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结合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我国江西省60头肉牛样品(包括血清和血液基因组)进行了牛泰勒虫病的初步调查。结果显示,该省泰勒虫血清阳性率为100%,PCR检测阳性率28.3%。其中,环形泰勒虫(Ta)阳性率为26.7%,瑟氏泰勒虫(Tser)阳性率为15%,中华泰勒虫(Tsin)阳性率为3.3%,环形泰勒虫和瑟氏泰勒虫共同感染率为13.3%,环形泰勒虫和中华泰勒虫共同感染率为3.3%。结果表明,江西省牛泰勒虫病感染较为严重,本研究为该地区牛泰勒虫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了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2.
新疆托克逊部分地区牛环形泰勒虫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畜牧与兽医》2017,(6):117-119
为了解2014-2016年托克逊县部分地区牛环形泰勒虫病的感染情况,采用血液涂片法对托克逊县4个乡疑似牛环形泰勒虫的835例进行病原学检测,并分析各年龄段和不同地区牛环形泰勒虫的感染情况。结果表明,该疫区2014-2016年牛环形泰勒虫阳性率为49.46%(413835);4个乡均不同程度感染牛环形泰勒虫,其中伊拉湖乡牛环形泰勒虫阳性率最高,为53.80%(99/184)。不同年龄段牛环形泰勒虫感染无显著性差异。调查结果为托克逊地区环形泰勒虫病的防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新疆吐鲁番与阿勒泰地区牛梨形虫及牛无浆体的感染率和种类,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两地区随机采集的120份牛血样品进行了泰勒虫、巴贝斯虫及无浆体的病原检测,对感染率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其系统发育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牛环形泰勒虫、牛双芽巴贝斯虫及牛无浆体感染率分别为20.8%(25/120)、14.2%(17/120)和11.7%(14/120),其中28头牛感染2种~3种病原,呈混合感染。调查结果可为上述两地区泰勒虫病、巴贝斯虫病及无浆体虫病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托克逊县璃眼蜱及其携带病原情况,采用形态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璃眼蜱形态学及其携带病原牛环形泰勒虫的基因(Tams1)进行PCR扩增,鉴定和检测采自托克逊地区疑似牛体表璃眼蜱(473枚)及其携带牛环形泰勒虫的感染情况。结果表明:采集的硬蜱经形态学鉴定为小亚璃眼蜱(248枚)和亚洲璃眼蜱(225枚)。小亚璃眼蜱携带牛环形泰勒虫有20枚,阳性率为8.06%(20/248);亚洲璃眼蜱携带牛环形泰勒虫有16枚,阳性率为7.11%(16/225)。4个乡采集的璃眼蜱均有不同程度携带牛环形泰勒虫的情况,其中伊拉湖乡牛环形泰勒虫阳性率最高,为8.40%(11/131)。说明托克逊县的气候环境适合媒介蜱的孳生,是当地牛环形泰勒虫病广泛流行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用血液涂片检查结合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潍坊市104头奶牛血液样品进行了牛泰勒虫病的初步调查。结果显示该市泰勒虫血液涂片染色阳性率为15.4%,PCR检测瑟氏泰勒虫阳性率为8.7%,环形泰勒虫阳性率为20.2%,表明潍坊市牛泰勒虫病感染率较高。本研究为该地区牛泰勒虫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了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广西牛、羊群感染梨形虫情况,以及种类分布,从广西南宁、柳州、百色、河池、贺州等地区牛、羊养殖场采集抗凝血638份,抽提血液DNA组,运用套式PCR方法对梨形虫的18S rRNA进行扩增,并抽取一部分阳性样品进行测序,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5个地区梨形虫平均感染为24.76%,其中牛平均感染率为34.30%,羊平均感染为20.19%。南宁、河池、百色等地区牛平均感染率分别为40.00%、43.24%和23.86%;南宁、柳州、河池、百色、贺州等地区羊平均感染率为0、55.34%、11.48%、4.24%和23.40%。序列对比后涉及的种类有双芽巴贝斯虫、牛巴贝斯虫、环形泰勒虫、东方泰勒虫、吕氏泰勒虫,其中东方泰勒虫、吕氏泰勒虫是优势种。获得的序列与系统发育树中所有参考的种类进化树均在同一个分支上。结果表明,广西5个地区牛、羊梨形虫感染率较高,涉及5个种类,在日常监测和防治牛、羊寄生虫病中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7.
