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给昆明种雌性小白鼠经口灌服飞机草水提物,用改良寇氏法测定了飞机草全草的急性LD50;另取一批小白鼠,每隔3d分别用浓度为5g/ml、2.5g/ml、1.25g/ml和0.625g/ml的飞机草水提物经口灌服一次,共灌服5次,进行试验期为35d的飞机草亚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发现,飞机草全草水提物对昆明种雌性小白鼠的急性LD50为227091.02mg/kg,95%可信限为227090.96-227091.07mg/kg,即飞机草水提物对昆明种雌性小白鼠实际无毒。但飞机草具有亚急性毒性作用,供试小白鼠出现中毒体征和病理学变化,且亚急性毒性作用随着飞机草水提物浓度的增大和试验时间的延长而增强。  相似文献   

2.
给昆明种雌性小白鼠经口灌服飞机草水提物,用改良寇氏法测定了飞机草全草的急性LD50;另取一批小白鼠,每隔3d分别用浓度为5g/ml、2.5g/ml、1.25g/ml和0.625g/ml的飞机草水提物经口灌服一次,共灌服5次,进行试验期为35d的飞机草亚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发现,飞机草全草水提物对昆明种雌性小白鼠的急性LD50为227091.02mg/kg,95%可信限为227090.96~227091.07 mg/kg,即飞机草水提物对昆明种雌性小白鼠实际无毒。但飞机草具有亚急性毒性作用,供试小白鼠出现中毒体  相似文献   

3.
应用二次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紫色丘陵区保护性耕作下麦秆还田量、施氮量(N)、施磷量(P2O5)、施钾量(K2O)和氮肥施用次数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与水稻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下水稻最高单产8722.5kg/hm2,偏离平均单产1101kg/hm2,最低单产7222.5kg/hm2,偏离平均单产1344kg/hm2,试验田水稻施肥技术代表了本区域水稻生产实际情况,能提炼出符合本区域大田生产的高产、高效科学施肥方法。根据回归模型得出3125种配方施肥方案,从中优化筛选出5套方案,而最优化方案为:2hm2麦田的小麦秸秆还田于1hm2稻田中,每公顷施纯氮270kg、磷90kg、钾45kg,施氮量按底肥、分蘖肥、拔节肥、穗肥、粒肥5次各60%、10%、10%、10%、10%施用,钾肥底肥、穗肥各50%,可获得单产约9450kg/hm2,每公顷收益可达12600元左右,收益比为6.42。农田保护性耕作措施是非常切合时宜的,是培肥地力,改良土壤,优化农田生产小环境,保证耕地可持续生产的得力措施。  相似文献   

4.
施肥对不同种植模式下春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一种密度与单作相同的超大宽窄行种植模式。通过小区试验,研究了该模式下施肥对春玉米单株叶面积、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及光响应曲线的影响,比较了该模式与单作模式玉米光合特性的异同。结果表明,随着施肥量的增加,Pn、Gs、Ci和单株叶面积都有增加趋势。间作玉米与单作玉米相比,玉米的单株叶面积表现为间作在生育前期小于单作,但在灌浆期及以后的生育时期单作下降较快,表现出间作明显大于单作;玉米叶片Pn生育前期单作较高,但生育后期间作明显高于单作。叶片光响应曲线及其拟合结果也表明,间作前期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和表观量子效率均小于单作,生育后期大于单作。本试验表明,超大宽窄行种植模式有助于玉米生育后期光合条件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不同施肥模式对夏玉米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玉米产量和生长发育影响,探讨玉米最佳机械化施肥模式,为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提供依据。连续2年在河南不同生态区进行多点试验,以‘郑单958’为材料,设置4种施肥模式,比较不同施肥模式下夏玉米产量及生长发育等。结果显示,与对照传统模式比,机械2次施肥的产量和氮肥效率均增加8.8%,穗粒数增加5.9%,千粒重增加1.2%,最终干物质增加9.8%,果穗性状也有一定幅度提高;与经验模式比,机械2次施肥的产量、干物质、果穗性状、氮肥效率等指标与之接近。由此得出,机械2次施肥是较理想的玉米机械化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6.
文建平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36):188-193
为客观评价早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效果,2008—2012年在江西省吉安市13个县(市、区),以早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测土配方施肥、常规施肥、空白不施肥3个处理,研究了施肥模式对早稻经济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主要经济性状上,测土配方施肥处理比常规施肥处理和空白处理具有明显优势(空白处理区的结实率除外);测土配方施肥处理产量最高,平均达到7020.2 kg/km2,比常规施肥处理和空白处理分别平均增产463.8 kg/km2、2723.8 kg/km2;测土配方施肥处理经济效益最好,平均达到13308.2元/km2,比常规施肥处理和空白处理分别平均增收849.6元/km2、4056.0元/km2。在本试验条件下,测土配方施肥模式为最佳施肥模式,更适合当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滇西北马铃薯不同栽培模式下产量及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2016年在云南丽江太安乡进行马铃薯平播后起垄、侧膜覆盖、覆膜覆土和大垄双行4种不同栽培模式比较试验,对马铃薯产量和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筛选适宜的马铃薯轻简高效抗旱栽培模式。3年试验结果表明侧膜覆盖平均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大;从节省劳动力方面,平播后起垄是该区域最佳轻简高效抗旱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8.
不同灌溉施肥方式对春玉米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明确不同灌溉施肥方式在春玉米上的应用效果,以‘郑单958’玉米品种为试材,设置了4种灌溉施肥方式(雨养玉米、常规灌溉施肥、滴灌施肥、1/2滴灌施肥),研究其对春玉米株高、茎粗、根系、产量及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自然降雨条件下,滴灌施肥方式可明显促进根系生长发育,对玉米前期的地上部生长发育有较大作用;施肥总量一致的前提下,采用滴灌施肥有利于保障玉米的有效成穗,增加穗粒数,从而提高产量。生育期灌水675 m3/hm2的滴灌施肥模式,较常规灌溉施肥方式节省灌水50%前提下,产量达11310 kg/hm2,提高420 kg/hm2;水分生产效率2.2 kg/m3,提高0.26 kg/m3。因此,滴灌施肥技术在春玉米上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可在有条件的地方大面积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9.
针对苜蓿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农业产能和经济收益,本研究提出并初步阐述了苜蓿-玉米-小黑麦草粮兼顾型种植模式,通过裂区试验设计,以苜蓿种植行数为主处理,以玉米/小黑麦种植行数为副处理,探讨3种作物不同的种植搭配方式对产量和经济收益的影响,并试图通过产量分析简单阐明不同作物的竞争关系。结果表明:苜蓿5行,玉米2行,小黑麦4行的种植模式下3种作物的时空搭配最为合理,利于作物间互相促进,尽量减少种间竞争带来的损失,产量和经济收益最佳。  相似文献   

