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滩涂的乔灌木群落,具有防风消浪、固岸护堤的作用,并且为生物多样性提供营造生存环境。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人为活动围垦养殖、水体污染、人为砍伐以及外来物种入侵,使得我国红树林面积急剧减少。近十年,我国先后建立红树林保护区,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江门市红树林资源丰富,保护任务也较为艰巨。因此有需要对红树林的生存现状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红树林的生态恢复提供参考。[方法]对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离岸距离潮滩上生长的11年生海桑+无瓣海桑红树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林分结构进行调查研究。[结果]用海桑和无瓣海桑造林能有效地在天然红树林外缘促进以秋茄、桐花、白骨壤为主的乡土红树植物的生长;在不同离岸距离潮滩上生长的海桑+无瓣海桑人工林的林分结构有较大差异,近岸边区域,林内非先锋乡土树种的发育程度要比远离岸边的区域高,初步推断这可能与风浪大小有关。[结论]在进行红树林人工造林时,应充分考虑当地海滩的风浪情况;可考虑以天然林的林缘潮位作基准以确定滩涂的相对潮位,以反映不同红树林生长区内红树植物适生的周期性淹浸深度。  相似文献   

3.
红树林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明确其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对于保护和管理红树林湿地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野外实地调查与不同季相红树林、滩涂和米草光谱特征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基于Landsat TM/OLI RS影像,利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得到1990、1997、2005、2010和2017年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土地覆盖空间分布数据,并结合动态度、空间叠置分析、质心迁移等方法分析红树林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因素。结果表明:1990—2017年,红树林面积整体呈大幅度增加,仅在1997—2005年间呈现小面积减少,其中在2010—2017年间面积增加最为剧烈,动态度为32.78%。相对于其他土地覆盖类型,米草和滩涂与红树林的面积转化最大,其中1997—2005年共有4.70 hm2红树林转出为米草和滩涂,而2010—2017年间共有178.60 hm2滩涂和米草转入为红树林。1990—2017年,红树林与米草质心均向海迁移,且彼此间的距离逐渐增大。红树林面积时空变化的驱动力因素涉及多个方面,其中自然环境变化、外来植被入侵和养殖业发展对红树林的存在与繁衍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而人工造林工程与入侵植被治理对其具有积极作用,且作用大于前者。继续实施和深入研究红树林人工造林工程、米草治理方法和建立健全红树林生态系统监测体系是保护和管理红树林湿地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浙江地处东南沿海,海岸线长达7 000 km,占全国海岸线总长的20.3%,有"陆域小省,海洋大省"之称。浙江是我国最北缘的红树林引种分布区,人工营造红树林已有50余年的历史,在对浙江省红树林湿地资源全面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浙江省自然概况、现存红树林资源的种类、现有林地的分布状况及群落结构特点,并结合浙江红树植物引种发展历史,对浙江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受危的原因进行分析评价,并对浙江红树林资源发展和保护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探讨。基于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作用的认识和目前浙江红树林引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如何优化浙江红树林湿地的区域功能,提出今后浙江红树林资源的保护发展思路、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广西北部湾红树林湿地生态功能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树林湿地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淤泥质潮间带,其在维护海岸生态平衡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广西北部湾现有红树林湿地5.6×10^4hm^2,是我国湿地优先保护区域之一。该文就北部湾红树林湿地生存现状、生态功能等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漳浦县于2006年开始从广东引种无瓣海桑2万多株试种植,当年同时进行育苗试验,2007年采用当地培育的苗木种植20多万株,面积达33.3余hm^2。经过4 a的生长观察,结果表明,无瓣海桑在闽南漳浦县滩涂生长良好,树高年平均生长量达1.0m以上,能正常开花结果。无瓣海桑的大面积引种栽培成功,加快了当地红树林的恢复进度,具有显著的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7.
陈宏林  王玺  何振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260-13262
红树林是热带和亚热带海岸潮间的木本植物群落,具有很强的抗逆特性。综述了红树植物抗逆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红树植物对盐和重金属的抗性研究。目前,红树植物抗盐分子生物学研究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其耐重金属分子生物学研究也有所突破。这些研究成果可以从分子水平为可持续利用红树林资源提供了更多的依据,对保护沿海及海洋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典型区域滩涂湿地海水养殖陆海时空演变特征及其生态影响,本研究结合遥感和海域使用确权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获取并分析1985—2020年间黄河三角洲区域池塘养殖、开放式养殖空间演变过程及其对滩涂湿地资源结构和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2010年之前区域陆域池塘养殖规模持续增加,面积最高达到1 480.1 km2,形成1985—1990年和2000—2005年两个增长高峰;2010年后池塘养殖面积减少,海域开放式养殖快速发展,2019年已达到1 601.8 km2,2007—2019年增速为84.9 km2·a-1;空间增长格局表现为由沿海滩涂湿地不断向离岸海域纵深拓展,陆域养殖池塘质心在1990年后持续向区域西北方向迁移;海水养殖空间增长累计导致1 011.7 km2滩涂资源消失,使得滩涂湿地和沼泽湿地的面积比例从期初的53.5%降低为15.2%,区域湿地景观复杂性和异质性增加。研究表明,黄河三角洲区域海水养殖空间增长具有明显的时间波动性,2010年前后黄河三角洲区...  相似文献   

