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关于犯罪客体概念的界定,众说纷纭,传统刑法理论的通说存在一定弊端。将其界定为: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或威胁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合法存在的权益,更为科学,也易于人们接受和理解。  相似文献   

2.
知识产权犯罪具有主体特征、主观特征、客体特征及客观特征。知识产权犯罪是伴随知识经济的到来所必然出现的社会问题。提高刑事司法效率,发挥刑法威慑功能是打击并有效控制知识产权犯罪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胡静  程林 《甘肃农业》2005,(11):175-175
物权和所有权是艮法的领域,由于刑法具有补充性,是后盾法,它对物权和所有权的保护是为了保障人们能切实地享有这些权利,所以对财产犯罪的解释应以民法理论为基础。本文在分析盗窃罪和侵占罪常见的区分方法的基础上找出它们的不足,并根据犯罪构成理论,结合民法理论来提出新的区分方法。该区分方法以犯罪客体为中心.利用犯罪客体的刑法解释机能和民法中的物权理论对犯罪构成其他方面进行阐述,使两者的区分成为以客体为中心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4.
侵占罪是修订刑法新增设的罪名之一,本根据刑法的规定,运用刑法理论,具体分析侵占罪的客观成立条件、侵占行为的界定、侵占罪的犯罪对象,并就该罪与职务侵占罪的差异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我国刑法修正案(八)和刑法修正案(九)的出台在刑法学界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学者们的观点大体上可以分为积极化的刑法立法观和消极化的刑法立法观。通过对目前我国的刑法立法现状审视不难得出,积极化的刑法立法才是当前我国立法者所选择的立法模式。不同于部分刑法学者所推崇的风险刑法,积极化的刑法立法不是要将刑法的犯罪化推崇到极致,而是主张适度的犯罪化,符合我国当前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诚然,积极化的刑法立法所导致的犯罪圈的扩大会引起我国社会的犯罪标签化,实际上并不利于罪犯重新回归社会。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其存在的价值,而应努力提高立法用语规范化、减少象征性立法、合理划定犯罪圈、解决犯罪标签负效应,最终实现科学化的刑法立法。  相似文献   

6.
自拒不支付劳动报酬行为被写入《刑法》以来,以"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定罪处罚的案件逐渐增多,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比较突出。由于现行立法对于本罪犯罪主体、劳动者、劳动报酬范围以及主观故意、支付能力、其他严重后果如何界定等内容的规定不甚明晰,导致实务中个案的认定存在差异。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入刑的刑法取向进行法理分析,结合本土国情,建设性地提出本罪司法困境症结的破解对策,为劳动者合法权益提供刑法保障,维护社会经济政治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7.
王晶 《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18(10):104-105
犯罪的既遂、未遂问题一直是刑法中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对该问题的区别和界定一直是众多刑法学习者的困惑之处。本文在对一个案例详尽分析的基础上,对强奸罪和抢劫罪的既遂和未遂问题分别进行了明确的区别和界定,以期能够对众多的刑法学习者起到一定的裨益。  相似文献   

8.
1997年新刑法第三十条对单位犯罪进行了客观描述,但并没有揭示单位犯罪的本质特征,没有定义项和被定义项,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并不是单位犯罪的定义。如何界定单位犯罪主体范围?理论界存在多种不同的论述。笔者在对各种论述简要评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对国家机关、私营企业、村民委员会是否应属于单位犯罪主体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第 1条增加了隐匿、销毁会计资料罪 ,该罪的犯罪客体为国家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 ,犯罪对象为依法应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隐匿、销毁会计资料罪与妨害清算罪、偷税罪、提供虚假财会报告罪存在区别 ,行为人为了掩盖偷税、贪污、妨害清算、骗取出口退税犯罪而隐匿、销毁会计资料的应数罪并罚  相似文献   

10.
侵犯商业秘密罪的客体究竟是简单客体还是复杂客体,其客体是什么,刑法学术界看法不一。笔者认为侵犯商业秘密罪的客体是简单客体,其直接客体是商业秘密权利人的商业秘密权(或称商业秘密的专有权或商业秘密的专用权),其亚同类客体是国家的知识产权制度,其同类客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其一般客体是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整体。  相似文献   

11.
在评析刑法理论中关于犯罪既遂判定标准的各种学说的基础上认为,犯罪既遂是指在直接故意犯罪中,发生行为人积极追求的、其行为会产生的危害结果的停止状态。既遂的判定应该以“直接目的实现说”为标准,并基于此标准对举动犯和危险犯的既遂标准作出重新的界定。  相似文献   

