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红色蝴蝶兰花性状遗传规律,解决国内蝴蝶兰主流品种‘大辣椒’易患煤污病的问题,以‘大辣椒’(Phalaenopsis‘Big chili’)和‘0436’(P.‘Red swan’)为亲本,进行正反交。研究结果表明:(1)蝴蝶兰‘大辣椒’和‘0436’正反交后代花色性状出现了显著的分离,花底色玫红色的深度出现了梯度变化,正反交后代的分离规律基本一致。花底色应是由多对基因控制的复杂遗传,且红色由显性基因控制,显性基因越多,花色越深。(2)蝴蝶兰花心颜色、花纹颜色和叶片性状可能为显性遗传。‘大辣椒’和‘0436’正反交后代的花心颜色、花瓣纹路、花期和叶片性状表现均倾向于‘0436’,可有效解决‘大辣椒’叶片易患煤污病的问题,杂交后代因分泌蜜露造成的煤污病发病率降低至25%以下。(3)‘大辣椒’和‘0436’正反交后代的花径、花朵数和花序长度平均值均低于双亲,中亲或超亲优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孔霞  任羽  孙玲燕  张志群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21):7168-7178
为了研究蝴蝶兰观赏性状遗传现象,以2个蝴蝶兰品种P7和P19为亲本,进行正反交,对亲本及其F1代的9个观赏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表明:杂交后代的冠幅、花梗长、花序长、花朵纵径、唇瓣颜色5个数量性状与其双亲比较,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衰退现象,其平均值均较中亲值有所下降,分别相当于中亲值的98.00%,82.73%,96.97%,99.69%和92.45%,但都有超亲个体存在;而在分枝数、单枝花朵数、总花朵数、花朵横径、花瓣颜色5个性状的遗传上表现出较强的超亲优势,尤其是在总花朵数和花色上,正反杂交组合的总平均值分别占中亲值的127.87%和113.00%;在花色上,花瓣和唇瓣的颜色正反交后代的颜色呈梯度分布,正反交均出现双亲没有的花色类型;杂交后代的9个数量性状变化幅度较大,有利于针对不同育种目标选择不同的后代个体;在花色遗传上,紫红色花亲本的花色遗传能力更强,这些性状的分离特征和遗传表现将为蝴蝶兰育种亲本的选配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蝴蝶兰‘大辣椒’和‘0436’杂交后代花部性状分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红色蝴蝶兰花性状遗传规律,解决国内蝴蝶兰主流品种‘大辣椒’易患煤污病的问题,以‘大辣椒’(Phalaenopsis‘Big chili’)和‘0436’(P.‘Red swan’)为亲本,进行正反交。研究结果表明:(1)蝴蝶兰‘大辣椒’和‘0436’正反交后代花色性状出现了显著的分离,花底色玫红色的深度出现了梯度变化,正反交后代的分离规律基本一致。花底色应是由多对基因控制的复杂遗传,且红色由显性基因控制,显性基因越多,花色越深。(2)蝴蝶兰花心颜色、花纹颜色和叶片性状可能为显性遗传。‘大辣椒’和‘0436’正反交后代的花心颜色、花瓣纹路、花期和叶片性状表现均倾向于‘0436’,可有效解决‘大辣椒’叶片易患煤污病的问题,杂交后代因分泌蜜露造成的煤污病发病率降低至25%以下。(3)‘大辣椒’和‘0436’正反交后代的花径、花朵数和花序长度平均值均低于双亲,中亲或超亲优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百合杂交后代重要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以亚洲百合品种Nello、Benfica和野生种大花卷丹杂交获得的210株F_1群体为研究对象,对亲本和F_1植株株高、叶部性状和花部性状等共13个表型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杂种F_1的株高、叶长和内、外花被片长表现出减小趋势;杂种F_1平均花朵数量、花朵直径、叶宽、叶片数和内、外花被片宽分别占中亲值的116.2%,118.6%,115.2%,106.4%,113.9%,122.3%,表现出一定的杂交优势,但2个杂交组合杂种优势不同;株高、叶长、叶宽、叶片数量和花朵数量变异系数较大,均达15%以上,具有丰富的变异性。杂交F_1花色分布比较集中,多呈现不同深浅的橙色,也有少量黄色个体;2个杂交后代群体在斑点性状上发生了分离,斑点分离比(无斑∶有斑)分别为47∶78和24∶61,且有斑个体之间斑点数量不同;F_1花型多为碗型,表现出偏母性遗传的特点;各性状之间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Nello、Benfica和大花卷丹杂交F_1表型性状发生广泛分离,并且出现大量超亲和低亲个体,有利于选择大花、多花、矮生的优良单株。