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豇豆枯萎病抗病性鉴定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寻找豇豆抗枯萎病的抗病材料及其准确有效的抗病性鉴定方法,对胚根接种法和剪根接种法进行了分析比较,对广东省常种的28个豇豆品种(系)进行了抗性鉴定.结果表明:(1)苗期剪根接种法最适宜进行豇豆品种抗性鉴定,该法发病快,方法简单、有效;(2)从28份豇豆品种(系)中鉴定出抗病材料3份,中抗材料12份,感病材料8份,高感材料5份,其中“丰产二号”为优质最抗枯萎病的品种.  相似文献   

2.
黄瓜灰霉病苗期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在苗期进行不同接种温度、接种浓度等试验,确立了黄瓜灰霉病苗期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技术,结果认为,苗期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接种方法,采用第一真叶期喷雾接种法,接种及发病最适温度为20℃左右,接种浓度为105-106孢子/ml,接种后饱和湿度下应保持48h以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鉴定大白菜菌核病抗病性的简易方法,为大白菜抗菌核病育种提供借鉴。【方法】以大白菜菌核病样病原菌为接种体,选用抗病品种15S261和15S94、耐病品种14S474和14S265及感病品种14S406、15S64和17S20为试验材料,对大白菜离体叶片和活体幼苗进行抗病性鉴定,并对离体叶片的接种时期、发病温度、接种部位及活体幼苗的接种时期、接种量进行比较,最后利用离体叶片接种法对89份大白菜种质资源进行菌核病抗病性鉴定。【结果】大白菜离体叶片抗病性鉴定的最适接种苗龄为4叶期,最适宜接种部位为叶片正面,最佳发病温度为25℃;活体幼苗抗病性鉴定的最适接种量为直径5 mm的菌丝琼脂块,最适接种苗龄为3叶期。在89份被鉴定的大白菜种质材料中,23份材料表现抗病,38份材料表现耐病,21份材料表现感病,7份材料表现高感。【结论】离体和活体菌丝琼脂块接种方法均能准确鉴定出大白菜的抗病性,其中离体菌丝琼脂块法更经济适用;大白菜种质资源中存在着抗病和耐病材料,可用于抗(耐)菌核病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蓖麻枯萎病的抗病性鉴定方法研究可以看出 ,以菌土法发病重 ,接菌效果好 ,可用于品种资源的抗病性鉴定。通过不同品种资源对蓖麻枯萎病的抗病资源筛选可以看出 ,品种间发病有明显差异 ,可通过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防治蓖麻枯萎病  相似文献   

5.
用早疫病菌粗毒素在种子发芽期鉴定番茄品种的抗病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8个番茄品种分别在种子发芽期用番茄早疫病粗毒素和在苗期用病原菌孢子人工接种进行了抗性鉴定和抗性植株筛选。结果表明,不同番茄品种对粗毒素的抗性与对病原菌的抗病性明显相关,用粗毒素鉴定的成活率与用病原菌孢子接种鉴定的病情指数的相关系数为r=-0.845,其绝对值大于r0.01=0.834,达极显著水平。用粗毒素筛选出的抗性植株经人工接种病原菌孢子进行抗病性鉴定表明均属抗病。因此,可用致病毒素在种子发芽期进行抗病性鉴定和抗病植株的筛选。  相似文献   

6.
野油菜黄单胞菌野油菜致病变种(Xanthomona campestris pv.campestris)(简称Xcc)是十字花科作物黑腐病的病原菌。试验采用两种接种方法、4种接种浓度、4个不同时期的苗龄,研究了耐热、秋冬、晚薹3个不同类型的萝卜品种的黑腐病发病条件,建立了优化的萝卜黑腐病苗期人工接种鉴定方法。结果表明:苗期抗病性鉴定最适在25~30℃条件下,用5~6叶期苗龄幼苗,以1.0×108cfu/mL菌种浓度喷雾接种。利用该鉴定方法,对萝卜42份种质资源进行了抗病性鉴定和分级,其中有6份材料表现为抗病,18份表现为抗性中等,其余18份均表现不抗病。  相似文献   