10.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生理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贵州优质高产玉米PZH-15为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分析了免耕、秸秆覆盖翻耕和覆膜翻耕3种耕作方式对玉米生理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肥料用量条件下,秸秆覆盖和薄膜覆膜对玉米生长发育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能显著增加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势,增强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和根系活力,同时玉米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等与最终籽粒产量呈正相关;秸秆覆盖比免耕全生育期平均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增加7.1%,籽粒产量增加15.3%,薄膜覆膜分别比免耕和翻耕残茬覆盖全生育期平均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增加20.1% 和12.1%,最终籽粒产量增加26.8%和10.1%,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1.
试验表明,种植鲜食糯玉米采用方块营养土薄膜保温育苗带土定向移栽的全膜覆盖栽培比露地直播鲜穗平均单产增加47.79%;其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排名第一。它能提早播种季节,错开销售旺季和延长供应季节,增加鲜穗产量,提高经济效益,为农民开辟了一条创收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施氮对春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试验,研究施氮对春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对春玉米经济性状、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不同,各处理间产量差异极显著,以施氮量150kg/hm2的处理表现最佳;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随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氮肥的农学效率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单位面积玉米产量和施氮量具有显著的回归关系,最高产量施氮量是:N161.9kg/hm2,最高产量为8351.9kg/hm2;最佳产量施氮量为:N144.7kg/hm2,最佳产量8324.1kg/hm2。  相似文献   

13.
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研究现状及评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概括总结了近70年来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状况,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特性、作物生长发育状况、产量与效益的影响的研究动态,评述了保护性耕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国的保护性耕作研究应该重视机具配套、适地适法、杂草防除,并深入研究不同地区应用保护性耕作后土壤特性的变化和产量效应,建立适合当地的保护性耕作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14.
青贮玉米有整株青贮和粮饲兼用两种主要利用方式,一些通过审定的青贮玉米品种具有生物产量和子粒产量均较高的特点,而实现经济效益最优最终决定青贮玉米的推广和应用价值。以京科青贮516和农大108两个玉米品种在不同密度条件下的乳熟期整株产量、完熟期子粒产量以及经济效益差异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有关的分析与研究,综合比较,整株青贮经济效益要高于收获子粒,京科青贮516在60000株/hm2密度乳熟期生物产量、成熟期子粒产量均最高,不同收获期的所有组合中经济效益居第1位和第2位,乳熟期效益为7113.9元/hm2,完熟期效益为6947.7元/hm2,对乳熟期和完熟期的经济效益值进行成对数据t测验,t=1.775,t0.05=2.571,t  相似文献   

