法,研究了土壤速效氮水平对大豆氮素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速效氮水平的提高,可以显著增加大豆植株叶、茎部氮素含量,以苗期最为显著;而且明显促进大豆植株前期的氮素积累,对后期影响不明显;完熟期(R8)随着土壤速效氮水平的增加,叶、茎部氮素分配比例提高,芙果的氮素分配比例下降,根部变化不明显;供试的四个土壤速效氮水平,其大豆产量顺序是:N15(125.65±7.67mg/kg)>N5(39.03±2.64mg/kg)>Nl0(75.08±5.14mg/kg)>N0(16.89±2.22mg/kg),N,S,N,o,N、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N0处理,说明土壤速效氮在较低水平(16.89±2.22mg/kg)时,提高土壤速效氮水平具有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5.
王东  于振文 《作物学报》2007,33(9):1439-1445
为了探讨施氮量对小麦籽粒加工品质调控的生理基础,选用强筋品种济麦20,在山东省龙口市前诸留村和中村(在中村进行了连续两年定位试验),研究了田间高产条件下,小麦氮与硫积累和再分配与籽粒品质的关系及施氮量对其调控的效应。结果表明,随施氮量由0增加至195~204 kg hm-2,开花期营养器官中氮和硫的积累量及开花后吸收分配至籽粒的氮量和硫量增加,开花后各营养器官中的氮向籽粒的再分配量及叶片和穗轴+颖壳中的硫向籽粒的再分配量增加,籽粒中氮和硫含量提高,氮、硫含量比(N/S比)由16.38~16.98降至14.22~14.48,谷蛋白含量比例提高,籽粒品质改善;施氮量为276~285 kg hm-2时,植株氮积累量无显著变化,茎秆+叶鞘中氮转移量减少,残留量增多,抑制了硫向籽粒的转移,导致籽粒硫积累量和含量降低,N/S比升高至15.20~15.27,谷蛋白含量占总蛋白质含量的比例减少,籽粒品质下降。说明施氮量影响了植株氮、硫积累量及向籽粒再分配的数量,调节了籽粒氮和硫含量及N/S比,导致籽粒蛋白质组分比例的差异,进而影响了籽粒的加工品质。使品质改善的适宜籽粒N/S比为14.22~15.27。兼顾高产和优质的适宜施氮量为195~204 kg hm-2。  相似文献   

6.
不同磷水平下大豆植株磷素积累与转运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绥农14为试验材料,土壤设置5个磷素处理水平,对大豆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器官的磷素积累分配与转运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苗期(V3)大豆叶、茎、根的磷素积累均随土壤磷素水平的提高而显著增加;而到鼓粒盛期(R6),26.62mg/kg土壤磷素水平更有利于荚果磷素的积累;到成熟期(R8),大豆荚果磷素积累量远大于大豆植株其他器官,16.68mg/kg土壤磷水平下更有利于子粒中磷素的积累。营养生长阶段(V3~R1),随土壤磷水平升高,磷素积累量和积累率随之升高,但当土壤磷水平为31.37mg/kg时,磷素积累量和积累率又有所降低;到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R1~R5),积累率以低磷5.68mg/kg所占比重大,45%磷素在此区段积累;生殖生长阶段(R5~R8),除低磷5.68mg/kg水平积累量和积累率极低外,其他处理约有三分之一的磷积累。大豆荚果中的磷素来自营养器官的转移比例:叶>茎>根>叶柄;荚果中的磷素30%以上来自营养器官的转入,其中低磷5.68mg/kg水平转移率最高,达59.65%,随土壤磷水平的增高,其转移率呈波动变化,变幅在29.08%~41.95%之间。  相似文献   

7.
密度对饲用玉米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饲用玉米品种为材料,研究密度对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位面积内叶片干物质积累量在整个生育期先增加后降低,茎秆干物质积累量、子粒干物质积累量及干物质积累总量呈增加趋势;各器官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的增大变化趋势不同;生育前期以叶片为分配中心,生育中期以茎秆为主,生育后期生长中心为子粒,并因密度和品种而异.  相似文献   

8.
旨在研究我国不同年代中籼水稻品种干物质的积累以及钾素吸收和分配规律,以期为水稻钾素高效利用及优良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田间试验,选取1940-2000年以来各时期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中熟籼稻品种共9个,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各中稻品种随着品种应用年代的演进叶面积指数以及生物产量获得大幅度提升。现代水稻品种在穗分化期后其生长速率显著增加,干物质积累速率也显著高于早期品种。齐穗期后各品种的干物质累积量与籽粒产量大致相当,且现代水稻品种干质量累积量显著高于早期品种,子粒产量显著增加。不同年代中籼水稻品种的钾素累积量随着品种演进显著增加。不同年代中籼水稻品种的钾素累积量随着品种演进显著增加。水稻对钾的吸收主要在齐穗期之前完成,抽穗到成熟期钾的吸收量减少。籽粒中的钾大部分来自于营养体的再转移,茎中钾含量尽管最多,但转移量较少,主要来源于叶片的转移。2000年以后的品种如两优培九和扬两优6号叶片中钾素的转运最多。随着水稻品种更替,植株干物质以及钾素的累积量逐步增加;在成熟期从营养体向籽粒中转移钾的量显著提高。水稻籽粒中的钾主要来源于叶片的转运,与早期水稻品种相比,现代水稻品种叶片钾素转移量最大。  相似文献   