9.
红树林害虫海榄雌瘤斑螟防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树植物是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也是唯一能形成海岸类型的活的生物群体.近年来,红树林害虫海榄雌瘤斑螟对整个红树林海榄雌种群造成严重危害,对湿地红树林的保护与利用构成严重威胁.为了探索对红树林地区生物及周围环境不会造成危害、不污染环境和杀伤天敌的有效的害虫防控技术模式,2007-2009年采用寄生蜂...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在海南岛哪儿种红树、如何种红树能增汇的问题,基于生物气候、水文、地质及土地利用等数据,在最大熵(MaxEnt)模型评估所得的海南岛红树林生长适宜区基础上,预测红树林潜在扩种区域范围;结合潜在扩种范围和不同区域红树林生态系统碳密度调查数据,利用InVEST模型对海南岛红树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增量进行预估。结果表明:1)MaxEnt模型与InVEST模型结合能够良好地预估红树林碳储量,其中红树林潜在分布区的预测达到高信度(AUC>0.96);2)海南岛红树林生态系统现状碳储量约为1.24 Tg,其中土壤碳约0.84 Tg,总碳密度为217.01 t·hm-2,土壤碳密度为147.43 t·hm-2。以历史上海南岛最大的红树林分布面积12 506 hm2作为潜在扩种范围控制线,理论上海南岛红树林生态系统在扩种上限情景下能够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贡献碳储量增量约1.25 Tg,而在扩种下限情景即仅保证完成《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扩种2 000 hm2红树林的基本任务情景下,...  相似文献   

11.
红树林具有保护海岸、净化海水、固碳、促淤造陆等生态价值,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大一部分红树林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为此,我们对全国最大的人工种植红树林基地——茂名市水东湾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进行了考察、调查,对附近村民及林业局红树林保护站站长进行采访,了解相关情况,提出可行的保护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探究福建泉州湾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环境破坏及景观结构变化的原因,[方法]以泉州湾河口湿地为研究区域,基于Landsat TM遥感影像提取地物信息,构建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景观空间结构特征;建立不同时期土地利用转移概率矩阵,确定土地类型间数量转移关系;应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红树林湿地面积变化驱动...  相似文献   

13.
近20年来英罗湾红树林景观过程及周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红树林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红树林遥感监测对于资源保育至关重要。在GIS和遥感技术支持下,基于1991—2010年的5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及相关专题图,结合立地调查,研究了英罗湾红树林空间变化的过程并对其周边的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和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人为和自然因素均对研究区红树林动态变化产生影响,表现为红树林近陆的内边界缩减而近海的外边界向海扩展;红树林总面积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净损失量约7%。变化轨迹分析表明:1991—2000年间围垦养殖引起靠近陆地的红树林面积快速减少;红树林在滩涂上不断向海扩展以及2000年以来的生态恢复工程使研究区红树林边界向海推移,且主要发生于靠近河流和海洋的外缘。近20年来,红树林周边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显著,城镇化和工业化使研究区林地、耕地减少且主要转化为建设用地,建设用地规模迅速增加且在湛江一侧沿交通干线呈多点分散格局,广西一侧则在原有城镇建设用地基础上向外扩张;靠近河流和红树林周边的水产养殖塘的面积持续增加,前期主要是对红树林的直接围垦,后期则主要来自于政策鼓励下在水田上的筑塘养殖。   相似文献   

