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用湿筛-倾注法收集并统计余甘根际土壤的VA菌根孢子数量,结果表明,样土经90‘的水浸泡静置后,可使土壤颗粒与真菌孢子之间主分分散,有利于收集VA菌根菌的孢子数量收集孢子的方法以郭秀珍(1989)的方法为好,既简便快速,又不影响孢子数量的准确测定。  相似文献   

2.
福建龙眼菌根资源及孢子消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福建龙眼菌根资源及孢子消长研究何光泽,黄振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福州350013)(福建省同安县农业局)龙眼是福建具有特色的水果,主要分布于沿海的红壤坡地,土壤普遍缺磷,成为制约龙眼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大量的研究表明,VA菌根能显著地促进植...  相似文献   

3.
为了揭示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与甜菜的共生关系,收集甜菜根系及根际土壤,采用湿筛倾析-蔗糖离心法分离甜菜根围土壤AM真菌孢子。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得到的AM真菌抱子进行分类鉴定,并应用Nested—PCR技术检测甜菜根际土壤AM真菌侵染甜菜根系情况。依据AM真菌孢子形态特征及25SrDNA D1/D2区域序列分析,鉴定出甜菜根围土壤中具有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并且应用Nested—PCR技术从甜菜根内检测到了G.mosseae,表明G.mosseae侵染甜菜根系。  相似文献   

4.
浙江丽水地区外生菌根菌资源调查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野外调查采集、分离培养并经坚定,共获得大型真菌56种,隶属14科,26属,其中外生菌根真菌38种,并且分离获得了14种外生菌根真菌的纯培养这些外生菌根真菌主要隶属牛肝菌科(Boletacear)、红菇科(Russulaeeae)和鹅膏菌科(Amanitaceae),大多发生在海拔500米以上的松林、针阔混交林或常绿阔叶林地,主要与赤松(Pinus,densiflora)、马尾松(Pinus.massoniana)、黄山松(Pirus.taiwanensis)等松属(Pinus)树种以及落叶松(Larix)、云杉(Piceu)、冷杉(Abies)、油杉(Keteleeria.cyclolepis Fous)、栎(Quercus)属等树种共生。  相似文献   

5.
采用不同浓度的白砂糖和蔗糖溶液、在不同浓度下以不同的离心时间进行VA菌根真菌孢子分离试验,探讨用高浓度的白砂糖代替蔗糖的可行性以及最佳离心时间。结果表明,在同等浓度下,以白砂糖溶液代替蔗糖溶液,孢子分离量没有显著差异,并且当离心时问控制在1min时,得到的孢子数量最多。  相似文献   

6.
外生菌根真菌组织分离培养基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生菌根真菌中包括了大量美味可口的食用真菌,开展对外生菌根菌的研究乃是野生菌驯化中的主要内容。外生菌根菌纯培养的取得,可采用孢子分离法、子实体分离法和菌根组织分离法,其中子实体组织分离法是一种较常用的分离方法。用组织分离法获得  相似文献   

7.
据《Scientia Horticulturae》(2012年5月)的一篇研究报道,来自印度理工学院园艺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研究了丛枝菌根真菌对露地杧果植株生长的影响。研究人员调查了3年生杧果砧木Vellakulamban、Bappakai、Olour、Chandrakaran、Necker、Peach、Totapuri和Vel—lakulamban15cm和30cm深处的丛枝菌根真菌(AM)孢子负载量和根系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8.
圆圆  峥嵘  春蕾 《北方园艺》2017,(22):102-108
以大青山阳坡柄扁桃幼根及根围土壤为试材,采用Phillips和Hayman的染色、湿筛倾析-蔗糖离心及土壤理化因子常规测定方法,研究了不同坡位柄扁桃根围土壤丛枝菌根真菌(AMF)群落结构及其土壤理化因子,以期了解土壤理化因子对柄扁桃根围土壤AMF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坡位柄扁桃菌根侵染率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海拔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现象。在不同坡位柄扁桃根围土壤中共分离出12属33种AMF,其中Funneliformis mosseae和Rhizophagus intraradices属于优势种。下坡位和中坡位AMF的孢子密度显著高于上坡位(P0.05)。下坡位种的丰度和Shannon-Weiner指数均显著高于中坡位和上坡位(P0.05)。AMF多样性主要受土壤理化因子全磷、pH、速效钾、速效磷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干耳片分离菌种技术王朝江,池惠荣(河北省农科院理化研究所石家庄060051)黑木耳菌种分离常用三种方法,即孢子分离、耳木分离和组织分离。水耳胶质,组织分离非耳基膨大部份不易成功;耳木分离污染严重,又有耳木采集方面的困难;孢子分离获得的菌种不一定能保持...  相似文献   

10.
菌根(mycorrhiza)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植物共生现象,即土壤中的真菌与植物根系所形成的一类共生体,参与菌根形成的真菌称为菌根菌。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在自然界分布最广泛,陆地上90%以上的高等植物,如粮食作物、油料作物、园艺作物(果树、蔬菜、花卉)等都具有丛枝菌根。  相似文献   

11.
以贵州省贵阳市3个辣椒种植地块的辣椒植株及根围土壤为试材,采用优化的湿筛倾注-蔗糖离心法从辣椒根围土壤中分离丛枝菌根真菌(AMF)孢子并测算根围中AMF孢子密度,乳酸甘油染色法对辣椒根样染色,观察辣椒根组织中AMF定殖情况,根据侵染分级强度法统计AMF的侵染率、侵染强度和丛枝丰度,对自然条件下辣椒根组织和根围中AMF的定殖共生进行了初步调查,以期为进一步研究AMF在辣椒大田种植生产中的作用提供依据和参考。结果表明:不同采样点的辣椒根组织中均发现AMF定殖及典型的共生丛枝菌根结构,侵染率达到70%以上;同时,在辣椒根际土壤中,存在丰富的AMF孢子,平均达到6个·g~(-1)土壤。不同采样点辣椒的AMF侵染率、侵染强度和根际孢子量等存在差异,并随着AMF侵染强度的增强,丛枝丰度和孢子密度也随之增加。上述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下,大田辣椒根际土壤中存在丰富的AMF,并且AMF能够在辣椒根组织中定殖共生。  相似文献   

