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明瑞 《河南农业》2011,(11):57-57,52
一、河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一)是河南省经济水平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选择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更高水平对社会生产各种要素进行重新配置、组合的必然形式。世界城镇化历史表明,当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城镇化率超过30%时。城镇化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河南省2010年城市化率为39.5%。低于全国47.5%的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引擎,作为我国农业和人口大省的河南省,城镇发展基础相对薄弱。阐述我国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意义,分析了河南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探讨性地提出了要加强政府职能转变、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变GDP发展至上的经济发展方式来建立河南省的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3.
正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是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的产物。河南省地处中原,作为我国的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其城镇化建设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国家城镇化建设的进程,而对河南省城镇化建设产生重大影响的,是这里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河南省城镇化的演进过程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发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以江苏沿海14县(市、区)为研究对象,从人口、经济、社会和生态四大方面选取了13个指标,采用熵值法结合GIS技术,对江苏沿海地区县域尺度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研究,得出:(1)江苏沿海地区县域城镇化水平整体上呈现由南到北递减的趋势,通州市、海门市、东台市城镇化水平较高,东海县、赣榆区、响水县、灌南县、灌云县较低。(2)人口城镇化发展水平整体上呈现"中间高,两边低"的态势,大丰市、东台市、射阳县、如东县发展水平较高;灌南县发展水平最低;经济城镇化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从南向北逐级递减"的分布特征,海门市、通州市、启东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灌南县、响水县、灌云县发展水平较低;社会生活城镇化发展水平由南到北基本呈递减趋势,通州市发展水平最高,灌南县、响水县、赣榆区、东海县、灌云县发展水平较低;生态城镇化发展水平呈"北高南低"的态势,滨海县、东海县、灌云县、东台市发展水平较高;通州市、如东县、海门市、启东市发展水平较低。(3)运用相关性分析对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固定资产投资、个体从业人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相关性较大;生态环境发展水平与城镇化呈负相关。(4)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两方面的协调发展提出江苏沿海地区城镇化协调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的分析,发现河南省城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城镇化发展速度受到产业水平的限制等问题,据此提出大力推进河南省城镇化发展,实现城镇化发展驱动力的转变,夯实城镇化质量发展的经济基础,以产业集聚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以人为本为核心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增强新型城镇的品牌效应等。  相似文献   

6.
从经济发展、居住环境、社会发展和生活质量4个方面构建河南省农村城镇化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选取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得出各项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权重,构建河南省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南省18市农村城镇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对指导河南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十六大”报告指出 ,“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 ,集中力量 ,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从国际经验看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 ,在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中 ,城市群 (圈 )往往具有举足轻重的带动作用。因此 ,在我国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 ,要注意积极发挥城市群 (圈 )的作用 ,利用核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对周边小城镇的辐射带动功能 ,借此促进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和农村就业结构的城镇化。一、贯彻十六大精神 ,坚持走中国特色的…  相似文献   

8.
基于PILE四维视角的重庆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重庆市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础上,结合新型城镇化内涵,运用人口发展-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生态环境(PILE)四维分析框架和相关计量模型对2001-2014年重庆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01-2014年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绩效由0.071 5上升到0.981 1,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共经历低级水平-中级水平-良好水平3个阶段;(2)人口发展、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度呈上升趋势,逐步达到可持续均衡发展的良好状态;(3)构建具有五大功能区特色的差异化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即都市功能核心区IE主导型模式、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IP主导型模式、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EI主导型模式.  相似文献   

