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米产量的高低及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农户经济收益,研究表明,玉米的种植密度对二者具有一定影响,因此,如何控制种植密度并保障玉米健康生长,成为农业领域重要研究问题之一。从玉米产量及玉米品质2方面探究种植密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玉米种植的各个环节,探讨如何提升其产量和品质,致力于最大程度优化玉米种植方法并实现高产优质。  相似文献   

2.
双低油菜产出的菜油被称为最健康的油,得到了大力推广和种植,肥料种类和数量、病害的防治等方面对双低油菜的产量都有很大影响。本文重点探讨了种植密度对双低油菜(以德油5号为例子)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以锥栗为试材,研究了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株行距4m×5m、667m2植33株的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4.
5.
不同栽植密度对草莓产量有显著的影响.‘明宝’、‘因都卡’二个品种试验结果表明。在行距37cm 的情况下.‘明宝’早期产量以株距20cm 最高.总产量以15cm 最高;‘因都卡’早期产量和总产量均以15cm 的最高.从综合因素来比较,‘明宝’优于‘因都卡’.  相似文献   

6.
豆薯又名地瓜、沙葛、凉薯、土瓜、地萝卜等,食用部分为块根,其块根营养丰富,既可作水果生食,也可作蔬菜炒食。贵州余庆县常年种植面积在300hm2左右。为了提高豆薯产量,增加农民种植豆薯的经济效益,对豆薯不同种植密度进行试验,探讨不同种植密度下豆薯产量效应,为指导农民种植豆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进行了露地砍瓜栽培不同种植密度对砍瓜产量的影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1.5 m×2 m及1 m×2 m两种种植密度进行对比,1.5 m×2 m处理的产量、抗病性、产品外观和经济效益均比1 m×2 m处理有明显优势,其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每1 hm2增产18 390 kg,增产率迭18.4%.综合衡量1.5 m×2 m种植密度为最佳的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8.
不同种植密度对豆薯块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豆薯又名地瓜、沙葛、凉薯、土瓜、地萝卜等,食用部分为块根,其块根营养丰富,既可作水果生食,也可作蔬菜炒食.贵州余庆县常年种植面积在300 hm2左右.为了提高豆薯产量,增加农民种植豆薯的经济效益,对豆薯不同种植密度进行试验,探讨不同种植密度下豆薯产量效应,为指导农民种植豆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进行了露地砍瓜栽培不同种植密度对砍瓜产量的影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1.5m×2m及1m×2m两种种植密度进行对比,1.5m×2m处理的产量、抗病性、产品外观和经济效益均比1m×2m处理有明显优势,其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每1hm。增产18390kg,增产率达18.4%。综合衡量1.5m×2m种植密度为最佳的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10.
兰亚轮 《花卉》2019,(24):294-295
本文以玉米种植密度为自变量,选择2种玉米品种作为实验材料,研究自变量对玉米农艺性状带来的具体影响.本次实验研究的农艺性状包括玉米植株株高、籽粒产量、穗长、千粒重等,实验结果表明,玉米种植密度与千粒重、行粒数等形状呈现负相关性,与株高等性状呈正相关性,而产量等性状的变化规律则与种植密度是否达到临界值有关,故此认为玉米植株种植密度与其农艺性状存在必然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1.
大棚草莓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选用日本草莓品种“丰香”为试材,进行了4种密度处理大棚栽培对比观察。4种密度的株行距为:①30cm×35cm;②25cm×35cm;③20cm×35cm;④15cm×35cm,每处理重复3次,小区面积为3.3m2。采用...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青刀豆物候期、主要植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合理密植可显著增加青刀豆产量,本试验中,以株距30 cm、每穴留3株为青刀豆春季栽培最佳种植密度,青刀豆产量为800.1 kg/667 m2。  相似文献   