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百合杂交后代表型性状的分离和遗传变异规律,本研究以亚洲百合‘Renoir’和兰州百合杂交获得的F_1代群体为研究对象,对株高、花朵数量和花色等11个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杂交F_1代群体表型性状变异广泛,变异系数范围为9.86%~79.38%,其中花朵数量和株高的变异程度最高,并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其余性状表现为趋中变异。除花朵数量外,各性状均呈连续性较好的正态分布,符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特征。9个数量性状中有20对性状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F_1代群体的花色表现为不同深浅的粉色、橙粉色和黄色。色素成分的遗传分析发现花青苷的有无为单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类胡萝卜素则由多基因控制。子代花被片上均具突起状斑点,斑点数量不同,可能受多个基因共同调控。本研究对挖掘控制百合表型性状的优良基因及新品种选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枣杂交后代叶片表型性状的遗传规律及遗传倾向,以枣和酸枣的杂交群体为试验材料,参照《中国枣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对‘JMS2’和‘邢16’杂交F1代叶表型7个描述型性状和13个数值型性状进行数据采集、整理及叶片遗传规律分析。结果表明:‘JMS2’ב邢16’及168个后代的叶片表型性状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分离,其中叶片颜色的分离程度较小,叶片状态、叶基形状、叶缘形状和枣吊针刺出现较高程度的分离,叶片状态受父本影响较大,叶形和叶尖形状受母本影响较大,且叶缘形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叶形和叶色遗传多样性较其他性状更为丰富。13个数值型性状变异系数分布在10.10%~37.58%,其中叶柄面积和锯齿宽度的变异幅度大,遗传信息相对丰富。13个数值型性状中除锯齿宽度和叶柄周长外,各性状均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且除叶柄指数、锯齿宽度和锯齿数外,其他性状均表现偏小遗传,叶柄面积和叶柄周长受父本影响。经主成分分析,13个性状被简化成叶片大小,叶柄指数和叶柄面积,叶柄长和叶柄宽,叶片形状4个因子。聚类分析显示,该组合杂交后代叶片受父本影响较大。本研究将为杂交后代的早期鉴定,加快育种进...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研究蝴蝶兰观赏性状遗传规律,优化杂交亲本,更加高效的培育高品质的蝴蝶兰新品种。[方法]以5份大红花蝴蝶兰为材料,设计了3组正反交杂交组合,并对杂种后代花底色、花径、花朵数、花梗高度、植株冠幅等主要观赏性状进行了观测分析。[结果]结果表明,3个组合正反交杂种后代,花底色、花朵数、花梗高度等性状杂种优势明显,在花色上出现了亲本没有的花斑变化,正反交分离表现明显不同,深紫红色大红花作为母本时,获得深色杂种后代的几率更高;3个杂交组合正反交杂种后代花径分离表现不尽相同,‘T’和‘R’组合正反交杂种后代花径则表现超亲优势,而‘133’和‘62’,‘J’和‘62’正反交则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衰退现象,当母本花径较大时,杂种后代花径总体较大,但获得超亲花径的比例低;3个组合正反交植株冠幅均表现一定程度的衰退现象。[结论]该研究结果初步阐明大红花杂种后代主要观赏性状的分离表现,为蝴蝶兰育种亲本的选配和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根据80个爆裂玉米自交系数量性状的表现估算了它们之间的遗传距离及它们之间随机组配的67个杂交组合F_1代小区产量、爆粒率和膨胀倍数的杂种优势。相关和回归分析表明,F_1代产量的成分照优势与其双亲之间的遗传距离呈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而F_1代品质特性爆粒率和膨胀倍数的对照优势与其双亲之间的遗传距离无确定性关系。因此,可以根据亲本间数量性状的综合遗传差异——遗传距离预测爆裂玉米杂种一代产量优势。  相似文献   

9.
对引自德国的品种‘16亲10188’、大穗抗病种质‘YB’等2个小麦种质的育种特性进行初步鉴定。利用西南麦区主栽品种和地方品种分别与其杂交组配,并对其F1代及其亲本进行产量、抗病相关性状的调查。‘16亲10188’具有矮秆、多粒、抗条锈病、抗白粉病的特性,在F1组合中,其矮秆表现为部分显性,高穗粒数表现为隐形或部分显性,条锈病抗性表现为显性,白粉病抗性表现为隐性;‘YB’为大穗、寡分蘖、抗条锈病、抗白粉病材料,其长穗表现为部分显性,寡分蘖表现为隐性,穗粒数、粒重性状在F1中表现为杂种优势,抗白粉病表现为隐性。‘16亲10188’的降秆、条锈病抗性在育种中可以进行早代选择,高穗粒数、抗白粉病性状可以在高代系群体中进行选择;‘YB’的F1组合在产量上表现出显著的杂种优势,可作为杂交小麦育种的优良亲本。  相似文献   

10.
