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竹节参(Pallax Japonlcus C.A.Mey)又名白三七、七叶子等,我国陕西、甘肃、河南、湖南、湖北等地皆有分布。竹节参在中医上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其有类似人参的滋补强壮作用,又有类似三七的。散瘀止痛、止血祛痰”作用,主要用于病后虚弱,劳嗽咳血,咳嗽痰多,跌打损伤等。  相似文献   

2.
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根腐病是当前三七病害中最严重的一种,也是影响三七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原因.目前针对三七根腐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究病原菌、栽培及管理措施对三七根腐病发生的影响、三七根际微生态和三七根腐病生物防治等方面,但大多是从单一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目标性和针对性不强....  相似文献   

3.
 三七根腐病是三七生产中带有毁灭性的病害,作者筛选的酵母菌Rp-6对三七根腐病田间试验防效达61.5%-83%,并有促进辣椒植株抽新梢、延长花果期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云南三七根腐病致病细菌的种属,为三七根腐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云南省不同三七种植区采集三七根腐病植株,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细菌分离,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病原菌的致病性,利用形态学、生理生化与基因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明确病原细菌的分类学地位.[结果]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发生三七根腐病的块根中共分离到200多株细菌,经室内组培离体筛选得到10株细菌能引起三七块根腐烂,其中1株细菌MA9对健康三七切伤组织的致病力最强,选取该株细菌进行后续研究.健康三七块根离体接种MA9菌液9 d后出现菌脓,块根开始腐烂变黑、变软,并伴随有恶臭味.将MA9菌株摇瓶发酵制备成OD600约0.5的菌悬液灌根接种到温室和田间健康三七植株上,均表现出与田间病株一致的症状:最初在芦头与芽基结合处出现褐色水渍状病变,随着病变不断扩展最终导致三七地下块根顶芽腐烂和地上部植株死亡.在田间接种后发病的三七块根重新分离到该病原细菌.利用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和16S rDNA序列比对结果均显示MA9菌株与产吲哚金黄杆菌(Chryseobacterium indolo-qenes)为同一种属.[结论]引起云南三七根腐病的致病细菌为产吲哚金黄杆菌.这是国内首次报道该菌能引起三七根腐病.  相似文献   

5.
三七是文山特有种,其成分所含的药用价值较高,成为我国名贵中药材。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是三七的主产区,种植面积、年产量和质量均居全国第一位,被誉为"中国三七之乡"。三七种植年限长,成本高,风险大,三七种植户应当慎重思考,不要盲目。从选地选种、七园建设、播种方法、七园管理等方面介绍三七栽培实用技术,供三七种植户参考。  相似文献   

