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勒泰地区近50 a≥0 ℃积温时空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阿勒泰地区近50 a≥0℃界限温度内的积温及持续日数、初终日的时空变化趋势.[方法]采用线性回归法、Mann-Kendall检验法、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对≥0℃界限温度进行分析.[结果]近50 a阿勒泰地区≥0℃积温及持续日数、终日的倾向率分别以71.7℃·d/10a、2.8 d/10a、2.5 d/10a增加.吉木乃县和福海县≥0℃初日呈明显提前趋势外,其它县市均不明显.≥0℃积温及持续日数、终日突变年份分别为1994年、1977年、1988年.各县市≥0℃积温和持续日数突变后较突变前分别增加120℃·d以上和6d以上,其中富蕴县积温增加最多为346℃·d,福海县持续日数延长最多为14 d.≥0℃积温及持续日数的周期震荡变化趋势表明,在未来≥0℃界限温度内积温和持续日数将呈持续升高和增加趋势.[结论]近50 a≥0℃界限温度内的积温及持续日数、终日均呈增加和延迟趋势,研究期内均发生突变,突变后较突变前增加幅度大,但≥0℃初日整体提前趋势不明显.≥0℃积温及持续日数存在周期震荡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乐都区气象局近60年地面气象观测实测气温资料,采用五日滑动平均法对稳定通过0℃、10℃二农业界限温度初终日期进行统计计算,并根据统计结果对其初终日期、持续日数、活动积温从极值分布、年代际平均值变化情况、逐年变化趋势三方面进行了分析。经分析,随着历年年平均气温逐步升高,稳定通过二界限温度的初日提前,终日延后,持续日数延长,活动积温升高的变化特征显著,二界限温度的初终日期、持续日数和活动积温在资料前期变率相对较小,后期变率增大。≥0℃各要素随年际(年代际)变化相对平稳,≥10℃各要素振荡上升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3.
李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3,(31):12409-12409,12443
通过研究热量条件的变化,分析原阳1981—2012年热量奈件(月、四季及≥0℃、≥10℃的活动积温及持续日数)的变化特征,建立多年平均气温与积温和持续日数的线性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原阳县作物生长季内平均气温较20世纪80年代上升0.5℃。≥0℃的初日、终日分别提前11d和推后8d,作物生长期延长19d;≥0℃的积温增加153.9℃·d;≥10℃的初日、终日以及持续日数与80年代相比无明显变化。年平均气温与≥0℃、≥10℃积温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利用1981—2018年英吉沙县国家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资料,依据应用气候学原理,分别对各站≥0、5、10、15、20℃的初、终日期、持续日数及积温进行了统计计算。在此基础上,对各界限温度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结果表明:英吉沙县≥0、5、10、15、20℃积温增加趋势明显,倾向率分别为144、127、151、208、116℃·d/10年,其中≥15℃的热量资源变幅最大;≥0℃初日平均提前1.5 d/10年,终日平均延后0.3 d/10年,持续天数平均延长4.0 d/10年;≥5℃初日平均提前3.0 d/10年,终日平均延后2.3 d/10年,持续天数平均延长8.8 d/10年;≥10℃初日平均提前3.1 d/10年,终日平均延后2.6 d/10年,持续天数平均延长5.7 d/10年;≥15℃初日平均提前6.8 d/10年,终日平均延后1.9 d/10年,持续天数平均延长5.2 d/10年;≥20℃初日平均提前3.5 d/10年,终日平均延后0.4 d/10年,持续天数平均延长1.8 d/10年;英吉沙县≥0、5、10、15、20℃积温及持续天数普遍增加是受起始日期提前和终止日期廷后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5.
利用海东市乐都区气象局1961—2015年地面气象观测气温资料,用五日滑动平均法统计计算稳定通过0℃、10℃初终日日期,对0℃、10℃初终日期进行年代际数值变化特征分析,对持续日数、活动积温进行excel线性趋势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年际变化二界限温度的初日提前,终日延后,持续日数延长,活动积温升高。0℃各要素随年代变化变化趋势平稳,10℃各要素在1961~2010年变幅较小,2011~2015年出现突变。  相似文献   

