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大黄鱼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的定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应用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亲和索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简称S-P法),用抗5-羟色胺(5-HT)、生长抑索(SST)、胃泌索(Gas)、胰高血糖素(Glu)等4种抗哺乳动物血清对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研究,结果表明:5-HT免疫阳性细胞在消化道各段均有分布,胃各部分布较多,食管和肠管分布较少;SST在胃贲门部和胃体部数量较多,胃幽门部较少,食管、前肠和中肠仅有少量分布,后肠的分布数量多。Gas分布于胃幽门部和前肠、中肠、后肠,从胃幽门部到后肠呈递减分布趋势;食管、胃贲门部和胃体部均未检出。Glu免疫阳性细胞在消化道各段均未发现。根据形态学特征,大黄鱼消化道内分泌细胞与其他鱼类一样,分为两种类型,即开放型和闭合型细胞。  相似文献   

2.
黑鲷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的定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黑鲷消化道几种内分泌细胞的分布.结果表明:5-羟色胺(5-HT)免疫阳性细胞分布于食管、胃贲门部、胃体部和胃幽门部,分布特点是,从食管至胃幽门部逐渐增多,胃幽门部分布最为密集,而肠道各段均未发现;生长抑素(Som)免疫阳性细胞在胃贲门部和胃体部分布数量较多,胃幽门部较少,食管最少,而肠道各段均未检出;胃泌素(Gas)免疫阳性细胞分布于胃幽门部和前肠、中肠,后肠偶见,食管、胃贲门部和胃体部未检出;胰高血糖素(G lu)免疫阳性细胞仅少量分布于前肠和中肠,食管、胃的各部和后肠均未检出;胰多肽(PP)免疫阳性细胞在消化道各段均未发现.根据形态学特征,黑鲷消化道内分泌细胞与其他鱼类一样,分为2种类型,即开放型和闭合型.  相似文献   

3.
应用链霉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Streptavidinbiotincomplex,SABC)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用胃泌素、5-羟色胺抗哺乳动物血清对重口裂腹鱼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胃泌素阳性反应细胞仅分布于前肠和中肠,以前肠前段分布最密集(32.51个细胞/mm2);5-羟色胺阳性反应细胞前、中、后肠均有分布,其密度前肠前段最高(24.25个细胞/mm2),后肠后段次之(23.56个细胞/mm2),中肠最低(15.51个细胞/mm2)。本文详细描述了各种内分泌细胞的形态特征并对其生理功能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4.
褐牙鲆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的定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亲和素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用抗5-羟色胺(5-HT)、生长抑素(SST)、胃泌素(Gas)、胰高血糖素(G lu)等4种抗哺乳动物血清对褐牙鲆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的研究.结果表明:5-HT免疫阳性细胞在消化道各段均有分布,胃各部分布较多,食管和肠管分布较少;SST在胃贲门部和胃体部数量较多,胃幽门部较少,食管和肠管各段均未检出;Gas分布于胃幽门部和前肠、中肠、后肠,从胃幽门部到后肠呈递减分布趋势,食管、胃贲门部和胃体部均未检出;G lu免疫阳性细胞分布于前肠和中肠,其余各段均未检出.  相似文献   

5.
罗非鱼消化道5-HT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阚延胜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7):27-28,97
用链霉亲和素-生物素化过氧化物酶复合物(Strept Avidin Biotion -peroxidase Complex SABC )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罗非鱼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结果表明:5-羟色胺细胞在消化道各段都有分布,其中胃体部密度最大,其次是幽门和喷门处,后肠的密度最小.本文主要讨论了5-HT内分泌细胞在罗非鱼消化道免疫细胞化学定位,可为鱼类的内分泌学提供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紫貂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形态、类型和局部分布的特点,选取5只健康成年紫貂,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链霉卵白素-过氧化物酶法对其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进行检测。结果表明:7种内分泌细胞在紫貂的消化道中均可检出;阳性细胞主要集中在胃腺和肠腺上皮细胞间,以胃黏膜和小肠前段细胞的种类和数量最多,大肠各段仅检测到5-HT-IR细胞,食管无内分泌细胞检出;细胞形态多样,贲门腺区、胃底腺区、回肠、盲肠和直肠的内分泌细胞以圆形和卵圆形为主,幽门腺区、十二指肠、空肠和结肠的内分泌细胞多呈楔形;在所测细胞中,5-HT-IR细胞广泛分布于胃肠道各段,其余6种细胞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紫貂消化道的大多数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型符合哺乳动物的一般特征。SS-IR细胞和SP-IR细胞的分布型与以往报道的其他哺乳动物的观察结果差别较大,可能是紫貂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分布型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7.
应用胃泌素抗血清,借助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PA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在鲤鱼、草鱼、青鱼和翘嘴红鲌四种鲤科鱼的肠上皮中均发现胃泌素免疫活性细胞。它们大多数分布在前肠前段,少数分布在前肠后段。其中鲤鱼肠道中胃泌素免疫活性细胞仅分布在前肠前段,而且密度最高。这四种鲤科鱼肠道胃泌素免疫活性细胞在形态上具有多形性,其中以长梭形最为多见。并且可明显地分为开放型和封闭型二种胃泌素免疫活性细胞。有时在开放型胃泌素免疫活性细胞的胞突上可发现有一个或几个囊状膨胀体,胃泌素贮存于囊中,非一次性释放出细胞。本文比较和讨论了四种鱼的肠道中胃泌素免疫活性细胞的分布特点与鱼的食性关系以及它们可能的分泌方式和功能。  相似文献   

