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蒜薹炭疽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明确引起蒜薹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及其主要生物学特性,从河南新乡发病蒜薹上分离到一株炭疽病菌,依据病菌的形态特征、培养性状和致病性测定等进行鉴定,并进行病原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蒜薹炭疽病菌是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Sacc.)。该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25℃;菌丝生长的适宜pH范围为3~7,最适pH 7。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0~40℃,最适30℃;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pH范围为4~7,最适pH 6。分生孢子在饱和湿度萌发率最高,相对湿度低于90%时不能萌发。光暗交替最有利于菌丝的生长,黑暗条件有利于分生孢子的萌发。本研究是首次报道了引起蒜薹炭疽病的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  相似文献   

2.
漆树炭疽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江彤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3):286-290
采集感染炭疽病的漆树病叶,组织分离得病原菌纯培养,根据病原菌的形态、培养特征、致病性和寄主范围将其鉴定为胶孢炭疽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Sacc.。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发现,漆树炭疽菌菌丝生长与时间呈直线相关,菌丝在10~35 ℃范围内均能生长,生长最适温度为25~28 ℃,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48 ℃,分生孢子在相对湿度达到90 %时才能萌发,连续光照可以促进菌丝生长量和产孢量的增加,菌丝在pH 3~12 范围内均能生长,生长最适pH为6.0。漆树炭疽菌对多种碳、氮源都能利用,以葡萄糖、果糖为碳源以及以天门冬酰胺、丙氨酸为氮源时,其菌丝生长最佳。  相似文献   

3.
保护地菜豆菌核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天津地区保护地菜豆菌核病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在实验室条件下对病原菌的形态特征、致病性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此菌在多种培养基上均可生长,最适生长培养基为PDA。菌落生长温度范围为5~30℃,最适菌落生长温度为18~23℃。菌丝生长的适宜湿度为90%~100%;在所测试的碳源中,病原菌对乳糖利用最好;在供试的氮源中,对硫酸铵利用最好;菌丝在pH3~10均可生长,生长的最佳pH值为6.5。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海南节瓜褐斑病病原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从定安节瓜地采集分离纯化到大量病株,经形态学观察、致病力测定和分子鉴定,其病原为多主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在生物学特性研究中,适宜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5℃~30℃,最适生长温度为30℃,50℃不能生长;适宜p H值6~10,最适为6.0,强酸强碱下无法生长;3种光照条件以无光最利于菌丝生长;菌丝在8种培养基上以OMA的生长最快,其次为PDA和PSA;最适碳源为D-甘露醇和蔗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其次为硝酸钾和硝酸钠。  相似文献   

5.
豇豆茎基腐烂病是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豇豆的一种严重病害,致病菌通过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的测定,被鉴定为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 (Eds.) Fitzp.)。这一鉴定结果为国内首次报道。菌丝在紫外照射2 h后全黑暗22 h生长速度最快;最适生长温度为33~38℃;最适培养基是PDA;最适pH是6~7;最适的碳源、氮源分别是淀粉、磷酸氢二铵。  相似文献   

6.
毛叶枣黑斑病的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毛叶枣黑斑病菌是半知菌类链格孢属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ria。病菌生长和产孢温度范围10~35℃,适宜温度25~30℃;PDA培养基最适宜病菌生长和产孢;病菌在pH3~11时均能生长和产孢,pH6~7最适生长,pH5最适产孢;孢子萌发率在20~30℃和pH5~9时较高,25℃和pH为7时萌发最好;在饱和湿度再加水滴的条件下孢子才能很好萌发;1%葡萄糖液和毛叶枣汁液对孢子萌发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青枣炭疽病的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形态学观察及致病性比较结果表明,大青枣炭疽病由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侵染所致.该菌的菌丝体生长和分生孢子形成的温度范围分别为10~34℃与16~31℃,最适温度分别为25~28℃与28℃;菌丝体生长和分生孢子形成的pH值范围分别为2~12 与3~11,最适pH值分别为5~6与4;菌丝体生长和分生孢子形成易受光环境影响;菌丝体生长对维生素的要求不严格,但分生孢子形成对维生素敏感.  相似文献   

