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姜小丽  秦毓茜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697-5698
介绍了盐害对植物的伤害、植物耐盐的生物学机理以及提高植物耐盐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补血草属(Limonium Mill.)植物能有效适应高盐环境,广泛分布于典型的草原群落、沙质草原和内陆盐碱地上。文章对近年来研究较多的几种白花丹科补血草属植物(中华补血草、黄花补血草、大叶补血草和二色补血草)在形态、生理特征以及分子机制等方面的耐盐性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同时比较了补血草属植物间的耐盐性研究情况,最后对补血草属植物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盐渍化土地利用和耐盐桦木科植物品种选择,对桦木科植物资源的耐盐性研究进行综述,阐述了盐胁迫对桦木科植物种子萌发、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并分析了桦木科植物的耐盐机制及耐盐品种选育等方面的研究,同时对桦木科植物资源的耐盐性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桦木科植物的良种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基因工程改良为提高植物耐盐性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但由于目前对盐生植物的耐盐机制认识不足,难以选择合适的转基因作物.通过高通量测序对盐生植物和非盐生植物进行全基因组和转录组比较,是确定盐生植物和非盐生植物耐盐性差异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姚晓华  张志斌 《广东农业科学》2011,38(14):129-131,137
大麦HVA1基因编码的蛋白属于第3组LEA蛋白,其在植物的抗旱和耐盐性方面有重要作用.国内外学者对该基因的结构、功能以及转基因植物的抗旱、耐盐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根据近年的研究结果,对HVA1基因同源性序列的克隆、表达特性以及转HVA1基因植物的抗旱、耐盐性检验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土壤盐胁迫已成为制约农作物生长的重要非生物因子之一,深入探究植物对盐胁迫的响应路径及外源调控措施,对提高植物耐盐能力、增加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意义重大,现已成为众多植物学家及育种学家研究的重点。就植物对盐胁迫的响应及外源调控途径的研究进展,综述了盐胁迫对植物生长的危害、植物对盐胁迫响应的内在机制(包括渗透调节、离子区域化、活性氧清除、基因表达的调控等)、外源调控植物耐盐性的途径,并对提高植物耐盐性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植物耐盐性生理与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发展,严重的工业污染以及不良的农业生产活动方式使得土壤盐渍化程度加重,土壤盐渍化以及盐碱地资源如何利用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我国拥有大面积无法正常利用的沿海滩涂盐碱地。研究植物耐盐机制对提高植物耐盐性和作物产量,培育耐盐新品种以及对盐碱地的充分利用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综述盐胁迫对植物的危害、植物耐盐生理及分子机制、提高植物耐盐性的主要方法。同时笔者还针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今后植物耐盐性方面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植物耐盐生理生化指标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盐胁迫对植物体内叶绿素、脯氨酸、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甜菜碱、光合作用、质膜通透性、抗氧化酶等生理生化指标影响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进一步揭示植物耐盐性生理、分子机制及筛选和培育耐盐性植物新品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竹子耐盐性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总结植物盐害研究的基础上,就盐胁迫对竹子的生长、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及竹子耐盐机制、耐盐性鉴定指标、耐盐竹种选育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分析竹子耐盐性研究中所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该领域今后的重点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0.
滨海盐碱地引种及植物耐盐性评价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植物耐盐性评价研究概况;总结了我国滨海地区耐盐碱植物引种和选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林木耐盐性研究的意义.并对林木耐盐性研究及开发利用提出展望。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对于如何解决耐盐碱树种引种及选育研究中的诸多问题;如何提升我国沿海防护林建设和盐碱地治理水平;如何提高滨海盐碱地区生产力,尤其对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运用中国文学中抒情、歌颂、寓意植物情感表达的文学方法,对植物和文学属性和风景园林之间的关联性加以探讨,指出植物与文学的关系主要表现于伦理道德的比德思想、清雅脱俗的处世观、自然生态的哲学观;并从植物的姿态美、清香美和光影美、声响美、色彩美方面阐述了植物文学与自然景观的关联性,对植物的外化文学特征,植物文学的内涵与风景区的内在联系加以定性描述和研究。试图达到植物、文学、植物造景与风景园林规划相结合的目的,并促进对植物文学更深层次的研究,以增加植物方面的文化造景因子,进一步使植物的文学特征能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更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对4种C_3植物和4种C_4植物,6种CAM植物的光呼吸的研究表明:C_4和CAM植物象C_3植物一样表现出断光后CO_2的猝发;它们的乙醇酸氧化酶活性远低于C_3植物,而过氧化氢酶活性略低于C_3植物;光下有乙醇酸的合成。我们认为在C_4和CAM植物中也存在光呼吸乙醇酸循环。C_4植物表观光呼吸的大小可能与其叶的解剖特征有关,而CAM植物的表观光呼吸可能与其代谢的昼夜节律变化有关。我们还研究了CAM植物的乙醇酸循环在早晨和傍晚的变化规律,发现绝大多数CAM植物的乙醇酸氧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和乙醇酸的合成量都一致表现为傍晚高于早晨。我们认为CAM植物体内乙醇酸循环的运转傍晚较早晨快。  相似文献   