7.
黄瓜霜霉病人工接种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1979至1983年的人工接种技术研究,已经显示离体叶培养保存菌源法是黄瓜霜霉病菌菌源保存的新方法。离体叶培养法是用病菌孢子囊悬液接种黄瓜离体叶,而后保湿培养。此法比目前国内外沿用的盆栽幼苗不断接种保存菌源法,病斑形成快,孢子囊产量大,保存期可延至1~2个月。基本解决了菌源保存和试材长期观察的问题。试验研究出利用离体叶定点接种和子叶注射接种,进行抗病性鉴定的方法,这两种方法的抗病性鉴定结果,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不同品种的抗病性可分成高抗、抗病、中抗、感病和高感等五级,与自然情况下的抗病性反应基本相符。为黄瓜霜霉病抗病性育种苗期初筛提供了简便易行、快速和较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根据不同接种方法、温度、苗龄及接种物浓度对甘蓝苗期抗病性表现的影响,并与成株期抗病性比较,筛选出一套在甘蓝3~4叶期,保温24小时,用每毫升含10~8个细菌的悬浮液,喷雾接种,再保湿24小时,在25℃条件下培养12天,调查发病程度的快速、准确反映成株期抗病性的甘蓝黑腐病苗期抗病性鉴定方法。用此方法对4个单位11份甘蓝材料鉴定结果,75—01具有对黑腐病的高度抗病性。  相似文献   

9.
对具有不同抗性水平的3个西瓜品种进行了离体叶人工接种炭疽病抗性鉴定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离体叶与幼苗人工接种同样能够真实地反映西瓜品种固有的抗病性,且能节省菌液、劳力、试材和费用,并对环境条件更易控制,简便易行,可以广泛采用。该法用注射器悬滴接种,菌液浓度为1×10^6孢子/mL。接种叶片的叶龄为15~20d,接种后3d开始发病。第6d调查统计病情指数。品种抗病性可以用平均病斑直径(AD),[AD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优化苗期抗病性鉴定方法及评价,研究陆地棉种质资源对枯萎病尖孢镰刀菌萎蔫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Momordicae)7号生理小种的抗病性,为棉花抗病育种提供基础抗源。【方法】以265份陆地棉为材料,利用伤根灌菌液法于室内进行棉花苗期枯萎病抗性鉴定,以新疆材料军棉1号为感病对照品种,调查记录病级,以相对病情指数作为评价抗性类型指标。【结果】无免疫(I)枯萎病的品种(系),具有高抗(HR)特性的品种(系)5份,抗病(R)特性的品种(系)78份、耐病(T)特性的品种(系)130份、感病(S)特性的品种(系)材料52份,占枯萎病抗性鉴定品种(系)总数的百分比分别为1.9%、29.4%、49.1%和19.6%。【结论】耐枯萎病的品种(系)最多,具抗病性品种(系)次之。  相似文献   

11.
甘蓝枯萎病是由镰刀(Fusarium oxysporum f.sp.Conglutinans)引起的土传病害,属于中国新发病害,近年来已发展成为中国北部夏秋甘蓝生产区的毁灭性病害,并且发病地域逐年扩大.抗病品种的使用是目前减少甘蓝枯萎病损失的最有效方法.而探索高效的甘蓝抗枯萎病鉴定方法以准确鉴定甘蓝种质资源的相应抗性基因是抗病育种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在前期病原物分离和鉴定工作的基础上,采用来源于山西寿阳的强致病力株GLHW1作为病原,通过混合因.子设计方法系统分析了3个接种方法,3个接种浓度及2个接种时期的接种效率及不同因素间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3个因素对接种效果的重要性影响依次为接种方法>接种浓度>接种时期,推荐给甘蓝育种者的接种程序是:在3叶l心期,将幼苗的根系浸入1x106cfu/ml抱子悬浮液中15 min.  相似文献   

