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采用DEIS模式方法,通过文化挖掘、图像衍生、符号引入和景观表达四位一体的设计思路,从自然地理环境、农业形态、传统聚落特征和地域文化意象4个方面对成都乡村地域系统进行分析和梳理,在此基础上提炼和建构了成都乡土文化符号体系,进而从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2个层面探讨对成都乡村民宿的景观表达方法,为乡村民宿的景观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景观地域特色的营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乡村景观地域特色的营造理念分析,总结出了乡村地域特色景观的营造原则和方法。研究认为,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营造归根到底是将地域元素融入乡村景观的过程,对乡村地域元素的挖掘和如何发挥这些地域元素在乡村景观营造中的作用是乡村景观营造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在乡村振兴和美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将阜阳市的地域文化与乡村公共空间景观建设相融合,以延续地方文化脉络,唤醒乡土记忆,提升乡村活力.该文分析了地域文化的构成要素以及阜阳市可用于乡村景观建设的地域文化类型及表现形式,对具体的营造策略进行了探究,以期为阜阳市乡村公共空间景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乡村景观是开展乡村旅游的基础。对乡村景观进行先评价、后建设的策略是提升乡村景观合理性和可行性的方法路径。本文从体现江南文化的角度研究乡村文化景观,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以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为例,通过构建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为指标的江南乡村景观体系,对江南文化在乡村景观中的体现要素进行分析评价,得到了“江南乡村景观历史遗迹与传统民居的保护、创新是承载江南文化的核心要素,民间信仰是体现江南文化的重要人文景观载体,乡村展馆对江南文化的传播力度有待提升”的结果,并针对在乡村景观中如何展示江南地域文化的三个方面内容,提出了加大对民居和遗迹建筑的保护与传承、民间信仰融入乡村公共艺术设计和优化乡村展馆的功能建议,为江南其他地区乃至全国如何用乡村景观展示与凸显地方特色文化提供了可借鉴的实用方法与经验。  相似文献   

5.
面对新农村建设进行的如火如荼,农村城市化的势头愈来愈猛烈,乡村景观文化以及乡村景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如何在乡村景观规划和设计过程中,挖掘当地的景观文化,并且能够有效地表现,既保护原有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又适应当代的发展就成为突出的问题。本文结合乡村景观文化及乡村旅游的基础理论来探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得出一些乡村景观设计中的具体措施,从而为我国的乡村景观建设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6.
乡村景观特征有着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不仅是时代的产物,更是历史的见证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的原始风貌。其中的风貌可以具体化为乡村景观的特征。城镇化的快速扩张与发展导致传统乡村景观衰败与消退,景观特征出现弱化、多样性降低、文化符号消失等问题。本文通过解读与整理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景观特征保护与更新策略、可行方法,结合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景观发展的现状,提出适用于我国乡村景观特征保护与更新的方法途径。以期对我国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乡村规划建设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7.
冯歆  孟祥庄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598-6600
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国民生活水准的提高和城市化的急剧扩张,乡村地区逐渐失去特色,乡村景观更呈现模糊化现象。有鉴于此,对牡丹江市乡村景观文化类型及其特征进行调查与分析,为在乡村景观的规划和设计过程中挖掘牡丹江市乡村景观文化,并有效地加以表达而做出铺垫。以期既能够保护原有的乡村景观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又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代的发展,为我国乡村景观规划事业的长久进步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研究银川中阿之轴景观实例,分析宁夏回族地域性文化特征的同时从景观空间、景观视觉、听觉及景观氛围四个方面着重讨论地域性文化符号在景观设计中构建与表达的途径,研究彰显地域特色与民族魅力的景观设计方法,探索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相似文献   

9.
宜昌在开展美丽乡村试点建设过程中,乡村园林景观建设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可推广的园林景观规划建设模式。本研究立足于宜昌各个乡村在景观、风俗、文化中的相似性和地域环境的差异化,把植物景观建设作为主线,以村委会,村民房屋,道路、河道、水利设施、农田、民风民俗痕迹、特色植物为基本景观元素,提出园林景观规划建设规范标准,以期探索出符合适合宜昌地区美丽乡村园林景观建设的通用模式。  相似文献   