13.
姜丽丽  刘振  蔡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003-18005,18093
在苏州古典园林垂直绿化植物调查的基础上,介绍苏州古典园林中垂直绿化的植物种类,指出利用藤蔓植物造景是园林垂直绿化常用的手法之一,介绍了苏州古典园林中用于垂直绿化造景的23种植物,隶属于13科、19属,在垂直绿化造景的应用形式方面,结合苏州古典园林中网师园、拙政园、留园、怡园、狮子林、耦园中垂直绿化造景实例,强调粉墙为纸、植物为绘,廊架为亭、植物为荫,篱垣为支、植物为缀,山石为骨、植物为衣,驳岸为基、植物为缘,柱干为轴、植物为饰,桥壁为面、植物为点,坡地为丛、植物为铺。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明确地被植物在城市公园中的景观应用,采用实地调研的方法,记录并分析安徽省芜湖市内的赭山公园、镜湖公园、九莲塘公园、滨江公园(一期)和雕塑公园的地被植物应用状况.结果显示,5所公园常用地被植物共有94种,其中草本41种、木本53种,麦冬等7种草本及洒金桃叶珊瑚等32种木本地被植物应用最多;各公园的滨水区域地被植物...  相似文献   

15.
通过查阅棕榈科植物相关文献,运用文献分析法系统归纳了中国棕榈科植物资源与引种、园林建设以及在医药、生活等方面应用的研究现状.通过构建“1+2”维度分析框架后发现,棕榈科植物应用研究进展呈现为总体波动上升状态,并归纳了中国棕榈科植物在温带边缘地区引种栽培情况.最后提出了目前棕榈科植物利用方面的存在问题和未来研究展望,旨在对中国棕榈科植物的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庭院景观中,植物作为丰富文化信息的载体,传递情感的属性特征。以牡丹等花卉植物为例,说明植物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举例说明植物与建筑、水体、山石搭配时所体现出的文化气息,以及不同种类植物为切合景点和环境进行配植所展现的艺术效果。阐述了运用植物的文化内涵可有效丰富庭院景观,并提升庭院景观的品质。  相似文献   

17.
人类在认识、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与植物建立起相互依存、协同演化的生态关系和文化、情感上的精神联系,并由此创造出的以植物为客体的文化,是为植物文化。新疆地区史前墓葬中发现的植物遗存和植物纹饰,以草木之躯承载人类的精神寄托,将草木的自然属性与古人的生命哲学相融揉,是西域先民将人与植物的关系付诸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以植物为媒介,将人的生命与自然、神灵相互关联的情感体现。  相似文献   

18.
水生植物配置与造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水生植物造景已具有悠久的历史.本文结合水生植物的分类,阐述了水生植物造景的功能和意义以及水生植物造景的原则,从不同方面论述了水生植物的配置方法,并就水生植物应用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转BADH基因花生幼苗抗盐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宗自卫  常陆林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5):6867-6868
[目的]为提高花生幼苗的抗盐性和BADH基因在花生耐盐基因工程中的应用提供试验依据。[方法]以根癌农杆菌LBA4404为转化受体菌,pCGⅡ(Km^1)为表达载体,将BADH cDNA导入花生,并通过测定盐胁迫下花生幼苗的根冠鲜重、细胞膜相对电导率和叶绿素含量研究转化植株的耐盐性。[结果]PCR检测结果表明转化植株有1301 bp目的带,阴性对照植株无目的带。对阳性植株进行Noiahem杂交,结果表明BADH基因已整合到转化植株的基因组中,并可以正常表达。盐胁迫下,检测组植株的根冠鲜重比对照组植株显著增加;检测组植株的相对电导率与对照组植株差异显著,转基因植株的相对电导率均低于对照植株;对照组植株的叶绿素含量比检测组植株低且差异显著。[结论]转BADH基因花生比对照植株表现出更强的耐盐性。  相似文献   

20.
以上农黑糯07的成熟种子胚为外植体,经1次诱导培养得到愈伤组织,然后将愈伤组织转移到分化培养基上,当愈伤组织分化出幼苗后,用剪刀剪除须根和剪短芽,继续转移至同一分化培养基上,经连续培养6~7次后,将完整的试管株移至大田,当年得到R0植株。从R0植株上收取种子于下年混合播种成R1代,R1代单株移栽,从2757株中选得8个不同变异单株。变异单株的种子分别留种、分别移栽,R2代的表现与R1代基本相同。从8个变异株中,一个变异株表现穗大粒多、茎杆矮壮,有希望育成新的黑糯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