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基于熵权法的兰州市耕地整理潜力综合评价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在构建耕地整理潜力分析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熵权法和综合评价法对兰州市耕地整理潜力进行了评价,旨在为兰州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以及在实施土地整理中确定土地整理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奠定基础.评价结果表明:耕地整理潜力应通过人均新增粮食产量、人均新增耕地、新增粮食产量、新增耕地系数这4个指标来评价;在评价指标权重分布上,人均新增粮食产量>人均新增耕地>新增粮食产量>新增耕地系数,说明耕地整理的社会、经济效益要重于耕地面积的增加;兰州市耕地整理潜力由大到小可分为4个等级,整理潜力最大的区域包括皋兰县、永登县、榆中县;整理潜力次之的区域为七里河区;安宁区已无整理潜力;从单项指标来看,榆中县新增耕地面积最多,皋兰县经济效益最大,而永登县的社会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2.
《山西农业科学》2015,(7):908-911
作为土地整治中的一项基础工作,农用地整治潜力测算的准确度直接影响土地整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以烟台市福山区为例进行农用地整治潜力测算及评价,指导福山区土地整治规划工作。提出基于GIS的农用地整治潜力测算方法,用新增耕地面积来表示数量潜力,用耕地质量等级来表示质量潜力,将数量潜力和质量潜力加权求和即为农用地整治潜力。结果表明,福山区农用地分布分散,整治潜力等级高的土地较少,潜力等级低的土地较多;当数量潜力即新增耕地面积为0时,测算单元的整治潜力等级为最低等。在项目区数据有限的情况下,将数量潜力和质量潜力加权求和计算农用地整治潜力是比较简单而且准确的整治潜力测算方法。  相似文献   

3.
以重庆市南川区为例,以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技术为基础,结合层次分析法(AHP)和特尔菲法(Delphi),构建宜耕未利用地开发适宜性评价模型、补充耕地潜力模型,对重庆市低山丘陵区宜耕未利用地开发适宜性与潜力分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宜耕未利用地开发适宜性分为3个等级,即适宜、比较适宜、不适宜,面积分别为169.32、627.18、4 343.47 hm~2,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29%、12.20%、84.51%;研究区宜耕未利用地实际开发潜力为796.5 hm~2,预计可新增耕地面积566.06 hm~2。潜力分区结果表明,研究区可划分为4个潜力区和1个无潜力区,其中,Ⅰ级潜力区实际开发潜力362.63 hm~2,可新增耕地258.23 hm~2;Ⅱ级潜力区实际开发潜力286.72 hm~2,可新增耕地203.59 hm~2;Ⅲ级潜力区实际开发潜力100.47 hm~2,可新增耕地71.32 hm~2;Ⅳ级潜力区实际开发潜力46.68 hm~2,可新增耕地32.92 hm~2。  相似文献   

4.
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我国从2001年起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利用400亿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批准实施3054个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提出了新增耕地45.17万公顷的建设目标。这个新增耕地面积数量是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预测数量总和,而目前我国新增耕地面积测算没有统一方法,各地使用的方法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兰白都市经济圈城市化发展与空间组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面分析兰白都市经济圈城市化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兰白都市经济圈空间组织总体布局结构框架。  相似文献   