12.
棉花抗枯、黄萎病育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棉花抗枯、黄萎病育种技术,选育棉花抗枯、黄萎病的多抗性新品种。【方法】试验采用致病力强的菌种,培养备制成棉枯萎病棉籽粉载菌体和棉黄萎病孢子悬浮液,研究不同菌量、不同接菌方法、致病温度因素、病圃接菌选择及多抗病性育种选择技术指标。【结果】播前土壤接棉枯萎病菌棉籽粉载菌体,棉苗2片真叶时,伤根接黄萎病菌孢子悬浮液,盖膜保温诱导发病,淘汰感病群体及感病个体。大田病圃是在重病地接种发病棉杆,移栽时再用棉黄萎病菌孢子悬浮液沾根,发病高峰淘汰棉枯、黄萎病感病群体及感病个体,结合丰产、优质性状的遗传选择,培育出抗病棉花品种。【结论】该项技术是在研究棉花苗期诱导抗性和大田病圃筛选相结合构建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为测试尖镰孢菌CS-20防治苗期黄瓜枯萎病的效果,将尖镰孢菌CS-20与致病菌先后接种在黄瓜幼苗上,从接种浓度和作用时间两个方面对其防治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作用时间为11 d、接种浓度为4×106cfu/mL时,尖镰孢菌CS-20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
大白菜抗软腐病接种鉴定及抗源筛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主要研究了大白菜苗龄、接种体浓度以及保湿条件对接种软腐病菌的影响,得出大白菜软腐病苗期接种鉴定的适宜条件是:苗龄5~7叶,接种浓度为3×10^8+/ml,保湿条件为相对湿度90%以上,利用该鉴定方法对20份大白菜资源进行苗期抗病性筛选,得出抗病材料1份,中抗材料7份。  相似文献   

15.
不结球白菜品种(株系)对炭疽病抗性的鉴定与筛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报道不结球白菜对炭疽病 (Colletotrichumhigginsianum) 抗性的苗期鉴定方法和抗病品种 (株系 )的筛选结果。在 2片真叶期 ,以 1× 10 6个·mL-1孢子浓度喷雾接种 ,2 5℃、RH >10 0 %保湿 2 4h ,2 5℃光照培育 7d ,可快速地将不同抗性的品种 (株系 )鉴别出来。用该方法所获得的品种 (株系 )抗性鉴定结果与田间苗期 (5片真叶期 )和成株期抗性鉴定结果基本一致。将该方法与田间抗性鉴定相结合 ,从 2 6个品种 (株系 )中筛选出 4个高抗材料 ,可供生产上使用或作为抗病育种的抗源材料  相似文献   

16.
西瓜品种抗枯萎病鉴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培养液中,西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niveum)产生以镰刀菌酸为主的致萎物质,用50%的枯萎病菌培养滤液浸苗88小时,对不同西瓜品种致萎力的差异情况与品种在病圃中的抗病性表现基本一致。 受枯萎病菌侵染以前,11个西瓜品种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差异极小,酶带数及颜色深浅相同。接种枯萎病菌以后,感病品种比抗病品种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活性增强,酶带数增加1-2条。同工酶谱中E#-1、E#-7酶带或E#-1酶带的出现与否,是鉴别西瓜品种抗枯萎病的一个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7.
哈茨木霉T2-16代谢产物诱导豇豆幼苗抗枯萎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木霉代谢产物对植物病害的拮抗机制,用哈茨木霉T2-16菌株发酵代谢产物对豇豆种子进行了浸种处理,并在温室条件下于幼苗期注射法接种枯萎病菌,结果表明,该代谢产物可诱导豇豆幼苗产生对枯萎病的获得抗性.其叶片中的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均增强,并在某一时段显著高于未经木霉代谢产物浸种的对照,枯萎病发病率也极显著低于对照,对该病的防效可达73.6%.  相似文献   

18.
两个抗镰刀菌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 Schl.f.sp.tracheiphilum)的长豇豆品种“猪肠豆”和“珠燕”分别与感病品种“红嘴燕”及“四季青”进行正、反杂交及回交。用分离自广州地区的5个长豇豆枯萎病菌株的混合孢子液进行苗期人工接种鉴定,测定亲本F_1、F_2及回交群体的抗病性。遗传分析的结果表明:“猪肠豆”与“珠燕”这两个抗源品种对枯萎病的抗性均受一个显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植物源抗病促生剂诱导后西瓜苗的生长和抗枯萎病情况,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0、2、5、10、15、20 g/L植物源抗病促生剂对枯萎病病情指数、西瓜苗生物量、抗病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源抗病促生剂诱导浓度在2~20 g/L时,西瓜枯萎病的相对防效为5.54%~22.21%;与喷清水处理相比,西瓜苗鲜重提高31.76%~56.76%,株高增幅0.76%~19.74%;西瓜苗中丙二醛(MDA)含量和氧自由基(O2.-)产生速率降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升高,差异均达显著水平。综合分析,当施用浓度为10~15 g/L时,植物源抗病促生剂对西瓜苗的抗病促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