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探索稻曲病菌单孢分离的最佳技术和优化分生孢子的培养条件,采用3种不同成熟度(黄色、黄绿色和墨绿色)的厚垣孢子为材料,采用厚垣孢子悬浮液涂平板(PSA)的方法进行单孢分离,并在自然光照下,以不同培养基和温度条件进行分生孢子培养.结果表明:黄色稻曲球单孢分离的成功率达90.00%.PSB培养基在22~29℃变温和28℃恒...  相似文献   

2.
稻曲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常规试验条件下,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Cke.)Tak〕产生的黄色厚垣孢子萌发,黑色厚垣孢子不萌发.黄色厚垣孢子的萌发能力随贮存时间的延长而急骤下降.变温处理对该菌有性世代发育有一定的诱导作用,在温差大于10℃的培养条件下可以产生较多的子座.本文对稻曲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特别是厚垣孢子萌发条件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稻曲病菌厚垣孢子的萌发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自浙江德清的稻曲病菌厚垣孢子萌发特性的研究表明,稻曲病菌厚垣孢子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可以产生厚垣孢子,其形态与田间采集的样品相一致.分离到的菌株能够使感病水稻品种致病;该菌厚垣孢子在温度为10~35℃,pH值2~12均能萌发,最适萌发温度为25~30℃,最适萌发pH值为6~8.通过检测25℃下不同培养时间稻曲病菌厚垣孢子的萌发结果,得知病菌的厚垣孢子大约在12 h后开始萌发,24 h后萌发率将达到50.稻曲球在不同存放条件下,稻曲病厚垣孢子的生活力不同,以土中的厚垣孢子萌发率下降最快,露天土表的次之.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稻曲球不同储存时期的稻曲病菌分离最佳方法,采用新鲜稻曲球和储存7个月的稻曲球为材料,分别采取厚垣孢子悬液法和组织块分离法进行稻曲病菌的分离。结果表明:新鲜稻曲球厚垣孢子悬液法分离成功率最高达95.1%,且黄色厚垣孢子分离成功率高于墨绿色的老熟厚垣孢子;组织块分离法分离成功率最高为9.7%。储存7个月的稻曲球采用厚垣孢子悬液法分离成功率为0,改进后的组织块分离法分离成功率最高达55.1%,升汞消毒时间40 s为最佳。  相似文献   

5.
稻曲病多发生在水稻长势好的年份,是水稻生长后期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该病不仅直接影响水稻产量,且因病菌严重污染稻谷,人、畜食后影响健康。因此,水稻稻曲病的发生应引起重视。1、病害发生特点稻曲病主要以菌核或附着在种子上的厚垣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次年7~8月,当菌核和厚垣孢子遇到适宜条件时,即可萌发产生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侵入水稻花器及幼颖。病菌早期侵害子房、花柱及柱头,后期侵入幼嫩颖果的外表皮,蔓延到胚乳中,然后大量繁殖并形成子座。病菌侵染后,首先在颖壳合缝处露出淡黄绿色菌块,后膨大如球,包裹全颖壳成墨绿色,最后龟裂…  相似文献   

6.
稻曲病为我国水稻生产上严重影响稻米品质与产量的重要病害,研究稻曲病菌侵染行为可为稻曲病抗性品种选育、防控药剂特异性靶标选择以及防控策略制定等提供理论参考。从稻曲病接种体系、初侵染源、侵染关键期、侵染位点、侵染过程、侵染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阐述。当前研究表明,稻曲病菌通过菌核或厚垣孢子越冬后形成分生孢子作为初侵染源,在水稻幼穗形成后通过人工注射将稻曲病菌分生孢子液注入水稻穗苞,病菌通过颖壳间隙进入颖内后,首先攻击水稻花丝,阻止水稻花粉成熟,阻断子房受精,劫持水稻营养库进而形成稻曲球。稻曲病菌与水稻花丝的分子识别机制、稻曲病菌如何激发水稻相关灌浆基因的表达进而获取营养物质形成稻曲球可能是将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稻曲病菌分离技术、培养条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组织分离法、厚垣孢子悬液法、菌核萌发法对稻曲病菌进行分离,对不同培养条件下稻曲病菌的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分离方法均可以分离到稻曲病菌.其中厚垣孢子悬液法分离成功率最低,只有5.3%,其次组织分离法分离成功率为8.5%,菌核萌发法分离成功率最高,可达92.3%.供试的8种培养基中,以胁本哲氏培养基最适于病原菌生长,生长速率为1.15 mm/d;15~35 ℃菌丝均能生长,25~30 ℃下菌丝生长速率明显大于其他温度处理;pH值3~10菌丝均可生长,最适pH值为6.  相似文献   