8.
【目的】自2016年以来在新疆棉田发现1种棉花茎腐病,在潮湿环境下,该病害可导致棉花茎秆上产生纵裂和表皮组织崩溃等腐烂症状;在干燥环境下,病斑扩展明显变慢,甚至不再扩展,呈现坏死斑症状,严重时会导致茎秆枯死。明确其病原种类及生物学特性对病害防治至关重要。【方法】从南北疆11个地点采集病样18份。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经单孢纯化,共获得20株代表性菌株。利用形态学、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进行种的鉴定,并测定菌株的致病性及其代表性菌株在不同温度、光照、pH和培养基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和致死温度,了解适宜生长、产孢条件。【结果】引起新疆棉花茎腐病病原为Fusarium incarnatum和F.proliferatum,其中F. incarnatum为优势种。适于2种病原菌生长和产孢的温度均为25℃;光照有利于F.incarnatum生长,黑暗培养有利于二者产孢。二者生长的最适pH均为8,产孢的最适pH均为7。在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二者生长和产孢较好。F. incarnatum和F. proliferatum孢子的致死温度分别为48℃、60℃,菌丝的致死温度分别为50℃、61℃。【结论】引起新疆棉花茎腐病的病原菌为F.incarnatum和F. proliferatum,其中F. incarnatum为优势种。20~30℃、pH 7~8和全光照条件有利于其生长,黑暗条件有利于其产孢,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均有利于其生长和产孢。  相似文献   

