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解放眉足蟹(Blepharipoda liberate Shen)形态特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解放眉足蟹形态学特征(包括雌雄外部形态差异),补充国内解放眉足蟹相关资料的空缺,通过对采集到的野生活体进行解剖及显微观察,对成体口前板、组成口器的各个部分、第四步足、肛门及雌雄差异等进行了研究。口前板位于头胸部腹面第一、二触角的后方,口器的前方。口器由大、小颚及3对颚足共同组成,大颚单枝型,大颚须3节;第一小颚单枝型;第二小颚双枝型,内肢即小颚须棒状,外肢很发达,形成颚舟叶;第一颚足双枝型,内肢1节,外肢2节,具有上肢;第二颚足双枝型,内肢5节,外肢3节;第三颚足双枝型,内肢5节,外肢3节。胸足4对,均为单枝型,第1对为螯足,后3对为步足。腹部共7节(包括尾节),尾节无附肢,腹面有一肛门。腹部共6对腹肢,第6腹节的1对附肢与尾节共同形成尾扇,司游泳功能,是解放眉足蟹唯一的游泳器官。雌雄差异明显,生殖孔1对,雌体位于第二步足基节腹面,雄体则位于第四步足基节上;第2–5对腹肢,雌性双枝型,雄性单枝型。与虾蟹比较,其没有腹甲,头胸部腹面更近似于虾类,但背部形态又更接近蟹类。其腹部没有蟹类的腹甲沟及用于锁住腹部的搭扣,故腹部常常处于半伸展状态。第四步足则位于腹部第一腹节上,与虾蟹类明显不同。另外,观察发现其腮部及身体外表各部位均附着有双壳类软体动物。  相似文献   

2.
解放眉足蟹形态性状对重量性状影响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解放眉足蟹(Blepharipoda liberate Shen)形态性状与重量性状的关系,测量了解放眉足蟹甲高(C)、体长(L)、甲长(L_1)、甲棘长(L_2)、棘间长(L_3)、棘间宽(W_1)、甲宽(W_2)、甲基宽(W_3)、第一腹节长(F_1)、第一腹节宽(F_2)、螯长(A_1)、螯棘长(A_2)、湿重(W_W)、干重(W_D)等14个生物学指标,通过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解放眉足蟹雌性个体在14个数量指标上显著高于雄性(P0.01),重量指标的变异系数大于形态指标,形态指标和重量指标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对于雄性个体而言,体长(L)、甲棘长(L_2)、棘间宽(W_1)对湿重、干重的直接作用和直接决定系数较大;对于雌性性个体而言,体长(L)、甲宽(W_2)对湿重、干重的直接作用和直接决定系数较大。雄性和雌性个体形态性状对湿重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4.992+0.238L和Y=-9.903+0.285L+0.167W_2。雄性和雌性个体形态性状对干重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1.523+0.082L-0.04W_1和Y=-2.65+0.098L。本研究可为解放眉足蟹选育评价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不同规格解放眉足蟹(Blepharipoda liberate Shen)的饵料需求,采用全人工养殖的1龄[头胸甲长(11.4±1.6)mm,体重(0.27±0.11)g]和2龄[头胸甲长(20.6±2.2)mm,体重(3.48±1.37)g]两种规格的解放眉足蟹为试验材料,开展其对卤虫(Artemia spp.)无节幼体和糠虾(Mysidacea)的72 h摄食试验。结果表明,各试验组解放眉足蟹存活率均为100%,1龄和2龄解放眉足蟹对卤虫无节幼体和糠虾均有摄食,其中1龄解放眉足蟹对卤虫无节幼体的摄食强于2龄,对糠虾的摄食弱于2龄。在解放眉足蟹人工养殖过程中,随着个体规格的增大,应及时进行饵料转换。  相似文献   