8.
稻曲病菌越冬厚垣孢子接种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作者利用稻曲病菌越冬厚垣孢子接种获得成功,证明厚垣孢子在低温干燥情况下可以存活9个月左右,仍能萌发致病,推断厚垣孢子在吉林省有可能作为初侵染源。  相似文献   

9.
稻曲病菌的厚垣孢子与病菌的来源和传播有密切的关系,本文报道了厚垣孢子发芽力的研究,结果:(1)黄色粉堆稻曲厚垣孢子具有很快的发芽速率和强的发芽力。墨绿色粉堆稻曲厚垣孢子,发芽速率很缓慢,为越冬的厚垣孢子。(2)越冬厚垣孢经过10个月后,仍然能发芽,是重要的菌源。(3)一些营养物可以促进和提高越冬厚垣孢子的发芽率,特别是稻的花粉对它的发芽是很有利的。(4)高温处理明显的影响越冬厚垣孢子的发芽,45℃几乎不能发芽,50℃为致死温度.  相似文献   

10.
稻曲病接种菌源及接种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试验筛选出两种致病力较强的接种菌源,稻曲病菌在PD、PS两种培养液中分生孢子产生量可达108个/毫升以上,用适温高湿可以部分地打破老熟厚垣孢子休眠。本试验首次进行了稻曲病菌白化菌株的分离、培养研究,用培养的白化菌株在水稻孕穗期接种成功。在相同条件下,注射接种成功率明显高于喷雾接种。接种后的相对低温处理有利于病害发生。作者认为接种菌源与接种后的温度是人工接种成功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1.
薄荷和泽漆提取液对稻曲病菌的离体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用薄荷和泽漆提取液对稻曲病菌进行离体抑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薄荷提取液对病菌的抑制效果较好,在10%浓度下对厚垣孢子和分生孢子的抑制达100%,而泽漆提取液的抑制率分别为14.79%和7.23%。此外,薄荷提取液还能显著抑制菌丝生长,引致菌落发生变异。本研究为开发防治稻曲病的植物源农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正>稻曲病又称伪黑穗病、绿黑穗病、谷花病、青粉病,俗称"丰产果"。该病只发生于穗部,为害部分谷粒。一、稻曲病的症状谷粒内形成菌丝块渐膨大,内外颖裂开,露出淡黄色块状物,即孢子座,后包于内外颖两侧,呈黑绿色,初外包一层薄膜,后破裂,散生墨绿色粉末,即病菌的厚垣孢子,有的两侧生黑色扁平菌核,风吹雨打易脱落。二、传播途径病菌以落入土中菌核或附于种子上的厚垣孢子越冬。翌年菌核萌发产生厚垣孢子,由厚垣孢子再生小孢子及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气温24~32℃病菌发  相似文献   