15.
一次性施肥对春玉米产量和环境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采用田间试验,比较了农民习惯施肥、一炮轰和缓释一次施肥3种施肥措施对玉米产量和土壤残留NO3-N以及氮素表观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的产量没有显著差异,添加包膜尿素氮肥利用率提高;与播前相比,玉米收获后对照、农民习惯、一炮轰、缓释一次施肥0-90cm土壤剖面NO3-N残留量在低肥力土壤(新立城试验点)的增加量分别为-17.5,104.5,55.7,29.3 kg N/hm2,而在高肥力土壤(布海试验点)都表现为负增长,分别为-44.3,-12.8,-57.2,-51.7 kg N/hm2。农民习惯、一炮轰、缓释一次施肥处理全生育期的氮素表观损失在低肥力点分别为-83,-12,22 kg N/hm2,在高肥力点为172,119,157 kg N/hm2。增加氮肥用量氮素表观损失增加,添加部分缓释氮肥的一次性施肥可以减少收获后土壤剖面NO3-N增量。  相似文献   

16.
玉米农田耕层现状、存在问题及合理耕层构建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针对农田耕层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耕层变薄犁底层增厚,有机质减少地力下降地表裸露水(风)蚀严重等3个方面,分析农田土壤退化及不合理耕层形成的原因,通过总结前人研究结果,明确耕层构造的概念及类型,结合笔者多年研究提出“苗带紧行间松”合理耕层的概念及建立合理耕层构造的重要意义,以期为东北黑土保育、持续高效耕作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一定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施氮量对不同品种春玉米穗位叶蔗糖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高淀粉玉米、糯玉米和甜玉米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氮肥施用量对春玉米穗位叶蔗糖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春玉米穗位叶的蔗糖含量、光合速率以吐丝后7d最高,随灌浆进程的推进,呈逐渐降低的趋势,氮肥处理之间差异明显,不同品种对氮素反应不同。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与光合速率变化基本一致。春玉米吐丝后穗位叶中蔗糖合成酶活性呈单峰曲线变化,在吐丝后28d活性最高(但各品种N0处理在吐丝后21d活性最高),35d以后迅速下降。品种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5-氨基乙酰丙酸(5-aminolevulinic acid,ALA)对不同密度春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以中单909为材料,在玉米9展叶时期叶面喷施100mg/L ALA,以喷施等量清水为对照,在大田条件下研究ALA对不同密度春玉米群体(45 000、75 000、105 000株/hm 2)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ALA处理下,玉米45 000和75 000株/hm 2密度群体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9.7%和4.9%,75 000株/hm 2密度群体千粒重和收获期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3.7%和4.3%,花后叶面积指数平均增加6.8%,SPAD值比对照分别平均增加2.5%,净光合速率平均比对照高15.7%。综上所述,ALA处理改善了大田玉米的群体结构,延缓了叶片衰老进程,提高了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进而提高了玉米单产水平,因此可作为东北春玉米高产稳产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9.
耕作方法、密度及施氮量对春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贾倩  齐华  吴亚男  刘明  于吉琳 《作物杂志》2012,28(4):134-138
以先玉335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垄作方法、种植密度及施氮量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耕法中,产量依平播垄管、垄播垄管、平播平管次序递减,与平播平管产量相比,平播垄管与垄播垄管分别增产了34.22%和32.80%;在试验设置的密度区间内,呈现种植密度愈大产量愈低的变化趋势;氮肥用量在112.5kg/hm2和225kg/hm2时,可以获得较高产量,不施氮和施氮量过大都会使产量降低。耕作方法、密度与氮肥可有效调控玉米的干物质积累动态,耕作方法配合适宜的密度与氮肥是确保合理干物质积累量动态的前提,也是高产形成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0.
晋西北沙区玉米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及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骏  刘爽  刘勇 《中国农学通报》2016,32(14):152-158
旨在通过试验研究,为晋西北半干旱区适宜的农田耕作管理方式提出建议。通过对土壤容重、土壤田间持水量、饱和含水量、剖面土壤含水量以及玉米产量的测定分析,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耕作不覆盖(CT),在0~5 cm土层深度,免耕秸秆覆盖(NTS)可以显著降低土壤容重,传统耕作喷洒固沙保水剂(CTA)和传统耕作塑料地膜覆盖(CTF)对降低土壤容重也有一定效果;NTS处理可以提高0~10 cm土层的田间持水量,CTA处理对田间持水量的变化有一定的稳定作用,CTF处理对田间持水量的影响较为不利;不同耕作处理的饱和含水量变化与田间持水量变化相似,NTS处理具有较好的饱和含水能力,而CTF处理饱和含水能力最弱;在10~50 cm土层,CTF处理的土壤含水量最高,CTA处理较高,生长期内NTS处理土壤含水量变化较稳定;经济效益为CTF>CTA>CT>NTS。该研究表明,CTA处理可以作为晋西北半干旱区较适宜的耕作方式来长期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