13.
种植密度对黄芩生育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年生黄芩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1年生黄芩产量和干物质分配的影响,以明确人工栽培黄芩最适种植密度。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植株茎高以及主茎分枝数的影响不显著;对茎粗和根长的影响较为明显,呈处理Ⅴ(株距20cm)处理Ⅳ(株距16cm)处理Ⅲ(株距12cm)处理Ⅱ(株距10cm)处理Ⅰ(株距5cm);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根变细,叉根数增多,根外观品质变差。一定范围内增大种植密度,黄芩群体单位面积根重、地上面积干重以及根冠比均明显提高,说明提高种植密度是增加黄芩产量的有效措施;单株根重和单株地上部分干重则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少,表现为处理Ⅴ处理Ⅳ处理Ⅲ处理Ⅱ处理Ⅰ;种植密度对根、茎、叶黄酮量的影响表现为根部黄酮量处理Ⅱ处理Ⅲ处理Ⅰ处理Ⅳ处理Ⅴ,茎部黄酮量处理Ⅲ处理Ⅱ处理Ⅰ处理Ⅳ处理Ⅴ,叶部黄酮量处理Ⅱ处理Ⅲ处理Ⅳ处理Ⅴ处理Ⅰ。人工种植黄芩适当密植,协调好个体与群体、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关系,促使器官物质合理分配,并最大程度的利用光、温、水、气、肥等自然环境条件,是黄芩获得高产优质最重要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4.
在露地对金盏花杂交种进行栽培密度试验,比较生长状况、叶斑病发病情况、鲜花产量和色素含量。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为3 800株/667 m2时鲜花产量和色素含量最高,种植密度为2 400株/667 m2时生长状况最佳,叶斑病发病最轻。  相似文献   

15.
以蓝蓟为试材,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种植行距(30、60cm)为主区,株距(10、15、20、25、30cm)为裂区,研究了大田环境下不同种植密度对蓝蓟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行距30cm、株距25cm(T4)和行距60cm、株距20cm(S3)情况下,蓝蓟各光合特性指标数值相互接近;随着株距的增高,光合指标增长缓慢,随着冠层的增高,光合速率呈增长趋势,T4和S3二者群体叶面积指数相似,S3时叶面积指数(LAI)小高峰出现于鼓粒期(9月7日),晚于T4时的盛花期(7月27日);随着密度的增加,百粒重和单株籽粒数逐渐降低,产量总体逐渐减少(T5(行株距30、30cm)、S4(行株距60、25cm)、S5(行株距60、30cm)除外);T4和S3处理产量显著高于其它株距配置,表明高产最终取得的是群体产量的提高,而不仅是单株个体产量的增加,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不再增加,说明T4和S3是蓝蓟合理的栽培密度。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适合于江门地区绿肉节瓜高产栽培的最适间距,选取江玉11号节瓜品种进行行距为60 cm,株距分别为35、45、55 cm的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行距60 cm,春季株距35 cm,秋季株距45 cm,为江玉11号节瓜最适间距。  相似文献   

17.
不同种植密度对紫肉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紫肉马铃薯‘黑美人’为试验材料,探讨6种不同种植密度的鲜薯、商品薯产量、小薯产量与经济效益。结果表明,种植密度75 000株/hm~2、82 500株/hm~2与90 000株/hm~2的地上鲜重较高,显著高于97 500株/hm~2及105 000株/hm~2;商品薯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密度67 500株/hm~2、97 500株/hm~2及105 000株/hm~2,小薯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密度67 500株/hm~2、97 500株/hm~2及105 000株/hm~2,密度75 000株/hm~2、82 500株/hm~2的经济效益基本相等,分别高达68 940.2元/hm~2和68 776.5元/hm~2,均比其他处理增效4%以上。综合考虑,紫肉马铃薯‘黑美人’以75 000株/hm~2、82 500株/hm~2密度范围最适宜,此密度范围的鲜薯产量、商品薯产量均较高,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北票地区红辣椒栽培密度不合理的现状,以红辣椒新品种园艺5号为试材,每667 m2分别采用3 700株、4 400株、5 500株、6 300株及7 400株5个种植密度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以种植密度为3 150穴/667 m2及每穴2株时的园艺5号经济性状表现突出,折合鲜椒产量最高达3 005.1 kg/667 m2,与其余处理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是该地区的最佳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9.
20.
为了探明茴香苗菜生产的适宜种植密度,以茴香品种郑茴香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5.0×104、1.0×105、1.5×105、2.0×105、2.5×105株·667 m-2种植密度,分别测定茴香苗菜的形态指标、根系性状、单株鲜干质量及单位面积产量。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茴香苗菜株高增高,真叶数、最大叶长及最大叶宽下降,主根长及根系鲜干质量减少,单株地上部鲜干质量减少。在播种后30 d和36 d,单位面积鲜干产量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多,自播种后42 d起,单位面积鲜干产量均表现为随种植密度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在播种后60 d,2.0×105株·667 m-2密度处理的单位面积鲜干产量最高,分别为4 491.06、404.78 kg·667 m-2,且分别较其他密度处理显著提高6.28%~160.88%、5.57%~119.36%。综上所述,郑茴香1号用作茴香苗菜生产的适宜种植密度范围为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