9.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9):180-182
当前,中国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水平加速,市场化体系继续完善,国际化趋势更加明显,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时期。通过对现代化农业进程中城乡结合部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力图探讨现代化农业建设中一种特殊的经济结构体——城乡结合部的经济发展问题。探讨了城乡结合部的概念、经济模式以及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分析和经济发展对策,为城乡结合部以后的发展明确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为了进一步了解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基于河南省环境与城镇化相关数据,采用功效函数和耦合度模型对2014年河南省18地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的耦合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18地市中有15地市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耦合度处于拮抗阶段,3地市处于耦合度极低,存在地域差异性,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耦合度越高;河南省18地市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耦合度在0.354~0.508之间,低协调度主要分布在河南省的东南部,中协调度主要分布在西北部,高协调度只有郑州市。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本文基于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和要求,从人口发展、经济发展、社会保障、人居环境和城乡统筹五个方面,构建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熵值法和因子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市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发现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优化城镇化发展格局、增强城镇化与经济、信息化建设结合等建议,为我国城镇化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随着国内各大中心城市功能的高级化、城乡一体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区域同城化效应的不断强化,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已经迈入了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统筹一体的新型城镇化阶段.2002年中共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是我国由传统城镇化进入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更是强调了城镇化将成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更是撬动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新型城镇化要求采用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生态方法和技术对能源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农村能源生态建设成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13.
"十一五"以来,河南省南阳市加快实施中心城区带动战略,培育壮大县城,突出发展小城镇,城镇化总体水平提高较快,由2005年的30%提高到2010年的38%,与全国的差距由2005年的13个百分点缩小到2010年的11.7个百分点.南阳已进入城镇化中期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步人城镇化与工业化互促共进的新时期. 一、城镇化发展现状 2011年,南阳市城镇化率为40%,比河南省平均水平41%低1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51%低11个百分点,远低于东南沿海同级地区.  相似文献   

14.
通过构建城镇化综合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对1990年~ 2009年榆林地区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划分出两个时间阶段.借鉴已有研究指标体系从行政力、市场力、内源力和外源力四个方面构建榆林地区城镇化动力因子,通过三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模拟两阶段动力因子变化过程.研究表明榆林地区第一阶段(1990年~ 2000年)与第二阶段(2001年~ 2009年)城镇化主要动力因子分别为行政力与市场力,并且第一阶段城镇化水平增速小于第二阶段.外源力与内源力发展水平不足,城镇化动力不可持续,需要从制度政策、投资环境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5.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城镇化必然成为经济建设的历史任务。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支持。介绍了实施新型城镇化的必要性,指出了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需求,分析了金融支持城镇化发展的困难与挑战,最后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城镇化问题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课题。新型城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有着根本区别,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过去一阶段,我国城乡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也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政府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刻影响着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发展质量和整体发展格局。但是,政府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出现"缺位"、"越位"、"移位"等不良现象,导致了城市环境出现许多不安全、不舒适的问题。着重从政府定位与社会发展的角度,探索新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政府角色定位规范,规正前期行为偏差。  相似文献   

17.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对于实现中国农村社会结构转型、城乡发展融合、消费结构升级、经济稳步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构建适用于河南省的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变异系数法与耦合协调度测算其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的权重及二者的耦合度与协调发展度,划分其耦合与协调阶段类型。结果表明: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超前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郑州、许昌与洛阳新型城镇水平居于河南省前列,周口、南阳、驻马店与商丘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名列前茅;河南省新型城镇化高值区集聚在以郑州为核心的区域,南部区域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明显高于北部地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处于中高水平拮抗耦合阶段,多数城市已达到高水平拮抗耦合,北部地区耦合强度远高于南部,三门峡—洛阳—焦作—新乡—鹤壁—濮阳的耦合高值区串联成片;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整体隶属于轻度失调,多数城市已达到濒临失调,中部、南部的协调发展水平高于北部。  相似文献   

18.
如何科学协调地区经济发展与耕地资源保护二者之间关系一直以来都是考察地方行政决策能力和发展理念的现实难题。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对发展空间的需求势必对地区耕地资源的保护产生重大影响。以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的典型区域合肥市为研究对象,基于该市1990~2010年耕地资源变化数据与社会经济发展统计数据,系统分析了合肥市城镇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情况;同时,结合合肥市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实际情况,科学选取能够有效反映城镇化现状的8项社会经济发展因素作为指标,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与回归分析法,有序开展耕地资源数量变化驱动力分析,最后,提出一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合肥市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农村城镇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城乡融合的通途。因此,评价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显得尤为重要。该研究采用均方差决策权数法,以山东省济南市为例,构建了济南市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济南市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结果表明,济南市经济城镇化和社会生活城镇化发展呈显著上升态势,而人口城镇化要明显滞后于经济城镇化和社会生活城镇化。说明制约济南市经济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仍没有得到改变,城乡一体化程度较低。只有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改变二元经济结构,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正《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发展潜力大、吸纳人口多的县城和重点镇的支持力度。"十三五"期间,河南省要加快县城建设,发挥其在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统筹城乡发展和加速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一、河南省县城建设现状"十二五"时期,特别是河南省政府城镇化三年行动计划发布实施以来,河南县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县城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