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采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不同种植密度、有机肥和磷肥施用量对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iet.]产量和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是影响半夏产量和总生物碱含量的重要因素,其次为磷肥施用量,有机肥施用量的影响较小。在试验设计范围内,半夏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半夏总生物碱含量、种植密度在0水平时最高,超过或低于该水平则下降;随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磷肥施用量的增加而下降。在生产中,合理密植,科学施用有机肥、磷肥,将有利于半夏的高产优质生产。  相似文献   

2.
喀斯特温凉气候区半夏播种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喀斯特温凉气候区对半夏进行5个不同播种期试验,以确定适宜的半夏播期。结果表明:半夏产量以3月8日播种的最高,其次是2月26日播种的;各处理内半夏鲜块茎粒数以中块茎最多,其次是小块茎,最少的是大块茎,可见在半夏产量构成中,鲜块茎直径1~2 cm的起重要作用;3月8日播种的半夏大块茎和中块茎粒数均优于其它处理,有利于提高产量;半夏总生物碱以2月26日播种的最高。因此,在半夏栽培中,不但要提高产量,还要兼顾总生物碱的积累,在喀斯特温凉气候区,宜在2月下旬到3月上旬之间播种。  相似文献   

3.
为解析贵州喀斯特温凉气候区优质半夏的产量构成及最佳施肥配方,以桃叶半夏为研究对象,通过株高、主叶长等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及“3414”测土配方施肥试验,解析半夏高产构成。结果表明:1)相关分析显示,块茎直径、株高、主叶长和叶柄粗度与半夏高产相关性最高;2)通径分析显示,对半夏块茎产量直接作用最显著的因素为块茎直径和主叶长;此外,株高和叶柄粗度对半夏产量也具有正作用;3)贵州喀斯特半夏产区土壤含氮量较高,最适于半夏的施肥配方为试验处理N0P2K2:磷肥10kg/667m~2和钾肥12kg/667m~2。在该处理下,半夏平均亩产可达350kg/667m~2以上。综上,半夏高产的选育方向为块茎直径较大、主叶较短、株高较高和叶柄较粗,贵州喀斯特产区应控制氮肥施用量≤10kg/66~7m2。  相似文献   

4.
2000~2002年试验结果表明:在较寒冷的吉林市左家地区或类似气候区栽培山葡萄,果实用于酿制优质山葡萄酒,公顷产量应控制在10~12t;酿制一般甜红山葡萄酒,公顷产量应控制在13~14t。在较温暖的吉林省集安市(岭南地区)或类似气候区,酿制优质山葡萄酒,公顷产量应控制在14~15t;酿制一般甜红山葡萄酒,公顷产量应控制在16~17t。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扦插密度对生产马铃薯脱毒苗生长发育的影响,探索适合马铃薯脱毒苗扦插密度。[方法]设4 cm×3 cm、6 cm×3 cm、6 cm×5 cm、8 cm×5 cm、8 cm×7 cm、10 cm×7 cm 6种不同密度进行扦插,考察脱毒马铃薯产量、合格薯率及植株性状。[结果]密度4 cm×3 cm、6 cm×3 cm、6 cm×5 cm 3个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但与其他处理存在极显著差异;产量结果通过合格薯率折算后,密度6 cm×5 cm处理小区马铃薯合格薯产量最高,为249.6粒/m2;脱毒苗植株的高度随着密度减小而降低,马铃薯植株的茎粗随着密度减小而变粗,脱毒苗植株的分枝数与密度变化没有关系。[结论]建议在网棚内生产马铃薯原原种,采用密度6 cm×5 cm进行扦插。  相似文献   

6.
采取随机区组设计,在田间通过2a试验,观察剪茎对白菜型油菜生育进程、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菜剪茎后随着生长中心的转移,抑制其生育进程,使单株一次分枝和结角数降低,产量减少。剪茎时期越早,生育进程越缓,减产幅度越大。  相似文献   