13.
稻曲病侵染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 ~2011年对稻曲病的侵染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稻曲病菌厚垣孢子的生存力很强,即使在-20℃的低温条件下也可保持8个月以上的活性,揭示厚垣孢子完全可以成为来年稻曲病的初侵染来源;在水稻的苗期、分蘖期、孕穗期和齐穗期分别对其进行药剂处理,孕穗期处理的防效最高,均超过90%,与其他处理间有极显著的差异,揭示孕穗期是稻曲病菌侵染的关键期;水稻不同播期对稻曲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抗性越强的品种分期播种对稻曲病的影响越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稻曲病菌孢子在田间的释放动态及影响因素,为水稻稻曲病预测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孢子捕捉仪对四川稻区稻曲病菌孢子释放量进行监测,分析稻曲病菌孢子在田间的释放动态;2014~2016年连续3年收集水稻生育期的气象数据,包括温度和平均湿度等,研究气象因子、孢子释放量与稻曲病的内在联系.[结果]在水稻生育期间稻曲病菌孢子释放量呈动态变化,5月中旬~7月上旬稻曲病菌分生孢子释放量逐渐上升,7月下旬空气中的分生孢子量骤然上升,7月末~8月上旬孢子量达到峰值,8月中旬后孢子量逐渐下降,9月下旬孢子量下降至接近5月的水平.自孢子释放达到高峰后10 d田间稻曲病开始显症.稻曲病菌孢子释放量与田间菌源及上年病害严重度呈一定的正相关,与温度和湿度亦具有一定相关性,当平均温度25.0~30.0℃、湿度大于85.0%时有利于稻曲菌孢子的释放,同时有利于稻曲病的发生.[结论]稻曲病菌孢子释放量、气象因子与稻曲病间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5.
为研制粘帚霉生防剞剂,以粉红粘帚霉67—1为材料,对粉红粘帚霉67—1厚垣孢子的生长过程、孢子结构、贮存介质和制剂含水量以及厚垣孢子和分生孢子的货架期比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特定的培养基中,粉红粘帚霉67—1在培养24h后产生厚垣孢子,厚垣抱子形成于茵丝顶端或中部,并可以脱落游离到培养基中。电镜下可以看到圆形或椭圆形厚垣孢子以及加厚的细胞壁。相同贮存条件下,厚垣孢子的货架期比分生孢子长。低温条件下,10%含水量的贮存介质更利于厚垣孢子的贮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克隆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分生孢子高产突变菌株A2588的T-DNA插入突变基因,解析该基因在稻曲病菌分生孢子形成中的功能,为进一步揭示稻曲病菌的分生孢子形成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测定A2588的产分生孢子能力、孢子萌发率、菌丝直线生长能力和热敏感性等生物学特性,利用hiTAIL-PCR、RACE和半定量PCR等方法克隆T-DNA插入突变基因,并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T-DNA插入导致分生孢子产量提高的分子机理。【结果】与稻曲病菌野生型菌株70-22相比,突变菌株A2588在PS培养液中产生数量为10倍以上的分生孢子,在MM培养液中产生数量约20倍的分生孢子,其在PS培养液中培养的菌球较为致密;在PSA和MM固体培养基上A2588产孢周期较短,孢子萌发率较低,虽然菌丝生长速度无明显差异,但热处理后菌丝不能恢复正常生长速率。hiTAIL-PCR和RACE法克隆了A2588中T-DNA侧翼基因,并利用RT-PCR检测侧翼基因表达水平,结果表明T-DNA侧翼基因spo76表达水平下降,进一步分析发现T-DNA可能插入至spo76的启动子区域,从而破坏了该基因启动子的部分功能。【结论】稻曲病菌突变菌株A2588中,T-DNA插入导致spo76启动子功能部分缺失,spo76表达水平下降,可能使A2588产孢周期缩短,并产生更多分生孢子。  相似文献   

17.
主要研究绿粘帚霉厚垣孢子的诱导因素及其生物学特性。营养条件和生态因子试验表明,PD为绿粘帚霉产厚垣孢子的最佳培养基,厚垣孢子产生的最适培养条件为:光照、振荡、pH 3、30℃,在此条件下可完全抑制其分生孢子的产生,并在1周内可产生厚垣孢子8.00×106个/mL;厚垣孢子萌发试验显示,25℃、pH为6~8为绿粘帚霉厚垣孢子的最佳萌发条件,48 h时可达90%以上的萌发率,在5℃下贮存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18.
稻曲病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曲病又名青粉病,近年来发病率有逐年提高之势,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为了能及时有效地控制稻曲病的危害和蔓延,确保水稻高产、优质,现将稻曲病发生与防治技术表述如下:一、发病原因种子带菌或在水稻开花期遇雨,高温、高湿容易发病,偏施或迟施氮肥造成水稻生长嫩弱徒长,也会使稻曲病严重发生。二、症状危害谷粒,初在病粒内形成菌丝块,逐渐增大,使内、外颖稍张开,露出淡黄色的块状物,这就是病菌的孢子座。孢子座又渐膨大,包裹全颖,呈墨绿色,表面平滑,龟裂散布出墨绿色粉末,这就是病菌的厚垣孢子。三、发病规律病菌以菌核在地面上及厚垣孢…  相似文献   

19.
<正>水稻稻曲病俗称"火烟苞"、"黑穗病",是由稻曲病菌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几乎全国所有的水稻产区都有发生,并且在逐年加重,严重的田块减产可达50%,一般年份减产3%~5%,是水稻重要的病害之一。1发病条件及危害症状1.1发病条件。病菌以菌核和厚垣孢子在稻草或  相似文献   

20.
 利用枯草芽孢杆菌Xi-55处理稻曲病菌和水稻种子,测定对稻曲病菌的孢子萌发影响、抑菌率、致畸性以及对水稻的促生性作用。结果表明,Xi-55的发酵液对稻曲病菌平均抑制率为54.64%,对稻曲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平均抑制率为69.33%,对水稻促生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