4.
<正>解放眉足蟹又称海蝉蟹、海蝉虾,沿海渔民俗称海节令、海知了,为多年生、埋栖性、生长缓慢的海洋异尾类生物。解放眉足蟹苗种生产技术的研发不仅可以为保护和修复这一珍贵的海洋特色生物提供最基本保障,还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绿色海产品。笔者连续6年在日照海域进行了大批量的人工苗种增殖放流,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在河北秦皇岛山海关东姜庄贻贝养殖海区的三年来的调查研究资料,概述了中华豆蟹对贻贝养殖的危害和繁殖习性,着重探讨了中华豆蟹的世代交替情况,并提出两项在改变现有贻贝人工养殖周期上以消灭豆蟹的建议。 1.中华豆蟹的繁殖期是在每年的6月下旬到10月上旬,繁殖盛期是在7月下旬到9月上旬,正值全年的高温期。当年生幼蟹自8月下旬开始陆续潜入贻贝外套腔中生活。中华豆蟹的早期发育约需一个月左右;幼体变态发育时间约需40余天。中华豆蟹有14.3%~25.8%的个体具有在一个生殖期进行两次繁殖的现象,依不同大小的个体其第一次繁殖量为817~11965尾不等;两次合计的繁殖量为1588~16378尾不等。雌蟹的生物学最小型为5毫米以上个别曾发现有4.5毫米的。 2.中华豆蟹的生长期主要是5月下旬到10月下旬阶段,这时旬平均水温值为14°~26°~14℃,也正值全年的高温期。进入11月至翌年5月生长基本停滞。 3.中华豆蟹的世代交替情况:某年在繁殖期早出生的个体,到翌年繁殖期有一部分可以参加两次繁殖后而死亡消失,这祥个体的寿命只越过一个冬季而只有一周年多;而晚出生的小个体,到翌年繁殖期只参加一次繁殖,到第三年繁殖期再参加一次繁殖后而死亡消失,这样个体的寿命可以越过两个冬季,生活两周年。 4.基于对中华豆蟹世代交替的认识,提出了从改变现有贻贝人工养殖周期以消灭中华豆蟹的建议:一是养殖秋苗,实行春收,二是仍养春苗,也实行春收,这样可以排除豆蟹参加繁殖的机会,使之不能延续后代,而自行消灭。  相似文献   

6.
丁(鱼岁)仔幼鱼的形态特征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丁(鱼岁)(Tinca tinca Linnaeus)分类上属鲤科,雅罗鱼亚科,丁(鱼岁)属.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出产的几种河蟹蟹种外部形态特征进行了鉴别对比研究,旨在找出区分我国各水系蟹种切实可行的鉴别方法,以利于蟹种购销及成蟹养殖、放流生产中借鉴,促进河蟹生产发展。  相似文献   

8.
三、摘要本文根据在河北秦皇岛山海关东姜庄贻贝养殖海区的两年调查研究资料,概述了中华豆蟹对贻贝人工养殖的危害情况,着重探讨描述了中华豆蟹的繁殖、早期发育和幼体发育变态及其生活特点: 1.中华豆蟹的繁殖期是6月下旬到10月下旬,繁殖盛期是在7月下旬~9月上旬,正值全年的高温期。雌雄蟹的特征主要靠腹部的形态来区分。雌性亲蟹在抱卵前已交尾,排卵时即已受精,受精卵附着于雌蟹腹部4对附肢刚毛上进行早期发育。中华豆蟹有14~25%的个体具有在一个生殖季节进行两次繁殖的现象,按不同大小的个体,第一次散籽量为817~11533尾,两次合计散籽量为1588~16378尾不等。雌蟹参加繁殖的最小个体一般为5毫米以上,个别曾发现有4.5毫米的个体也参加繁殖。 2.中华豆蟹的早期发育是指自受精卵到破膜成为第一期溞状幼体阶段,这阶段是附着在母体的腹部渡过的,时间约需一个月左右。卵裂方式为完全均等分裂类型。胚胎发育经过2、4、8、16……多细胞期,再经过囊胚、原肠,逐渐形成原潘状幼体,最后破膜离开母体到水体中营浮游生活。 3.中华豆蟹的幼体变态发育是指从溞状一期到幼蟹阶段,这个阶段需经5次蜕皮后才能完成。每蜕皮一次就变态一次,也就分成一期。根据形态结构的不同,将其分为三个不同的幼体发育阶段: (1) 溞状幼体:前部宽大,后部细长,外观呈“逗号”状。有头胸甲,头胸甲上无刺,有一对复眼,出现口器和消化器官,靠外界摄食生长。体躯分6节。各对附肢先后出现。共分三期,以两对长附肢末端的刚毛数目为各期形态的主要鉴别特征。有极强的趋光性,靠附肢及腹部的尾节运动在水体中营浮游生活。 (2) 大眼幼体:已初具豆蟹的雏型,体型扁平,头胸甲近梯形,一对螯足和4对步足已经出现,眼大。腹部平时伸出,且可以卷曲。这时已降至底栖生活,有弱趋光性,靠腹部各节卷曲,各对附肢及步足的摆动偶而可脱离容器底在水体中游动。 (3) 早期幼蟹:已具豆蟹趋型。头胸甲近方形,额部稍突。一对步足和4对螯足增长。腹部不再伸出或卷曲,紧贴于头胸甲的腹面。已营底栖生活,靠各对步足爬行。有时受水流冲击可在水体中游动,腹部呈锐三鱼形,性别不能区分。再蜕一次皮,成为幼蟹,雄性腹部的附肢伸长成为交接器,雌雄性征出现。  相似文献   

