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华甜玉3号玉米鲜果穗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华甜玉3号在每667 m2种植3 000~4 000株范围内,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鲜果穗产量呈先增后减趋势;从生育进程及穗部性状上看,华甜玉3号在种植密度为4 000株/667 m2时,表现为采收期提前、生育期缩短,但穗部性状变差,果穗变短,秃尖变长,穗粒数、百粒质量、出籽率、双穗率等明显降低;从鲜果穗产量上看,华甜玉3号在种植密度为3 500株/667 m2时,每667 m2鲜果穗产量最高,为1 158.40 kg。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华甜玉3号的最佳种植密度为3 500株/667 m2。  相似文献   

2.
以马铃薯‘荷兰15’原种一级为试验种植材料,探讨6种种植密度对马铃薯‘荷兰15’块茎产量与商品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为5 290株/667 m2的块茎产量与商品薯产量最高,每667 m2分别为2 858.4 kg和2 581.4 kg。其中,5 290株/667 m2的块茎产量极显著高于密度3 180、3 530、3 970株/667 m2,显著高于密度4 540株/667 m2,与6 350株/667 m2的块茎产量差异不显著;商品薯产量极显著高于密度3 180、3 530株/667 m2,显著高于密度3 970/667 m2,与4 540、6 350株/667 m2的商品薯产量差异不显著;每667 m2纯收入经济效益最高,为1 466.5元,比3 180、3 530、3 970、4 540和6 350株/667 m2分别增效549.6、354.3、266、166.5和278.6元。综合考虑,马铃薯‘荷兰15’的适宜种植密度为5 290株/667 m2,该密度的块茎产量与商品薯产量及经济效益均最高。  相似文献   

3.
旱作区百合种植密度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旱作区不同种植密度对兰州百合产量及相关性的影响,在榆中北部山区百合生产基地,开展旱作区百合种植密度研究。结果表明,密度8 000株/667 m2产量最高,达1 058.2 kg/667 m2,种植密度为5 000株/667 m2的单株鳞茎最重,紧实度最高,鳞茎周长最长,但产量也最低。建议旱作区种植百合最佳种植密度为7 000~8 000株/667 m2。  相似文献   

4.
在甘肃河西走廊高海拔冷凉区以茎用莴苣"太原笋"为试材,研究不同密度和播期栽种对莴苣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莴苣的株高、茎粗、茎长、单株重逐渐降低;以5 445株/667m2密度下产量最高.随播期推迟,莴苣生育期缩短,抽薹率增加,产量降低.河西走廊高海拔冷凉区莴苣适宜播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适宜播种密度为5 445株/667m2.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毕节白蒜生长、产量及质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越冬前种植密度对幼苗生长没有明显影响,越冬后植株生长较快,茎粗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减小;种植密度与蒜头产量呈正相关,种植密度与蒜头平均直径、单株蒜头质量呈负相关,随着种植密度的提高,商品蒜的比例下降;毕节白蒜适宜的种植密度为2.0万~3.6万株/667 m~2,产值达4 000元/667 m~2以上,以3.2万株/667 m~2为最佳,产值达4 915.15元/667 m~2。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青刀豆物候期、主要植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合理密植可显著增加青刀豆产量,本试验中,以株距30 cm、每穴留3株为青刀豆春季栽培最佳种植密度,青刀豆产量为800.1 kg/667 m2。  相似文献   

7.
以黔东南州红蒜为试材,应用二次通用旋转设计方法,对黔东南红蒜种植密度及肥料配方等进行了优化,以探索其高产栽培技术措施。结果表明:红蒜高产栽培技术的种植密度为28 636.82~30 493.19株/667m2,株行距为10.30cm×20cm;施N量为20.99~23.96kg/667m2,施P量为21.32~24.98kg/667m2,施K量为23.83~27.32kg/667m2;各因素对产量影响大小依次为施N量种植密度施P量施K量。  相似文献   