6.
利用1971-2013年陕西汉中11县区气温观测资料,采用五日滑动平均、距平和线性回归趋势方法研究各农业界限温度始终日期及对应积温的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稳定通过0℃始日提前,终日略微推后,持续时间呈增加趋势;稳定通过10℃始日提前,终日平川推后、秦岭山区略微提前,持续时间呈增加趋势;稳定通过20℃始日提前,终日秦岭山区提前、平川微弱推后,持续时间平川呈增加趋势、秦岭山区呈略微减少趋势。各农业界限温度下的积温平川与山区差异较大,变化趋势存在差异,0℃积温呈减少趋势;≥0℃、≥10℃积温呈增加趋势;≥20℃积温平川、北部秦岭山区呈较明显的增加趋势,南部巴山区呈略微减少趋势。稳定通过0℃、10℃、20℃时间变长,正积温增加,作物生长季节变长,利于增加喜凉、喜温作物种植品种和扩大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根河国家一般气象站1961年~2010年共计50年的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5℃、10℃的活动积温、有效积温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了积温的年际变化、年代变化、初终日变化趋势,结果显示,根河市有效积温和活动积温均呈升高的趋势,其中稳定通过0℃积温倾向率平均为85.73℃/10年,5℃倾向率平均为71.75℃/10年,10℃倾向率平均为55.72℃/10年。并且积温值、通过界限温度持续日数均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积温初日整体趋势是提前,终日整体趋势是推迟,也就是说气温在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8.
杨黎黎  刘凤芝  姜淼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044-9046,9068
[目的]研究沈阳地区近58年积温变化趋势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方法]利用沈阳地面气温资料,应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近58年沈阳≥0℃、≥10℃积温变化趋势,并探讨了积温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近58年来,沈阳地区气温≥0℃初日提前约10 d,终日推后不明显,持续日数延长13 d,≥0℃积温增加343℃;≥10℃初日提前约9 d,终日推后8 d,持续日数延长16 d,≥10℃积温增加370℃;后20年平均值与前20年相比,≥0℃、≥10℃持续日数均延长9 d,≥0℃、≥10℃积温分别平均增加196、202℃。另外,沈阳地区热量的增加对当地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结论]该研究可为当地掌握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及调整农业布局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气候变暖背景下辽阳市≥10℃活动积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辽阳市≥10℃活动积温变化特征,为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利用辽阳市气象局1956—2010年≥10℃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及活动积温资料,分析近55年辽阳市≥10℃活动积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5年来≥10℃初日呈弱提前趋势,≥10℃终日以1.75 d/10年的速率显著延后,≥10℃持续日数平均以2.57 d/10年的速率显著增多,≥10℃活动积温以58.4℃/10年的速率在显著增多。  相似文献   