6.
三七根腐病病原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三七根腐病是三七的重要病害,是限制三七种植业发展的严重障碍。【方法】在田间进行系统的三七根腐病害观察、调查和采样;在室内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和室内致病性测定,并进行田间人工接种试验。【结果】发现三七根腐病的主要症状表现有黄腐型、干裂型、髓烂型、急性青枯型、湿腐型和茎基干枯型等,但以黄腐型和急性青枯型较为常见,其中干裂型、髓烂型和茎基干枯型是新发现的三七根腐病症状表现。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引起三七根腐病的病原真菌类群主要包括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C. didynum、Fusarium solani、F. oxysporum、Phytophthora cactorum、Phoma herbarum、Rhizoctonia solani等。室内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C. didynum、C. destructans、P. cactorum、P. herbarum和R. solani均能导致块根不同程度的腐烂。田间人工接种以P. cactorum和P. herbarum的致病性较强,发病率分别为48.4%和50.0%。C. destructans和C. didynum的致病力虽然较弱(C. destructans为23.5%,两株C. didynum分别为28.0%和15.2%),但在田间分布范围广,分离频率高(Cylindrocarpon属真菌最高组织分离频率为100%),且可导致典型的黄腐型症状。【结论】C. destructans和C. didynum是田间三七根腐病的重要病原真菌。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三七免耕种植定位研究,找出了三七根腐病高发期与土壤微生物类群变化特征的差异,鉴定出了主要病原微生物类群.结果表明:三七根腐病的发生,除已报道的细菌中的假单胞细菌有关外,还与霉菌、放线菌及厌氧生长菌有密切关联,这3类菌群在不同季节存活量的高峰期与三七病害高发期相吻合,并且根腐病株土壤中的霉菌、放线菌及厌氧菌数高于健康植株土壤,分别增加3.89 E 4.cfu/g,0.94 E 4.cfu/g,85.10 E 6.cfu/g,说明这3种细菌也是导致三七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8.
连作地土壤处理对三七根腐病的控制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索三七连作地根腐病控制技术。应用现有农药按一定比例组配,对连作土壤和三七种苗进行盆栽和田间试验。复配剂Ⅱ型盆栽处理、田间试验和大田示范对三七苗期根腐病的控制效果分别达到80.68%、80.42%和62.28%。复配剂Ⅱ型处理连作土壤对三七苗期根腐病有明显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9.
三七种植存在着严重的连作障碍,导致三七根腐病严重,产量降低、品质下降,严重制约了三七产业的发展。本研究为了寻找一种有效克服三七连作障碍中根腐病的土壤生态控制处理方法,比较了8种不同的土壤处理方法对三七幼苗生长及根腐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8种土壤处理方法对克服连作障碍都有一定的效果;对试验处理的出苗率与存苗率、生物量的积累和减少根腐病的发生进行综合评价,比较结果为:田间蒸汽处理大扫灭处理威百亩处理波尔多液处理草木灰处理高压蒸汽处理活性炭处理酒精处理。其中,田间蒸汽处理连作土壤后,三七的出苗率、存苗率与对照处理相比分别增加了18.0%和51.75%;生物量的积累也明显增加,根的鲜重和干重与对照处理相比分别增加了32.0%和26.8%;根腐病的发病率显著降低为9.0%,比对照降低52.6%。8种不同处理对三七的叶绿素含量、叶面积、茎粗、株高、根鲜重、根干重等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大扫灭处理和田间蒸汽处理是两种较好的土壤处理方法,但是田间蒸汽处理是克服三七连作障碍最有效且最生态的方法。土壤经过田间蒸汽处理后,土壤结构和土壤环境得到改善,土壤中的病原菌被杀灭,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根腐病发生的土壤环境。因此,田间高温蒸汽处理土壤能够有效克服三七连作障碍,从而延长土壤的使用年限,达到克服三七连作障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三七根腐病发生与生态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三七根腐病的发生与海拔、地势、三七种植制度、土壤类型、前作种类、荫棚透光率等多种因子有关。调查说明:三七根腐病是典型的土传性病害;除温、湿条件外,各生态因子对根腐病的发生也起着制约或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对云南省境内分布的三七野生近缘种种质资源进行考察,共采集到包括屏边三七、竹节参、狭叶竹节参、疙瘩七和珠子参在内的野生种质资源138份。部分三七野生近缘种已濒临灭绝,开展对这些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系统研究是防止种质流失和保护资源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黄芪和三七根腐病害日益显著,严重制约其产量和品质。本研究旨在探讨茶籽饼水浸提液和挥发性气体,以及茶籽饼中有效抑菌成分对黄芪和三七根腐病6株优势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探究茶籽饼中各物质成分抑制根腐病病原菌生长的能力。试验采用平板接种法对黄芪和三七根腐病6株优势病原菌进行培养,每日测量菌落直径并计算抑菌率。结果表明,2 g∙L-1茶籽饼水浸提液对黄芪根腐病病原菌锐顶镰刀菌(Fusarium acuminatum)、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抑菌率分别为52.08%、20.89%、41.98%。5 g∙L-1茶籽饼水浸提液对三七根腐病病原菌腐皮镰刀菌(F. solani)、尖孢镰刀菌(F. oxysporum)、土赤壳菌(Ilyonectria sp.)的抑菌率分别为25.31%、30.51%、13.33%。50 g∙L-1茶籽饼挥发性气体对三七根腐病病原菌F. solani、F. oxysporum、Ilyonectria sp.的抑菌率分别为52.16%、60.16%、40.47%。茶籽饼中茶皂素和5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对6株病原菌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其中,1-辛烯-3-醇和2-甲基丁酸抑菌能力最强。研究结果为茶籽饼防控中药材根腐病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三七种植土壤微生物类群动态与根腐病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三七免耕种植定位研究,找出了三七根腐病高发期与土壤微生物类群变化特征的差异,鉴定出了主要病原微生物类群。结果表明:三七根腐病的发生,除已报道的细菌中的假单胞细菌有关外,还与霉菌、放线菌及厌氧生长菌有密切关联,这3类菌群在不同季节存活量的高峰期与三七病害高发期相吻合,并且根腐病株土壤中的霉菌、放线菌及厌氧菌数高于健康植株土壤,分别增加3.89E4.cfu/g,0.94E4,cfu/g,85.10E6.cfu/g,说明这3种细菌也是导致三七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14.
三七根腐病中线虫病原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年至1991年,对云南省文山州的文山、砚山、马关、富宁及昆明市晋宁县的三七根腐病病根及根际土壤进行了广泛地调查与采集。分离所得线虫经纯化、鉴定、扩大培养,接种三七根,观察其致病性。结果表明:在文山州未采集鉴定到茎线虫(Ditylenchussp.)和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说明目前这两种线虫不是文山州三七根腐病病原,过去有关报道有误。经常能大量分离、鉴定到小杆线虫(Rhabditis elegans).活体接种不能侵染三七植株,离体接种对三七根切片表现侵染能力,加快其腐烂速度与腐烂程度,说明在三七根腐病中小杆线虫能起促进根腐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三七在栽培过程中,易感染疫病、根腐病等病虫害,本文列举几类病虫害,并对如何防治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总结、完善适合红河州三七病虫害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6.
了解韭菜、蕨、金荞麦和苜蓿对三七苗生长的影响,从而明确其是否能用于三七根腐病防治试验。分别用韭菜、蕨、金荞麦和苜蓿的水提液及其碎屑处理2年生盆栽三七,连续3个月对三七苗的株高、茎粗、叶长、叶宽四项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蕨水提液对三七茎干的增粗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株高和叶片生长无抑制作用;韭菜碎屑在施用初期对三七茎干的增粗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施用2个月后这种抑制作用会逐渐减弱。金荞麦和苜蓿处理不会对三七的株高、茎粗、叶长、叶宽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韭菜、金荞麦和苜蓿可用于三七根腐病生物防治筛选试验。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土壤水分含量对三七(Panax notoginseng)单株根干质量、有效成分含量及根腐病发病率的影响,探讨提高三七产量与质量的适宜土壤水分含量。【方法】以3年生三七植株为材料,人工控制土壤水分含量分别为田间最大持水量(w)的45%,60%,70%和85%,在盆栽条件下,利用称量、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调查的方法,分析不同土壤水分含量对三七单株根干质量、有效成分积累及根腐病发病率的影响;通过对三七单株根干质量、有效成分积累及根腐病发病率与土壤水分含量的关系进行回归拟合,估算适宜三七生长的土壤水分含量。【结果】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升高,三七单株根干质量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三七皂苷R1和人参皂苷Rg1含量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人参皂苷Rb1和人参皂苷Rd含量呈现出递减的趋势,根腐病发病率呈现出迅速升高的趋势。通过估算可知,100株三七根干质量最大时的土壤水分含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59.0%,三七根中4种皂苷含量之和最大时的土壤水分含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56.4%。【结论】在三七田间水分管理中,当土壤水分含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56.4%~59.0%时,在提高三七产量的同时可以兼顾提升质量。  相似文献   