牛东方泰勒虫病是由泰勒科、泰勒属的东方泰勒虫寄生在牛的红细胞及淋巴细胞中,从而引起的一种具有传播性的血液原虫病,以高烧、贫血、出血、异常消瘦以及体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为主要临床特征。为了掌握牛东方泰勒虫病在吉林省龙井市地区的流行情况,本试验采用血涂片染色镜检与PCR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地域的牛血液样本进行牛东方泰勒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并利用等位特异型引物对该病进行分型。试验结果表明,龙井地区牛东方泰勒虫PCR检测样本阳性率为32.08%(17/53),C-型的阳性率和I-型的阳性率均为13.21%(7/53),而B-型仅为7.55%(4/53),且存在两种基因型的混合感染,B型和I型混合感染率为1.87%(1/53),B型和C型混合感染率1.87%(1/53)。  相似文献   

8.
四川省阿坝州牦牛和藏绵羊梨形虫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调查阿坝州牦牛和藏绵羊梨形虫感染率,采用巢式PCR,对采自阿坝州5个县的200份全血样本进行检测,扩增梨形虫18S rRNA基因部分序列并克隆测序,经比对后确定虫种。结果5个县的梨形虫总阳性率为49.0%(98/200),其中红原县47.5%(19/40)、壤塘县67.5%(27/40)、阿坝县8.3%(2/24)、金川县8.3%(4/48)、小金县95.8%(46/48);牦牛感染的虫种全部为中华泰勒虫,总感染率为26.9%(29/108)。其中红原为35%、阿坝为8.3%、壤塘为100%、金川为8.3%,;藏绵羊感染的虫种全部为吕氏泰勒虫,总感染率为75.0%(69/92)。其中红原为60.0%、壤塘感染率为45.8%,小金县95.8%。阿坝州牦牛和藏绵羊梨形虫感染率较高,感染虫种单一,分别为中华泰勒虫和吕氏泰勒虫,地方株之间的同源性明显高于种间同源性。  相似文献   

9.
《畜牧与兽医》2020,(3):61-68
为了解腾冲市牛、羊感染梨形虫的流行情况,本研究选择腾冲市11个乡镇为采样点,采集牛、羊血液样本,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扩增包括泰勒虫属和巴贝斯虫属在内的梨形虫科18S rRNA基因约1 600 bp片段,阳性产物进行测序,根据序列同源性比对和遗传进化分析,进行虫种鉴定。共采集758头牛、羊的血样,检出阳性207头,总阳性率27.31%。其中牛、羊阳性率分别为45.02%(149/331)、13.58%(58/427)。11个乡镇的牛均有检出,6个乡镇的羊有阳性。检出虫种包括巴贝斯虫(Babesia)和泰勒虫(Theileria)两属共13种,均为蜱传血液原虫,泰勒虫占82.13%(170/207),巴贝斯虫占17.87%(37/207)。巴贝斯虫种类包括:狍巴贝斯虫(B.capreoli)、猎户巴贝斯虫(B.venatorum)、双芽巴贝斯虫(B.bigemina)、牛巴贝斯虫(B.bovis)、微小巴贝斯虫(B.microti)等5种;泰勒虫种类包括:吕氏泰勒虫(T.luwenshuni)、环形泰勒虫(T.annulata)、水牛泰勒虫(T.buffeli)、东方泰勒虫(T.orientalis)、瑟氏泰勒虫(T.sergenti)、绵羊泰勒虫(T.ovis)、附膜泰勒虫(T.velifera)和一种新的未命名泰勒虫共8种。牛感染6种泰勒虫和4种巴贝斯虫,羊感染3种泰勒虫和2种巴贝斯虫。该结果表明腾冲市养殖的牛羊存在梨形虫病的广泛流行,且虫种丰富,具有较高的多样性特征,需加强防范。  相似文献   

10.
《畜牧与兽医》2017,(3):92-95
采用常规血涂片镜检和PCR技术对新疆塔城地区疑似原虫感染的荷斯坦病牛进行检测。通过扩增18S rRNA目的基因并克隆测序,将测序结果与Gen Bank上的牛泰勒虫和巴贝斯虫18S r DNA参考序列对比分析同源性,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确定血液原虫的种属。血涂片鉴定结果显示,红细胞中发现圆环形或卵圆形虫体,具有牛环形泰勒虫的典型特征。同源性分析发现,塔城地区牛泰勒虫18S r DNA序列与法国牛源环形泰勒虫、欧洲南部牛源环形泰勒虫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9%,且遗传演化分析发现三者亲缘关系较近,证实该牛感染的虫种为环形泰勒虫。  相似文献   

11.