12.
我国刑法学界对刑事责任的概念及其在刑法体系中的地位问题始终存在分歧,这根源于对刑事责任的本质的理解差异。在德、日刑法理论中,尽管存在道义责任论与社会责任论的争鸣,但其基本语境和犯罪论结构决定了“责任”表明的是一种由主观罪过引起的可谴责性,是否具备“责任”是犯罪成立评价中的重要阶段。立足于我国语境和刑法理论体系,我国刑法中的“刑事责任”是行为符合犯罪构成后,行为人应该承受刑罚惩罚的法律地位及价值评价。应受刑罚惩罚性是我国刑法中刑事责任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胡静  胡海林 《甘肃农业》2005,(11):163-163
本文在对衣阿华州的刑法中财产犯罪进行解读的基础上,对它的抢劫罪进行分析。文章分为三部分:对衣阿华州刑法抢劫罪的通常理解,对通常理解进行理论分析和对衣阿华州刑法规定的抢劫罪要素进行重新界定。通过这三部分来完成一个从常规认识向重新界定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野生动物资源在生态系统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越 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当下环境犯罪手段越来越复杂多样,亟待人们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积极应对环境犯罪。本文通 过野生动物资源的刑法规制为切入点,进而提出环境犯罪在刑法适用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的采取优化刑 事立法理念,适当扩大环境犯罪保护范围以及优化环境犯罪刑罚结构,通过这三个措施来完善环境犯罪在刑法适用过 程中面临的困境。希望这三个措施能为环境犯罪在刑法适用中带来肯定和积极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国际社会所面临的恐怖活动犯罪日趋严重,对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及公民人身财产安全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我国刑法第一百二十条对恐怖活动犯罪做出了修改,但仍存在法律漏洞。通过对相关刑事法的解析,本文提出了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贪污罪的概念及其处罚原则 ,从历史出发 ,论述了贪污罪的社会背景 ,并从造成的危害性上 ,说明了要认真研究的必要性。论述了强调以刑法的条款为依据 ,轻重的处罚规定的划分以及危害性。从贪污罪的犯罪构成的四个要件 ,即犯罪的客体、客观要件、主体和主观要件 ,着重分析了贪污罪的客体和主体 ,均从特征出发 ,使人易于区分 ,贪污罪同其他侵犯财产罪的主要区别。使之能准确地掌握与运用法律武器 ,打击该类犯罪。  相似文献   

17.
在评析刑法理论中关于犯罪既遂判定标准的各种学说的基础上认为,犯罪既遂是指在直接故意犯罪中,发生行为人积极追求的、其行为会产生的危害结果的停止状态。既遂的判定应该以“直接目的实现说”为标准,并基于此标准对举动犯和危险犯的既遂标准作出重新的界定。  相似文献   

18.
破坏生产经营罪属于侵犯财产犯罪,其主观方面为故意,且具有泄愤报复或其他个人目的。破坏集体生产罪与破坏生产经营罪彰显的是新旧刑法罪名的改变和法定刑期及体系归属的调整。破坏生产经营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其客体是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司法实践中,应注意区分罪与非罪,把握该罪与自然事故、一般事故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海峡两岸商标犯罪立法各有其长短,主要表现在:大陆采用法典式的立法模式优越于台湾法典与附属刑法相结合的方式;台湾商标法第82条规定的犯罪几乎可以为刑法典第254条的规定所包含,其必要性值得质疑;台湾没有把销售非法制造的商标标识的行为犯罪化,是立法上的缺漏;台湾刑法将擅自使用与他人的注册商标近似的商标标识以及侵犯他人服务商标的行为也作为犯罪处理,值得大陆借鉴;台湾刑法对商标犯罪规定的带有上限要求的罚金刑比大陆所采用的无限额罚金刑合理,但这种普通罚金制易受币制改革和经济状况的影响,从完善的角度看,海峡两岸立法应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犯罪是指法律根据一定的年龄而规定其的行为能力受到限制或者无行为能力的人。根据我国法律规定,18周岁以下的公民是未成年人。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行为不构成犯罪。当前,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突出,低龄化犯罪逐渐飙升。我国青少年犯罪案件占刑事案件总数的70%以上,其中,未成年犯罪占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