9.
弱光对不同类型番茄干物质积累及矿质营养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日光温室内研究了弱光对不同类型番茄干物质积累及矿质营养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度以上弱光胁迫严重影响植株干物质的积累和分配,同时严重抑制植株对Mg,K的吸收和积累,而对N,P,Ca的积累影响较小,弱光下应合理增施镁肥和钾肥。番茄在弱光环境下,矿质元素在不同器官内的变化幅度不同,N在叶片中积累量的增长幅度最大,K在根系中积累量的增长幅度最大。野生型番茄品系在弱光环境下的干物质积累量下降幅度小于黄化型品系。  相似文献   

10.
不同基因型大豆生育特性与积硒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基因型大豆品种间生育特性有明显差异,辽豆14号和沈农6号最大生长速率出现时间较晚,50-80 cm叶片干物质变化平稳,30-60 cm分枝干物质积累较高,0-40 cm茎秆干物质积累相对较低,荚数、百粒重和比叶重变化特征均有利于硒的吸收和分配,是导致其硒积累增加率高于辽豆11号和铁丰29号的主要原因;同一品种大豆子粒硒含量随施硒浓度的提高而增加,不同大豆品种在土壤中吸硒能力越强反而施硒效果越差,表明不同基因型大豆品种间积累硒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异;根据大豆生育特性合理叶面喷施硒肥,对富硒大豆的生产、加工和保护生态环境是十分有利的。  相似文献   

11.
氮硅互作对水稻硅素吸收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汕优63为材料,研究了氮硅互作对水稻硅素吸收、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氮肥用量,水稻植株和各器官的硅素含量降低,而积累量则显著增加;增加硅肥用量,植株和各器官的硅素含量、积累量显著增加;增加氮、硅肥用量,在水稻茎鞘中的硅素分配比例减少,叶片和穗中的分配比例增加;植株硅素积累量与Q酶活性、水稻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氮肥和硅肥对产量的互作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12.
通过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紧凑型玉米掖单13号吸收氮、磷、钾营养的动态变化,以此来反映玉米生长发育阶段对养分的需求规律及养分在植株体内的转移状况.试验结果表明掖单13号养分吸收以慢-快-慢的节奏变化,出苗后40~60d是玉米体内养分累积吸收量增长最快的时期.从养分分配上看,生育后期(出苗后80d)叶中的N以-177.9%分配比例大量向外转移;此后,除叶中的磷、茎中的钾分配比例回升为正值外,其余器官中的养分仍然大量向籽粒转移.  相似文献   

13.
施肥和密度对苎麻营养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讨施肥和密度对苎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综合影响及营养生理效应,以苎麻新品种0501为试验材料,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施肥和密度对苎麻养分积累、苎麻养分分配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对苎麻植株体内的氮磷钾含量影响显著,施氮促进了苎麻对氮素的积累,但是,增施氮肥不利于磷钾在苎麻体内的积累。钾肥可以显著促进麻皮对磷钾的积累,使磷钾向皮中转移。养分分配规律中,头麻与二麻在养分分配中略有差别。  相似文献   

14.
采用15N示踪技术,在池栽群体条件下,研究了三种土壤肥力和两种灌水量组合对冬小麦生产系统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处理氮肥的当季吸收利用率变化在39.08%~53.08%,土壤残留率在21.80%~33.59%之间,损失率变化幅度为18.81%~34.62%,植株吸收积累氮素中的29.88%~47.55%来自肥料;证明,采用不同土壤肥力和灌水量组合来调控小麦生产系统的氮素平衡具有较大的空间。(2)随土壤肥力的提高,植株吸收的总氮和土壤氮量显著增加,但营养体滞留量增加,向子粒的分配比例减少;而对肥料氮的吸收量则表现为中肥>高肥>低肥;氮肥损失率表现为低肥>高肥>中肥,残留率无明显变化,说明土壤肥力达到本实验的中等水平后再继续提高,会给肥料氮的吸收利用带来不利影响,但可有效降低对肥料氮的依赖。(3)增加灌水量在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均可促进对总氮的吸收量,但对土壤氮吸收的促进作用远高于肥料氮,同时也提高了肥料氮的损失率、降低了土壤残留率和向子粒的分配率。(4)提高土壤肥力和增加灌水量均可提高小麦的经济产量、生物产量和土壤A值,降低收获指数;子粒蛋白质含量随肥力的提高而增加,随灌水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15.
用叶面标记态15N研究冬小麦不同叶位氮素的运转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叶面涂抹^15N方式对不同类型冬小麦品种不同叶位叶片氮素的吸收、运转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冬小麦生育后期不同叶位叶片对子粒品质的贡献不同,旗叶对子粒的贡献高于其他叶位叶片。不同蛋白含量类型中,普通子粒蛋白类型的京冬8后期叶片氮素含量下降快,植株氮素含量低,而其转运效率高;子粒高蛋白类型中优9507品种氮素收获指数低于京冬8,其子粒中高的蛋白质含量是由于其高吸收、高贮存的结果。中优9507茎秆贮存氮素的能力较强,京冬8子粒中氮素的积累更多地依赖于叶片氮素的供应。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大豆叶面氮素的应用效果,以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大豆主栽品种合丰55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时期叶面施氮量对大豆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肥量增加,叶绿素含量及干物质积累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不同时期普遍在B3处理达到最高值;A1时期叶面施氮有利于叶绿素含量及无子粒干物质积累量增加,A3时期叶面施氮有利于子粒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形成。在A1B3处理组合下大豆叶片叶绿素含量最高,SPAD值为49.04;在A3B3处理组合下子粒干物重最高,为25.84g,该处理喷施时期为RS初粒期,时间为7月20日,喷施浓度为1.0%。因此,就合丰55这一品种而言,利于产量形成的最佳处理组合为A3B3。  相似文献   