7.
不同栽培条件下茎瘤芥(榨菜)瘤茎产量与空心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茎瘤芥主栽品种永安小叶为试材,分析了不同栽培条件下茎瘤芥瘤茎产量和空心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播期、采收期对瘤茎产量和空心有极显著影响;播期推迟,瘤茎产量、空心率和空心指数明显下降;采收期推迟,瘤茎产量、空心率和空心指数则明显增加.分析提出在重庆海拔500m以下地区9月中旬播种,翌年2月中旬采收能较好地实现瘤茎低空心与丰产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8.
舒晓燕  余马  侯大斌  郑仁林  李凤 《安徽农业科学》2014,(30):10519-10520,10522
[目的]比较不同栽培区附子生物碱的含量.[方法]采用冷浸法测定水浸出物和醇浸出物含量,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附子总生物碱含量,RP-HPLC测定双酯型生物碱含量.[结果]6个栽培区附子水溶性浸出物含量为10.272%~11.681%,醇溶性浸出物含量为1.621%~3.195%,总生物碱含量为0.987%~1.346%,中乌头碱含量为0.349~3.268 mg/g,乌头碱含量为0.406~0.841 mg/g,次乌头碱含量为1.284~3.134 mg/g.[结论]不同栽培区附子浸出物、总生物碱和双酯型生物碱含量差异较大,其结果为附子药材质量评价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利用石蜡切片法对岩溶石漠化石面12 种不同小生境的藓类植物茎进行比较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12种石生藓类茎的形状、表皮毛、中轴有无和形状以及所占比例等特征因种类不同而存在差异。12 种石生藓类茎的解剖结构表现出表皮细胞排列紧密、细胞壁强烈增厚或增厚明显,1~2 层不等,以1 层居多,较多种类具有向外突起伸长形成多细胞腺体;除沼生真藓未见明显的内外皮层分化外,其余11 种藓类均有内外皮层的分化,外皮部细胞胞壁增厚明显;除小胞仙鹤藓(Atrichum undulatum)和真藓(Bryum argenteum)有明显的中轴分化外,其余8 种石生藓类分化不明显,而短叶小石藓(Weisin semipallida C. Muell.)和穗枝赤齿藓(Erythrodontium julaceum)茎无中轴的分化。说明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石生藓类对水分吸收和传导以外导水型为主,混合导水型为辅。因此,石生藓类茎的解剖结构特征能反映所处的环境,具有重要的生态适应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显强  孙敏 《广东农业科学》2014,41(17):165-169
利用石蜡切片法对岩溶石漠化石面12种不同小生境的藓类植物茎进行比较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12种石生藓类茎的形状、表皮毛、中轴有无和形状以及所占比例等特征因种类不同而存在差异.12种石生藓类茎的解剖结构表现出表皮细胞排列紧密、细胞壁强烈增厚或增厚明显,1~2层不等,以1层居多,较多种类具有向外突起伸长形成多细胞腺体;除沼生真藓未见明显的内外皮层分化外,其余11种藓类均有内外皮层的分化,外皮部细胞胞壁增厚明显;除小胞仙鹤藓(A trichum undulatum)和真藓(Bryum argenteum)有明显的中轴分化外,其余8种石生藓类分化不明显,而短叶小石藓(Weisin semipallida C.Muell.)和穗枝赤齿藓(Erythrodontium julaceum)茎无中轴的分化.说明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石生藓类对水分吸收和传导以外导水型为主,混合导水型为辅.因此,石生藓类茎的解剖结构特征能反映所处的环境,具有重要的生态适应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原生半夏为对照,对比分析硫磺熏制和焦亚硫酸钠拌制的半夏中氨基酸成分及含量变化,研究不同加工方法及不同保存期对半夏中的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硫磺熏制和焦亚硫酸钠拌制的半夏中氨基酸含量大幅下降,有可能对半夏药效产生较大影响;且不同保存期的硫磺熏制半夏中氨基酸含量变化不明显。建议摒弃硫磺熏制和焦亚硫酸钠拌制的加工方法,探索无硫加工方法,以保证半夏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组培的方法探索荆半夏形成生产用小块茎的最佳途径。[方法]将叶柄躺接或竖接于不同的培养基诱导珠芽,然后将珠芽接入不同培养基并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培养使其形成小块茎。[结果]从珠芽形成之前的半夏小苗所取叶柄竖接至培养基MS+0.5mg/L BA+0.2 mg/L NAA中获得大量质量较好的珠芽,珠芽分开后接入培养基MS+0.05 mg/L BA+0.01 mg/L NAA中,采用10 h/d光照培养可获得适合于大田栽种的小块茎。[结论]荆半夏叶柄经过适当的组培方法可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生产上使用的小块茎。  相似文献   

13.
从品种选择、育苗方式、选地、栽植时间、栽植方法、管理措施、采收及留种7个方面介绍了葛藤在喀斯特岩溶高原和岩溶峰丛洼地区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4.
朱德生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2):5040-5041
[目的]为试验区半夏的人工栽培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7因素2位级正交试验研究种级、有机肥、地膜等技术措施对半夏产量的影响。[结果]7个措施组合的小区(面积为20 m2)平均产量为23.6 kg,组合7产量最高,组合4产量最低,分别为30.4和16.7 kg。栽培措施对产量的影响依次为:防旱保墒>地膜>种级>播期>遮阴>有机肥>叶面喷肥。撒麦糠与不撒麦糠2、级种与3级种间差异极显著;进行地膜覆盖与不进行地膜覆盖、早播与晚播间差异显著。[结论]防旱保墒、地膜和品种对半夏产量影响较大,其最佳栽培措施组合为:撒麦糠进行防旱保墒,地膜覆盖,选用二级种在早期播种,其产量可达15 180 kg/hm2。  相似文献   

15.
刘爱华  王嵩  蒋燕  翟玉玲  刘晓燕  连群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2):10390-10391,10393
[目的]研究半夏高产高效栽培施肥模型,为科学利用沼渣、沼液,保护环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在中等肥力土地上,施用沼渣、N、P、K对半夏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建立相应的回归方程,提出了2套半夏高产高效栽培施肥模型。[结果]2套半夏高产高效栽培施肥模型为:产投比高于3.8,纯收入高于18万元/hm2时,施用沼渣肥23 955.50~40 917.62 kg/hm2,尿素153.66~312.39 kg/hm2,普钙2 757.24~3 812.85 kg/hm2,硫酸钾162.00~664.80 kg/hm2;产投比高于4.0,纯收入高于18万元/hm2时,施用沼渣肥21 275.16~43 917.99 kg/hm2,尿素260.91~334.23 kg/hm2,普钙2 514.15~3 822.84 kg/hm2,硫酸钾111.60~742.80 kg/hm2。[结论]通过该试验建立的成本、产投比、纯收入与沼渣、N、P、K施用量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完全符合半夏的生长发育规律,可以用于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16.
张小斌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2):10364-10364,10366
对商洛半夏病虫害现状及动态作了全面调查。结果表明,主要病虫害各有3种,其中危害最大的是块茎腐烂病,它已成为影响商洛半夏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认为加强商洛半夏规范化种植管理,重视病虫害的有效防治,是保证商洛半夏优质高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