棉花表型性状基因的SSR标记定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以两个陆地棉多标记基因系T582和T586,以及杂交获得的F_1、F_2及F_3代作为试验材料,利用11对SSR引物对F_2群体的120个单株的DNA样品进行多态性分析,并利用F_2和F_3群体对F_2群体对应单株的13个表型性状进行基因型的判定,结果得到了3个与表型性状基因连锁的SSR标记,分别是红茎基因(R_1)与J178连锁、遗传距离为24.9cM,簇生铃基因(CL_1)与J236连锁,遗传距离为46.0cM,茸毛基因(T_1)与J252连锁,遗传距离为28.5cM,其中R_1、CL_1、J178和J236在同一连锁群上。红茎和植株茸毛是具有抗虫性能的形态性状,用SSR标记这些性状将有助于提高育种家的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1.
以1979柱花草(S.guianensis TPRC1979)为母本、品45柱花草(S.guianensis TPRCR273)为父本杂交,F1杂种自交获得202株F2代分离群体,对此柱花草家系的形态学性状、农艺学性状及营养成分含量变化进行分析,以此探究该家系内各个性状的遗传特性及其遗传规律。结果表明:柱花草花色遗传可能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黄花对白花为显性性状;F2代出现了亲本及F1没有的斜倚型,其中直立型87株(43.07%),斜倚型115株(56.93%);农艺学性状平均变异系数为20%,变异最大的是鲜重(46.19%)和干重(44.84%),变异系数最小的为叶长(8.31%);营养成分含量变异系数排前3位的为粗脂肪钙磷。F_2代群体的形态学性状、农艺学性状和营养成分含量的各个性状都有不同的变异,符合数量性状遗传特点,能为后续柱花草遗传图谱构建和QTL定位提供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青椒单果重、果长、果宽和果肉厚等4个果实性状的遗传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4个果实性状的Vg/Vs比值均大,说明这些性状受基因加性效应影响大.一般配合力较高的亲本参与的组合,其F_1在这一性状上的实测值也较高.各性状配合力总效应值与实测值呈极显著的正相关.②4个果实性状的狭义遗传力较高,因此这4个性状的变异,大部分可固定遗传给后代,由F_1表现可以预测F_2表现的趋势.③4个果实性状的亲子间呈显著正相关,可根据双亲的平均值(MP)推断F_1相应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大豆种间杂交产量性状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我们用野生、半野生大豆与不同类型的栽培大豆杂交,共计10个组合.研究了杂种后代农艺性状的变异、遗传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F_1;除百粒重外其它性状均有明显的杂种优势.F_2、F_3、F_4分离相当复杂,并出现许多超高亲单株和品系,其中最主要的产量性状为株高、主茎节数、每株荚数和粒数.这些性状变异幅度大,遗传力高,并与产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有些组合百粒重与产量相关也比较明显.据我们研究,可以通过双亲百粒重预测其后代百粒重的大小,其公式为:(P_1P_2)~1/2(几何平均数)≤F_1(百粒重)<(1/2)(P_1+P_2)算术平均数.F_1与F_2,F_2与F_3百粒重之间关系密切,相关系数分别为O.9450、0.763l.这样,在F_l就可以选择百粒重.在高产×高产的组合中,后代分离高产单株和品系的机率大,实际产量也高,因此,可以早代淘汰组合.随着世代的增加,一些主要的农艺性状有明显的进化趋势,茎变粗,半直立、直立类型增多,F_2种皮分离出所有栽培大豆颜色(黄、黑、青、褐、双)及一系列的过渡色,还发现新的狸色,反映出大豆种皮色的进化历程.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不同花色的观赏向日葵杂交后代主要观赏性状的遗传规律,分别以舌状花黄色和白色的观赏向日葵为父母本进行正反交,F1自交,获得F2花色分离群体,分析2个群体后代花色及柱头色分离情况,并对株高、盘径、叶片数、舌状花瓣数、分枝数、柱头色及舌状花瓣色等7个性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2个群体杂交后代F1舌状花均为黄色,F2均分离出4种花色,表明亲本黄色由多基因控制,属于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F1的柱头均为紫色,F2分离出绿色和紫色,分离比例约为1:3,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柱头紫色是由独立等位基因控制的,属于质量性状,柱头紫色对绿色是完全显性;2个群体中超亲分离现象一致,其中分枝数和叶片数高于亲本范围,舌状花瓣数低于亲本范围,存在超亲分离现象;在中亲优势分析中,YW比WY群体中亲优势明显;F2性状相关性表现基本一致,株高与花瓣数、分枝数和叶片数,盘径与花瓣数和分枝数,花瓣数与叶片数和分枝数,分枝数与叶片数,花色与柱头色之间均呈极显著相关性。通过对不同花色杂交后代重要观赏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探讨,为观赏向日葵的育种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华山新麦草与‘7182’杂交获得的抗条锈病新种质‘H1684’进行遗传分析,明确‘H1684’含有的抗病基因遗传特点。本研究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对‘H1684’含有的外源染色体片段进行鉴定,并以‘H1684’、感病对照‘铭贤169’及其杂交后代F_1、F_2、F_(2:3)和BC1群体为材料,采用10个条锈菌生理小种CYR-23、CYR25、CYR27、CYR28、CYR29、CYR30、CYR31、CYR32、CYR33和CYR34对供试群体进行苗期抗条锈性鉴定,分析抗病基因的遗传规律。GISH分析表明‘H1684’含有来自于华山新麦草的长染色体片段,为华山新麦草易位系。抗病性鉴定表明:‘H1684’在苗期对10个条锈菌生理小种均表现免疫或高抗。‘H1684’对CYR33和CYR34的抗病性都是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华山新麦草易位系‘H1684’对中国目前流行的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具有良好的抗病性,可以作为抗源在中国小麦抗条锈病育种中应用。  相似文献   

16.