8.
不同种植密度对金盏花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露地对金盏花杂交种进行栽培密度试验,比较生长状况、叶斑病发病情况、鲜花产量和色素含量。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为3 800株/667 m2时鲜花产量和色素含量最高,种植密度为2 400株/667 m2时生长状况最佳,叶斑病发病最轻。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北票地区红辣椒栽培密度不合理的现状,以红辣椒新品种园艺5号为试材,每667 m2分别采用3 700株、4 400株、5 500株、6 300株及7 400株5个种植密度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以种植密度为3 150穴/667 m2及每穴2株时的园艺5号经济性状表现突出,折合鲜椒产量最高达3 005.1 kg/667 m2,与其余处理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是该地区的最佳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0.
以锥栗为试材,研究了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株行距4m×5m、667m2植33株的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提高遵义县辣椒种植水平,以遵椒4号为材料,测试不同种植密度对遵椒4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对遵椒4号的生育进程影响小,对其主要生物性状和经济性状均有不同影响,对产量构成因素影响显著,过稀过密都不利高产。遵椒4号种植密度为7200株/667m~2时产量最高,其干椒产量达276.8 kg/667m~2,且收益也达到最高,为3 187.8元/667 m~2。通过种植密度影响产量的数学模型计算,遵椒4号种植密度达到7 133株/667 m~2时,可实现其最高干椒产量256.2 kg/667 m~2。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早佳嫁接西瓜生长、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早佳嫁接西瓜采用三蔓整枝,每667 m2种植密度在150-600株,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早期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6个不同种植密度对红秋葵生长及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在35 cm×35 cm和35 cm×40 cm,对红秋葵茎粗、分枝数、开展度、叶面积、折算667 m2产量、果数和果形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不断上升、第一果节位降低,高密度有利于早熟;折算667 m2 产量与果数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络用丝瓜的瓜络是中药材和加工沐浴品的原料,是生产上收获的主产品,种植产量的高低与种植密度关系密切。通过试验研究,认为在做好整枝技术的基础上,栽种1100株/667m2,可提高对外界不利因素的抵抗力,提高坐瓜率、增加单瓜重,干瓜络的产量可从60kg/667m2提高到100kg/667m2以上。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毕节辣椒产量,运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方法,研究了定植密度(X1)、复合肥用量(X2)2个因素对毕节名优辣椒大方皱椒和金椒1号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线椒在定植密度为9 311株/667 m2,复合肥施用量为105.18 kg/667 m2时,干椒667 m2产量最大,达248.65 kg;朝天椒在定植密度为11 253株/667 m2,复合肥用量为114.22 kg/667 m2时,干椒667 m2产量最大,达246.30 kg。  相似文献   

16.
杭椒是浙江地区的特色辣椒品种,皮薄质优,口感脆嫩微辣,市场价格和种植效益相对稳定,近年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为提高杭椒的产量,指导椒农科学种植,作者以盛利杭椒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每667 m2种植2 400株、2 200株、2 000株、1 800株、1 600株)对其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栽培密度对盛利杭椒的株高、株幅、茎粗、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始花节位、主茎高度、节间距、果实纵径、果实横径、单果质量等农艺性状影响不大,而种植密度增大可提高辣椒产量,因此每667 m2种植2 400株(小椒每667 m2产量1 392.00 kg,中椒每667 m2产量1 464.80 kg),即定植行距50 cm、株距35 cm为盛利杭椒的最佳栽培密度。  相似文献   

17.
《中国瓜菜》2015,(4):40-42
为了探索潍坊地区‘大和长芋’山药的种植技术,研究了不同的播种日期和种植密度对‘大和长芋’产量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播期设置4月21日、4月27日、5月3日、5月9日、5月15日5个水平,667 m2种植密度设置4 002、5 336、6 667、8 004、9 338株共5个水平。结果表明:播期、种植密度对‘大和长芋’的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在播期的5个处理中,‘大和长芋’产量最高的是4月21日、4月27日;在种植密度的5个处理中,667 m2种植8 004、9338株的产量最高。建议在潍坊地区‘大和长芋’山药最适宜播期为4月下旬,667 m2种植密度控制在8 004~9 338株。  相似文献   

18.
为加快泡渍豇豆专用品种推广,实现节本增效栽培,以成豇9号为试验材料,研究3种不同种植密度与生产常规密度对豇豆农艺性状、产量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加大,生长势强的处理叶片随之加大,产量反而降低、病虫害增加、成本加大;处理3(每667 m~2种植9 000株,1 800穴,行穴距170 cm×45 cm)的产量、产值最高;处理1(每667 m~2种植9 000株,1 500穴,行穴距170 cm×50 cm)成本最低,产量较高。综合分析,处理1最适宜成豇9号栽培,节本增效,综合比较效益最优。  相似文献   

19.
通过开展胡萝卜不同栽培密度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从生长发育、产品品质、商品率、产量及产值看,以7.5 cm×9 cm播种密度为宜,即每667 m2保苗32 000株左右,产量达52 000 kg/667 m2以上,单个根重达200 g以上,产值在7 311元/667 m2以上。不仅产量高,而且胡萝卜商品性好、商品率高,是适合推广的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20.
以夏玉来杂交种登海661为材料,对不同种植密度和不同施氮水平下夏玉米的产量性状和氮素利用状况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和施氮量对玉米的产量和籽粒质量影响显著,通过增加产穗数增加667m2产量,但是密度和氮素互作效应不显著.同时,每667m2施N16kg相对于其他施氮处理更有利于促进玉米叶绿素积累,促进植株的光合作用.适量施氮,可促进籽粒发育,减少败育,增加稳粒数,增加产量;同时促进植物体吸收的氮素高效地向籽粒中分配,提高氮肥的利用率;使玉米叶片维持较高的光合性能,为籽粒形成提供充足的光和碳量,井促进营养体碳氮向籽粒转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