14.
红树林是沿海防护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布和变化直接影响着沿海的生态环境安全。对海口市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的红树植物群落进行调查,得出共有植物种12种,分属10科12属,其中,人工林群落本土红树植物:红海榄、秋茄、木榄、桐花树、老鼠簕和白骨壤;人工群落外来种红树植物:无瓣海桑、拉关木;半人工群落半红树植物有黄槿、海杧果、玉蕊和阔苞菊等也有分布。五源河红树植物物种组成相对简单,生长发育成单层群落,林下植被主要铺地黍、鱼藤、蕹菜等。以此次对五源河湿地生态与红树植物群落现状的调查能为五源河湿地公园红树植物群落的演替与修复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大型底栖动物是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红树林与其周边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比较,以及生境变化对动物群落的影响等方面阐述了红树林植被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关系.从物种数量上看,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动物构成了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部分.影响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的环境因素包括海水盐度、潮位和土壤特性等,但在小范围区域,林内动物的分布更多地与红树林植被特性和潮位有关.因此,由于红树林植被破坏或者恢复引起的生境变化,将导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和常见物种种群的变化,尤其对底上动物影响明显;随着人工恢复红树林的发育,林内底栖动物的多样性相应增加,优势种也发生变化.相比位于相同潮位的无植被滩涂,红树林可促进潮间带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The 26 December 2004 Indian Ocean tsunami had major effects on coastal communities and ecosystems. An assessment of coastlines after the tsunami indicates that coastal vegetation such as mangroves and beach forests helped to provide protection and reduce effects on adjacent communities. In recent years, mangroves and other coastal vegetation have been cleared or degraded along many coastlines, increasing their vulnerability to storm and tsunami damage. Establishing or strengthening greenbelts of mangroves and other coastal forests may play a key role in reducing the effect of future extreme events.  相似文献   

17.
不同红树林群落土壤吸附重金属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仁恩  杨文杰  张钰  黄勃  陈玉军  陈元海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4):2037-2038,2197
[目的]为人工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管理以及人工红树林的生态功能价值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海南东寨港无瓣海桑(S.apetala Buch.-Ham.)人工林区、海桑[Sonneratia caseolaris(L)Engl]人工林区、秋茄[Kandelia candel(L.)Druce]人工林区、木榄[Bruguiera gymnorhiza(L.)Lam.]天然林区、海莲[Bruguiera sexangula(Lour.)Poiret]天然林区、秋茄[Kandelia candel(L.)Druce]天然林区以及裸滩的沉积物(0~20 cm深)样品若干,测定各样品中Cu、Zn、Pb和Cr的含量,并对人工林、天然林及裸滩3个生境土壤吸附重金属的能力进行比较。[结果]重金属含量大小依次为天然林﹥人工林﹥裸滩。东寨港地区红树林湿地Cu和Zn的污染系数为低,Pb和Cr的污染系数为中等。[结论]土壤吸附重金属的含量与土壤受污染水平、林龄有关,且不同红树林群落土壤吸附重金属能力略有差别。东寨港地区Cu、Zn、Pb和Cr 4种重金属的生态风险系数均较低。  相似文献   

18.
2020-01ml 目录     
目的传统的森林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缺乏统一的评估标准,不便于结果比较。目前,物种保育价值模型主要通过林分丰富度核算森林当前保育价值,但未考虑土地利用类型对树种生长的潜在影响,不能体现森林的长期保育价值。近年来,逐步完善的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价新理论中,尚未出现适用于森林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评估的方法。方法通过分析福建土地利用情况计算生境质量并划分等级,首次提出生境质量调整系数。利用生境质量和森林分布之间的地理对应关系,构建出基于生境质量的森林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模型(HQ-BPV模型),由此将土地利用的影响融入福建省森林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评估中。结果(1)福建省生境质量分布整体呈现内北高南低、内陆高沿海低和自然保护区高非自然保护区低的态势。(2)福建主要植被类型的平均生境质量按大小排序为针阔混交林 > 竹林 > 阔叶混交林 > 阔叶林 > 灌丛 > 针叶林 > 经济林。(3)调整后栎类和栲类的物种单位面积保育价值最高,为3.58万元/hm2,调整后各优势树种(组)的物种保育总值中阔叶混交林价值最高,为658.42亿元,构建模型核算的福建省森林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为2 056.39亿元。结论基于能够量化土地利用影响的生境质量指数,构建出HQ-BPV模型用于评价福建省森林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为森林生物多样性的保育价值核算提供新思路,有利于森林资源监测和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现代遥感技术的迅速发展,遥感监测已经成为红树林生态系统变化监测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从遥感技术在生态系统变化监测应用领域入手,综述了国内外红树林遥感监测的发展历程,系统总结了遥感技术在红树林湿地动态、种间分类、群落结构(叶面积指数、冠幅、树高等)、生物量、灾害灾情(病虫害、风暴潮等)、景观格局动态、驱动力、红树林湿地保护与管理等领域应用现状,归纳了不同应用领域遥感监测的理论、方法及研究现状。指出我国在红树林遥感监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红树林遥感监测应在分类标准体系规范化、分类精度提升、红树林生态学特征参数(物种多样性、优势度等)、生态系统环境空间演变过程及遥感监测的尺度效应方面加大研究力度。充分发挥区域综合监测模型在红树林生态系统变化遥感监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