大豆种间杂交质量性状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莹 《华北农学报》1991,6(4):36-42
对大豆种间杂交后代质量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脐形、粒形两个性状最易稳定,可进行早代选择.花色、茸毛色、脐色、泥膜等性状的遗传,F_1有明显的显隐性关系,F_2基本分离为3∶1的比例,受单基因控制,但有些组合出现9∶7、13∶3的比率,说明有两对基因影响这些性状,且有互补或抑制基因存在.结荚习性和叶形是典型的生态性状,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但叶形从尖叶到圆叶,植株从匍匐到直立均有各种过渡类型.并且呈连续分布,又表现数量性状的特征,特别是种皮色的分离更为复杂.因此,可以说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主要取决于分级标准.分级标准越细,类型越多,越接近实际.  相似文献   

17.
徐宗俦  冯明友 《种子》1991,(5):51-52
农作物的杂种优势主要表现在F_1代,F_2代各性状较之F_1代有较大衰减,正是人们常说的F_2代性状“疯狂分离”所致。有分离必然有重组,分离正为人们定向选择优异重组类型提供了丰富的选择对象。多数经济性状在低世代的选择有逐代改进的效果。对于杂交水稻定向定型系统选育在水稻育种中的地位,我们曾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利用SNP标记对‘白糖罂’ב禾虾串’、‘禾虾串’ב白糖罂’及‘白糖罂’ב无核荔’3个荔枝杂交组合F_1代共131个单株的真实性进行了鉴定。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从155个均匀分布在荔枝基因组的SNP标记中筛选出在上述杂交亲本中表现为不同纯合基因型的SNP位点;结合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技术,利用上述SNP位点对各个组合的杂交苗F_1代进行了SNP分型。SNP分型结果显示,杂种F1代的基因型呈现杂合基因型、父本纯合基因型和母本纯合基因型3类。针对‘白糖罂’ב禾虾串’、‘禾虾串’ב白糖罂’及‘白糖罂’ב无核荔’3个杂交组合,均只利用一对纯合共显性SNP标记即成功完成所有F_1代单株的鉴定,真杂种率分别为93.6%、96.8%和72.5%。SNP标记首次成功应用于荔枝3个F_1杂交群体的鉴定,为今后荔枝杂交育种中的真假杂种鉴定提供了可借鉴手段。  相似文献   

19.
冬小麦若干品质性状遗传及相关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李宗智 《作物学报》1990,16(1):8-18
F_1的沉淀值、伯尔辛克值介于双亲之间,前者以正向部分显性为主,后者以负向部分显性为主,与中亲值相关显蔟,遗传力高,表明这两个性状在杂交后代易于获得遗传进展。相反,蛋白含量在 F_1出现了各种类型的表现,很难指出以哪种遗传形式为主,与中亲值无显著相关,遗传力低,表明高蛋白育种较难。但在 F_2、F_3中各组合都出现了蛋白含  相似文献   

20.
色稻直链淀粉含量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张名位  彭仲明 《作物学报》1996,22(4):430-436
应用莫惠栋的胚乳遗传模型,以3个3~2世代设计和1个7×7双列杂交F_1代和F_2代设计研究色稻直链淀粉含量(AC)的遗传。结果表明:AC在F_1代和回交世代的正、反交之间差异显著,在F_2代正反交之间差异不显著,但出现广泛的遗传分离,证实AC是一个受三倍体核基因控制的胚乳性状,其遗传不存在细胞质效应和母体效应;模型测验符合加性——显性模型,显性作用和加性作用都重要,显性等位基因对AC起增效作用,隐性等位基因起减效作用。采用莫氏3N模型分析AC的遗传能克服以往采用Hayman 2N模型使显性度估计偏低的问题。为改良色稻AC,在杂交育种中应至少有一个亲本具有中等或低的AC,但在杂优利用中双亲最好都有中等A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