9.
用蟹苗(大眼幼体)直接放之于养成,成活率极低(一般仅1%左右),且每年天然蟹苗丰歉不定,人工育苗则单位少、价格高。实践证明,“一步放”的养殖法,苗的浪费大,效益差。因此,采用中间(二步)培育,育成蟹种(扣蟹)后投放,成为十几倍提高养成率的重要措施。天津市大港区在1988年和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10年2月~2012年5月从江苏启东、福建东山、海南海口、广东湛江和台湾沿海海域采集到的192 ind多鳞四指马(鱼友)(Eleutheronema rhadinum)标本,取3对耳石,并以矢耳石长、宽、重、长宽比、面积、周长、矩形趋近率、成形系数、密度等指标为基本形态学参数,研究多鳞四指马(鱼友)的耳石形态特征。结果显示,多鳞四指马(鱼友)矢耳石都有基叶和翼叶,中央听沟明显,前缘开阔,后缘窄且闭合。矢耳石的大小和形状随个体生长变化明显,叉长较短的样品,耳石呈瓜子状,边缘规则;叉长较长的样品,矢耳石呈狭长叶片状,边缘有较多波浪形突起。矢耳石形态特征比较显示:多鳞四指马(鱼友)矢耳石在形态上更接近鲈形目鱼类耳石形态,这支持将多鳞四指马(鱼友)归为鲈形目鱼类。矢耳石平均密度为0.80 mg·mm-3,平均矩形趋近率为0.70,成形系数为0.58,耳石长是叉长的2.82%~3.42%,重量占体重的0.06‰~0.59‰。矢耳石度量指标的变异系数均小于其叉长、体重的变异系数,矢耳石形态的稳定性高于其身体形态的稳定性。多鳞四指马(鱼友)矢耳石长、宽、重、长宽比与叉长呈显著相关,耳石长与宽符合幂函数关系。密度、矩形趋近率、成形系数、耳石长占叉长比、耳石重占体重比等参数可以作为表征参数,来衡量多鳞四指马(鱼友)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1.
陈永乐 《水产学报》2002,26(4):375-378
丝足鲈(Osphronemus goramy),英文名为Giantgouramy,分类上隶属鲈形目(Perciformes),长丝鲈科(Osphronemidae),原产于东南亚诸国,为东南亚的养殖对象。1998年,我所从越南引进该种鱼,见图1。由于其生长快,食性杂,易饲养,在国内已逐渐成为一个新的养殖对象。其体型奇特,尾鳍鲜红,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因该种鱼引进我国时间不长,有关的研究很少。为了推广养殖该种鱼,有必要全面了解该鱼的形态特征以及其核型。因此本文对于丝足鲈的形态特征及核型进行了详细观察及研究。  相似文献   