10.
选取了河西走廊西部的酒泉市绿洲区为代表,利用境内8个气象站1961—2018年的逐日气温实测数据,主要采用五日滑动平均、气候倾向率、M-K突变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60年典型绿洲生态区≥10℃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0℃积温区域分布不均,差异较大;≥10℃积温呈现出初日提前、终日推迟为主的增加趋势;近60年≥10℃积温、终日和持续日数分别在2004、1974和1997年发生了突变;≥10℃积温存在准26年强振荡周期,在1961—1970年、1971—1999年以及21世纪以来大致呈现了升高-降低-升高的变化过程;≥10℃积温初日、终日和持续日数的短周期振荡在各时段有较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61—2015年山东省17个气象站点和山东省周边12个气象站点的日平均气温资料和该区域的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采用混合插值方法和线性倾向估计方法,对山东省≥0℃初、终日、持续日数和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0℃初日的空间分布呈现南部早、北部晚、山区早和平原地区晚的特征;≥0℃终日的空间分布呈现南部、沿海地区晚和中部、北部地区早的特征;≥0℃持续时间的空间分布为南部、沿海地区长,中部山区、内陆及北部地区短;≥0℃积温空间分布特征为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近55年来山东省17个气象站≥0℃初日均呈现提前趋势,平均气候倾向率为2.74 d/10 a,且除烟台外,其他站点的提前趋势均达到显著水平;≥0℃终日的变化未呈现明显的规律,且所有站点的变化趋势均未达到显著水平;≥0℃持续时间和积温均呈现增加趋势,其气候倾向率分别为4.33 d/10 a和65.86(℃·d)/10 a,且除菏泽、兖州、日照、青岛、烟台和威海的≥0℃持续时间的变化未达到显著水平外,其余站点≥0℃持续时间和积温的变化趋势均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2.
《山东农业科学》2019,(8):100-106
利用1961—2015年山东省17个气象站点和山东省周边12个气象站点的日平均气温资料和该区域的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采用混合插值和线性倾向估计方法,对山东省≥10℃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和活动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10℃初日的空间分布呈现西部早,向东向北逐渐滞后的特征。≥10℃终日的空间分布呈现中部山区和胶东半岛高海拔地区早、南部地区和沿海地区晚的特征。≥10℃持续日数的空间分布呈现南部地区和济南西部及北部地区长、中部山区和胶东半岛高海拔地区短的特征。≥10℃活动积温的空间分布呈现西南地区高、中部山区和胶东半岛中北部低的特征。1961—2015年间,山东省17个气象站≥10℃初日均呈现提前趋势,17个气象站点平均气候倾向率为-1.38 d/10a;≥10℃终日,除烟台外,其余16个气象站点呈推迟趋势,17个气象站点平均气候倾向率为0.74 d/10a;17个气象站点≥10℃持续日数均呈增大趋势,其平均气候倾向率为2.12 d/10a;17个气象站≥10℃的活动积温均呈现增大趋势,17个站平均气候倾向率为63.10℃·d/10a。  相似文献   

13.
根据1961—2017年桐城市气温及初、终霜期等气象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桐城市的气温和稳定通过0与10℃农业热量资源及初、终霜期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桐城地区气候总体呈微弱的变暖趋势,且冬、春季气候变暖明显,夏、秋季节则呈变凉趋势,并存在3个温暖期和2个温凉期。农业热量资源越来越丰富,≥0℃初日和≥10℃初日均呈微小的提早趋势,但1997年以后存在明显的推迟;≥0℃终日和≥10℃终日均呈延迟趋势,且1997年以后延迟明显;≥0℃和≥10℃初日与终日之间的持续日数均呈延长趋势,2011年以后延长显著;活动积温虽然总体是增多的,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是呈减少的趋势,以后则呈增多的趋势,尤其是2011年以来活动积温显著增多。无霜期显著增多,2011—2017年无霜期长达264.6 d。  相似文献   

14.
王春娟 《农学学报》2015,5(6):78-81
为了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10℃界限温度的变化规律,用现代气候变化理论与数理统计方法,分析陕西关中西部近50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终日期、间隔日数及其积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关中西部日平均气温≥10℃的初日呈显著提早趋势,终日呈波动推迟趋势。初终日之间间隔日数显著增加。≥10℃期间的积温以56.568℃.a/10 d 的幅度显著增加。积温年代际波动增加,冷暖交替频繁。  相似文献   

15.
肖国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466-2468
利用四川西南地区1960至2007年7个气象观测站点的逐日气温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5、10℃的初日、终日、持续日数、积温的年际变化、空间变化特征。结果发现,四川西南地区≥0℃、≥5℃、≥10℃的积温变化均呈增加趋势;在这48年里,1998~2007年是热量和持续日数增加幅度最大的时期,其中四川西南的东、西部地区≥0℃、≥5℃、≥10℃的平均年积温增加幅度最显著,中部的西昌平原地区次之,盐源地区增加最少;≥5℃的初日提前、终日推迟、持续日数增加最显著;在空间上,东、西部地区≥5℃、≥10℃的持续日数增加最显著。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53—2014年青海省共和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5 d滑动平均法统计分析稳定通过≥0℃和≥3℃的初终日期,并分别求算初、终日期间持续日数和初、终日期间≥0℃、≥3℃的积温。结果表明,各界限温度初日呈现提前趋势,终日呈现推后趋势;各界限温度间的持续日数和积温均呈现增多趋势。  相似文献   