8.
泥鳅消化道6种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泥鳅4尾,雌雄各半,2007年5月购自安徽省芜湖吉合菜市场。置于清水中暂养24h后迅速解剖,按下列消化道各段取材:食道、前肠前段、前肠后段、中肠、后肠前段、直肠。生理盐水洗净,用无冰醋酸的Bouin氏液固定18—24h,常规脱水透明,石蜡包埋,切片5~6μm,贴片,37℃温箱烘干备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斑点又尾细(Ictalurus punctatus)消化系统的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消化道分化为明显的食道、胃、肠、肛门4个部分.食道肌肉层发达;胃黏膜表层为单层柱状细胞.肠由前、中、后3段构成,肠黏膜表面为单层柱状细胞,肠前段粘膜皱褶和杯状细胞丰富,肠后段次之,肠中段最少.肠前段、肠中段和肠后段肌层厚度分别约为(104.87±0.07)μm、(48.60±0.03)μm、(135.29±0.05)μm;肛门肌层发达.消化腺由肝脏、胰腺和胆囊组成,胰腺属弥散型;胆囊由浆膜层、肌层和粘膜层构成.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丁(Tinca tinca)消化系统的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其消化道由食道、肠和肛门组成。食道肌层发达。肠由前、中、后3段构成,肠黏膜表面为单层柱状细胞,肠前段杯状细胞丰富,黏膜皱褶多且长,肠后段次之,肠中段最少;肠前段、中段和后段环肌层厚度分别约为20、28、19μm,纵肌层厚度分别约为67、29、38μm;肛门肌层发达。消化腺包括肝脏和胰腺,胰腺属弥散型;胆囊由浆膜层、肌层和黏膜层构成。  相似文献   

11.
泥鳅消化道6种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bjective] The study was to immunohistochemical localize the endocrine cells from digestive tract of 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Method] Using six gastrointestinal hormone antisera, the endocrine cells from digestive tract of M.anguillicaudatus was immunohistochemical localized.[Result] The 5-hydroxytryptamine immunoreactive(5-HT-IR) cells distribute in oesophagus, foregut and midgut; the distribution density was determined to be forepart of foregut> oesophagus and hindpart of foregut>gut, an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three density gradients reached significant level. Like PP-IR, SS-IR cells were observed mostly in oesophagus, followed by hindpart of foregut, least in forepart of foregut, but never found in gut and hindgut. The three kinds of immunocompetent cells Gas-IR, Glu-IR and SP-IR were not detected in each part of digestive tract. [Conclusion] This study may provide basic data for studying the nutritional and digestive physiology, as well as the preparation of meridic diets for M.anguillicaudatus.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褶纹冠蚌消化系统的组织学结构,探讨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方法]运用组织学方法对褶纹冠蚌消化系统的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褶纹冠蚌的消化道由唇瓣、口、食道、胃、肠、直肠和肛门组成。消化道管壁大都有许多皱褶,黏膜上皮主要为纤毛柱状细胞,在唇瓣、食道、胃、肠和直肠还有少量的黏液细胞,纤毛和黏液细胞在食物的运输中起重要作用。消化腺为复管状腺,腺管上皮有消化细胞和嗜碱性细胞2种类型,消化细胞内含许多囊泡和颗粒。[结论]该研究可为褶纹冠蚌的消化生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其摄食、组织病理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定位AChE在柄袋沙蠋(Arenicola brasiliensis)体壁、消化系统各组织器官的分布情况,为AChE在环节动物中的分布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进行定位研究。[结果]柄袋沙蠋体表上皮细胞以及吻、食道、食道侧囊、胃、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均呈AChE阳性反应,且阳性反应多集中于上皮细胞的游离端;体壁环肌、纵肌也均呈AChE阳性反应;各部位的结缔组织也有不同程度的AChE分布。[结论]AChE在柄袋沙蠋体壁和消化系统各器官的广泛分布可能与机体的运动、消化和吸收等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14.
斑腿树蛙消化道组织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无尾两栖类的消化道组织。[方法]采用解剖学与组织学方法研究斑腿树蛙的消化道。[结果]结果表明,斑腿树蛙消化道分为口咽腔、食道、胃、十二指肠、回肠和大肠。消化道管壁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构成。食道为复层柱状纤毛上皮,胃和肠都为单层柱状上皮。胃和十二指肠的黏膜皱褶最丰富。食道腺为复泡状腺,胃腺属于单管状腺。具有十二指肠腺,回肠和大肠无多细胞腺体。杯状细胞存在于食道、十二指肠、回肠和大肠中,但食道、十二指肠中较少,回肠和大肠中较为丰富。[结论]斑腿树蛙肌层均为平滑肌,内层环肌较厚,外侧纵肌较薄。  相似文献   