6.
结合阜城县土地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利用该县2012年土地调查数据和统计年鉴等内容,采用Arcgis空间分析软件,以该县各乡镇为评价单元,以补充耕地面积、新增耕地系数、提高耕地质量结合层次分析法作为潜力定级标准进行综合潜力级别划分.结果表明,一级潜力区主要分布在霞口镇、阜城镇;二级潜力区主要分布在古城镇、建桥乡、崔庙镇、码头镇、漫河乡、王集乡;三级潜力区主要分布在蒋坊乡、大白庄乡.该县可以根据上述评价结果分类进行土地资源开发.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为河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耕地占补平衡目标实现提供前期研究。借助Mapinfo与VBA建立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调查数据库,建立潜力测算模型。通过区域权属图库的快速构建、区域地形条件、区域农民收入基础数据库的建立,以及农田整理、村庄整理、土地开发和土地复垦潜力测算,借助GIS实现土地开发整理潜力综合评价,并对土地整理重点区域和重大工程的划分标准进行了分析。笔者研究将河南省划分为十个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分区,确定了农田整理、村庄整理、土地开发和土地复垦重点区域,同时确定了河南省五大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现行土地整治项目耕地差异的对比分析,探讨界定土地整治项目新增有效耕地的概念,构建测算小地物面积的数学模型,为土地整治新增耕地调查认定技术规范的出台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采用文献资料分析、灰色系统GM(1,1)模型测算及遥感影像抽样样方调查。【结果】提出了土地整治项目新增有效耕地的概念,构建了测算小地物面积的数学模型。基于灰色系统GM(1,1)模型推算研究区中小地物面积占耕地面积比例为1.3%,新增有效耕地面积为13.31 hm~2,新增耕地率为8.27%,同时通过布设遥感影像抽样样方论证了小地物测算方法的可行性。【结论】新增有效耕地概念的提出更加符合土地整治中新增耕地认定和增加有效耕地的要求,GM(1,1)模型不仅排除了小地物对耕地面积的干扰,也使得土地整治项目新增有效耕地面积测算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9.
《安徽农业科学》2020,(5):82-84
以都匀市作为研究区域,通过现场调查并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对都匀市农用地整治、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工矿废弃地复垦和未利用地开发整治潜力实施调查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土地整治潜力总规模为6 966.28 hm~2,可补充耕地规模1 534.23 hm~2,新增耕地率22.02%。其中耕地整治规模4 957.46 hm~2,可补充耕地规模95.69 hm~2;农村建设用地整治规模31.42 hm~2,可补充耕地规模25.14 hm~2;工矿废弃土地复垦规模47.98 hm~2,可补充耕地规模4.93 hm~2;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规模1 929.42 hm~2,可补充耕地规模1 408.47 hm~2。通过土地整治可提高研究区域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有效解决人地矛盾,保障城市建设发展对土地资源的用地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赵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4,(5):1431+1453-1431,1453
以江苏苏北沿海一个滩涂开发项目为例,研究探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后的新增耕地面积测算方法,分析其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并结合具体案例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为了迅速掌握初级发展阶段中县域城市的扩展特征并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选取河南省洛阳市嵩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遥感(RS)变化监测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河南省嵩县城镇扩展变化特征,研究了各驱动因子对城镇扩展中主要用地类型的影响。结果表明:近26 a来,嵩县城市扩展速度北快南慢,地形对嵩县的扩展影响较大,建设用地增长率达266.0%,耕地面积减少幅度为28.9%,林地增幅为14.3%,水域、滩涂总体变化量较小,未利用地则呈现快速减少趋势。土地利用类型转化的主要方向为耕地与林地的转化,草地与林地的转化,滩涂与水域的转化,未利用地与耕地的转化。其中,未利用地与草地向各地类的转化率最大,分别为88.5%和87.6%。驱动力分析表明:经济发展、居民消费水平及人口变动对县城主要用地的变化具有较强的解释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土地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协调建设用地扩张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以重庆市两江新区为例,基于2009年、 2016年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借助ArcGIS 10.2平台,共选取17项指数对两江新区的土地利用/覆被和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2016年,建设用地面积上升,其占土地总面积比上升15.24%,农用地与未利用地面积下降且逐步向建设用地转化;两江新区景观多样性和均匀度均有所下降,空间异质性程度逐渐降低;耕地、园地、未利用地和交通水利用地空间分布不断地趋向离散化和破碎化,其他农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破碎度大且不断下降;农用地和未利用地的分维数增加,空间分布趋于不规则,建设用地分维数降低,斑块形状趋于单一化和规则化.  相似文献   

13.
侯俊国  邵丽亚 《安徽农业科学》2012,(31):15441-15444
基于社会、经济、生态3大效益综合考虑,以重庆市荣昌县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为基础数据,利用DPS线性规划模型对荣昌县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得出2020年荣昌县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结果表明:优化后耕地面积合理减少,满足荣昌县粮食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设施农用地、生态用地、基础设施用地有所增加,利于荣昌县特色产业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城乡建设用地内部结构有保有压,土地利用集约度大幅提高;未利用地减少29.70 hm2,土地利用效益水平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4.
基于CA-Markov模型的锡林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预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预测未来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对经济平衡发展、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锡林河流域为研究区,对Landsat 2000、2005、2010年和2015年4期遥感数据进行目视解译,采用土地利用结构分析方法、重心迁移模型和CA-Markov模型,分析研究区16 a间土地利用演变特征,并对2030年土地利用情况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2000-2015年,草地、林地和耕地呈波动变化,水域面积缓慢增加,建设用地不断扩张,未利用地面积在不断减少。建设用地、耕地和未利用地重心具有明显的方向性移动,耕地先向南后向北移动,建设用地主要向西北方向扩张,未利用土地重心持续向北移动。2)研究区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5.70%,变化速率较快;锡林浩特市和各苏木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差异较大,总体表现为中游>下游>上游;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为建设用地>水域>林地>耕地>未利用土地>草地,即建设用地变化最快。3)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方向为草地和未利用地的相互转换、耕地和草地的互相转换以及建设用地的不断扩张。4)2030年预测结果表明,耕地面积继续增加,速率有所下降,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林地延续之前变化趋势,稳中有升;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继续减少,且未利用地重心持续向北移动;建设用地扩张明显,重心向锡林浩特市中心移动,速度减缓;水域有少量增加。CA-Markov模型与土地利用重心迁移模型相结合,实现了对未来耕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的迁移方向的预测,可以为研究区提高草地退化防治效果、土地管理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城乡建设、土地利用规划等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90~2006年宝鸡市马营镇土地利用统计数据,在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其变化的驱动力,并结合GM(1,1)灰色模型预测其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6年间马营镇土地利用变化以耕地的输出和建设用地的输入为主要特点;面积变化大小为:建设用地>耕地>未利用地>园地;速度变化大小为:建设用地>园地>未利用地>耕地;土地利用程度不断提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人类活动对区内土地利用变化的整体影响日益强烈,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政策导向是马营镇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GM(1,1)趋势分析表明,今后一段时间内,在影响因子不变的前提下,耕地、园地和未利用地将持续减少,建设用地仍会增加。  相似文献   