9.
苦瓜炭疽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鉴定海南岛苦瓜种植区的苦瓜炭疽病病原,通过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分析,对采自海南岛的炭疽病菌进行了鉴定,并初步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将来自海南苦瓜炭疽病菌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该病原菌与来自台湾、陕西和墨西哥的炭疽病菌同源性最高。生物学特性测定表明该病菌菌丝生长的适宜pH为9~12,最适pH为10;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的生长;孢子萌发的适宜pH值为5~8,最适pH为6;黑暗有利于孢子的萌发。胶孢炭疽菌(C. gloeosporioides)也是苦瓜炭疽病菌病原菌,光照和pH是影响其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0.
南繁区玉米锈病种类鉴定及病原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锈病在海南等地种植的玉米上爆发成灾。单从症状和形态特征上很难将其进行分类鉴定。因此,本研究从南繁区玉米种植基地采集病样132份,经夏孢子显微形态观察,离体致病性测定和玉米锈病特异性引物PCR扩增,以及序列和系统进化分析,发现其与玉米多堆柄锈菌(Puccinia polysora)的多条序列聚在同一分支上,相似性99%。说明南繁区玉米锈病病原为多堆柄锈菌(Puccinia polysora),类型为南方型玉米锈病(Southern corn rust)。同时,通过生物学特性的测定,明确了夏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0℃~28℃,致死温度为40℃,10 min;光照对夏孢子萌发影响不大;此外,蔗糖、葡萄糖、可溶性淀粉等对夏孢子的萌发有促进作用,尿素、草酸铵、酪氨酸等对夏孢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该研究结果为南繁区玉米锈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明确引起黄瓜炭疽病的病原,旨在为该病的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形态学方法、柯赫氏法则验证,基于ITS、ACT和GDPH序列分析鉴定病原菌,并对该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回接黄瓜后的症状与田间症状一致。在PDA培养基上菌落为黑色,气生菌丝稀疏、灰白色;分生孢子长柱形,透明无隔;分生孢子盘着生黑色刚毛;孢子附着胞浅褐色,卵圆形,个别双生;菌丝附着胞深褐色,不规则形、浅裂或深裂。结合病原菌三基因联合建树的分析结果,可将其鉴定为Colletotrichum brevisporum。最适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温度25℃、pH 8,在PDA培养基上菌丝延伸最快,OA培养基上产孢最多,碳源中葡萄糖利于菌丝生长,可溶性淀粉和乳糖利于产孢,氮源中蛋白胨和酵母浸粉最适合菌丝生长,且后者产孢最多,致死温度为49℃。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海南淮山炭疽病病原菌种类,从海南省海口市云龙镇种植基地采集淮山病叶为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通过致病性测定、菌落形态及培养性状观察,发现了一种新的炭疽病病原菌.其菌落初为白色,生长中期气生菌丝旺盛致密,棉絮状,呈乳白色,后期由菌落中央开始逐渐变为灰色至深灰色,菌落表面干燥蓬松;分生孢子无色且透明,整体长椭圆形或棒形,两头钝圆,单孢,无隔膜;孢子梗单生或数根丛生,直立或弯生;附着胞褐色,不规则形状,边缘有凸起.进一步经测序和序列分析发现:其与兰花刺盘孢菌株AHlB5 (Colletotrichum cliviicola strain AH1B5)聚在同一分支上,相似性99%以上,说明该病原为兰花刺盘孢(Colletotrichum cliviicola),这是国内该病原菌危害淮山的首次报道.其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PDA,28℃,pH=6,完全光照、蔗糖、硝酸镁为菌落生长最适条件;孢子萌发最适和致死温度分别为28℃和50℃.通过该病原菌种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明确了淮山为兰花刺盘孢的新寄主,为下一步制定有效科学防治淮山炭疽病奠定基础,以期为该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新疆塔城小麦主生产区小麦植株枯死及叶片干枯、斑点的原因,确定致病病原,为该病在田间的有效防治奠定基础。通过常规组织分离法对染病植株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通过针刺接种法进行致病性测定;结合形态学观察与rDNA-ITS、EF-1基因序列分析的方法鉴定病原菌种类;对鉴定得到的病原菌YE9、YE10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经分离鉴定得到链格孢菌与镰刀菌,其中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与锐顶镰刀菌(Fusarium acuminatum)各20个,分离频率均为13%。F. equiseti、 F. acuminatum最适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最佳光照条件为24 h;F. equiseti最适氮源为牛肉膏,最适生长温度为28℃,致死温度为53℃,最适生长pH为6.5;F. acuminatum最适氮源为酵母浸粉,最适最适生长温度为20℃,致死温度为50℃,最适生长PH为7.5。该实验明确了镰刀菌可以侵染小麦叶片引起小麦叶枯症状,在国内属于首次报道,为该病害田间有效防治进一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麻疯树枝枯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确定麻疯树枝枯病的病原及致病性,笔者通过形态和分子的方法鉴定出麻疯树枝枯病病原菌为Lasiodiplodia theobroma,查阅分析相关资料发现其是一种新病害,因此采用文字和插图方法对病害进行详细描述。结果表明,引起麻疯树枝枯病的病原为Lasiodiplodia theobroma,在此基础上完成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发现病原菌是一种弱致病性真菌,在温度为28~30℃,pH值为6~7,培养基以葡萄糖、蔗糖、酵母粉为营养源的条件下利于病原菌营养生长;在温度为20~30℃,pH值为7,湿度在90%~100%,灭菌水的条件下病原菌孢子都能够正常萌发,其中光照刺激利于病原菌孢子的形成;测定还发现,病原菌对丙唑-多菌灵最敏感,而对苯醚甲环唑、链霉素、百菌清、乙蒜素、丙环唑、环胺类农药不敏感。病原菌生物学特性表明其非常适合干热河谷地理环境,能够在土壤和枯枝落叶中广泛存在。因此,预测病原菌在干热河谷环境中初侵染接种体数量大,一旦大量寄主受伤,雨水充足病害极易爆发成灾,建议防治病害一方面要消除寄主树势衰弱的诱因,减少病害发生侵染的机会,另一方面要科学合理地施用农药。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大白菜菌核病病原菌的种类及其主要生物学特性,以大白菜菌核病病株上分离获得的菌株XN001为试验材料,对菌株进行致病性检测和形态学观察,并结合病原菌ITS区序列分析鉴定病原菌的种类,此外,通过改变病原菌菌丝和菌核的培养条件,研究病原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大白菜菌核病病原菌与油菜菌核病相同都是核盘菌;菌株XN001在p H值4~11菌丝均可生长,p H值4时生长最快;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0~25℃;诱导菌核萌发的最适温度为4~10℃,菌核在4℃下处理3~5周,萌发效果最好;菌核经低温诱导后,培养温度在15~25℃,最适宜菌核萌发。可见,大白菜菌核病病原菌为核盘菌,适宜在酸性常温条件下生长,菌核的萌发需要低温诱导。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甘肃省枸杞炭疽病的生物学特性,采用生长速率和孢子活性测定相结合的方法,从温度、光照、pH、湿度及营养条件几个方面对病菌菌丝生长、孢子产生及萌发的环境条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该病原菌菌丝在10%枸杞汁PDA培养基、25℃、pH6、葡萄糖、甘露糖、甘氨酸条件下生长最好;产孢的最佳条件为25℃、pH6、光照条件、蔗糖及硝酸钠;分生孢子在30℃、pH5、相对湿度100%条件下萌发率最高;病菌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5℃,10min;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5℃,10min。本研究结果有助于对枸杞炭疽病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茎瘤芥霜霉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茎瘤芥霜霉病病原菌的分类问题,为利用生物学因子控制此病措施的提出提供依据,在涪陵地区利用传统的病害研究手段,完成了茎瘤芥霜霉病病原菌形态学及主要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茎瘤芥休眠孢子囊萌发受温度、湿度、pH、营养物质等因素的影响,其萌发在温度、湿度、pH等因子下有最适值。休眠孢子囊萌发的最适温度在16~18℃,最佳点在17℃;最适pH 4.0~5.2,最高萌发率出现在pH 4.4;最适湿度在75%~85%,最佳点在80%。  相似文献   