12.
绒螯蟹形态生态特征和放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4种绒螯蟹的形态,介绍了我国中华绒螯蟹六大水系生态群的形态生态特征和放养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3.
绒螯蟹形态生成特征和放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4种绒螯蟹的形态,介绍了我国中华绒螯蟹六大水系生态群的形态生态特征和放养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4.
中华绒螯蟹蜕壳(Ecdysis)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随着我国河蟹养殖业的兴起,对河蟹蜕壳的形态,生态和生理周期性的重大变化需要了解,以助养蟹生产中贯彻正确的技术措施。我们从事这项观察的目的是初步揭示河蟹蜕壳的具体过程和所需的环境条件,为生产实践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5.
测量辽河、黄河、长江、瓯江、珠江及南流江六个水系绒螯蟹群体的 32个外部形态特征 ,进行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聚类分析将辽河、黄河、长江和瓯江四个北方水系的蟹划为一组 ,把珠江和南流江两个南方水系的蟹划为另一组 ,两组之间形态差异极显著 (P <0 .0 1)。判别分析亦可将北方蟹和南方蟹完全分开 ,判别准确率达 10 0 %。至于样本所属水系的判别 ,对北方四水系蟹的判别平均拟合概率为 86%,其中长江最低 ,为 73%,黄河最高 ,为 97%;对南方二水系蟹的判别平均拟合概率为 95%,南流江为 96%,珠江为 94 %。又对区别水系所属贡献较大的特征参数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 ,计算差异系数 ,根据Mayr等 [1953]提出的 75%规则 ,认为北方蟹与南方蟹之间的形态差异是亚种以上水平的差异 ,而北方蟹内部与南方蟹内部各水系之间差异则属不同地理种群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1蟹文化河蟹乃天下一大美食也。古人盛赞:河蟹“美如玉珧之柱,鲜如牡蛎之房,脆比西施之舌,肥胜右军之脂”。千百年来,想你、爱你、恨你,谁知晓鲁迅先生曾说:第一个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天下第一吃蟹人是谁苏州民间传说:相传在大禹的年代,河蟹称作“夹人虫”。大禹治水时有一个叫巴解的督工,为了防止“夹人虫”的侵袭,在驻地开深沟,待“夹人虫”大批进入沟中后,用沸水烫死。烫死的“夹人虫”有一股独特的香味,巴解就拿起来吃一口,感到味道好极了。这第一口的尝试,换来国人以后的千千万万口,从此,“夹人虫”就变成人间的…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牛蛙(Rana catesbeiana)早期胚胎发育过程并补充其生物学及影像学资料,采用人工养殖的牛蛙作为亲本,自然抱对产卵受精,观察记录其受精卵的胚胎发育过程,并根据胚胎形态的变化和生理特征划分胚胎发育分期表。结果显示,牛蛙受精卵卵径为(1.41±0.31) mm,吸水后膨胀沉底,且能自转为植物极朝下、动物极朝上的状态。在温度为(24.5±0.4)℃的条件下,牛蛙早期胚胎发育过程可划分为7个阶段24个时期,自受精卵发育至鳃盖闭合期共耗时177 h 38 min,总积温为4 249.71 h·℃,整个发育过程呈现前期发育速度较快、后期较慢的趋势。胚胎自肌肉效应期开始,在受到外界刺激时,会做出头尾弯曲的环形收缩反应;而后随着胚胎孵化至鳃盖闭合完成期,胚体即可在水中自由游动。  相似文献   

18.
河南华溪蟹消化系统的形态结构观察和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河南华溪蟹消化系统的形态结构及组织学特征,采用石蜡切片、H.E.染色和光镜等技术,对河南华溪蟹成蟹消化系统各组织器官的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河南华溪蟹的消化系统主要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道主要包括食道、胃、中肠和后肠,消化腺为肝胰腺。胃包括贲门胃和幽门胃:贲门胃内有钙化的几丁质齿、隆嵴、短刺及刚毛等组成的胃磨,可磨碎食物;幽门胃内侧可见特殊形态的梳状结构,可过滤食物。在光学显微镜下,食道、中肠和后肠均由黏膜层、肌层和结缔组织层构成,其各段内表面均有由上皮细胞与基膜内凸形成的多级皱褶和嵴,有由环形、纵形和辐射状排列的肌层。仅中肠表面有典型微绒毛结构,无角质膜。食道与后肠上皮表面均有较发达的纤毛层。肝胰腺主要由基膜和4种上皮细胞构成,即吸收细胞(R细胞)、泡状细胞(B细胞)、纤维细胞(F细胞)和胚细胞(E细胞)。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描述了黄姑鱼卵子、胚胎及仔、稚鱼的主要形态特征。材料于1959年生殖季节在山东省日照县涛雒口进行人工授精所得。有趣的是记录到黄姑鱼早期仔鱼的二个特有特征。文中亦对黄姑鱼卵子与其他海产鱼卵进行了比较鉴别。对比有明海产的黄姑鱼与黄海产的黄姑鱼的卵子和仔、稚鱼的色素分布特征略有差别,说明它们可能不是同一个地理种群。  相似文献   

20.
以不同选育品系(“江海21”“长江1号”“诺亚1号”和“申江1号”)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为试验对象,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逐步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4个品系中华绒螯蟹的形态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单因素方差分析中,各品系雌、雄个体的32项形态特征指标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逐步判别分析中,各品系雌、雄个体的判别准确率普遍较低,仅为40%~70%;(3)主成分散点图显示,各品系个体之间频繁交叉出现,主成分分析难以区别各品系的雌、雄成蟹个体。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各品系之间的形态特征差异较小,难以将形态学特征作为鉴别各选育品系的特定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