牛环形泰勒焦虫病在新疆多发,但有关牦牛环形泰勒虫病的报道甚少,尤其是南疆克州几乎未见报道。笔者于2006年3-5月期间,为了摸清牦牛环形泰勒焦虫病的传播媒介及感染率进行本次调查研究。经常规寄生虫病原学检查,发现在阿合奇县色乡采样的30头样品牦牛中20头为阴性,10头为阳性,其感染率为33.33%;其主要传播媒介是小亚璃眼蜱与亚洲璃眼蜱;确诊为牦牛环形泰勒虫病(Yak the ileriosis annulata)。基本查清了牦牛环形泰勒虫病在克州阿合奇县色乡流行情况,为制定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吕氏泰勒虫在中国不同地区山羊和绵羊中的流行情况,本研究应用基于吕氏泰勒虫18S rRNA基因位点的PCR检测方法,对采自中国河南、甘肃、陕西、山西、贵州、云南、新疆7个地区的281份羊血液样品进行检测,并对阳性样品测序以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羊吕氏泰勒虫总感染率为35.23%(99/281)。不同采样点羊吕氏泰勒虫感染率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河南省羊吕氏泰勒虫感染率最高(98%,49/50),新疆最低(0)。绵羊和山羊吕氏泰勒虫感染率分别为51.67%(31/60)和30.77%(68/221),差异极显著(P0.01);放牧羊吕氏泰勒虫感染率(41.55%,86/207)极显著高于舍饲羊(17.57%,13/74)(P0.01);羊吕氏泰勒虫感染率在春、夏、秋及冬四季分别为56.00%(28/50)、42.75%(59/138)、9.43%(5/53)和17.50%(7/40),差异极显著(P0.01);≥12月龄和12月龄羊吕氏泰勒虫感染率分别为33.50%(67/200)和39.51%(32/81),差异不显著(P0.05)。此外,遗传进化分析表明,本研究获得的羊吕氏泰勒虫分离株与中国流行的吕氏泰勒虫分离株同源性高达99.60%以上,且位于同一分支上。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中国不同地区羊吕氏泰勒虫的流行现状及分布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试验对博州市7个试验点的羊只血样(N=1 520)及羊体表的蜱虫(N=1 088),经18S rRNA进行PCR检测及序列比对等方法进行了羊泰勒虫感染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血液源性和蜱源性羊泰勒虫的感染率分别为21.64%(329/1 520)和3.68%(40/1 088);经序列比对分析结果与预期片段相符,说明二者感染均为绵羊泰勒虫;放牧羊(26.81%,233/869)的感染率高于舍饲羊(14.75%,96/651);此次对采集的绵羊血液及体表蜱虫检测未发现吕氏泰勒虫和尤氏泰勒虫。试验结果表明:绵羊泰勒虫在新疆博州的部分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感染,可补充羊泰勒虫病的区域性流行病学数据,以期为后续该病的综合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四川省攀西地区羊梨形虫的感染情况及种类分布,本研究采用原虫、泰勒虫18S r RNA基因通用引物和种特异性引物对采集自凉山州和攀枝花市7个县/市的497份羊血样样品进行套式PCR检测,并对阳性样品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攀西地区7个县/市羊梨形虫阳性率为11.27%(56/497),其中吕氏泰勒虫、尤氏泰勒虫阳性率分别为10.46%(52/497)、0.20%(1/497),混合感染率为0.20%(1/497),未检出绵羊泰勒虫。分歧巴贝斯虫和Babesia sp.KO1阳性率分别为0.20%(1/497)和0.80%(4/497),Babesia sp.KO1与吕氏泰勒虫混合感染率为0.20%(1/497),未检出莫氏巴贝斯虫和羊巴贝斯虫。山羊和绵羊梨形虫阳性率分别为10.35%(47/454)和20.93%(9/43)。经卡方检验,西昌市、布拖县、会理县和米易县梨形虫阳性率均与美姑县、普格县和盐边县差异显著(p0.05),山羊与绵羊梨形虫阳性率也差异显著(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攀西地区存在羊梨形虫的感染,且以单一病原感染为主,其中吕氏泰勒虫为主要虫种,该地区应加强对羊梨形虫病的防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获得牛环形泰勒虫(Theileria annulata)新疆株enolase基因,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及反应原性。【方法】对牛环形泰勒虫enolase基因进行扩增和克隆,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enolase,诱导表达enolase重组蛋白并进行蛋白纯化,通过Western blotting验证enolase重组蛋白反应原性。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enolase基因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亲疏水性、跨膜区、信号肽、磷酸化、亚细胞定位及蛋白互作网络进行预测分析。【结果】PCR扩增出大小为1 248 bp的牛环形泰勒虫enolase基因片段,enolase重组蛋白大小约70 ku;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该重组蛋白与牛环形泰勒虫阳性血清发生反应。