10.
传统村落作为一种文化景观,是乡村文化在空间中的物理表征。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法和GIS空间分析法,探析对河南省豫南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形成的基理,研究其景观表达,从而识别和提取豫南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营造的评价因素。研究表明:河南省的传统村落地域空间分布不均衡,豫南地区在河南省传统村落所占数目较多,在整体空间结构上,河南省传统村落呈“多点网状布局”的空间结构发展模式;豫南大别山区传统村落分布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传统村落数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分布趋势;村落内的重要文化景观以宗祠居多,其次是戏楼,清灰色由此成为村落景观的知名文化符号,村落环境因素中突出环境因素主要为古井、古树、池塘、河道。豫南大别山区整体村落建筑保存良好,地域特征明显,具有较高的研究和保护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下,既要保证农村生态、历史、文化和民俗传承充满活力的和谐特性,也要满足景观生态要求。合理进行景观空间布局,增加与稳定其景观异质性,做到可持续发展。以长沙市桐木河为例,运用景观生态规划原理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新农村景观建设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总结了当前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错误现象,指出新农村建设应该重视的是生产功能的城市化,形态与文化的本土化与乡土化。其次,概括了乡土景观的构成要素与特征。最后,说明了乡村景观建设的乡土化和城市景观建设的乡村化。  相似文献   

13.
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以2000年LandsatTM7遥感数据为数据源,通过影像解译和实地调查获得柘皋河流域景观类型图,并采用景观指数分析法对流域内景观空间格局做定量分析,为流域内生态保护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结果显示:柘皋河流域是以农业为主的发展模式。景观异质性高,分布相对均匀;耕地破碎化程度低,连通性好,利于农业发展;居民点与交通用地破碎化程度高,边缘效应强,对周围影响大。A区农业化和非农化矛盾最强烈。B区景观异质性高,景观类型分布均匀,生态结构稳定。C区景观异质性低,生态稳定性较差。  相似文献   

14.
祝卓 《安徽农业科学》2014,(10):3113-3115
植生型混凝土砌块护岸改变了传统的浆砌块石或混凝土等硬质护岸外观效果差、地基承载力要求高、生态环境影响大等缺点,能同时满足水土保持、防洪补枯和生态景观的需求[1]。以桐乡市白马塘村河道生态建设工程为例,探讨了植生型混凝土砌块在平原农村河道治理中的应用,为河道的综合整治开拓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地域文化的价值是一个城市有机成长过程中不致迷失的坐标。笔者从地域文化景观的概念入手,通过分析在现代城市发展背景下的地域文化景观现状及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地域文化景观的相关对策研究,以建立地域文化景观多样性和乡土性双重体系为基本出发点,塑造地域文化为导向的景观空间载体中的社会共识体验,达到建设地域文化景观有机生命体系的主要目标,并期许对现今的景观实践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乡村园林景观是乡村旅游体系的重要构成。建设乡村园林景观,有利于改善乡村旅游业发展环境,也有利于优化游客的游览体验。当前,乡村园林景观建设过程中存在不重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利用不足及数字化水平不高等问题,本文基于数字农业视角,探索创新性地乡村园林景观建设策略,以期对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从而提升乡村居民生活环境,是皖北地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措施。以皖北地区乡村景观为研究对象,选取利辛县2个美丽乡村作为实证,采用SBE方法对50组乡村居民点进行景观美景度评价,利用SPSS软件对美景度与景观特征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乡村景观色彩、空间处理方式和环境整洁度是皖北地区乡村生活环境景观提升的关键要素;进而提出丰富乡村景观色彩、基于透视原则丰富乡村空间以及开展环境整治是有效推动皖北地区美丽乡村建设、提升乡村景观美景度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8.
农村景观规划设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景观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该文论述了农村景观评价、村域景观规划以及村庄绿化设计的原则与方法,以为农村景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犍为县玉津镇为研究区,选取1997年和2008年两个时段的土地利用类型图作为基础数据,利用ARCGIS9.3软件和景观格局指数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时段内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岷江沿岸、乐宜高速和G213沿线以及研究区的西部;土地类型面积转移概率从大到小为:园地>交通用地>农村居民点>耕地>林地>未利用地>特殊用地>城镇用地;两时段的景观基质均为耕地,农业景观类型呈破碎化趋势,城市景观类型趋于规则化、集中化。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为:农村居民点破碎化程度高,具有典型的山区特征,不利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战略的实施,应加强土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和力度。  相似文献   

20.
孙俊 《农技服务》2010,27(8):1053-1055
在阐述了农村河道底泥污染在河道治理中的重要地位的基础上,分析了河道底泥的污染现状,同时归纳总结了河道污染的成因,并提出了治理措施,最后对河道治理技术进行了长远的展望,为我国农村河道的治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