18.
以髓烂型三七根腐病病原菌为供试材料,采用二倍稀释法和生长速率法研究了苦楝子、瑞香狼毒等9种植物提取物对三七根腐病病原菌的抑菌活性,并进一步研究了苦楝子提取物对供试病原菌的毒力。结果表明,相较于其他几种植物提取物,苦楝子提取物对三七根腐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在质量浓度为2 mg/m L时,抑制率为100%;在96 h时,对病原菌的EC_(50)为0.60 mg/m L。说明苦楝子提取物对三七根腐病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具有开发成新型绿色植物源抗菌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
根腐病是三七生长过程中一种重要病害,一旦发病,防治极为困难。生物有机肥与土壤调酸剂混合使用,对控病增产,减少农药施用、降低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有较好的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筛选出对3种三七根腐病致病菌具有强抑菌效果的拮抗植物,为制定三七根腐病绿色安全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针对三七根腐病的3种致病菌[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 sp.,菌株号B857)、无色杆菌(Achromobacter marplatensis,菌株号B562)和产碱菌属(Candidimonas sp.,菌株号B2681)],选用16种常见草本植物进行乙醇超声波提取,用二倍稀释法稀释成5个浓度梯度进行平板打孔抑菌试验,测量抑菌直径并计算毒力回归方程及致死中浓度(LC50),采用刃天青微孔板法观测16种植物提取液对3种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筛选出抑菌效果强的植物进行田间三七苗覆盖试验,观测其对三七出苗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大狼毒对3种病原菌均非常敏感,LC50均小于0.100 g/mL;紫茎泽兰和黄花蒿对B857和B562非常敏感,LC50均小于0.100 g/mL;苦蒿、艾草和万寿菊对B857非常敏感,鬼针草对B562非常敏感,LC50均小于0.100 g/mL.MIC测定结果表明,万寿菊、苦蒿和紫茎泽兰对3种病原菌的抑菌效果较强,其中,万寿菊对3种病原菌的综合效果最强,对B562和B2681的MIC低至1.875 mg/mL,对B857的MIC为3.750 mg/mL;苦蒿对B857和B562的MIC为1.875 mg/mL;紫茎泽兰对B2681的MIC为1.875 mg/mL,对B562和B857的MIC为3.750 mg/mL.田间化感作用试验结果表明,万寿菊覆盖方式的三七出苗率最高,为75.86%,苦蒿覆盖方式的出苗率最低,为65.43%;3种植物覆盖方式对三七茎粗、叶长和叶面积无显著影响(P>0.05),对三七苗株高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下同).万寿菊和苦蒿覆盖方式致使三七苗叶宽变窄,且与对照差异显著.[结论]万寿菊和紫茎泽兰对3种三七根腐病致病菌的综合抑菌效果较强,且对三七生长无显著化感作用,万寿菊可直接采收后作为覆盖物返田利用,紫茎泽兰需烘干打粉后施用.刃天青微孔板法可作为植物源提取物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