15.
4种鲤形目鱼类消化系统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雨薇  金志民  陈鑫  吕延鑫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796+16825-16796,16825
[目的]初步了解鱼类消化系统形态结构与食性的关系。[方法]以4种鲤形目鱼类为材料,对其消化系统进行了解剖与比较分析。[结果]鲢鱼的消化道最长,是体长的4.084倍,而黄颡鱼的消化道最短,是体长的0.850倍。[结论]不同鲤形目鱼类消化道的形态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消化系统各部分特点与食性及食物种类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光谱学角度分析神经干细胞(NSCs)与神经细胞(NCs)的光谱区别,为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试验参考依据。[方法]通过体外培养NSCs和NCs,应用激光共焦显微拉曼光谱仪测定2种细胞的拉曼光谱。[结果]NSCs与NCs的拉曼特征峰主要出现在600~1800 cm-1的波数范围和2850~3 000 cm-1波数范围内,拉曼光谱的峰位和相对峰强存在一定差异。NSCs的拉曼峰646、2917 cm-1与NCs的拉曼峰652、2908 cm-1处存在较大差异。NCs核中B型DNA胸腺嘧啶和酪氨酸含量相对更丰富。NSCs核中具有NO2成分,而NCs核中NO2较少或没有。NSCs与NCs核内部酰胺Ⅲ、C-H键、类胡萝卜素、C-H键、CH2键、CH3基团的结构不发生明显变化。NSCs较NCs的DNA、酪氨酸、蛋氨酸、腺嘌呤、苯基丙氨酸、胡萝卜素、酰胺Ⅲ等含量更丰富,其中以胡萝卜素和酰胺Ⅲ的相对含量最高。[结论]从光谱学角度研究NSCs与NCs,是一种新的干细胞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花鲈的生理特性。[方法]用石蜡切片的方法,通过不同的染色方法对鲈鱼的消化道进行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结果]PAS反应显示消化道各处都有黏多糖存在;AB/PAS反应显示消化道黏膜下层含有中性黏多糖,杯状细胞含有中性、酸性黏多糖。硝酸银反应显示胃体、幽门胃黏膜下层有棕黑色颗粒,表明含钙。腾氏蓝反应显示幽门胃及结缔组织中有蓝黑色颗粒,表明含铁。HE染色显示鲈鱼消化道肌肉层发达。食道、幽门及胃含有大量杯状细胞,黏液腺发达;胃部肌肉层发达。[结论]花鲈消化道结构与其肉食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泥鳅的人工养殖提供理论数据。[方法]通过室内饲养试验,测定不同温度(15、20、25、30℃)及不同pH值(5、6、7、8、9)下泥鳅的存活率及摄饵量。[结果]随着温度的升高,泥鳅的存活率及摄饵量均表现为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随着pH值的升高,泥鳅的存活率及摄饵量的变化均也表现为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结论]泥鳅生长的最佳温度为26~28℃,最佳pH值为6.6~7.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