17.
近44年宁夏热量条件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宁夏1961-2004年20个气象观测站温度统计分析表明,宁夏各地日平均气温稳定≥0℃、≥5℃、≥10℃、≥15℃、≥20℃的积温都在增加,每10年,各界限温度增幅在50℃~80℃。各界限温度的持续日数和积温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从60年代至21世纪头4年≥0℃持续日数和积温基本呈稳步上升趋势,持续日数平均增长14.9天,积温平均增加266.6℃。≥10℃持续日数和积温,70年代比60年代略有减少,自80年代起持续上升,21世纪头4年较60年代平均增长5.7天、190.6℃。在80%以上的年份,各界限温度及持续日数从高纬向低纬,按空间分布北多、南少,引黄灌区最多,中部干旱带次之,黄土丘陵区最少。≥20℃时,黄土丘陵区达不到80%保证率要求。  相似文献   

18.
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河西走廊中部六县(区)1961—2009年逐日实测气温资料进行分析,分析≥10℃界限温度分布特征、年际和年代际演变规律及其异常变化特点,并分析≥10℃界限温度的演变对当地主导作物玉米的种植结构、生长性状及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 a河西走廊中部≥1O℃界限温度表现为初日提早、终日推迟、持续日数延长、积温增加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前期各地≥1O℃积温偏少,持续日数较短,90年代以来,积温增加趋势明显,尤其2001—2009年增加幅度为近50 a最大,热量资源充足;70年代、80~90年代初均出现积温异常偏少、持续日数异常偏短的年份,2000—2009年,河西走廊中部≥10℃积温异常偏多的年份占近50 a来异常偏多年份的83%;生长季≥10℃热量资源显著增加,利于扩大河西走廊中部主导作物玉米的种植面积和区域,提高了玉米单产及总产产量。  相似文献   

19.
《现代农业科技》2016,(10):225-226
利用平塘县一般气象站1970—2010年的逐日气温资料,分析稳定通过10℃积温及积温日数的年际变化、年代变化以及其初终日变化,计算0℃以上每1℃范围内积温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平塘站稳定通过10℃年积温呈上升趋势,尤其进入21世纪后上升幅度加大;而稳定通过10℃的年日数变化平缓,多年平均为254 d,均在平均值附近波动;稳定通过10℃的初终日变化较大,初日在4月之前就出现的保证率为90%,终日92.7%出现在12月中旬之前。分析平塘站1970—2010年每1℃积温分布可得到界限内积温随温度界限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对应温度界限为24℃。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农业界限温度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黑龙江省78个站点1965~2014年日平均气温数据,采用五日滑动平均法、线性倾向估计法、距平分析法和SPSS相关性分析法,分析黑龙江省稳定通过≥0℃、≥3℃、≥5℃、≥10℃农业界限温度起止日期及持续日数特征。结果表明,黑龙江省1965~2014年,≥0℃、≥3℃、≥5℃、≥10℃界限温度起始日期均呈提前趋势,每10年分别提前1.2、0.8、1.1和1.6 d;终止日期呈延后趋势,每10年分别延后1.5、1.1、0.9和0.8 d;对应的界限温度持续日数依次为209.9、191.5、179.0和141.1 d,界限温度持续日数呈增加趋势,每10年分别增加2.8、1.8、2.1和2.4 d。界限温度空间变化随纬度降低起始日期呈提前趋势,终止日期呈延后趋势,持续日数从北至南呈U型增加趋势,其中东南部大庆地区和西南部牡丹江地区起始日期出现较早,终止日期延后较多,持续天数普遍高于北部地区。除≥10℃界限温度,各界限温度起止日期及持续日数与年平均气温均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