17.
施氮量对小麦花后氮素分配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黄淮海麦区化肥投入不断增加,而产量却徘徊不前的问题,以当地主栽品种矮抗58和周麦22为材料,采用4个施氮水平(0、120、240、360kg/hm 2)和品种的二因素分析方法研究了施氮量对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氮素分配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开花期至成熟期小麦植株地上部各营养器官氮含量和氮素积累量均下降。施氮量对开花期和成熟期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氮含量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增加氮肥能显著促进小麦营养器官氮素向子粒转运和花后氮同化。开花期周麦22叶片氮素转运量优于矮抗58。矮抗58和周麦22花后氮同化量均以施氮量360kg/hm 2最高,花前氮素积累转运量对子粒贡献率达60.25%~97.55%,子粒氮收获指数为59.82%~79.48%,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施氮量120kg/hm 2处理的氮素养分利用效率、农学利用效率及生产效率均最高。增施氮肥对小麦子粒产量有显著促进影响,矮抗58在施氮量为360kg/hm 2时有最大子粒产量,周麦22在施氮量为240kg/hm 2时有最大子粒产量。推荐矮抗58和周麦22在黄淮海麦区的施氮量为240~360kg/hm 2。  相似文献   

18.
公顷产10000kg小麦氮素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性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以泰山23和济麦22为试验品种,通过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对单产高达10 000 kg hm-2的小麦进行了施氮量和氮素吸收转运和分配特性的研究。在2006-2007年生长季,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麦籽粒产量先增加后降低,施纯氮240 kg hm-2 (N240)和270 kg hm-2(N270)处理的产量分别达9 954.73 kg hm-2和10 647.02 kg hm-2,比不施氮肥处理(N0)分别增加11.20%和18.93%。与N0处理相比,施氮处理显著增加了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籽粒氮素积累量和开花后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的转运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成熟期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呈先增后降趋势,以N270处理最高;开花后营养器官氮素向小麦籽粒转运量和转运率先升后降,转运量以N270处理最大,为213.78 kg hm-2;而转运率以N240处理最高,为67.98%。随施氮量的增加,小麦成熟期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花后营养器官干物质再分配量和再分配率先增后降,均以N270处理最高;开花后干物质积累对籽粒的贡献率亦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以N240处理最高。2005-2006年的试验结果呈相同变化趋势。在本试验条件下,小麦产量水平达10 000 kg hm-2时的适宜施氮量为240~270 kg hm-2,可供生产中参考。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健宝N、P、K的吸收规律。结果表明:植椿全株氮素含量总的趋势是,前期含量高,随生育期进程而不断下降。磷素含量:叶片中磷素含量随生育期的推进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7月15日左右,茎中磷素含量变化总的趋势是前期含量高,随生育期的推进不断下降。钾素含量:植株叶片中钾素含量总的变化趋势是,前期含量高,随生育期推进逐渐降低,茎中钾素含量随生育进程呈单峰曲线变化。各处理植株氮磷钾积累量均呈“S”型曲线变化。中N低P、中N中P、高N中P三个处理的植株全生育期氮素的吸收量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7月16日到8月19日之间,其余处理氮素吸收量呈双峰曲线变化,峰值分别出现在5月10日到7月15日和7月16日到8月19日之间。高P处理磷素吸收量均显著高于低P处理。钾素吸收量,中N高P、高N低P钾素吸收量呈单峰曲线变化,其余处理钾素吸收量呈双峰曲线变化。每生产100kg干物质所吸收的氮、磷、钾数量分别为1.69~2.94kg、0.20~0.63kg、1.82~3.31kg。  相似文献   

20.
施磷、钾肥对高梁子粒淀粉积累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铁杂17号(高淀粉)和辽杂11号(低淀粉)高粱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磷、钾素用量对高梁子粒淀粉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梁子粒中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随子粒灌浆过程均呈不断上升趋势.中等施用磷、钾肥处理有促进高粱总淀粉和直链淀粉积累的作用.低磷情况下,有利于子粒支链淀粉含量增加.过量施钾肥或低钾情况下,总淀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下降,但支链淀粉/直链淀粉比例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