12.
以盆栽大花蕙兰新生营养根为试材,采用切片法观察菌根的显微结构,利用组织分离法进行内生真菌分离和培养,通过显微观察菌丝体及孢子的形态特征对内生真菌的种属进行了鉴定,以期为明确大花蕙兰与菌根真菌的互作机制提供数据基础。结果表明:皮层细胞是菌根真菌定殖的主要部位,在根被完整的部位,菌根真菌主要通过通道细胞侵入皮层细胞;在根被不完整的部位,菌根真菌可以通过根被细胞侵入到皮层细胞。从大花蕙兰菌根中共分离出47个真菌菌株,其中29个属于镰刀菌(Fusarium),18个属于木霉菌(Trichoderma),出现频率分别为61.7%和38.3%。由此可知,镰刀菌是盆栽大花蕙兰优势菌根真菌。  相似文献   

13.
丛枝泡囊菌根菌对西瓜枯萎病发生情况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主要成分为丛枝泡囊菌根的恩益碧(简称NEB)菌肥在西瓜定植期灌根,能有效抑制西瓜枯萎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的发生发展。通过对不同用量的NEB菌肥在西瓜定植期灌根试验,认为每67.5m^2计90株西瓜,用NEB7ml,约含14亿个菌根菌孢子,兑水45kg灌根的效果最好,在连续2年重茬田中应用后,西瓜枯萎病病情指数仅为3.15,死苗率1.11%。其防治效果达到甚至超过了嫁接栽培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将红檬实生苗培养于改良无土基质中,接种泡囊-丛枝菌根Glomuscitrocolum,以不接种菌根为对照,并分别施用含氮量相等的3种氮肥,即硝酸按(NO3-N)、尿素(NH2-N)和硫酸铵(NH4-N)。接种菌根16周后,施不同氮肥的红檬实生苗均有效地感染了菌根,并促进了植株的生长。试验证明,红实生苗施硝态氮(NO3-N)使植株的菌根依赖性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长根金钱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3种斜面培养基上组织分离长根金钱菌子实体的不同部位,结果表明:菌丝在PDA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比在牛粪玉米粉培养基和马铃薯综合培养基上快(平均6.907mm/d)。分离子实体的菌肉、菌柄内部组织块均能较好地获得纯菌丝,且以分离菌肉部位最佳,其菌丝浓白、长势旺盛。孢子、菌丝经湿微镜镜检和子实体形态观测,证明分离获得的菌株为长根金钱菌(Oudemansiella radicata)。  相似文献   

16.
赖毅  黄勤 《中国柑桔》1994,23(4):10-12
将红黎檬实生苗培养于改良无土基质中,接种泡囊一丛枝菌根Glomus citrocolum,以不接种菌根为对照,并分别施用含氮量相等的3种氮肥,即硝酸铵(NO3-N)、尿素(NH2-N)和硫酸铵(NH4-N)。接种菌根16周后,施不同氮肥的红黎檬实生苗均有产地感染了菌根,并促进了植株的生长。试验证明,红黎实生苗肖态氮(NO3-N)使植株的菌根依赖性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提高花椒种子发芽率的好方法选用优质的花椒种子1.5kg,用湿草木灰水反复搓洗,除去油质,于1993年12月20日湿沙埋藏,1994年3月8日刨出,筛去沙子,取种子的一半(0.75kg),用赤霉素500×10 ̄(-6)浸种48小时,再用温水冲洗3-4遍...  相似文献   

18.
果树的VA菌根及VA菌根真菌在果树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果树的VA菌根及VA菌根真菌在果树生产中的应用王国英(保定市河北农业大学园艺系071001)王立国(保定市河北农业大学教学实验场071001)VA菌根是分布最广的内生菌根。VA菌根真菌能和多种果树的根系共生。近年来,对VA菌根真菌在果树上的应用研究较...  相似文献   

19.
从食用菌污染袋中分离到Ns-1和Ns-2两株脉孢菌(Neuros pora sp),经形态特征及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序列分析表明,这两株脉孢菌均为好食脉孢菌(N.sitophila)。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其最适生长pH为4~7,最适温度为35℃,培养基最适含水量为60%,在高温干燥环境易产孢子,在潮湿环境孢子易萌发,菌丝生长旺盛。  相似文献   

20.
干巴菌担孢子多核现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巴菌(ThelephpragonbajunZang)是一种可食性菌根真菌,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中部地区。本文报道干巴菌振孢子的多核性及其担孢子在萌发过程中的多芽管现象。采用Giemsa'sStain及Nematoxylin等染色方法研究的结果表明:干巴菌担孢子具有单核、双核、三核、七核等多核性。并在担孢子萌发过程中发现与孢子多核性相对应的一个芽管,二个芽管、三个穿管、七个芽管等多芽管现象,产生真菌孢子多核现象原因,是由于孢子形成过程中,细胞核行为造成的。当担孢子形成过程中,二个单倍体核进行核配形成一个二倍体核,它再进行一次减数分裂,结果在担子中产生四个单倍体核,四个单倍体核随机进入担孢子后,造成多个核、一个核和无核孢子现象。另一种情况,是担孢子中一个核或多个核再行一次或多次减数分裂,从而产生了某些属种真菌的多核孢子。干巴菌担孢子的多核现象,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