16.
王亮 《河北农业科学》2012,16(1):84-86,90
合理地开发未利用土地,对于增加耕地面积和提高人民生产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保定市具有丰富的未利用土地资源,合理开发这些土地有利于保定的经济发展。通过分析保定市未利用土地的分布状况,剖析了保定市土地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王佳楠    张志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2,37(3):139-148
以柴达木盆地北缘为研究区域,分析近30 a柴北缘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可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 、土地利用方式优化提出建议。基于1990、2000、2010、2020年4期Landsat影像数据,获取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数据,借助转移矩阵、重心模型对近30 a柴北缘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驱动力计算分析,利用Markov-PLUS复合模型对2040年柴北缘土地利用变化进行预测和模拟。结果表明:1)未利用地、林地、水域是柴北缘的主要用地类型。近30 a耕地面积缓慢增加,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建设用地面积增长迅速,林地、草地、水域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重心都向西北方向移动,未利用地面积持续下降。2)使用FLUS模型与Markov-PLUS模型分别预测柴北缘2020年土地利用情况并对比分析,Markov-PLUS模型比FLUS模型的模拟准确性更高。3)2040年多情景模拟结果表明,柴北缘土地利用整体格局一致性较高,城镇发展和耕地保护情景下均会挤占林地、草地,对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在区域生态安全建设中应加以重视。PLUS模型与Markov模型相结合,实现了对未来土地利用斑块级的精准预测,可为未来提升柴北缘生态退化整治效果、城镇开发边界与生态保护红线的制定与规划等提供科学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8.
垦利县土地资源经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垦利县土地自然及经济情况的调查分析,选择有机质、土体构型、地下水埋深及土壤耕层含盐量为参评因素,制订了垦利县土地自然生产力评级标准;通过对农耕地经济指标能量形式及货币形式的聚类分析,制订了垦利县农耕地经济评价标准;针对大面积的未利用土地,根据各土地经济条件作出了垦利县土地经济评级标准。提出了垦利县土地开发治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运用图像分类、叠加和空间分析等方法,对伊犁河谷2000-2010年10年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2000-2010年10年间,伊犁河谷耕地面积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不断增加,草地和未利用地不断减少,各类用地变化区域主要沿伊犁河谷分布;②2000-2005年5年间伊犁河谷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较大,变化区域占土地总面积的1.36%,其中变化最大的为耕地,其次是草地和未利用地的转化,变化区域位于伊犁河与特克斯河交汇的新源县卡拉布拉乡;③2005-2010年5年间土地利用变化较2000-2005年5年小,变化区域占总面积的0.41%,其中变化最大的是耕地,其次为草地和未利用地,主要变化区域位于特克斯河沿岸及伊犁河上游.2000-2010年10年土地利用由0.2436%下降到0.0374%,变化趋势趋于平缓.  相似文献   

20.
郑州市城镇用地扩展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玲  路婕  赵竟英  冯新伟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1):10030-10032
根据郑州市l996~2003年的土地利用统计与变更数据以及两个时期的GIS数据,分析郑州市城镇用地扩展数量和速度、区域差异以及扩展来源。结果表明: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郑州市城镇用地变化呈上升趋势,研究时段内其增长分为3个阶段;郑州市城镇用地扩展区域差异比较显著;城镇用地扩展来源是耕地、园地、农村居民点和工矿用地等的转化,其中主要是耕地的转化;社会经济是影响郑州市城镇用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包括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政策等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