enolase基因编码416个氨基酸,理论等电点为5.91,有38个磷酸化位点;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43.03%)和无规则卷曲(33.17%)组成;具有17个B细胞抗原表位,亚细胞定位主要位于细胞质中;enolase蛋白与磷酸甘油酸变位酶(PGAM)、二磷酸核苷激酶(NDK)、磷酸甘油酸激酶(PGK)、热休克蛋白70(HSP70)存在相互作用。【结论】本试验成功克隆出新疆牛环形泰勒虫enolase基因,蛋白互作网络预测其与糖酵解和能量代谢相关的蛋白相互作用。研究结果为牛环形泰勒虫能量代谢途径基因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建立特异、敏感、快速的二温式PCR诊断方法,根据牛环形泰勒虫裂殖子表面抗原(tams1)基因,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扩增出大小为154bp基因片段,经克隆、测序分析,与已知基因序列的相似性为96%。用建立的牛环形泰勒虫病二温式PCR诊断方法,对从新疆牛环形泰勒虫病流行地区采集的50份全血样品进行诊断,阳性率为88%,而血涂片检出的阳性率只有58%。经试验验证,该方法具有特异性高、敏感性强、重复性和稳定性好等优点。表明本试验所建立的二温式PCR诊断方法可用于牛环形泰勒虫病的临床诊断、隐性感染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媒介蜱类种类鉴定及羊泰勒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阐明山东省蜱类种类及羊泰勒虫病流行概况,于2012年3月-2013年11月采用形态学鉴定法鉴定收集的14 878只蜱类标本;采用梨形虫、泰勒科通用引物及种属特异性引物对617份羊血液样品进行PCR检测,并对阳性样品18SrRNA基因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分析不同月份蜱类活动频率及羊泰勒虫感染率。结果显示山东省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和草原革蜱(Dermacentor nuttalli)所占比例分别为75.3%和24.7%,统计学分析显示长角血蜱显著多于草原革蜱(P0.05),为山东省优势蜱种。PCR检测结果显示山东省羊泰勒虫感染率为24.8%;其中吕氏泰勒虫感染率为12.0%、尤氏泰勒虫感染率为11.8%,混和感染率为5.3%,没有检测到绵阳泰勒虫感染,统计学分析显示吕氏泰勒虫和尤氏泰勒虫在羊群的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吕氏泰勒虫与尤氏泰勒虫单虫种感染率显著高于混合感染率(P0.05)。遗传进化分析显示山东省吕氏泰勒虫和尤氏泰勒虫与北京分离株分布于同一分支,而区别于西北地区和南方地区分离株,呈现区域聚集性;不同月份蜱类活动频率与羊泰勒虫感染率呈现季节相关性。上述结果表明山东省优势媒介蜱种为长角血蜱,羊泰勒虫感染虫种为吕氏泰勒虫和尤氏泰勒虫,感染率较高,且与媒介蜱类存在相关性,为山东省羊泰勒虫病防控提供科学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了解策勒县和田羊和策勒黑羊梨形虫在不同季节的感染情况,试验分别于2015年冬至及2016年春分、夏至和秋分在策勒县某牧业合作社采集和田羊和策勒黑羊血液样本共120份,应用PCR法进行梨形虫检测。结果表明:泰勒虫总感染率为69. 2%(83/120),均为绵羊泰勒虫,未发现尤氏泰勒虫、吕氏泰勒虫和巴贝斯虫感染。和田羊不同季节泰勒虫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P0. 05),策勒黑羊不同季节泰勒虫感染率差异显著(P0. 05),均以春分感染率最低。说明应在春季开展南疆地区绵羊的灭蜱和药物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掌握关岭牛瑟氏泰勒虫的感染情况,为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试验参考NCBI数据库中的瑟氏泰勒虫MPSP基因序列(登录号:MF996372.1)设计引物,应用PCR方法对采自关岭自治县12个乡镇规模化养牛场的262份关岭牛血液样品进行检测,并对扩增片段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1)以顶云街道办同富养殖场3号样品为模板的扩增片段(GLT)为485 bp。基于MPSP基因构建的种系进化树分析表明,GLT与瑟氏泰勒虫中国参考株MF996372、MG664538聚为1支,与其他参考株在不同分支上,可判定GLT为瑟氏泰勒虫特异性基因片段。(2)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关岭自治县关岭牛瑟氏泰勒虫夏季感染率为5.10%,冬季感染率为0.95%,夏季感染率明显高于冬季节。  相似文献   

20.
《畜牧与兽医》2016,(7):100-104
采用临床症状观察、病原学检查和PCR检测等方法确诊了60例牛环形泰勒虫病病例。将60头阳性牛随机分为4个组,即处方1组、处方2组、处方3组以及对照组,在治疗第1、2、3、4、5和7天,分别对每组患牛进行临床症状观察、体温测定、血涂片观察、染虫率统计及治疗效果观察。结果:处方1组治愈率为93.33%(14/15),高于处方2组(86.67%)及处方3组(73.33%),处方1组与处方3组复发率为0%(0/15),低于处方2组(15.38%);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与各处方组染虫率差异显著(P0.05),处方1组、处方2组分别与处方3组染虫率差异显著(P0.05),处方1组与处方2组差异不显著(P0.05)。本试验发现处方1组是3种处方中治疗牛环形泰勒虫病的最佳处方,以上治疗数据可为我区牛环形泰勒虫病的防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