18.
小麦根腐病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测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离鉴定小麦根腐病菌,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小麦根腐病菌属于半知菌亚门平脐蠕孢属麦根腐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Sacc.)Shoemakey)。该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值为7,最适培养基为PDA,60℃5min为致死温度。分生孢子在水滴中才能萌发,萌发的最适PH值为7,最适温度为25℃,在供试的营养液中,以土壤浸液中萌发率最高。  相似文献   

19.
对天津地区新发病害番茄红粉病的致病病原进行鉴定,并研究了不同培养基、温度和酸碱性对该菌生长速率和产孢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造成天津地区番茄红粉病的致病病原为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Bull.)Link);番茄红粉病菌菌丝伸长速度以在玉米粉琼脂培养基、V8蔬菜汁培养基、燕麦片培养基、马铃薯蔗糖培养基和黑麦培养基上最快;产孢量以玉米粉琼脂培养基和孟加拉红培养基最多;15~25℃为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产孢最适温度为20~30℃;粉红单端孢喜好中等偏酸性条件,但有较强耐受碱性环境能力,菌丝伸长和孢子着生以pH5~9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20.
形态学观察及致病性比较结果表明,大青枣炭疽病由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侵染所致。该菌的菌线体生长和分生孢子形成的温度范围分别为10-34℃与16-31℃,最适温度分别为25-28℃与28℃,菌丝体生长和分生孢子形成的PH值范围分别为2-12与3-11,最适PH值分别为5-6与4,菌丝体生长和分生孢子形成易受光环境影响,菌丝体生长地维生素的要求不严格,但分生孢子形成对维生素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